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人自我地活著會失去很多嗎?

要利民


不會,你自我的活著,這只是你的性格,失去很多與否取決於你的人生觀和世界觀。1,你自我的活著,與外界接觸保持一顆謙虛和友善的心,你是一個受歡迎的人。2,你自我的活著,與外界接觸很傲慢無理和自私自利,那全世界幾乎都會與你為敵。人沒必要改變性格,儘管性格決定命運,但你可以適當的調整自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一個受歡迎的人,至少與別人相處,人家不討厭你。


MPA熊貓貓MBA


首先,性格決定著人生活的方式,這是骨子裡的東西,不好改變。就拿我來說,我屬於愛憎分明,說話辦事很直接的,不喜歡圓滑的方式;現在已到了不惑之年,性格還是不曾改變,成長的這一路磕磕絆絆,得罪了不少的人,但是也交往到了知心的朋友。

其次,有失去就有收穫,有時候天平還是很公平的。現在我身邊留下的朋友,都是10幾年的好朋友,彼此理解包容,真心對待,不會因為我的脾氣性格和我鬧不愉快,這就是交心。俗話說得好“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是一路人何必太強求。

最後,我勸你一下,自我生活並不錯誤,但是一定要三觀端正,不偷不搶,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只要這樣,自己開心的生活,就讓別人去說吧。


燒紅的雲


自我,屬於心理學上的特定名詞,在此不用贅述。現實中的自我,是表現在個人的世界裡,只認清了自己的需求,對周圍世界比較漠視,不關注,不關心,是沉醉於狹隘中的思想境界,不可自拔,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自我封閉,慢慢的就失去以前還比較好的朋友,我舉個例子吧:

我之前有個要好的同學,來往很多年,可性情這十年轉變的令人不可思議,同學群裡玩了一陣後,對別人的聊天方式,聚會形式,看法很多,也看不慣,選擇退群。有人頭幾天請他吃飯,而當天未打電話,不去,卻耿耿於懷,出遠門,單溜,也不願有伴,發朋友圈的全是自個的照片和花草,我說你這是太自我的表現,他問為什麼,我就問他,我發表的文章你看了沒有,他說,從來未看。我為什麼看你的呢?因為我當你是朋友,欣賞是相互的,也是互補的,我的精神世界你不願遼望,你的照片一類在我心裡再美,也會打個折扣吧?他不光是自我,已逐步走到自私的境界中了,同別人完全格格不入,格局也會越來越小,目力所見,畢竟有限吧?我們都是社會的個體,只有融入這個集體社會當中,你才不顯另類,獨木不成林,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沒有真正看淡世事江湖的人,包括尼姑和尚,人間沒有世外桃源,世外桃源只能在人的內心裡,自我也沒有錯,太重視自身,而忽略了周圍的世界和人,難道你不要明天嗎?一個人太孤僻的結局,到老了很容易得痴呆症的,慎重交友是對的,但絕不能沒有朋友吧?去外地旅遊,一個人照相總是照的不算好吧?有個人幫你遠距離取景是不是效果更好一點呢??


方友和



皮亞傑認為,每個嬰兒生下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在成長過程中存在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

0~2歲階段。嬰兒出生時物我不分,生活在沒有客體的宇宙裡,沒有自我意識。嬰兒不能把自己當作一個客觀物體和其他客體區分開來,也不能把物體和他的感知印象區分開來。隨後,嬰兒逐步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與外部環境的關係,產生了自我的主體意識,才知道自己是置身於眾多客體和人們之間,開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2~6歲階段。幼兒不能區別自己與別人的觀點,不知道除了自己的觀點,還存在著別人的觀點;他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事物,對外在世界的認知缺乏相對性,總是把自己的感覺、觀點、看法看成是絕對的,以為事物就是他看到的樣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看法。自我中心思想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

大約6歲之後。兒童去自我中心化的能力得到發展,他們開始能認識到別人的感覺、觀點,能將自己的看法和別人的看法調和起來,但仍然主觀性較強。不同個體因為先天特質、後天環境及教育不同,在隨後成人的社會化生活過程中,呈現出不同水平的去自我中心化狀態。

可以說,每個成年人都有自我中心,我們的感受、想法、認知都不可能絕對客觀,或多或少都有主觀的成分。但是有一些人,去自我中心化水平較低,所以展現出非常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影響他們的社會交往。


文藝孤獨青年範兒


不會!人自我的活著,主要是當你身處逆境困苦之中時,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決對會落空!必須自信,堅強忍耐堅持,養精畜銳,必須有能忍胯下之辱的胸懷,學習充電豐富自己,增長技能,鍛鍊意志,讓自己變的有能力有擔當,不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熬過黑夜度過黎明前的黑暗,明媚的陽光盡會讓你燦爛,理想實現便不會遙遠!你若盛開春風自來!寒冬再無情也擋不住多情的春,明媚的夏,豐碩的秋……











夕陽紅唯玲


是的,會失去很多。

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個體,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特點,形成自己與眾不同的氣質,連同為人處事的方式,對周圍的人產生影響。

如果是好的個性特點還好,比如善良實在開朗大度,這些人人喜歡,樂意交往和接受。如果是自私刻薄算計涼薄,可以說人人避而遠之,如果不改變,估計最後變成孤家寡人。

所以,人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缺點,該改正的自動改正,而不是固執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說到底,人是群體動物,需要合作和協同,太自我了,沒人喜歡的。


雨打梅花無字詩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一段迷茫的時候。但是如何面對,則是你自己的決定。

我也曾經迷茫過,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工作很好,但是得不到家人的理解,這到底是怎麼了。

曾經的我頹廢的過了幾年,覺得人生的道路變的渺茫。後來一想,自己的人生道路的自己做主。我們只有堅持原則,上自己成為他人的祝福!我們的生命才會有真正的意義。

人生的道路都是曲折的,不可能什麼事情都一帆風順。有付出才能夠有回報。不要生活在憂傷和空虛中。人生的道路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煩惱,就看自己怎麼面對。

做人陽光一點,多看事物的積極之處,把目光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沉浸頹廢的狀態當中,因為越是這樣就越難解脫出來。


HCY楊旭


謝邈!人自我地活著會失去很多嗎?

人不僅是個自然人,也是社會的人。自我地活著,就等於是個自閉症的病人。活在了幻想的世界。精神世界既神秘又空虛。一個正常的人,必然要與自然和社會以及人們的實踐活動,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自我的活著,也會受到法律法規和道德底線約束與束縛。因為人不僅是自然的產物,還是社會的產物,隨著時間的變化,環境的變化,人際關係的變化,潛移默化的會受到影響,如果脫離了這種社會關係,不但會失去很多,也會被社會所淘汰。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與時俱進,與新時代接軌,本身就是倒退。自我活著的意義脫離了社會,一點兒意義都沒有,一點兒價值都不存在。有的人說活出個自我給大家看,社會上沒有孤立靜止的自我,都是客觀現實的自我。個人與集體,少數與多數,局部與整體,都是辯證統一的關係,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如果脫離了這種關係,就是脫離了現實。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慈音1


人不怕自我,就怕隨波逐流。

但自我要有一個度,不能過於自我。

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原則,自己的風格,自己為人處世方式。

這是起碼的自我,如果這樣的自我會失去什麼,那我也不會挽留……



繼續頑強68


人在社會生活中,本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但又與人類這個群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人不可能做到“自我地活著”,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到市場上買東西,所買的東西都是別人的勞動成果。我們到了二十多歲,都要談婚論嫁,所以不管怎麼說,人不可能“自我地活著”。那如果把一個人與世隔離,會是什麼結果呢?我估計完全隔離是辦不到的,如果勉強這樣做,非死不可。

人最具智慧的活法,是在與群體相對獨立和聯繫中找到最恰當的尺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