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文 / 刘元元 暖心理特约撰稿人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子,竟然亲手杀害了自己的亲弟弟,更可怕的是,整个事件过程中,从开始的砍杀,中间的处理,到最后的反应,这位年仅14岁的女孩儿,竟然没有丝毫的恐慌。

看到这里,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只是对事件本身的惊恐和好奇吗?我们是否看到?一颗饱受折磨,备受冷漠,麻木不仁,直至冷酷无情的心?14年来,她遭遇了怎样的待遇?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以至于让她原本纯真的心,扭曲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新闻事件中有两处提到了女孩子的父母:一是导致这场不幸事件本身的根本原因:是女孩子所讲的害怕自己的弟弟告密父母自己深夜玩手机,不睡觉的这件事情。二是女孩子长期以来对父母偏爱弟弟的这件事情一直不能释怀,觉得父母对待妹妹和自己有别于对待自己弟弟的方式,让自己感到被不公平的对待。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只是当时当下一件事情的发生,对于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或许她会有一些愤怒的情绪,甚至激动的行为,但是远远不能激发起她内心如此大的仇恨,去亲手杀了自己的弟弟。一定是长时间的压抑,让当时当下的这件事情成了自己情绪崩溃爆发的导火索。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是的,我们需要把目光聚焦在这个家庭中“父母”的身上。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在这个家庭中一定处于核心的位置,父母对待这三个孩子的态度,必定是有失偏颇。

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早已播下了仇恨的种子:被偏爱的一方 ,会仗势欺人,会习惯于依靠这股被偏爱的势力,恃强凌弱,欺负自己的姐妹;被不公平对待的一方,本身在父母这里就已经有了很大的欠缺,不仅对父母有怨恨,也会迁怒于被偏爱的一方。

加上被偏爱的一方势强凌弱的雪上加霜,长时间的心理不平衡,怨怼,压抑和愤怒,对于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不能承受的。在他的心里,或许早已经把自己的弟弟,屠杀了无数次了,甚至于包括自己的父母。所以长时间的压抑,一直在等待一个事件成为导火索的时候,爆发出来直至一发不可收拾。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所以讲到这里,大家也不难理解这位姐姐在亲手杀了自己的弟弟之后,能如此平静地处理完后事,平静的吃饭、睡觉、上学,平定的在法官面前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因为她的心,早已经麻木不仁在这个家里面她的心早已经死去了。可怜的是无辜的弟弟被当成了替罪羊,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确应该是他们的父母。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家庭教育四原则:提供教导、提供鼓励、提供帮助、提供规则。

这四个原则中有一条出现问题,我们的家庭教育就会出现漏洞。

在家庭环境中,当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得不到鼓励和帮助,反而煎熬在一种特别失衡的关系模式中,常年的纠结、痛苦、愤怒、压抑,能长时间的支撑下来孩子一定是向内攻击的,很厉害。而面对威严的父母孩子无力攻击,只能把所有的问题和矛头对准了还可以有反击余地的目标对象――自己的亲弟弟。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在这场及其不幸的家庭变故中,

最应该反思的是这个家庭中的父母,你们带着怎样固着的观念,在肆无忌惮的伤害着自己的孩子?你们是否也是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遭遇过同等的对待,然后又在自己的孩子面前重复着已往自己的遭遇?这场可怕的家族代际遗传,最终毁了一个家。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我认为,首先一定要自省,反思我们身上的不足,我们需要觉察和改进的地方。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创伤?有了创伤有没有去解决?我们作为自己本身,有过自我的提升吗?当我们能够做好自己事我们才有可能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其次,长久的陪伴,发自内心的爱,对孩子个体最起码的尊重,是教育孩子的关键。孩子不是我们的工具,也不是我们的衍生品,它是活生生的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只是借由我们而来,却不为我们而生。我们参与一段生命的成长过程,只是引导,欣赏,静待花开。而不是去控制,安排,拔苗助长。更不是肆无忌惮的伤害。

当我们带着随时觉察和时刻成长的心,发自内心的爱和长久的陪伴,去参与一段生命的成长过程,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全的有所作为的孩子。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又何止是孩子本身,更是我们为人父母者。

真正把孩子培养好,教育好,让孩子按照它应该发展的样子成长,顺其自然,又适应在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怎么想,怎么感受怎么希望,所有这些都不重要,而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父母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仅以此文,与天下父母共勉。

14岁姐姐为何杀害亲弟弟 | 心理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