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石景山社區幹部成“健走達人”每天三萬步走出23公里“警戒線”

石景山社區幹部成“健走達人”每天三萬步走出23公里“警戒線”

五芳園社區幹部王巍走到哪都帶著小喇叭,提醒社區居民做好防護。

“我每天步數三萬多,在這種應該儘量減少流動的氛圍裡,估計已經被很多人拉黑了!”北京市石景山區魯谷街道雙錦園社區書記張斌調侃地說道。雖是玩笑,但也是社區幹部工作最好的體現。最近,魯谷街道22個社區的居委會幹部,因為每天要在社區巡查防疫工作,個個成了“微信運動”中的健走達人。

當好疫情宣傳員 走出聲音“警戒線”

疫情一開始,五芳園社區裡就多了一個廣播的聲音,每天流動在社區的各個角落,囑咐社區居民做好防護工作、提醒外來人員及時到社區登記,成為居民耳畔的聲音“警戒線”。

“社區沒有固定廣播,我每天掛著個錄音機在小區裡走,給大家提個醒。”社區幹部王巍就是流動小廣播的主人,廣播的內容都是每天從區裡各部門轉發過來的海量信息裡精挑細選的,而且每天更新,主要是防護措施和各種提示,既得好理解,還得言簡意賅,“請您儘量減少外出,出門帶好口罩。請您配合工作人員測量體溫和登記信息,群防群控,你我有責。”……雖然只有簡單兩句話,但是“離太近有吹氣兒的聲,離太遠音量不夠,說太快居民聽不清,說太慢信息量太小,這幾天我已經上手了,一開始得反覆錄個七八遍。”一天中,王巍舉著這個喇叭不離身,一會小區口值班測體溫,一會樓門裡貼通知,一會去趟物業,走到哪這聲音就提醒到哪,聲音不太大,但路過的人聽得很清楚。

雖然小區裡貼了宣傳畫,每家都發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微信群也都發了相關內容,但是王巍親眼看到有的居民揣著口罩忘記戴,一聽到廣播的聲音提醒,趕緊從兜裡掏出來戴上。“每天早上10點,準時開窗聽廣播。”“在耳邊多個人提個醒,總是好的。”……這是五芳園23號樓的居民在小區微信群裡的留言,大家紛紛為社區幹部的細緻工作點贊。

石景山社区干部成“健走达人”每天三万步走出23公里“警戒线”

六合園南社區幹部每天更新民情圖信息,不用顏色標註不同內容。

當好護院監督員 點亮社區“平安燈”

社區防控一線,社區幹部成為開展群防群控、為居民看護院落、守好第一道防線的人。六合園南社區黨委書記於雄伯拿出一張手繪的“民情地圖”,上面詳細標註著社區的人員分佈情況:誰家一直在家,誰家外出,誰家出租,誰家有需要照顧的老人,誰家是本地人,誰家是外地人,誰家有疫情嚴重地區的親屬……都在這張圖上一目瞭然,方便社區幹部們分類進行防控和照顧。

接著往後翻,圖後面還附著一個簽到本,密密麻麻的各種小圈是社區幹部每天回家“數燈泡”的情況。於雄伯介紹,社區正在開展“點燈護院”的行動,每天晚上社區幹部會分組到兩個大院的每棟樓去數燈,看看誰家燈亮了,誰家燈沒亮。“現在大家外出活動少,一數燈,社區居民的初步情況就可以掌握。”除了能反映人員流動的情況,針對社區裡的孤寡老人和行動不便的弱勢群體,沒看到燈亮,社區幹部還要專門打電話過去問情況,確保沒有意外的發生。

當好衛生清潔員 甘當居民“清道夫”

面對疫情,社區的清潔消毒工作活兒多、任務重。社區幹部每天要與物業一起對小區樓道內進行消毒和衛生清理,還要監督居民做好垃圾分類,清理小區各種堆放雜物,勸阻小區居民撿拾回收廢品垃圾。

在雙錦園社區,工作人員還有一項固定的任務,是到社區36戶行動不便的居民家中上門收垃圾。雙錦園社區黨委書記張斌介紹,社區裡有36戶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身體不好,體質弱。“以前是勸他們多出門,多走動,多參加活動。現在是建議他們減少外出,儘量別出門。”社區幹部分組包人,每天早晚兩次上門到老人家中收垃圾。早上八點老人把垃圾袋放在自家門口,社區幹部挨排收走,為了不影響樓道的衛生,減少堆積,下午過了飯點,社區幹部再走一圈,把新的垃圾扔走。面對這些垃圾,他們都不嫌髒不怕累,用自己的細心和勞動,甘當小區居民的“清潔員”。

就是這一件件的小事,讓社區幹部們變身“健走達人”,成了微信步數榜上的“明星”,他們一直堅守著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克服困難,奮戰在抗擊疫情的最前沿,為消滅疫情創造最有利的社區環境。(石景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