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什麼意思?

鑫鑫64747232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 說的是:看一個人三歲時候的樣子,就可以預測到他長大之後的樣子;看一個人六歲時候的樣子,就可以預測到他的終身命運。這話流傳已久,並且有一定程度的科學依據和實踐證明,但並非絕對的。

科學研究證明,剛出生的孩子腦的重量為400克,達到成年人腦重量的25%,六個月後迅速發育到成人的50%,1歲時達到66%,3歲時達到80%。從這一方面來講,孩子三歲的智力水平和個性氣質都已經發展到其成年水平的80%以上了,而六歲時基本接近或等同於成年人水平了。

3至6歲的幼兒已經對自我形成一定的認知,如自己是否聰明或遲鈍、長得好看還是不如別人帥氣或漂亮。如果經常受到家人或親友表揚和讚賞就會產生自信和自我滿意度。反之,長時間遭到成人的忽視,甚至是拋棄,就會產生自卑和孤獨感。這些個性特徵初步形成,其中的一部分將伴隨或影響他們的一生。同時,孩子們的興趣愛好、綜合能力也已經基本確定,還養成一套只屬於他們的行為習慣。。

這句名言的另一層意思應該是說明了早期教育的2個關鍵時間節點,同時提示家長們珍惜家庭教育的寶貴光陰。當今社會每一位做家長的都非常注重開發孩子智力和良好性格的養成,他們相互交流經驗信息,決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需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早期教育固然能夠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不應過度迷信和比較,更加不能追求過度理想化的結果。


鵜鶘心理


俗話有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也有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還有說“三歲定八十”的。這裡的數字也只是一個概述,說的是孩子的性格在三歲就基本定型了,決定了人這輩子的為人處世的風格。

大家覺得有點誇大其詞,其實不然。這些傳頌了幾百年的古話,還會有道理的。0到3歲是孩子快速的成長階段,不管是身體發育,還是思想意識都是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個階段孩子接觸到事物,形成在腦海裡的意識作為思想的基礎成為了日後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既然三歲之前的寶寶的教育是那麼的關鍵,那麼我們該怎麼去教育好孩子,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德智體均衡發展的人呢,今天小編就來拋磚引玉哦~

父母要以身作則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明白事兒,其實孩子只是不善於表達但是都看在眼裡的。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不避諱的吵架,不尊重老人,甚至家暴。家庭關係惡劣,對孩子的成長很差的影響,父母做的壞事孩子就看在眼裡,覺得吵架,不尊重人,家暴是一種自然行為;這就會在寶寶的腦海裡埋下了扭曲的價值觀了。

培養孩子判斷的能力

三週歲的的孩子能說能走,理解能力也很強了。作為爸爸媽媽,以身作則的同時我們也要在生活的教育好孩子,讓孩子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比如不能獨自一個人出走;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能耍脾氣,好做乖巧聽話的好孩子;紅燈停綠燈走等規則~可以在生活的場景中不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哦。

培養孩子的性格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本來是膽大的,但是很多孩子長大之後就變得膽小了,這個跟生活環境有關。比如讓孩子更勇敢,可以帶孩子多出去戶外走走,參加一些有挑戰的事情,自然就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了。又比如專注力的培養,可以讓寶寶學習翫耍喜歡的東西;我們培養孩子好的性格,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的引導,多鼓勵多支持。

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魚;學識的多少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海雪無涯。我們更應該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比如學數字,都是有規律的,可以引導孩子學習推導;比如學習認識動物的時候,有翅膀能飛的基本都是鳥類,可以類比的去問寶寶那些是鳥····有了學習能力,以後不管遇到哪些問題孩子可以更好的找到方法去解決。

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

身體是本錢,運動是為了鍛鍊身體;嬰幼兒期的寶寶運動能力還是比較弱的,可以讓寶寶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比如去兒童遊樂場,孩子又能玩又能出汗鍛鍊身體。當然要注意不能運動過量,很多孩子有多動症,運動過量會導致營養吸收不足;再有需要及時的補充水分哦~

其實還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在孩子三歲之前注意的。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去注意,無時無刻的要教育孩子,讓寶寶成為好孩子。

孩子的三觀已經有了一定的雛形了,當然三歲之後也不是說不能改變孩子的,只是改變起來會比較吃力,其實教育伴隨著人的一生的。只是我們需要在孩子更接近一張白紙的時候,好好的塑造和培養,在這個關鍵時刻孩子的學習和吸收更容易,更事半功倍哦!

爸爸媽媽還有老師們,請抓住0-3歲的關鍵時期哦~

歡迎大家來講講你們是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


厲害了word娃


其實中國的這句老話剛好是和西方心理學的研究相匹配的,不得不說,古人很有智慧。

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來說,三歲以內的親子關係確實奠定了一個人一生的人格基礎。是性格打地基的時刻。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0~1歲:安全感建立

一歲以內的孩子最需要建立的就是基本的安全感,能夠和主要養育者(通常是媽媽)建立穩定安全有愛的依戀關係。這個時期就需要家人可以儘量及時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要,即使沒辦法滿足也應該要及時的回應孩子。

如果這一時期沒能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將會影響以後建立同伴關係和親密關係。


1~2歲:形成秩序感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意識,這個時期會變的特別有自己的主意,還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規矩,容易和大人對著幹,這些都是孩子在發展自己的內在邊界和秩序感。

這一時期需要家長溫和的帶著理解的引導,而不是粗暴地制止和規定。如果這一時期家長管制過於嚴格,將會導致以後孩子對於規則的把握過於刻板,不懂變通,對自己過於嚴格,經常會覺得過度內疚和自責。


2~3歲:建立三角關係

三歲左右的孩子進入性別敏感期,這一時期孩子會和同性父母競爭異性父母的關注。比如男孩黏媽媽,女孩黏爸爸。這也標誌著孩子從和媽媽的二元關係裡進入到了爸爸、媽媽、我的三元關係裡,這也是每個人最初的人際交往模型。

這一時期同性父母需要引導孩子模仿自己,從競爭轉為模仿,讓孩子學會如何同媽媽之外的第三者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就是日後孩子會發展出來的同伴關係、社會關係)。

我是echo小茵茵,一個有趣又有料的親子漫畫家。關於這個問題,歡迎大家在在評論裡和我一起討論哦~


echo小茵茵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是我們民間的一種說法,那麼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到目前為止有很多資料顯示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很多的這些專家呀,教授啊,學者呀,專門對這句話進行了研究,大家有時間可以上網去查一下。

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從一出生的時候,他的腦重量在370克到480克左右,到了三歲左右的時候,腦重能夠達到1280左右。這樣相當於成人腦重量的75%,所以,零到三歲期間是大腦發展的一個黃金階段,他會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收所有的可供孩子學習的東西,各種感官都會打開了去學習和體驗,這個世界裡所有的一切。同時三歲孩子的性格和行為模式、態度等等,形成了一個關鍵階段。也就是說,他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當中,他在什麼樣的溝通模式和代養人的帶領下,他會形成他獨特的人格的狀態。那麼孩子在零到三,三到六歲早期的親子互動的過程中,這些比如說性格呀,態度行為呀,已經基本上奠定了很大很大的一部分基礎。有了這些基礎以後,再加上她上了幼兒園呀,上了小學呀,上了初中,高中以後呢,通過全社會的學習,通過一些學校的學習,在才能夠形成自己一個獨立的人格。所以三歲非常非常重要,而且現在呢,很多人都開始對三歲前的孩子的大腦進行開發。你比如說語言能力的培養,比如說思維能力的培養等等。



但是七歲看老是看什麼呢?我們中國還有一句話是說,“七八歲,貓狗嫌”的說法。這個年齡段,他比較的違反常規。7歲以前的孩子可能都是聽從我們的,按我們的指令去做事情,但當七八歲以後,他的行為能力越來越強,獨立思維越來越強的時候,他就開始跟大人有一些相反的一些思想,相反的一些活動了。那麼這個時候孩子的這種狀態,孩子的思維模式,孩子的為人處事,就會讓人看了覺得,“這孩子好聰明,這孩子將來沒問題”。就像我們在幼兒園裡頭的孩子比較多,一眼就知道,這個孩子未來哪裡哪裡一定會特別棒,這個孩子語言表達這麼好,那麼未來會怎麼怎麼樣。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那我們要抓住三歲和七歲這兩個關鍵期,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早期教育。什麼是合適的?早期教育,並不是早期教孩子認知,說我認得多少字,背了多少唐詩唸了多少兒歌,或者我掌握了多少個單詞等等,並不是這些。而是要把孩子的各種感官,視覺聽覺觸覺的感覺,運動,這些全部調動起來,一定要讓孩子多看、多聽、多嘗試、多感受、多運動、多玩兒。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實現,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才能夠大腦發展的越來越聰明。行為模式呢,一定受親子關係的互動和家庭關係的影響。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無論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有多麼重要,我想說,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提供一個父母有愛的一種關係,讓孩子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下健康自然快樂的成長才能夠更好。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這句話不僅是古人經歷時間的洗禮得來的經驗之談,更是我們現在需要重視的育兒理念:沒有任何問題比人的素質問題更加重要,一個孩子出生後頭三年的經歷,對於他的基本人格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孩子是否會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還是已經走向了會遇到麻煩的道路?

在孩子成長的頭三年,我們應該做的最重要的4件事是

1、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心,幫助他成長為快樂的寶貝。包括快速回應啼哭,充分和他們玩耍,關注孩子的需求,並儘可能快速滿足。這對於孩子的人格養成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成長中,缺乏愛與關注,尤其是以實際行動表達的愛意和關注,孩子很可能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成長為情緒化、愛哭鬧的孩子,這種影響還會一直持續到孩子3歲以後。

2、幫助孩子發展社會能力,尤其是在2歲之前,父母繼續給予孩子足夠多的關愛,並對孩子的需求給予有效回應,同時避免過度放任,或者習慣性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對於孩子的違拗,父母一方面理性地建立必要的紀律規矩,一方面在不重要的事上適當讓步。這樣做可以大大減少孩子叛逆現象的發生。

3、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智力發展

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發展,需要大力鼓勵,因為這決定了他未來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智力發展上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學習過程自然的發展屬於他這個年齡段的正常智力。

4、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

發展語言能力是要培養他的語言理解力。不是讓他早點開口說話。辦法是從孩子出生起就多和孩子說話,別用電視、早教機等機器語言代替和孩子說話。且和孩子說話時,使用日常用語,說完整的句子,在孩子開口以後,多和孩子對話。

在孩子三歲以前,不是培養一個聰明孩子,而是培養一個社會能力發展良好的快樂孩子。


土豆媽媽育兒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雖然是老話兒,卻滲透了古人的生活哲學與智慧。無論是3歲還是6歲,都可以歸納為早期,古人雖然沒有早期教育的概念,但古人已經意識到3歲與6歲這兩個節點,我們可以從這兩個節點來發現孩子的氣質類型、性格類型甚至基本能力。

1、三歲可以比較明顯得判斷孩子的氣質類型。

天生的氣質類型決定教養方式。三歲,我們已經可以比較明確判斷孩子的氣質類型,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還是抑鬱質。氣質實際上,是天生的心理特徵不同,比如反應的靈活性、穩定性、強度和自由度。

2、性格在6歲確定?

在早期生活中,親子關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母親通過親子互動將知識、生活常識,更重的是將在將自己的性格充分的暴露面前。

3、0-6歲的能力訓練

三大能力大家比較瞭解,感統、注意力與精細動作訓練。這3個訓練師在-0-3歲是完成的,實際上除了三大訓練,早期的重要能力通過課堂,建立了親密的親子互動關係。這些能力包括情緒管理能力、自我認知能力、語言社交能力、數學思維能力、藝術創造能力等。可以說早期能力已經形成,日後更多的是獲取社會行動經驗。

因此老祖宗說的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的確很“科學”,一方面是先天因素的瞭解,一方面是環境與教育的重視。祝願每一位寶寶能夠得到很好的親子教育和高質量的陪伴,成就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via親子教育專家劉勇赫)


勇赫大叔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這是一句老話,聽起來誇張,但是沒毛病。我們周圍經常說的一句是三歲定八十,意思都是差不多的,小孩大概三歲左右,性格就定下來了。


我們經常說早教,三歲前的才叫早教,很多人很早就開始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三歲之後的孩子,性格基本定型,所以,在三歲之前,家長要注意對孩子的教育。

0-3歲的孩子,可以說是從零開始,一片空白,沒有自我意識,也沒有自己的意志,幾乎完全依賴父母。在這個時期,孩子對周圍的環境會開始好奇,並且非常擅長模仿,最喜歡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等。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父母的語言行為等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性格。


3-6歲,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可以自己去積極的應付環境了,基本上可以獨立的與人交往。他們可以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取不同的經驗,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慢慢的形成自己的思想,思維,自我意識。

0-6歲是孩子一生中性格最重要的發展時期,家長要小心的呵護孩子,多抽時間陪伴孩子。


書香潤童年


古話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有道理但又並非全正確。

首先,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主要是從孩子性格形成和習慣養成方面來說。因為,三歲到六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孩子的身心在此期間都會迅速成長,發生驚人的變化。而且,很多生活習慣和認知能力也會在此時慢慢形成,可能影響到以後的生活和整個人生。比如,三歲到六歲,孩子能學會自己穿衣服、吃飯、洗臉、刷牙、上廁所等日常活動,而且還能逐漸形成如何與人交往,怎樣學習知識,怎樣面對困難等認識和思維。這些看似是小事,孩子長大了就都能學會了,但實際上,這些都將對孩子以後的生活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句話確實反映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自然現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與此同時,這句話也並非完全正確。因為沒有哪一個哲理是任何時候都能適用的。有的孩子發育得早,有的孩子正常發育,但也有的孩子發育得晚。一般情況下,這種總結適用於普通正常發育的孩子,卻並不適用於特殊情況。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愛迪生的故事,他就是一個晚熟的人。但人們也不能按照他在小時候的表現來斷定他後期的表現。我就是一個比較晚熟的人,小時候木訥、不愛說話,很不討人喜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變得越來越上進,即便從學校畢業後,仍然堅持學習,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親子溝通如何說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這個話的科學性我也 一點都不懷疑,很多答主都有講六歲以內,特別是三歲以內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我僅換個角度補充一下: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並不是絕對的!

甚至可以絕對點說:這絕對不是絕對的!凡事我們必須積極地去想,積極地去做,才有可能實現甚至是超越我們的目標。一分為二地看待:

三歲以內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六歲以內很重要。如果我們的孩子還在這個年齡內或者是懷孕、備孕階段,那麼恭喜你:很多答主都已經給答案了;

過了六歲,就沒辦法了嗎?有,但是既然錯過,就得加倍補償。六歲之後,正常情況,孩子的教育環境不太可能有質的改變和飛躍。這個責任在誰的身上?說的是孩子,但其實與孩子無關!不用說,如果你想的話,加上上條其它答主的意見,你應該知道該怎麼做了,不焦慮,積極面對!

十二歲定終生。

所以,錯過了前面兩個階段,意識到難度,這又是一個重要節點。再錯過的話,難度就是指數級地增加了。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的科學性,更一次說明了改變的難度

對我而言,我強烈地感覺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意義我覺得不亞於自己6-12歲期間的成長給我帶來的對終生的影響,甚至是與3-6歲期間相當。育兒過程中的很多觸及心理深處的感觸,借用那一句歌詞:多麼痛的領悟……

有的時候在想,再給一次機會是不是會更好呢?但這是不可能的!再生一個對大多數人來講是完全可以的。如果能夠重來,真的能夠讓下一個孩子在那些方面可以得到彌補嗎?深思過後覺得:那實在是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欺騙!如果真的可以的話,為什麼不能從現在開始改變,至少改善對現在孩子的影響,儘可能地彌補現在的缺憾吧?為什麼要想著放棄而重新開始呢?不放棄也絲毫不會影響下一個的開始呀!不放棄同樣可以!



理工爸的育兒經


早在30多年前,歐洲的心理學家就進行過長期的調查,他們發現在三歲前,兒童的大腦處於快速發育階段,此時的生理和心理機能尚未完整。在三歲這一階段,大腦發育穩定,基本定型,開始變得緩慢,此時受外界的影響較大。


通過分類,可以將這一階段的兒童分為外向型、內向型、自控型、不能自控型、適應型五類。此次的研究,時間跨度超過20年,信度較高。這份研究經過仔細整理後,在2005年通過演說,得到了全世界教育人士的肯定和支持。

中國自古有“3歲看大,7歲看老”的說法,並在民間廣為流傳。它的意思是從一個孩子在幼兒期的表現,可以看出他成年後的性格特點,在兒童階段可以看出他一輩子的事業發展方向。隨著心理學的發展,這一說法被得到了科學性的證實。


在調查對象成年後,心理學家對他們童年的性格和成年後的行為做了對照分析。大多數與自己的童年性格相差無幾,其中適應型的佔據大多數,內向型最少,不能自控型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不利於成年後的人際交往,外向型善於交際,最容易取得成功。

因此,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越早越好,必須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一生影響巨大。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不能夠塑造良好的性格,父母應該及時對孩子進行引導,倘若過了這個年齡,就很難再改變。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