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甲午战争中,清陆军拿着和日本一样的武器,为什么会从平壤一直败退到山海关呢?

qzuser162633572


在这场战役,李鸿章出动了四大军,也就是盛军,毅军,奉军和奉天吉林练军,都是清军精锐部队。

有四名大将统领,分别是卫汝贵,左宝贵,丰升阿和马玉昆。但是,问题在于没有总司令。后来临时指派了一个叶志超为平壤诸军总统。问题是,这里四大军没有一个部队是叶志超的班底,大家也从来没有集体合作过。

更为离谱的是四大军,统领32个营,13500清军。看到问题了吧,这里的基础单位是营,上面没有任何的团,旅这样的单位。简单说,就是4个旅长,带领了32个营长作战,而且互相之间,还都不统属。

所有4个旅长都是平级,所有32个营长也都是平级,没有上下级关系。而日军呢,第9旅团,第10旅团和1个支队,都是近代编制部队。而且,日军第1军司令山县有朋大将直接进入前线指挥作战。

结果一开战,清军就立刻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是大同江,马玉昆击败了日军的进攻。在西南战场,清军与日军处于胶着状态。在北面的玄武门,牡丹台,清军失去外围阵地,日军取得突破。此时,日军伤亡189人,清军伤亡516人。

但是,叶志超传令自己可以指挥的各营乘夜突围。立刻就陷入到“阴云密布,大雨倾盆。兵勇冒雨西行,恍似惊弓之鸟,不问路径,结队直冲。”的状态。结果就是一部分清军在逃跑,一部分清军在抵抗,一部分清军不知所措,还有的打出白旗,没人有绝对控制和指挥权,最后就是,完全混乱,导致惨败。


深度军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问题很多。

第一是准备不充足。

在战争已经很明显要爆发的情况下,满清政府准备不足。

直到日军发动进攻,满清才仓促增加兵力,导致朝鲜境内清军兵力不多。

满清本来拥有兵力的优势,完全可以提前大量增兵靠数量取胜。

然而,战争打响时,满清兵力上竟然没有什么优势。

以第一次大战为例,平壤之战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

第二战略有误。

以朝鲜的作战为例,到底是要保住朝鲜还是保住自己的领土。

如果保住朝鲜,应该立即将主力全部开入朝鲜。

如果只是想要保住自己的领土,放弃朝鲜,就只需要派一部在朝鲜骚然即可。

但满清高层犹豫不决,最终搞了个四不像。

一支1万多孤军守平壤,其余的主力竟然在北方很远的边境集结。

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

平壤的清军溃败以后,从平壤到鸭绿江竟然没有满清军队主力。所以,平壤清军在以后6天中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这是军事战略上的极大昏招。

第三官兵不能打

被大家指责的北洋水师黄海海战,其实就是甲午打的最好的一战。

其余从牙山打倒营口,日军发现一个奇怪现象。

双方发生过很多出兵上万人的大战,奇怪的是伤亡人数却很少,满清往往只有几十人,日军甚至只有十几人。

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清军根本没有打硬仗。

他们兵力虽多,只是在远距离开枪开炮,一旦日军靠近,清军就立即逃走。

所以,双方伤亡很小,和出兵数量不成比例。

比如旅顺战役这种,

其他还有很多原因。

其实说白了,满清的军队,尤其主干的淮军,是一支李鸿章的私人雇佣军。他们打仗是为了钱,为了抢掠,为了养家糊口。

所以,这样的军队只能打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敌人,因为他们只有明白自己可能打赢,才会用命去还钱。


如果遇到日本这种实力明显强出一截,这些军队就不愿意拼命,因为只要一拼就很容易真的没有命。

而甲午战争中的日军是为了国家民族而战,所以战斗意志很强。战斗中,日军经常冒着清军炮火做亡命攻击,就连随军民夫也不怕死,先后伤亡病倒近万人。


萨沙


清朝普通士兵


甲午战争已经是清朝末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有很大的因素。首先是装备的问题,其实清军表面上和日军所持武器都差不多,但是无论是后勤补给还是训练,都远远不能和日军相比。日军装备虽然和清军差不多,但无论是训练还是战法,都已经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而清军就不行了。

清朝时期的射技训练


清军虽然有大量的洋枪,但是几乎只能买不能造(国内仿制的M1888步枪质量也有问题)。实际上和日军相差十分悬殊,而且清军的战法也十分落后,士兵的指挥更依赖将领的领导,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指挥方面,上面说了战法落后,因此即便是在优秀的指挥官也很难打赢这样的战争,更何况清军里面还有大量的冷兵器,枪械数量方面也远远不如日军。


如果当时的清军能有新四军一半的精神面貌战局也不会如此


实际上这和普通士兵的文化程度也有关系,在清朝时期读书可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文盲,武器装备操作不熟练等天然的跟日军拉开了差距。最后一点,当时的旧社会国家概念还是严重不足的,即便是军人,很多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无非就是赚钱养家糊口。这些士兵并没有荣誉感,如果真的打不过,还是逃命第一,如果当时的清军能有新四军一半的战斗力战局也不会如此糜烂。


军情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各位读者大大点波订阅关注吖~


区域拒止


两个原因:

第一、战略失策。

战争爆发之前,清军先于日军开进朝鲜,但是仅仅停留在半岛中段的牙山,将仁川港和汉城两处屏障拱手让给了日本人。日军于是从仁川港从容登陆,在汉城一带聚集,准备进攻。

战争爆发后,清军主力云集平壤,牙山一带也有偏师一支,并且北洋海军走黄渤海不断向牙山运兵,目的就在于从南北两线夹击汉城日军。但是清政府当局和前线指挥部对此犹豫不决,致使战机白白葬送。日本海军先截断黄渤海北洋海军向牙山运兵的航道,然后驻汉城的日本陆军迅速击败牙山清军,打破了清军南北夹击的企图。

即使如此,在朝鲜的清军相比日军还是占有优势,并且日军向平壤进攻时是兵分四路而来,力量分散,这就给了以各个击破的大好时机。但是清军主将叶志超置若罔闻,再一次贻误了战机。

很快平壤陷落,驻朝清军向国境线全线溃退。于此同时,日本海军在黄渤海也击败了北洋海军,迫使其退入山东半岛威海卫军港,牢牢掌控了黄渤海的制海权。整个中国辽东半岛完全处在日本海陆军的前后夹击之中,处境十分孤立。

偏偏此处的清军也是和在朝鲜的清军一样奉行消极防御的作战方针。辽东半岛防御体系可以说是清王朝洋务运动数十年来的结晶之一,尤其以旅顺、大连为重,但是清军的战法依然是过时的固守城池不重视现代化的抗登陆战思想。日本陆军在海军掩护下几乎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登陆,很快攻下旅顺、大连。仅仅在大连缴获的清军轻重火炮就有120余门和200多万发各种炮弹!然后横扫整个辽东半岛,清军望风而靡。

第二、战术落后。

洋务运动使得清军的武器装备有所改善,但是并没有完成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彻底转变,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使用冷兵器的清军数量超过总兵力的40%。装备热兵器的部队也因为品种繁多、规格杂乱,并且不少官兵居然不会熟练使用。

军官团更是腐败无能,缺乏一些起码的近代化战争战略战术理论水准。且不说不懂得海陆军协同作战的基本方略,就连起码的战略战役侦察以掌握敌情这些战争起码的准备工作都做的十分不到位,完全是凭借主观臆断或是被日军的佯动所迷惑。以至于对日军的作战意图一再判断失误,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大将军威武K


这就是因为李鸿章“出色”的军事才能,任用的猪一样的主帅叶志超。

熟悉甲午平壤之战的都知道,这场战争虽然在兵力和装备上清军和日军不相上下,但是当时天时地利人和均在清朝,天时上,但是战场上,清军以逸待劳,平壤城内军械粮草充足,日军长途跋涉而来,补给线漫长;地理上,平壤城高大结实,周围环山,易守难攻,道路泥泞,敌人机动性很差;人和上,中朝军民上下一心抵御外寇,并且国内呼声高涨,无一人不支持清军虐日。

就这样拥有天时地利人,拥有成功之路的一切,居然败的如此快,败的如此惨,在平壤之战初期,清军在主帅叶志超的带领下士气低落,军队一直弥漫着返回国内的气氛,而日军则是破釜沉舟的精神攻打平壤,清军在左宝贵这样的忠义士的带领下,第一阶段,清日双方均伤亡惨重,主帅叶志超吓尿了,终于左宝贵在孤军战斗中阵亡了,叶志超立马趁夜仓皇而逃,同时,日军由于伤亡惨重,粮草不足,并且一直在下雨,士兵饥寒交迫,几乎面临崩溃,日军主帅在会议中说道当晚已计划准备撤退,而听到清军率先撤退的消息后,几乎癫狂。立即率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平壤,获得大量军械粮草辎重,又立即追杀已经没人指挥到处乱窜的清军,杀的清军可谓是血流成河,而叶志超居然一夜能跑500里,逃回国内,直接导致中国甲午战争海陆全败的结果。

知道为什么清军会从平壤一直败退到山海关了吧,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可耻的人——叶志超,跑的比妈快的糟老头子,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而不顾,只求苟生,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曹老师xixi


其实这个问题是没有太多悬念的。

笔者就先摘录一段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对于清军的评价:“总之,在兵力的力量上,中国陆海军都超过日本,但在本质上却是远为低劣的,中国清政府的军队由于将军们的地方上的割据。造成军队的装备与编制的混乱以及指挥系统的不统一,军队有着浓厚的属于军阀私人兵的性质。士兵受训练的程度低下,指挥官也不成熟。”

也就是说,井上清先生认为,当时清朝军队根本就是一帮乌合之众。

不仅是清朝的军队战斗力低下,连清军的将领都是一帮不会打仗的人。而且说起来的话,清朝的军队是属于各个省份的军阀武装,而不是属于清政府的国家军队。也就是说李鸿章的淮军,乃至是是曾国藩的湘军。说到底不过是他们自己手中的私人军队并不能属于中国的正规军队。

井上清先生的评价是完全中肯的。从当时中国军队的一些关系上来说,即使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虽然号称是中国第一的舰队,但实际上,也许应该被称作李鸿章的舰队比较好。而这种浓厚的军阀私人武装的气氛,其实在当时中国是屡见不鲜大。广东水师甚至在甲午战争后期,要求联合舰队归还属于原来广东舰队的舰艇,理由就是,日本舰队是和李鸿章交战。而不是和广东水师交战,

在这种条件下,其实现在我们很难说当时中国军队有战胜日本军队可能。仅仅在平壤之战中,清军的统帅,竟然是那个屡战屡败的逃跑将军叶志超。这就是清朝用人的一个失误,除此之外,当时清朝就没有像日军那样有一个很明确的后勤补给机关。以至于在平壤城的清军要担心自己明天有没有饭吃。

更不用说当时弹药情况了,连北洋水师都不能满足自己的弹药需要。清朝陆军怎么可能就会有一个充足弹药量。

其实小虎战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是注定的了清军的失败。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事实上,清军的陆军军备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胜过日军的陆军装备。比如步枪方面,清军在甲午战争前后已经开始使用弹夹手动步枪,而日军仍然是1880s的后装步枪,必须打完一发装一发子弹,效率实际上是要低于清军的枪手。另外清军还装备有大量的速射武器,仅守备平壤时,清军就装备了12台手摇加特林机枪。另外还有从俄国和德国进口的退管野炮和自产的后装炮,总量也是超过日军的。因此单从武器装备来看,日清之间基本上差了十年,这也是为什么在战争爆发前夕,欧美列强都会预测清军稳赢的原因。

但即使有这么好的装备,有着被称为世界战斗力第六的军队的大清帝国,还是被当时欧美列强眼中不入流的日本人给打败了,这其中的问题确实值得深究和重视。

这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清军准备不够充分。不充分的原因是很多的,虽然从李鸿章到袁世凯都意识到了日本一定会对朝鲜下手,进而进攻中国,但是很显然清政府从上到下的其他人员都没有这种危机意识,在他们眼里,日本就是弹丸小国、一介岛夷,怎么会有实力撼动大清帝国。所以大清帝国在朝鲜的驻军相比于日本的军队要少了不少。这就导致战争爆发后,清军人数出现不足现象。

再就是战略问题,对于朝鲜,清帝国在是否放弃上发生了分歧,导致最后只有一万多军队在平壤,而援军却在鸭绿江边上,最后清军溃逃平壤后,一路上出了狂奔别无选择,一旦不能有序撤退,那就变成了溃败之师,也就失去了再战的能力。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清军武器好,但是从军制到训练和日军那不是差了一点半点。首先清军中最能打的都是原来的淮军旧部,他们的营制划分还是按照原来的旧式陆军的编制,所以在战争时,军事动员能力不如日军。再就是军队的训练,清军平时多有懈怠,吃喝嫖赌抽样样不耽误,从军官到士卒典型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根据日军的日记来看,清军的战斗意志非常薄弱,可以说一旦日军冲上来,清军就会胆寒而溃逃。可以说就这样的军队,你就是给他一战的武器,该打不过日军也还是打不过日军。军队没有斗志,又怎么称得上军队呢?所以这也是后来大清训练了三支新式陆军的原因所在。


火器工坊


武器从来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任何对军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如果日军是这样的,清军么问题

可日军是这样的


如果武器有代差,而且这个代差特别大,那当然武器的决定作用就比较大。比如甲午战争时期,清军武器不变,日军还是壬辰战争时候的武器,我可以肯定的说,清军可以把日军一直赶下海,哪怕是武田信玄、上杉谦信复生都卵用没有。

拿破仑表示,打武器和我一样的对手,没压力!

但是双方的武器都差不多的时候,人对战争的决定作用就比较大了。关于这一点,战争史上有无数的例子,例如拿破仑的手下败将们,武器都和法军差不多,但他们就是会被法军打得屁滚尿流。例如二战初期,法军武器和德军也没有代差,但一个多月就亡国了。

所以,甲午战争输了,关键就是人不行。凡是受人控制、受人影响的战争要素,都不行。

例如后勤,你能想象平壤清军从进驻平壤到战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居然没有收到过一粒子弹、一发炮弹的补给吗?就连唯一的一次粮食补给,都是左宝贵利用私人关系租用民船运来的。



叶志超:我也很无奈啊,只打了一天,弹药就用了一大半了,你以为我是红军可以用大刀片守住平壤呀

例如素质,你能想象虽然有近代大炮,却没有测距设备、没有炮表,几十门大炮打了一天只有一发命中的炮兵吗?

清军炮手:我们有大炮,就是经常打不中而已,呵呵

例如配合,感王寨之战中,双方战斗近白热化,谁的援军先投入就谁赢。结果清军援军先到,却只是旁观,最后是黄昏时赶到的日军援军奠定了胜局。



宋庆:你问我为什么毅军是常青树,当然是保存实力最重要

例如军纪,一个平壤之战时逃跑、岫岩之战时逃跑、海城之战时逃跑的副都统,因为是八旗贵族,只是免职依旧统军;一个身先士卒、重创日军的总兵,因为是淮系,就被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所以,还打个屁啊,打输了不是很正常的吗?


海军史研究会员


甲午陆战那些事:

甲午战争时期的清政府可以说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了,至少在亚洲是属一属二的。在同法国的战争中的表现甚至比法军还勇猛。我想,当时清政府都能把茹费里打到下台,决不会还像鸦片战争中的清军一样手握大刀,长矛。

当时清海军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这让日本十分眼馋和不服,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海军也十分强盛,而北洋水师由于清政府的不作为,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

那我们把眼光放到陆战中,清军当时装备的步枪是M1888式步枪及仿制的汉阳造步枪
这两种步枪均采用五发弹仓供弹,子弹采用无烟火药。所以这两种步枪是非常先进的,所以在和日军的单发步枪相比,有极大的战术优势。

日本军队当时装备的是村田13式单发步枪,口径11毫米,无弹仓。

所以两军相比,到底谁是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可想而知。至于清军惨败,无非以下几点:

第一:士兵素质,日军从小就被罐输了武士道精神,以天皇为大,自己的命不足为惜。所以打仗不怕死。

第二:战略资源,日本是岛国,战略资源稀少,就连军舰都是天皇一米一金省下来的,自然要求士兵珍惜装备,要求士兵的枪法不仅精准,而且瞄准还要快,不然要受到极为严格的处罚。

第三:政治体制及统治者。大清的政治体制是帝制,而日本早已是君主立宪制。明治天皇可以自己省粮省钱搞国防,而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生日花掉了北洋水师的军费。并且清军从将领到士兵没几个人有国家和民族意识,这样的军队纵有再好的武器装备,也难逃惨败!

所以我早就说过,战争拼的不仅仅是军事实力,更看重的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政治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骑士爱吃鸡


我认为,原因之一是李鸿章的指挥。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更正一下,中国军队没有退到山海关。战争最终的结束地是田庄台,在营口市区西北方向二三十公里处。那里有座阵亡将士墓,管理的不错,我每次驾车去辽宁,都会下高速去拜谒,但那里一直很冷清,没什么人。



在朝鲜战场,主要打了两场陆战,第一次是成欢驿,第二次是平壤。其中,平壤之战我军早有准备,调集四支部队、共计13526人,在平壤建立防线。可李鸿章并没有任命一位总司令,让四位平起平坐的将领,共同指挥。临战时才任命叶志超统领,但就是这个人,与日军只打了一天,便提议撤退,于是大家一哄而散,争先恐后地往回跑,把35门火炮、792发炮弹、1160支步枪、56万发子弹,以及大量军粮,留给了日军。

平壤到丹东,中间有安州、定州等,地形均比较利于防守,但我军却全部放弃,退回到鸭绿江畔的义州。此前,朝廷命刘盛休、宋庆率军前往义州增援,但李鸿章却主张弃守,将军队全部撤回国内。并最终酿成日军渡过鸭绿江,踏上中国领土的大祸。

日军进入我国后,在辽宁战场分为南北两路,我军在北路打得不错,尤其是摩天岭,聂士成率军,成功地将日军拦截,并将其打回凤城。后来,他与依克唐阿合作,在凤城附近主动进攻日军,运用运动战,把这一路日军打的晕头转向。整个甲午战争,也就是这一段的战史,读起来让人感到痛快。(下图是摩天岭附近的盤龙寺,是聂士成的指挥部所在地,住持释明性法师正在为我介绍)。



至于南路战场,可以说是一塌糊涂。日军在花园口登陆,折腾了半个月,他们最担心的是此时北洋水师前来攻击。可李鸿章按兵不动。驻守金州的赵怀业看到日军登陆并逼近,要求增援金州。李鸿章斥责道:“汝等只各守营盘,来路多设地雷埋伏,并无守城之责。”

日军攻占金州,接着进攻大连湾。李鸿章却说“宁失湾,断不失旅。”等于是公开告诉驻守大连湾的军队,可以跑。所以,大连湾守军不战而逃,将6座炮台、120多门火炮、246万发炮弹、660支步枪、3381万发子弹,全部赠予日军。

大连湾丢失,没过几天,旅顺也丢了。再往后的盖州之战、海城之战,李鸿章的指令更是前后矛盾,可谓方寸大乱。不过,后期的战争,由朝廷接手直接指挥,就再也没看到李鸿章发布的命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