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妻子患癌,要我不告诉其父母,只靠我支撑抗癌5个月了,精神和责任都压力大,怎么办?

粮满仓60后大叔


认真看完题主的问题,说说我自己的个人经历和真实想法吧,希望能帮到题主。

几年前,单位职工常规年度体检,体检结束没几天,体检报告还没送回单位,体验医院的电话却来了——我腹腔内某处发现一个巨大包块,建议赶紧去复查。

我自己学医,听完后,内心也忍不住咯噔了一下——因为这个部位的肿瘤,恶性程度很高,5年生存率很低;一般10公分以上的直接诊断恶性,我的包块却已经超过了10公分。

彼时,我父母都已经年过七旬,两人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

我默默地去专科医院复查、预约手术时间,手术前还特意开开心心地去看望了一次父母——我和父母的居住地相距100多公里。

住院和手术,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父母和兄弟,身边只有老公一人在。

事先,我就已经和老公说好了,生病这事,无论手术结果如何——反正都不能告诉我父母,因为他们年纪大了,心理素质也很一般,我知道他们真的承受不起这个打击。

很幸运,我的肿瘤是良性的,住院十几天后我出院,期间我还和父母通过几次电话,电话里父母问我在干吗,我都和平常说法一致——在上班啊、准备去买菜啊!吃完饭了等等。

父母至今不知道我的手术经过。

所以个人真的特别理解:“题主妻子患癌,要他不告诉父母”的心情。

当然我也特别理解题主作为老公,承担的心理压力。

个人建议——尊重妻子的选择,毕竟你妻子是最了解她父母的人。

如果题主压力实在太大,需要亲友支持,想要告诉妻子父母的话,建议也要先和妻子好好沟通,取得她的同意!

个人拙见,仅供参考!祝你妻子吉人天相,早日康复!

我是张蔷薇,一位从医文青+唠叨主妇。

喜欢我可以关注我,每天听我讲述世间故事,分享人生经验!


张蔷薇啊


我是在今年10月9号发现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活不久了,要跟老公离婚,不想拖累他,我们刚结婚一年,还没有孩子,他在部队里。发微信跟他说的,然后我就关机不敢接电话。他给我爸妈打电话,让我赶紧开手机,我才开。他的第一句话让我哗啦啦就哭了,他说:“我们是夫妻,我不会抛弃你的。我明天就请假回来陪你。”

第二天他真的回来了,拉着我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做第二次甲状腺穿刺,(第一次穿刺显示是可疑甲状腺乳头状癌)后来也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需要切除右侧甲状腺。最后手术时间是我妈妈过来陪伴,他的假期时间到了就回去了。

很庆幸,术后病理结果是未侵犯甲状腺被膜。得病不可怕,爱可以打败一切。



溟濛3


看了题主的问题,非常同情题主的处境,但却还是要支持你妻子的做法,不能将她的病情告诉其父母。

我说一个身边的例子吧~

2013年,我亲舅一直感到胃不舒服,后经检查确认得了胃癌,需要将胃切除3/4,后期还要配合化疗。而且医生给出的信息是,家属慎重考虑,化疗过程有可能坚持不下来。

我妈和我小姨是做姐姐的,就我舅一个弟弟,她们之间感情一直很好。她们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那一段时间一直处在难过中,两个人提起来就流泪,化疗的过程对她们两个人就是煎熬,生怕有个散失。

想想看,姐姐在听到弟弟得了胃癌后,就伤心如此,如果告诉了父母,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他们要面对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怎么能承受得了如此大的打击!接下来还要承受5个月的时间,那是生生地给两位老人扒下一层皮呀!

所以,如果病情有所好转更好,如果继续恶化,则长痛不如短痛,就应了妻子的意愿,到最后把情况跟二老说明。

只是题主的责任和压力大了,如果有兄弟姐妹,可以跟他们说一下情况,借以缓解压力。如果没有,还是要劝劝题主,人之一生,终是要经历酸甜苦辣、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还是要想开一点儿,好好陪伴你的妻子,让她余下的日子不留有遗憾。

最后,希望世间给你一个奇迹,让你的妻子早日康复!


茵菓有叙


我爸去年得了癌症也是要我瞒着所有亲戚朋友!!!我妈也不让我说!直到要动手术了,我才偷偷的打电话告诉了我的叔叔大伯姑姑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作为兄弟姐妹有权知道这些!而且万一手术中有个什么意外!我相信我那些叔叔们肯定会怪罪我们的!!!!有些事情说出来也许会减轻你的压力


本性_不坏


去年9月份我查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也是瞒着父母的!父母都80多了,怕他们心里承受不了。进医院手术做切片活检时父母知道,他们只以为是个小手术。恰好天气转冷,哥嫂告诉他们,说天冷了,医生说我体质差不让我出门,不能经常去看他们了!

随后我就在姐姐的陪护下,转院去了省肿瘤医院开始了化疗!化疗6个疗程,用了小半年时间,最后一次化疗回来,姐夫去车站接我们时路上碰到老父亲,不小心说漏嘴了,父母才知道我患癌的事!


善待自己ww


我就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也有淋巴结转移,四年前做两次手术,两次碘131。两次手术后做彩超发现颈部四区还有一个1.5厘米肿大淋巴结 ,问好几个大夫都说这个淋巴结不做掉球蛋白是不会下降的,因为孩子上高中,我就一直观察,只要球蛋白不升高就没事,一直观察四年。今年夏天无奈脖子里疤痕发炎流脓了,十来天都没有长住。我脖子里也有一道大疤,没事的,不要自己给自己压力,Tsh控制好,除了每天早起吃药,跟正常人一样。告诉家人,共同面对。对这个病了解了就不害怕了。



中华8050


我2013年患乳腺癌,就没告诉我的父母,只是告诉他们我去外地培训一年时间。父母都80多岁高龄了,2012年我哥因食道癌刚去世,若再知道我患癌了他们一定接受不了的。但是告诉了我的两个弟弟了,我有病时多亏了我弟媳妇的照顾。


LP平安


可能妻子觉得父母忙也帮不上,告诉他们,只能徒增担心,还不如不说。

我想了一下,要是我得了重病,也不会告诉父母的。

我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要是有什么事,不要告诉我,我心脏不好。

我生孩子剖腹产,好几天以后才和我妈说,也只是因为我生了个男孩,我妈重男轻女,让她高兴而已。

自己压力大的话,要是妻子有兄弟姐妹,可以和她们说说,搭一把手。


黄二娘


告诉吧 这个责任还难承担的。我自己的爸也生这个病 我感觉每个决定都是不对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流泪])有段时间每天只能睡几小时 孩子又上高中要考大学 自己要去挣钱(当时我爸开刀后肝转移 每天要吃靶向药 全自费)感觉自己像得了抑郁症。这个病3年多了,我每天活的提心吊胆的。这种心路历程, 只有自己能哭。说了 有人帮帮你 ,一起商量商量 。看开一点 劝你也是劝自己。



中年生活记录


人民日报记者抗癌感悟:我们要用脑子救命,而不是腰包!

代谢健康

医疗人员,健康守护者

2007年,他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且转移到了颅内。

当时多数医生认为是恶性肿瘤,不立即手术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时,他决定静养;

当肺内阴影变小被多数医生认为无关紧要时,他决定接受病灶切除手术。

两次他都“赌”对了。

他就是凌志军,人民日报社资深记者、作家。作为时政记者,他曾记录下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风云变迁。

当初医生认为他“活不过三个月”,但如今他却走上了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现如今依然非常健康。

在凌志军写的抗癌感悟的书《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中,总结了他五年抗癌康复之路上的经验,如实记录了犯过的错误,堪称一部“生病智慧书”。本文就根据其《重生手记》以及其接受媒体公开采访的内容,总结出其患癌后的8大感悟,可以说字字如金。

△ 凌志军

1

很多人不是死于肿瘤

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和恐惧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何裕民,颠覆了中国人“癌症是绝症”的惯性思维,他说:

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无知、高度恐惧以及恐惧本身带来的盲目应对。

应该理性对待、善用智慧以合理防治。

凌志军认为:我国癌症治疗体系可能存在致命的弊端,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也存在致命的偏差。

我们恐惧,是因为我们无知。我们不了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实并非绝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我们不了解自己的肌体,很容易过低地估计自己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却过高估计药物的能力,不知道那些所谓“特效药”有可能正是致命的杀手。

只要我们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我们就已经有66%的机会远离死神。

即使我们的肿瘤已经到了中晚期,也可以长期与癌共存。

2

没想到做癌症病人那么没尊严

2007年2月,凌志军被诊断“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98%,即“肺癌晚期”。

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他活不过3个月。

在治疗期间,凌志军发现,病人们花了钱、排了长队、内心所期待和倚重的一流医院的“特级专家会诊”,才不足三分钟。

医生的一句“你等着吧”的“诊断”几乎就是一纸死亡判决书。

手术、化疗等高科技治疗和开“天价特效药”,是不同医生的相同手段。而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排队就医甚至倾家荡产的那个弱势群体,就是中国癌症患者的群像。

3

我们要用脑子救命

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北京、上海的专家们陈述的治疗程序是:

开颅手术、化疗、放疗;观察肺部病灶,准备第二次手术,打开胸膛,切除肺叶;继续化疗,放疗……

因为开颅也不能保证痊愈,凌志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观察一阵。

两星期之后,医生的说法是脑部的肿瘤“应该是没有长大”!

凌志军倾听自己身体所发出的信号是,头痛、眩晕、视觉模糊、眼球震颤等症状并没有更严重。

他感悟:对病人而言,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

但是,他并非一味排斥手术,在可信的医生,胸科影像学专家石木兰确认肺部的癌症,并建议他做手术开胸之后,他立即按照石木兰的推荐,选择医生为自己主刀。

肺部的恶性肿瘤被切除之后,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里。他拒绝了化疗,因为化疗仅仅“将治愈率从60%提高到62%”,同时拒绝了很多昂贵的“特效药”。

他查阅了很多资讯,确认中国有很多癌症患者被过度治疗。他的一个朋友,身体棒,腰包鼓,结果从发病到治疗仅三个多月就去世了。

他决定,做一个聪明的患者,相信自己身体的力量而不是医生和药物,开始自我恢复。

4

向死而生

把身体交给自然

从饮食和起居习惯开始,凌志军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他不再忙碌。

每天,他重视的五件事是:吃、喝、拉、撒、睡。

在吃的方面,要足够杂,足够粗,足够素,足够天然;他每天要喝2400毫升水;让自己的排泄每天都有规律,同时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和多少,间隔时间;每天的睡眠不低于8小时。

春秋季节,盛夏9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他会来到户外,裸露50%的皮肤晒太阳,就算不能补充维生素D,“我的生命再次被阳光照亮,生机和活力不知不觉重新回到我的身上。”

他还去一些气候和空气好的地方疗养。去苏州的第二天,开胸手术后的正常反应胸闷和咳嗽就减轻了,五个月后咳嗽就好了。

他还去了深圳东郊隐居,或漫步海边,或在山间拾级而上。

他终于又回到了滑雪场,重温了这种野性和富有刺激性的运动。

2012年3月15日,经过新一轮的复查,凌志军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

5

在治疗期间,他处处发挥自己的记者本能,细心观察自身所处的医疗环境,悉心搜集资料,对中国癌症治疗现状有很多惊人的发现。

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误诊错诊,病人伤害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医疗领地上的“割据”与“门户”让人很是无奈。

这些现象及其根源在本书中都有体现。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全国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是200万,有80%的癌症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着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90%以上的癌症患者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方案,符合规范用药者仅为20%。

“这些数字令我震惊,癌症患者中竟有如此多的人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不正确的治疗。

看起来,我们最大的不幸不在于遭遇癌细胞的侵袭,而在于我们被中国式的癌症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癌症治疗。

这种医疗环境正在造就一个悖论:医学越是发达,越是剥夺患者的主动性和判断力,越是造成病人的恐惧和错误。”

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

我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从容地迎接死神降临,什么时候该坚定地寻找康复之路。因此,做一个聪明的病人,远比做一个听话的病人更重要。

6

不能盲目

你要会辨别哪些医生值得信任

凌志军说,病人通常有两种心理:

第一,我不懂医,不听医生听谁的;

第二,医生都是错的,不能听医生的。

我想这两种心理都有问题,都会导致自己犯错误。

作为病人,我们不懂医,但我们应当懂人,应当知道什么样的医生是可信的,什么样的医生是靠不住的。

的确有一些医生不怎么样,医生也会犯错误,所以对医生的话不能盲目。

但是,也的确有好医生,医术高明,道德水准也很高,这样的医生不难找到,我就碰到好几位。

癌症患者对医生的选择非常重要,其实我从医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医生不仅救了我的命,而且给了我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引导着我的康复之路,甚至他们的错误也让我学到很多。

还有,犯了错误的医生不一定不是好医生。

实际上,那些有热情有办法去发现新证据,并且根据新证据迅速修正自己错误的医生,更值得信赖。

最后,相比国外医生,大多数国内医生并不大看重病人的症状变化,“都有过分依赖现代扫描仪器和黑白影像胶片的倾向,漠视病人的直觉和陈述。

凌志军说: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在美国,医生不仅仅依据影像诊断,还充分考虑病人的症状,认真倾听病人的感受。而对于中国式专家门诊,这一点很难做到。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人的生理状态千差万别,疾病也是五花八门。

千差万别的癌细胞发生在千差万别的人身上,结果必定是千差万别的。

没有任何一个医生,更没有任何一台机器,能够精确地分辨出每一种情况。

所以,当疾病猝然加之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康复之门的钥匙在我们自己手里。

其实,人体有你想象不到的强大自愈力。

当人有不适或生病时,自愈力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体异常信号,马上调整人体的各种功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治病,只是激发和扶持人类机体的自愈力而已,最终治好疾病的,不是药,而是人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