03.02 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什么?

圆球团子


河北省博物馆为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文物藏品15万件,其中一级品334件(套),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石刻佛教造像最具特色。河北博物馆设9个常展:《石器时代的河北》、《河北商代文明》、《北朝壁画》、《曲阳石雕》、《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大汉绝唱——满城汉墓》、《战国雄风——古中山国》、《百年掠影——近代河北》、《名窑名瓷》。

长信宫灯: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

铜羊尊灯:西汉铜羊尊灯通高18.6厘米、长23厘米。 灯盘为椭圆形,子口,一端有小流嘴。

错金博山炉: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这件国宝实际上是作为香薰、薰炉用的,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刘胜金缕玉衣:该衣通长188厘米。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六个部分。

铁足大铜鼎: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鼎身刻有铭文469字。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中山王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这件方案案面原为漆板,已腐朽不存,仅留铜案座。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案框一侧沿口上刻有铭文十二字:“十四祀,右车,啬夫郭 ,工疥”。

错银双翼神兽:神兽长40厘米、高24厘米、重11.45公斤。背部装饰两只左右对称的错银鸟纹。底部铸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


张小中


说来挺有意思,河北博物院的几件“镇馆之宝”一般情况下在河北博物院里面是看不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几件重要的文物真品经常在全国各大博物馆“出差”,甚至有的文物还经常出国“出差”呢,所以能在本馆看到到成了不容易的事儿了。下面咱们扒一扒河北博物馆的宝贝到底有什么?能引得全世界人民这样的关注和喜爱。

说来也巧了,今年老猪本来打算去河北博物馆参观一下,结果查询得知想看的几件果然在出“公差”,他们都在北京国家博物馆进行的“秦汉文明”大展上“抛头露脸”呢,机缘巧合咱就近一饱眼福吧,下面都是现场实拍的真文物照片,(可不是复制品)。篇幅有限,咱这次先说三件。

NO1,河北博物馆镇馆之宝,金缕玉衣。

这件玉衣可是穿越了几千年来到咱眼前的西汉《窦绾金缕玉衣》,窦绾是中山王刘胜的媳妇,刘胜就是刘备口中的(我乃大汉中山靖王之后)那个靖王,这件玉衣出土于河北保定满城县的一座小山上,这个小山我实地探访过,形制非常神奇,在一片平原之地突兀出风水俱佳的一个地方,难怪刘胜要把这里作为万年吉壌了,这个玉衣出土有重大的意义,因为以前只是在古书上面提起过“金缕玉衣”,实物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出土是第一次从古史记载到实物的重大成果。总共在满城汉墓出土了2件玉衣,还有一件是刘胜的,这2件玉衣便成为了河北博物馆当仁不让的镇馆之宝之一。

NO2.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这个灯也是来自西汉的宝贝,其实也是出土于满城汉墓的窦绾墓,这个灯设计特别巧妙,大家看照片,这个宫女的姿态是一手拿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其实这个功用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的,怎么样,几千年前的人便有环保意识了,就问你牛不牛!可能有朋友问为什么叫长信宫灯?答案是因为这个灯上面自己写着呢,标注了“长信”字样,长信意思其实是指窦太后(刘胜祖母)居所长信宫,故而得名长信宫灯。

no3.汉代鎏金银青铜蟠龙纹壶,这个壶的样子大家可以看到,极为霸气奢华,它也是出土于满城汉墓,是刘胜的日常用器,相当重足足有17公斤左右,壶体用了大量繁琐的鎏金银工艺,口部和圈足饰鎏银卷云纹带,腹部饰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相互翻卷蟠绕,并缀以金色卷云纹。远远看去,富丽堂皇,摄人心魄。

当然老猪介绍的这三件宝贝也只是众多文物珍品中的九牛一毛,老猪还是建议大家有时间亲自到河北博物馆看看这些咱古人几千年前就打造的人类文明,涨涨姿势。反正也不要钱嘛。


老猪的碎碎念


像刘胜金缕玉衣和西汉长信宫灯可能是涉及比较多,也是大家进河北省博物馆都要看一看的,然后,元青花估计是这几年“青花瓷”逐渐火起来之后,有些人会有意的去看一看青花瓷。


青花瓷其实也分很多种,上次去河北省博物馆专门去看了“元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据讲解人员介绍,这一件元青花是现金世界仅存的最完整的意见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另外有两件,一件在日本以为私藏家手里,还有一件在故宫博物院,但是故宫博物院这一件的盖子是修复的。 这一件元青花是60年代出土于保定永华南路小学原址,据当时经历过得人讲,这里临近北京,应该是早年间大户人家的宅院。

1963年发大水,学校教室被灌水,在处理涝情的时候才发现了这件元青花。 元青花作为最早出现的成熟青花瓷,以工艺高超、存世量稀少而备受瞩目,还曾经一度被传为清初的器物。原因马未都先生曾经说过:当时虽然瓶底写着落款,但是大家都觉得元代应该不会有那么高超的技术,所以很多人便认为元青花是仿品。 据河北省博物院的讲解员介绍这件元青花之所以珍贵,主要体现在工艺和成品率。首先这不是民间的器物,另外釉里红和青花的烧制有不同的要求,其中釉里红对窑炉的要求很高,因为形成红色的氧化铜对温度的要求很高要控制在1300左右,温度低了就会变黑温度高了颜色就没了。


另外,河北省博物院这件元青花应属最为名贵的元青花系列,它使用的是从中东进口价比黄金的苏麻离青,注意观察博物院这件元青花的盖罐,能清楚的看到一种锡光,这就是因为原料使用这种进口原料,它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所画出来的花纹浓艳深沉有紫褐色的光。
所以下次再去河北省博物院一定要其明窑名瓷罐去看看这件元青花,每天定时段有免费讲解,一定要听听。


不止看戏


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不少,西汉的刘胜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都是其中赫赫有名的,这里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些,以后到省博,别只顾喂鸽子拍照片,欢迎走进巍峨的大厅和各个展馆,领略下我们河北省的悠久灿烂文化,这可比逛街、爬山高雅有趣的多,而且只需凭有效证件于南门或北门票务处现场领票,就可免费参观。

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4月,馆址最初设在保定古莲花池院内,1982年搬迁到省会石家庄,2014年6月9日河北省博物馆升格为河北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馆是石家庄的文化地标,位于市中心的核心区域,虽然已经升格改名河北博物院,但是“省博物馆”名头大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单独提起省博物院,石家庄人可能都会一头雾水。

河北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5万件,其中一级品334件(套),二级品1910件(套),三级品16313件(套)。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另外,馆内藏书5万余册,不少是明清善本图书,为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单位之一。

权威信息发布中心、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百万网友互动平台,欢迎关注“石家庄发布”!


石家庄发布


河北博物院自己评选过十大珍宝,官方并未叫镇馆之宝。可以看网站截图:


这十件文物中:

易县燕下都遗址一件

战国·透雕龙凤纹铜大铺首,燕国宫门构件,1966年老姆台出土,长74.5厘米。



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葬三件

铁足大铜鼎,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长51厘米。猛虎三足着地,一爪腾起,正将捕捉的小鹿送入张开的大口中。



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及王后墓三件

刘胜金缕玉衣,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与玉衣同时出土的有镶玉鎏金铜枕、玉眼盖、玉鼻塞、玉口琀、玉耳塞、生殖器罩、肛门塞,组成一套完整的葬玉。



“长信”宫灯,窦绾墓出土。高48厘米。宫女造型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全灯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



错金博山炉,熏香用具。

(我去参观时,它出差了)

北齐文宣帝高洋墓一墓道壁画

即1989年磁县湾漳村北朝大墓,墓主人有争议。墓道呈斜坡状,两侧和底部地面都彩绘壁画图案,面积约320平方米。包括106个真人大小的仪仗人物和41个祥禽瑞兽。


曲阳县西燕川村王处直墓一件

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长136、高82厘米。由15人组成。右边第一人着男装,可能是指挥。12名演奏者皆为女子,分前后两排,所持乐器有箜篌、筝、琵琶、拍板、座鼓、笙、方响、筚篥、横笛等。



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元代窖藏一件

元代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

如果在这些十大珍宝中评选三件镇馆之宝,我投票给:刘胜金缕玉衣、长信宫灯、中山王铁足大铜鼎。


几苇渡


河北省地域宽广,土地肥沃,地处燕山山脉,北方首边关要塞,南通中原腹地,自古就是群雄逐禄之地,也就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河北博物馆管藏文物多以突出河北文化,以本地出土发掘的文物为管藏重点,代表河北博物管精品很多。其中一级文物334件,二级1910件,三级16313件。国宝级的如1968年满城县中山靖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西汉长信官灯,金缕玉衣,西汉错金博山炉。北齐文宣帝洋墓墓掌道壁画,五代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元代青花开光镂雕红蓝秞花卉大罐,l966易县燕大都遗址老姆台出土的战国透雕龙凤纹铜辅首,1977平山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战国中山王铁足大铜鼎。这些都能代表河北博物管,管藏千万,宝贝只是因人而异,自己喜欢那类型的,其他的在自己眼里都不算什么了。


东72607259


河北博物院在石家庄市的文化场,交通十分便利,尤其是现在石家庄通了地铁,可以坐地铁直达。河北博物院最主要的展馆是北朝壁画,曲阳石雕,中山风云,满城汉墓。里边藏宝也是十分丰富,不过说到镇馆之宝,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个?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无疑是一件收藏价值极高的文物。长信宫灯出土于西汉窦绾墓,它的制作工艺和原理令人惊叹,环保低碳是当下社会推崇的一个行为,没想到汉代,人们生活就知道要实行低碳环保,它以精湛的制作工艺,在汉代的灯具制作中成为了数一数二的精品,称之为“中华第一灯”自然有道理的!长信宫灯通体鎏金,就算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尘封,也丝毫不影响她的华光四射。在保定裕华路上,长信宫灯造型的建筑物矗立在马路旁,显得格外精致。所以我认为集艺术性、实用性、科学性为一身的长信宫当属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刘胜金缕玉衣

在博物馆《大汉绝唱—满城汉墓》这一展厅之中,刘胜的金缕玉衣放在了整个展厅最显眼的位置,不管什么时候去都有许多人围着参观。金缕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市场价值无可限量,是当今保存的最完整的一件玉衣。金缕玉衣是古代尊贵身份的象征,也给予很多帝王侯王的永生之梦。一件精美的金缕玉衣的制作需要精工巧艺,多小的一段金线都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所以我们在河北博物院看到的金缕玉衣可谓是一个奇迹的存在。在我看来,金缕玉衣带来的价值可不仅仅是这金和玉之中!

值得一说,以上这两件文物均出土于保定的满城县,三千年古城果然不是虚有其名!另外,博物院中还有很多珍贵文物,你觉得哪一件是之馆之宝?欢迎大家在评论里指教!


保定事儿


河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宅之宝

西汉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

白玉双龙纹高纽谷纹璧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纽高25。9厘米、璧外径13。4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西汉刘胜金缕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

玉衣是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玉片为岫岩玉制作。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不同形状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

西汉窦绾金缕玉衣

窦绾金缕玉衣, 西汉(206年-公元8年),全长1.72米,1968年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玉片为岫岩玉,多数呈纯绿色,夹有灰白、黄褐色。玉衣分为五部分。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700克组成。玉衣形式与刘胜墓的相似,头下有鎏金镶玉铜枕。“金缕玉衣”复杂的制作工艺、精细的制作,反映了当时玉器工艺所达到的高超水平,故定为国宝。

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的青铜器,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其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西汉错金铜博山炉

高26厘米,通体用金丝错出流畅、精致的纹饰,金丝有粗有细,细的犹如毫发。炉座铸出透雕的纹样,作三条蛟龙腾出波涛翻滚的海面,龙的头托住炉盘随风飘荡的流云。整个炉盖和炉盘上部铸出“博山”,山势峻峭,峰回峦转,层层起伏。炉盖土的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蹲坐在峦峰高处或骑在兽背上嬉笑玩耍,猎人们出现在山间,有的肩负弓弩,有的正在追捕逃窜的野猪。气氛紧张,画面生动。

1993年9月,西汉错金铜博山炉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一级品鉴定活动中,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1964年出土于河北保定永华南路元代窖藏,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该罐采用青花和釉里红装饰,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釉面青亮,极为滋润。纹饰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全器纹饰有10余层。该罐的蹲狮钮罐盖的盖面采用变形莲瓣纹和回纹装饰。罐身的颈肩部为缠枝牡丹纹、忍冬纹,并有下垂的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饰莲池纹,云头之间饰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用连珠纹作菱花形开光4个,开光内装饰牡丹、石榴、菊花、四季花卉纹。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红、蓝色交相辉映,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类似的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器物在世界仅存4件,其中两件流失到国外,一件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4件器物相比,河北省博物馆这件保存最为完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完整的青花釉里红极品。

战国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战国时期的家具构件。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时期中山国王“错”墓出土,长51厘米。猛虎身躯浑圆、色彩斑斓,弓身右曲,三足着地,一爪腾起,正将捕捉的小鹿送入张开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凶猛与小鹿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战国时代风格。动物腹下刻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及官匠姓名。

战国立凤蟠龙纹铜铺首

战国立凤蟠龙纹兽面铜铺首为兽面衔环形,纵74.5厘米,横36.8厘米,环内径16.5厘米,外径29厘米,重21.5千克。(铺首,即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为兽首衔环之状。)

该铜铺首全身共雕塑8只禽兽,造型采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龙、凤、蛇颈首均突出于器面之上,动物造型生动,形神兼备,通身饰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这件铜铺首造型巨大,纹饰精美,整体布局错落有致,结构严谨,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错”墓出土。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2011年被评选为河北省博物馆新馆入展文物“十大珍宝”之一,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器物。

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1],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中山王鼎为王墓中同时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圆腹圜底,双附耳,蹄形足,上有覆钵形盖,盖顶有三环钮。鼎身刻有铭文469字。据鼎铭得知,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中山王鼎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铭文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有所谓悬针篆风格。197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王墓出土。


咖叔秀


喜欢看《国家宝藏》的朋友们,有好消息了。在10月9日,第二季《国家宝藏》节目启动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而在这次入选的博物馆中,就有河北博物院。

非常有幸的是,有书君今年就去过河北博物院参观。闲话短说,咱们现在一起来看看,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吧。

一、 中山王铁足铜鼎

中山王铁足铜鼎,有人会说,一个铜鼎哪个博物馆都有,它怎么会是镇馆之宝呢?那有书君就来告诉你,它为什么会是镇馆之宝!

中山王铁足铜鼎,是奉祀宗庙的礼器,它可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

来看看它有多大,它通高51.5厘米,直径在65.8厘米。看来个头还真是不小呢!

这个铜鼎的两侧有一对附耳,应该是相当于现在的锅的两个把手。

铜鼎的腹部呢稍微鼓一些,而且在腹部上有一道凸弦纹。

鼎的上面盖着钵形的盖子,在盖顶上呢,还镶着三环钮。

而支撑鼎的铁足,是三个蹄形样的足,这个铸造工艺在国内还是很奇特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鼎看起来还真是蛮敦实的。

如果说以个头来论它的珍贵,那就错了。它珍贵的地方还在于,鼎的外壁刻有铭文77行共469字,这可是目前所见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铜器了。

这77行铭文,每行六字,只有末行是一字。铭文记载了中山国乘燕国内乱,于是讨伐燕国夺取它疆土的事,这可是弥补了史籍的不足。

同时也是研究战国和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而且这个记载也告诫了后代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周边的进攻。

铭文的字体瘦长,清秀挺拔,具有所谓悬针篆风格。这些字都是雕刻上去的,也看出了雕刻刀法的娴熟。

所以呢,它称为河北博物院的震馆之宝不为过。

二、 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窦绾墓中出土的。它在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

是不是很厉害。

这个宫灯好像在现在的一些游戏里出现过,当时见了就觉得好生喜欢,没想到在河北博物院见到了真容。

西汉长信宫灯通体是用鎏金打造的,看起来灿烂华丽。它的通高为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宫灯的整体重量是15.85公斤。

这个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 ,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

看着它是一体的,实际上它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

其中宫女身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

它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宫女的右臂与灯的烟道是相通的。

它是以手袖作为排烟的管道,而烟灰呢,经过右臂进入宫女体内。估计体内会有水,这样让燃烧的气体回到腹中吸收,就不会污染环境,是一个环保的设置。

长信宫灯的灯罩是由两块弧形的瓦状的铜板,合成一个圆形,然后嵌于灯盘的槽中。

这样可以左右地开合,一开一合就能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

而且这个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的十分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这样以便于清理。

这些真是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觑。

三、 刘胜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因为当时人们非常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刘胜金缕玉衣,这个来头不小,它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中唯一的玉衣,可以堪称为玉衣中的王者。它是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的满城县。

刘胜金缕玉衣全长为1.88米,制作这个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有专家认为,它的制作成本相当于汉代100户中等收入家庭的家产总合。

玉衣的外观和男子体型一样,宽阔的肩膀,宽大的胸膛。

它的腹部突鼓,四肢粗壮。腹下有男性生殖器罩盒,头部有高高隆起的鼻子,而三个狭窄的缝隙则代表了双眼和嘴。

玉衣分为六个部分,头部、上衣、袖筒、裤筒、手套和鞋,每一个部分都是可以彼此分离的,它就像是裁缝裁剪的一件衣服一样。

它的头部是由脸盖和头罩组成,上衣是由前片、后片构成的。

袖筒、裤筒、手套和鞋都是左右分开的。所以采用的玉片,大部分是呈长方形和方形的,当然也有梯形、三角形、四边形和多边形。

玉衣所用的玉片最大的长4.5厘米,宽3.5厘米,它是用在脚底的。而最小的玉片却只有成人的拇指盖大小,它是用来表现手指的。

如果还不惊叹,那玉片的制作就会让人足够惊叹了。

玉片的钻孔是采用了“砂钻法”,有的小孔直径只有1毫米,这工艺可谓是高超啊!玉片上的金丝呢,则采用了“抽拔”法。

让人惊叹的是,有的金丝横断面直径仅为0.08—0.14毫米,这水平真是高啊!

刘胜这套金缕玉衣,是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可以说是堪称国宝。

好了,有书君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如果感兴趣,可以亲自去河北博物院看看。

真得是非常的精美,同时我们也很期待《国家宝藏》第二季的开播,到时就会看到是哪件文物上了节目,也会了解到它的前世今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金缕玉衣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