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國家規劃和已經形成的19個城市群,34個都市區圈未來發展會如何,大家怎麼看?

地產與情懷


這個才屬於城市群!🌹鞍山👍盤錦👍營口👍間隔7–8十公里的大城市🌹




紫微星侯鑫海


十九個城市群,成熟型城市群只有長三角和珠三角

  • 長三角城市群規模大,區域內上海、杭州、寧波、南京、蘇錫常都市圈已經連綿一體,躋身世界級城市群。
  • 珠三角城市群聯繫緊密,區域內香港、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澳門大灣區將建成世界級別城市群。
  • 京津冀城市群尚處於北京、天津雙核都市圈連綿一體發展階段,區域內其他城市都市圈遊離。
  • 其他城市群均處於遊離單核都市圈發展階段

主要城市群及都市圈

  • 主要城市群


  • 全國三十四個都市圈

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結合的成渝城市群發展潛力巨大

  • 長江經濟帶
  • 一帶一路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東北亞中日韓自貿區將推動遼寧、山東城市群快速發展

  • 東北亞一體化建設,青島、大連將成為重要優先發展城市

  • 大連將成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

  • 青島將成為歐亞大陸橋聯繫日韓的重要國際航運中心

  • 大連--煙臺橋隧建成將加快東北和山東的發展,環渤海港灣建設將提速。

一帶一路建設將加快一大批城市群發展

  • 哈長、天山北坡、海西、北部灣、滇中均會快速成長


天佑中華紫氣東來


東部兩大頂級城市群長三角、珠三角就不必多說了,此外京津冀作為第三大城市群,其格局也已確立。

其他城市群當中,我最看好的是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其中山東半島城市群GDP規模高達6萬億,海峽西岸城市群GDP也近3萬億。

相比來說,中西部雖有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但這三個城市群整體而言都都處於長期人口淨流出狀態,不僅嚴重缺乏均衡發展框架,而且無一例外的是省會獨大。由於省會與其他省內城市經濟基數差距過大,並且自身定位仍在不斷提升,未來與兄弟城市之間差距將進一步擴大,這樣的城市群即使定位相似,卻與東部名同實異。

東部四大城市群各自至少有五個二線或以上級別城市,這與中西部構成了格局上的差別。東部幾個城市群均是百家爭鳴,絕大多數城市都處於人口淨流入極端。

中西部則只有省會人口淨流入,就連各自省內副中心城市人口都在流出,並且主要流出方向主要就是自己的省會,這無異在加劇省會獨大的模式。此消彼長之後,武漢、成都、長沙、西安、鄭州的影響力越來越強,而其省內其他城市卻星光黯淡。就連有著中部非省會第一城名頭的洛陽市,如今還只能屈身三線。

因此從正面較量來說,中西部以城市群模式與東部競爭是絕無勝算的。能夠持續保持競爭力的方式,依然是通過虹吸效應繼續強化省會競爭力,畢竟中西部除了幾個新一線城以外,並無其他城市能夠對外東部外來務工人口構成吸引力。

所以,中西部省會城市還是會繼續集全省之力塑造,甚至不排除通過合併周邊區域的方式去增強自身體量,直至數據規模逼近一線都是有可能的。而後再以點帶面,逐漸形成更大範圍的廣域競爭力,接下來才能進一步讓外出人口迴流。

未來東部大概率是繼續百花齊放,引領經濟前行;中部則會出現三四個二線城市輔以省會共發展,形成小範圍城市群;西部省會獨大的狀態恐怕將越發突出,不過成都和重慶在新一線當中的競爭力會進一步增強,同時西部非省會城市的影響力會更加弱化。

東部當然也有局部差異,南強北弱並未改變,不過北部由京津冀一體化、煙大海底隧道、青煙威一體化、山東半島城市群等概念正在逐漸發酵,推升環渤海城市群的整體邁進。長期來說,南北沿海省份未來的差距可能會逐步縮小。

而整體格局則依然是東部>中部>西部。


城市發展報告


我國經濟歷經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國內城市早已形成以北上廣深為首、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圈領銜,成渝、長江中下游、中原和關中城市圈陪跑的發展格局。

從內外部環境和經濟形勢來看,各城市早已過了高速發展期。在目前大環境下城市間的競爭在加劇,差異在縮小。這麼幾百座城市,十多個城市群都需要發展,所以產業、人口(人才)及政策優勢則成了發展利器。誰佔盡了優勢,誰便可以發展得更快更好。

從目前來看,最具有發展潛力的城市仍將由北上廣深所在的都市圈霸佔。畢竟無論從城市競爭力、科教文衛、交通樞紐和政策優勢,工業的發達,服務業的興旺都不是其它地區可比。

一、北京及所屬都市圈

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其中作為首都的北京更是具備所有城市發展的核心優勢。包括政策、人才、教育、科技、交通及產業,旁邊的天津又有世界級大港的便利。方圓一百多公里範圍內30所985和211高校,眾多科研機構,聚集國內最多的科研人才,擁有最多的大型企業總部和科技公司。交通方面匯聚三大世界級機場,一大世界級港口。擁有如此之多的優勢,其發展潛力顯然不是內地一個省會城市可比。

二、上海及長三角都市圈

說實話,長三角都市圈自從去年底擴容到三省一市全境之後,其發展潛力顯然下降不少。現時長三角全境擁有35.1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超2.2億的人口。雖然GDP總量有21萬億之巨,然而面對如此之大的面積和人口,難以避免的出現了地區產業分佈不均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想要發展實非易事。如果只是小範圍都市圈,包括上海+蘇南及浙北,那麼其競爭力將僅次於北京。

畢竟擁有全國僅次於北京的科教文衛和交通樞紐優勢。工業製造實力甚至強過北京與天津,又是全國的經濟、金融中心,百公里範圍內同樣坐擁數座世界級機場和港口。

三、廣深及粵港澳大灣區

7100多萬人口,5.6萬平方公里的面積,船小好調頭啊。面積不大,人口不多不少,城市建設水平、社會發展程度相比三省一市全境的長三角要高出不少啊。全國第一的貨運量、客運量,百公里範內三大世界級機場,三大世界級港口。擁有全國第一的工業製造實力,以及培養了眾多頭部公司。佔全國1/4以上的出口,15萬億以上的工業總產值,47477家規模以上企業,是中國工業化水平最為發達的省份。工業強則國強啊,這才是真正的硬實力。

服務業方面擁有世界級的金融中心香港,國內兩大金融中心之一的深圳和商貿中心廣州。再加上香港地區良好且自由的經濟、金融政策輔助,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潛力目前是能夠排上第二的。

四、其餘區域性中心城市

其餘區域性中心城市一般包括沿海計劃單列市和內地省會城市。連同周邊的城市組成了區域性都市圈。除幾個計劃單列市之外,其餘省會城市有個共同特點,基本是一城獨大。所屬省份傾斜絕大部分資源、規劃助其發展壯大。所以很大程度上,區域性都市的發展潛力來自於省份的發展優勢和產業配置。從目前來看,基本形成省強則省會強的發展格局。


回溯過去展望未來,隨著外部大環境的變化,省份之間,城市之間面臨的競爭在加劇,各地都在搶產業,搶人才。地區之間的經濟增長表現誰也不會比誰高出多少,也就意味著極難扭轉目前的發展格局。目前發展得如何,大概率在未來的一段時期也是如此。


極度深寒


在如今抱團發展,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下,全國很多大中城市抱團發展,以城市群的模式發展,其中國家規劃的全國範圍內建設的城市群有19個,分佈如下:

這19個城市群的面積、城市數量、發展水平都存在差異,其中發展最好的無疑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目前它們也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三個區域,未來它們將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已經被公認為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長三角是國家定位的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2018年整個城市群的GDP達到17.85萬億元,佔全國的比重接近1/5,其中長三角“萬億俱樂部”城市就有6個,而GDP在5000~10000億之間也有7個,其經濟實力之強,全國無出其右。

京津冀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如火如荼,未來它們的發展潛力巨大。當然,其它城市群的發展雖然難以匹級以上三大城市群,但作為國家級城市群,受到國家政策支持,發展潛力也不俗。

都市圈方面,全國共有34個都市圈,具體分佈如下。這34個都市圈的發展水平也各有差異,可分為三個層次,即成熟型都市圈、發展型都市圈和培育型都市圈,發展最好的自然是成熟型都市圈,它們分佈在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

未來它們發展會如何?由於數量太多,就不詳細分析了,我們來參考一份研究報告。根據不久前發表的《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2019》顯示,我國目前有24個人口千萬級的大都市圈,它們以全國6.7%的土地集聚了33%的常住人口,創造約54%的GDP。2019年這24個千萬級都市圈發展潛力指數排名如下,排名第一的是上海大都市圈,其次是北京都市圈、深莞惠、廣佛肇、蘇錫常……



上海大都市圈發展潛力指數排名第一實至名歸。上海大都市圈充分發揮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打造長三角城市群“強核”,輻射周邊都市圈。2018年上海大都市圈GDP高達9.1萬億,遠遠高於其它都市圈。

當然,除了上海大都市圈,其它都市圈發展潛力也不俗,比如北京都市圈,深莞惠、廣佛肇都市圈等,它們都包含有一線城市……


錦繡中源


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口湧向城市,建設城市,未來農村人口會越來越少。國家規劃城市群以及都市圈是相輔相成的,城市群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是高於都市圈的,可以肯定的講不管是城市群還是都市圈,未來最發達的區域肯定還是集中在東部沿海,再縮小一下範圍,

主要指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這三個區域。

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發展優勢主要是地理優勢,因為地理上的優勢才誕生了相關政策支撐以及人才聚集效應。長三角處在我國黃金水道長江的入海口位置,內河港口優勢,特別是有上海為中心引領經濟快速發展。珠三角處在珠江水系入海口位置,廣州和深圳兩座城市是我國非直轄市一線城市,經濟活躍性超過我國任何城市群。

另外一個京津冀,從歷史上便能看出,不管世界格局如何變遷,不管朝代如何變遷,一個國家的首都絕對是經濟中心,因為一個國家的中樞機構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支撐。京津冀地區以北京為引領,周邊擁有天津、唐山等大型港口城市,經濟貿易往來比較便利,又擁有河北大面積的發展腹地,沒有發展局限性,雄安新區就是最好的見證。

除了以上三個城市群,接下來比較看好成渝城市群以及山東半島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也是地理上的優勢區域,而成渝城市群是我國西南唯一的盆地地勢,也擁有天然的聚集效應。當然每個城市群都與政策息息相關。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口湧向城市,建設城市,未來農村人口會越來越少。國家規劃城市群以及都市圈是相輔相成的,城市群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是高於都市圈的,可以肯定的講不管是城市群還是都市圈,未來最發達的區域肯定還是集中在東部沿海,再縮小一下範圍,主要指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這三個區域。

在如今抱團發展,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下,全國很多大中城市抱團發展,以城市群的模式發展,其中國家規劃的全國範圍內建設的城市群有19個,分佈如下:

這19個城市群的面積、城市數量、發展水平都存在差異,其中發展最好的無疑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目前它們也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三個區域,未來它們將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群,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已經被公認為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長三角是國家定位的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2018年整個城市群的GDP達到17.85萬億元,佔全國的比重接近1/5,其中長三角“萬億俱樂部”城市就有6個,而GDP在5000~10000億之間也有7個,其經濟實力之強,全國無出其右。










鄂東楚圈



城市群的形成是經濟導向,人口流入的自然選擇,因為城市收入高,資金多就能發展的更好,帶動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資源配套服務升級。隨著落戶限制的放寬,其它經濟落後城市的人口會進一步流入城市群。

人口和經濟是相輔相成的,中國的主力城市群還是長三角和珠三角,雖然未來的大多數人會居住在各個城市群之中,這樣會讓更多人享受更平等的資源配套,但從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那一刻起,中國的城市格局就已經確定,深圳的崛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曾經的江河經濟變成現在的沿海港口經濟。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因為地勢和氣候原因,很多地方都不適宜居住,再加上現在西方北方向東方南方遷移的大趨勢,所以未來我並不看好北方和西方還是西北方的城市群。


洞悉房地產真相,深莞惠新房團購。


張三虎


城市群的形成是經濟導向,人口流入的自然選擇,因為城市收入高,資金多就能發展的更好,帶動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資源配套服務升級。隨著落戶限制的放寬,其它經濟落後城市的人口會進一步流入城市群。

人口和經濟是相輔相成的,中國的主力城市群還是長三角和珠三角,雖然未來的大多數人會居住在各個城市群之中,這樣會讓更多人享受更平等的資源配套,但從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那一刻起,中國的城市格局就已經確定,深圳的崛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曾經的江河經濟變成現在的沿海港口經濟。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因為地勢和氣候原因,很多地方都不適宜居住,再加上現在西方北方向東方南方遷移的大趨勢,所以未來我並不看好北方和西方還是西北方的城市群。


一食之間


好好想想以後都在那些所謂的城市群裡幹啥?鋼筋水泥是不能當飯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