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朝設立了東廠和錦衣衛以後,為什麼又要設立西廠?

賴俊生


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這樣的特殊機構,也只有在明朝才有。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布衣天子,他從最底層一步一個腳印,最後登上了皇帝寶座,走到了權力的最高峰。窮怕了的朱元璋雖然成為了帝王,但他內心的自卑始終都有,因此他生性多疑,就連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也不放心,於是‘’飛鳥盡,良弓藏‘’的悲劇在他統治時期又出現了。

為了鞏固朱家王朝的統治,朱元璋把對他和後代有威脅的人都進行了清算,就連李善長都沒有躲過劫難,正所謂伴君如伴虎。

大明建立以後,朱元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廢除了宰相制度,實行內閣制度,內閣直接對皇帝負責,加強了皇權,體現了皇帝的至高無上。雖然為此皇帝辛苦很多,但朱元璋高興,就算是這樣,他也還是不滿足。大臣私下裡的言行他也想了解,於是錦衣衛這個機構應運而生。

朱元璋把御林軍肢解,分成了許多支,錦衣衛只不過是其中之一,作為皇帝的貼身保鏢,錦衣衛的權力很大,它的統領者為指揮使,直接聽命於皇帝,所以說錦衣衛在執行任務時,是沒有固定的程序的,皇帝讓你怎麼幹你就怎麼幹,不要去問為什麼。朱元璋成立錦衣衛無非就是收集情報,探聽消息,一有風吹草動朱元璋都能隨時知道。

由於太子朱標早逝,於是朱元璋立了朱標的兒子,也就他的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對於這樣的安排自然有人不滿,朱棣就是其中之一,對皇位覬覦已久的朱棣終於在沉默中爆發了,發動了靖難之變,把侄子朱允炆推翻,自己登上了皇位。

名不正言不順,皇位來路不明的朱棣,雖然有雄才大略,但內心始終是不安的。為了瞭解更多的信息,於是他又挖空心思弄出了一個特務機構東廠來。東廠的負責人是朱棣信任的太監,而不是外臣,雖說東廠的職能跟錦衣衛有相似之處,但東廠的權力更大,東廠可以直接插手任何事務,而且打的還是皇帝的招牌,誰也惹不起。東廠的勢力越來越大,以至於文武百官談東廠色變,有了東廠皇帝對文武百官的言行都瞭如指掌,文武百官都成了透明人。

按說有了錦衣衛、東廠,皇帝的信息量已經很大了,可是到了明憲宗時期又衍生出一個西廠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那就不得不提明憲宗時期的太監汪直,汪直的馬屁功夫不錯,深得明憲宗的喜愛,不過太監始終是個內臣,文武百官對太監還是看不起的,汪直不但受大臣們的鄙視,也受到了東廠的侮辱,汪直能力還是有的,在經過了無數個不眠之夜後,他想到了如何才可以得到權力的方法,他利用明憲宗對他的信任,大膽的提出了設立西廠的想法,在他一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演講後,明憲宗居然同意了。

汪直一夜之間成了西廠的領導人,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西廠的權力遠遠大過東廠和錦衣衛,汪直也利用手中權力報復異己,直到死去,西廠才被解散。

西廠並不是明憲宗想出來的機構,它是在太監汪直的唆使下建立的,不過西廠存在的時間很短,前後也不過5年。






史道驛站x


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為西緝事廠。明憲宗設置西廠是為了加強特務統治。西廠和東廠以及錦衣衛合稱廠衛。

當時西廠提督為太監汪直,權力比東廠大,活動範圍也是自京師到地方遍及全國。但後來遭反對,西廠被迫撤銷。

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從錦衣衛選拔出來的。明憲宗欽定西廠人數比東廠多一倍,而且還兼領東廠和錦衣衛,權力遠超東廠。

西廠的主要職權就是偵查民臣,並且在全國範圍內可以隨意刑拘,把監獄和法庭混為一體,可以隨意逮捕朝臣,而且不用事先向皇帝稟報。

話說亢龍有悔,物極必反。西廠在當時權力太大了,幾乎到了天下除了皇帝它最大。所以,西廠很短命,只經歷了兩任提督就被迫撤銷了。

明憲宗當初設立西廠只是為了加強特務統治,但沒想到給西廠的權力太大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亂。所以,在多方壓力下,西廠只好被迫撤銷。



明憲宗設立西廠是為了更好的統治,但最後卻影響了統治,估計這也是他沒想到的。


貓爺歷史觀


首先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特務機構

錦衣衛一開始是軍事建制,後來朱元璋覺得司法機構例如刑部、大理寺都不好用(畢竟裡面都是文官),於是將錦衣衛職能提升了,是屬於皇帝的私人機關。



東廠是朱棣建立的,奪取了朱允文的帝位以後,朱棣整個人就擔驚受怕的。他覺得設在外朝的錦衣衛不夠用。而太監呢,是天子家奴,用起來更加放心。所以他設立了東廠,雖然也是特務機構,但是明顯東廠離皇帝更近。




西廠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明憲宗時期,出現了‘妖狐夜出’的案件,又有妖道李子龍蠱惑人心。讓明憲宗感到偵查力量不夠。而汪直就抓住了這麼個機會,建立了西廠。西廠勢力一度超越東廠,掀起腥風血雨。後來被憲宗取消了。到周厚照繼位後,劉瑾掌權,西廠又重開了,東西廠互相爭權奪利。後來劉瑾又建了個內行廠,職能更大,偵查範圍包括了東廠和西廠以及錦衣衛。一直到劉瑾倒臺,朱厚照才取消西廠和內行廠。


種花家社會人


明朝的廠衛制度,是明朝的最高統治者,用來監查文武百官的一個工具。他們直接歸皇帝領導,他們不需要經過朝廷的司法部門,可以直接抓人,殺人。這個對朝廷的文武百官的威懾力非常大,所以整個明朝沒有發生權臣超越皇權的現象。

錦衣衛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創立的,最高首領直接歸皇帝領導。錦衣衛的成員什麼樣的人都有,有政府官員,有軍人,有侍衛,有農民,有生意人,甚至還有奴僕。他們遍佈與各行各業,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百姓,都處在他們的監控之下。洪武年間的幾個大案,都是有錦衣衛直接參與的。後來他為了讓子孫順利接班,就廢除了錦衣衛制度。

建文帝的時候,沒有廠衛制度,文武管員處在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裡。後來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文的皇位。他就馬上恢復了錦衣衛制度,他是奪來的皇位,感覺到不太安全,後來又創建了東廠,來加強對文武百官的控制。東廠一般由司禮監管轄,由秉筆太監總管。東廠的權勢一般在錦衣衛之上。東廠制度一直存在,直到明朝滅亡。

西廠創立於明朝成化年前間,成化皇帝朱見深本身皇位來之不易,再加上他經常疑神疑鬼。後來他讓親信太監汪直創立了西廠,西廠的權力在東廠和錦衣衛之上。到了正德年間又創立了內行廠,由太監劉瑾統領,內行廠的權力超過了東西廠和錦衣衛。後來隨著劉瑾的倒臺,大臣的反對,內行廠和西廠也被廢除了。但東廠和錦衣衛一直存在。

廠衛制度是明朝社會特有的制度,他是最高統治者用來監察百官的一個手段。


只見滾滾長江東流水


一朝天子一朝臣,忠心於不同皇帝的特務!


明朝對於中央集權制特別看重,特別害怕大權旁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本身只不過是個乞丐,機緣巧合之下當了皇帝。對於身份地位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時反應不過來。即使當了皇帝,始終擔心臣子造反。因此才會成立特務組織,負責監察百官。

錦衣衛

錦衣衛出身于禁衛軍,是負責保護皇帝的親軍,明朝的時候設立了“衛”和“所”的結構。一開始京城設立了四十八處衛所,朱元璋經過改制後,縮減為了十二處親衛軍。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禁衛軍”, 直接服務於皇帝。一般是皇帝的心腹擔任指揮使,而很少交給太監來做。


Δ錦衣衛

一般是負責皇帝出行的安全,與傳統的禁衛軍也沒什麼差別。與其他朝代的禁衛軍主要的區別在於,多了一個“巡查緝捕”。建立錦衣衛本意是負責儀仗,後來逐漸變為了他的私人警察,取代了刑部、大理寺等職務。

錦衣衛有專門負責稽查案件的部門,可以不走正常司法程序直接逮捕、處決犯人。所以這個時期的錦衣衛權力特別大,連錦衣衛的官職都允許世襲。

Δ錦衣衛

東廠

明成祖朱棣創建了東廠,朱棣通過“靖難之變”奪取了侄子的江山。畢竟皇位不正,所以一直不安心。又感覺只有錦衣衛還不夠,所以建立了東廠。而朱棣發家很大一部分靠著太監,所以東廠的首領一般是朱棣的心腹太監。

東廠建立之初的職責只不過是用來抓犯人,抓到的犯人要交給錦衣衛去審訊。東廠的首領稱為廠主,也是掌印太監,是太監中的第二號人物。


Δ東廠

東廠的監察範圍特別廣,上到文武百官,中到官衙府邸,下到黎民百姓,都在東廠的行駛權力範圍內。一旦東廠獲得什麼情報,都會直接交給皇帝。到了明朝末年,連偏僻的地方都出現了東廠長設人員。

西廠

西廠成立於明憲宗時期,民間出現狐妖傳說。原來是妖道李子龍蠱惑人心,雖然最後被錦衣衛除去。然而明憲宗深感刺探消息力量不足,於是派太監汪直去民間打探情況。

趁著這個機會,汪直捕風捉影蒐羅了很多小道消息。明憲宗認為這些消息很有價值,讓汪直接著做下去。幾個月後西廠也就成立了,而汪直做了最高首領。

Δ西廠

西廠建立目的是為了給皇帝打探消息,然而汪直一心的想立功,不斷地製造大案、重案。只要稍有懷疑,立刻抓捕嚴刑拷打。即使沒有犯錯,最後也會屈打成招。

西廠只建立了短短五個月時間,就弄得全國上下人心惶惶。後來大臣聯名上奏,明憲宗革去汪直職位。然而奸臣戴縉大肆吹捧汪直,一個月後汪直又被官復原職。

Δ配圖

重新做官後的汪直,更加的變本加厲。在這之後的五年時間裡面,又解決了大量的難案、大案。後來由於汪直太過膨脹,被皇帝流放外地,西廠也就解散了。

錦衣衛、東廠、西廠的建立是因為不同時間,朝廷的需求不同,他們負責的方向也不盡相同。但是每一個組織都是酷吏橫行,對於黎民百姓、文武百官荼毒不淺。


史之策


提起明代的特務們,相信大家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起那個身著飛魚服,腰配繡春刀,武功高強的“錦衣衛”校尉,或是陰險狡詐、手段殘忍的“東廠”大太監。然而,明代的特務機關,除了為世人所熟知的“錦衣衛”與“東廠”,其實還有一個常常被遺漏的“西廠”。
西廠設立於明憲宗成化年間,其設立時間遠遠晚於明太祖設立的錦衣衛與明成祖所創的東廠。為何明憲宗不用現成的錦衣衛和東廠,偏偏要大費周章另立一個西廠呢?
其實,西廠的成立是一個歷史的偶然。明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個叫做李子龍的道士,憑藉著所謂的“道法”,結識了不少朝中要人。一日,李子龍在朝中“好友”的幫助下登上了皇家禁地萬歲山(現在的北京景山),還藉機觀察了紫禁城。
幸好這事被錦衣衛發現,報告給了明憲宗,憲宗得知此事後,大為緊張,直接命人將這個道士李子龍給砍了。可是殺了道士後,明憲宗還是不放心,他覺得防衛森嚴的大內禁地,居然連一個小小的道士都防不住,成何體統,這一定是“東廠”的失職。為了避免類似的事再次發生,明憲宗於次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另設“西緝事廠”,這就是西廠,並由憲宗寵愛的宦官汪直擔任首領,所有的廠員都成錦衣衛中選拔。
雖然西廠的機構設置、職權幾乎與東廠一樣,都是由太監統領,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特務機構,但西廠的權勢遠超東廠。西廠在偵緝範圍上,不只限於京師,還遍及全國。西廠甚至還破格擁有自己的監獄和法庭,可以在不向皇帝奏請的情況下,隨意逮捕、審訊文武大臣,地方官員。這些都是東廠、錦衣衛所不曾擁有的特權。
這也就體現憲宗設立西廠的另一個用意,即利用“西廠”來監視“東廠”及眾多文武官員。自明成祖設立東廠起,東廠借皇帝恩寵已日漸坐大,並凌駕於“錦衣衛”之上,使用起來已頗不順手。此時,正好可借汪直,另立西廠,分走一部分東廠的權力,致使東西二廠相互競爭,這樣才能使它們都死心塌地的為皇帝效力。
可令明憲宗未曾料到,他所寵愛的太監汪直卻仗著皇帝的寵愛,利用西廠胡作非為,羅織冤假錯案,鬧得朝野激憤。憲宗為了安撫群臣,不得不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廢除西廠。雖然西廠在明武宗正德年間曾經一度復設,但不久後旋即被廢。因此,西廠也與內行廠一起成為明代“三廠一衛”特務體系中較為短命的一廠。

歷史研習社


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都是明代的特務組織。

錦衣衛由朱元璋創建,負責監視所有官民。為了更嚴密地監視文武百官與平民,錦衣衛擁有非常龐大的情報網絡,衛中密探,盛時有六萬名之多,吃錦衣衛這碗飯的線人更是多達十五六萬人。如此龐大的布控網絡之下,即便是隱藏在“街塗溝恤”的“奸宄”,都難逃錦衣衛的“密緝”。

東廠由朱棣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置立,由皇帝親近的太監統轄。其情報網絡比錦衣衛更加發達,負責監視、竊聽的密探均取自錦衣衛“旗校”中的業務精英,“最輕黠狷巧者乃撥充之”。

那麼朱棣為什麼要在已有錦衣衛的情況再設一個特務組織呢?史料是這麼說的:朱棣奪位之後,先是“廣佈錦衣官校,專司緝訪。復慮外官瞻徇,乃設東廠於東安門北,以內監掌之”。東廠監視的對象包括錦衣衛。也就是,皇帝出於猜忌的心理,對錦衣衛也不太信任,需要再設一個更可靠的特務機構。

但皇帝設了東廠之後,還是不放心,成化年間,又設了一個西廠,“伺察陰私”,“所領緹騎(密探)倍東廠,自京師及天下,傍午偵事,雖王府不免”,連東廠的活動也受西廠監視。沒辦法,明代的政治就是這麼混蛋。

不要以為設了西廠之後,皇帝就放心睡覺了。不。正德年間,大太監劉瑾又設了一個內行廠,“雖東西廠,皆在伺察中,加酷烈焉”。像明朝這樣熱衷於設立特務組織的奇葩王朝,可謂絕無僅有,你找不到第二個了。


吳鉤的鉤沉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的目的就是監察百官,並直接聽命於皇帝,是一個獨立的部門,跟科道官,六部給事中不同,雖然都是監察作用,但是朱元璋恨貪官,怕那些科道官御史們也墮落了,於是搞了個錦衣衛直接聽命皇帝,有事向皇帝報告。

後來朱棣造反成功,事實上朱棣的成功跟太監的諜報工作是分不開的,朱棣覺得太監離自己最近用起來也順手,於是搞了個東廠,用於監視百官,也是直接聽命於皇帝並且獨立的部門,前期的錦衣衛是非常厲害的,但是東廠的老大廠工可是皇帝最親近的人,是內臣,而錦衣衛的老大畢竟是外臣,時間一長,錦衣衛的地位逐漸衰落而成為東廠的附庸!

而在東廠之外,成化年間,太監汪直又搞了個西廠,西廠的成員和東廠一樣都是由錦衣衛中選拔出來,西廠所領緹騎(即錦衣衛校尉)的人數要比東廠多一倍,又把東廠與錦衣衛的職權包攬起來,它的職權比東廠和錦衣衛更大。西廠可以隨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請。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前後只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谷大用。

後來劉瑾又搞了個聽命自己的內廠,其實跟之前的西廠差不多,也是短暫性的。

而錦衣衛和東廠的存在一直延續到了明亡,其實不管錦衣衛也好,東西廠內廠也好,都是特務機關,相互之間的不信任,造成了各種各種特務機關的,同時也是為了集權,為了掌控百官而衍生出來的寄生蟲罷了!


古樓殘卷


設立西廠主要誘因有二個;

第一個——妖狐夜出

明憲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京城趙靈安在出城經商的時候,碰到了一個美女,聽說模樣美不勝收,所以不得不加了個面紗。可是,這個女人被趙靈安帶進府裡後,第二天宅子裡的人全部死個精光,就連府裡的狗,魚都沒有一條活著。所有死去的人和動物都沒有傷痕,而那個美女卻沒了蹤影,所以京城裡就開始流傳是狐狸精做怪。 接著,京城的晚上開始不斷地有人看到一個美女四處遊蕩,後來又死了幾個人。

第二個——妖道李子龍事件

一個妖道李子龍用旁門左道蠱惑人心,甚至網羅了很多太監,意圖不軌。傳聞他想殺皇帝。

雖然李子龍和他的黨徒最終被錦衣衛一網打盡,但憲宗由此深感偵刺力量的不足。於是他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派身邊機靈的小太監汪直具體負責。

西廠成立,本來只是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為了升官發財,拼命地構置大案、要案。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學士商輅為首的輔臣集體上書,向憲宗痛陳西廠之危害,並將汪直辦下的不法之事一一舉報。憲宗收到奏章後為之震驚,於是撤銷西廠,遣散了西廠的人員。但是一個月後,西廠再次恢復,汪直復出主持。

在此後的五年裡,汪直領導西廠又辦下了無數“大案”,將反對自己的朝臣如商輅、項忠等人一一翦除,他的權勢也達到了極點。但汪直極度膨脹的權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覺,在其後的權力角逐中,汪直失敗,被調出京城,西廠也隨之解散。到了憲宗的孫子武宗繼位後,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

五年後,皇帝下令撤銷西廠。


艾洛布


錦衣衛成立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是蒐集軍政情報的機構,起初主要用於監視百官起反貪的作用,屬於特務機構,為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後來朱元璋想了想這樣一個恐怖部門,萬一以後被心懷不軌之人掌控了也不是個事情,再加上為了給太子朱標順利繼位做準備,在洪武二十年,大筆一揮就將錦衣衛廢除了。


成祖朱棣登基以後,因為是趕走侄子建文帝而登上的皇位,當時朝廷內外風雨飄搖統治極其不穩定,朱棣又想起錦衣衛的好用之處,下詔恢復錦衣衛,但是用了一段時間以後,錦衣衛好用是好用,但是錦衣衛監視百官收集情報牽扯太多,萬一被心懷不軌的人利用起來造反也是後果不堪設想,朱棣面臨著他老子朱元璋時候的難題,當然朱元璋選擇的是狠心廢除,朱棣卻是不捨得,想出一個高招那就是設立東廠,東廠是一個國家特務情報機關,與錦衣衛的職務範圍高度重合,不僅可以分權錦衣衛,與錦衣衛兩方面對比完善情報,更重要的是可以監視錦衣衛。

錦衣衛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武將擔任,東廠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宦官擔任,都是皇帝親信之人擔任,當然以古代的帝王心術,不可能完完全全相信一個人,不可能一棵樹上吊死,像收集情報監視百官這種關鍵部門,當然是要再成立一個部門用以監視牽制。

西廠的成立更是照貓畫虎,於明憲宗時代成立主要為了加強特務統治,比之錦衣衛、東廠更加全面更加權力大,甚至可以監視錦衣衛和東廠,也有監視牽制的作用。

明武宗正德年間還有一個內行廠,權力更大更變態,偵緝的範圍比之錦衣衛、東廠、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甚至還可以監視這三個特務機構,最後形成錦衣衛監視百官,東廠監視百官和錦衣衛,西廠監視更全面甚至有時還監視東廠,內行廠則監視百官和錦衣衛、東廠、西廠,最後皇帝直接掌控監督三廠一衛,構成一套完整的特務體系。

當然西廠在明憲宗時代只開了短短五年後被撤銷,明武宗正德元年復開,五年後被撤銷,從此以後徹底消失。內行廠也是成立於明武宗正德元年,五年後與西廠一般被撤銷,西廠與內行廠可以說是兩大短命機構。錦衣衛與東廠倒是一直隨著明亡而消失。ps:錦衣衛還在清朝存在了一年,順治二年被撤銷。

東西廠的成立,一方面為了完善對比情報,更加全面的偵查。一方面還有分權牽制監視錦衣衛的作用。有明一代,錦衣衛既要聽命於皇帝,還要受制於宦官,錦衣衛與東廠、西廠、內行廠合稱為廠衛,為宦官所掌控。


至於為何錦衣衛要受制於宦官勢力的東廠,主要在於錦衣衛雖然是由皇帝親信武將擔任,但是東廠更是由皇帝親信宦官擔任,宦官太監就在皇官大內侍候皇帝,聯繫起來方便用起來更加順手,相比之下與皇帝更加親密,所以錦衣衛要受制於宦官。

錦衣衛也好,東廠也罷,都是明朝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之下的產物,錦衣衛剛開始不錯,但是一家獨大難免有威脅皇權的時候,就創造出另一個特務機構東廠分權以制衡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