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哪位高人可以解釋一下,奇石中什麼是禪石?禪石價值大嗎?

花開有富貴541


一方讓人看了心境非常平靜釋然,能靜下心去回憶往事,達到一種無聲無擾的境界。








福恆9


禪的定義在佛教中指的是靜思,而禪石按照這個含義可以定義為靜思石。那麼什麼樣的石頭是靜思石呢,個人玩石學習總結來的經驗是色至純而形至樸的石頭,給人撲面而來的感覺是靜的石頭,均可以稱作為禪石。

當下市場現在市場上日本的水石禪意最足,此外,很多商家把靈璧石的饅頭狀石頭稱為禪石,個人認為這只是禪石中的一種形態。也有好多人把類似佛的象形石稱做禪石,個人不敢苟同。那麼如何選擇一方禪石,我想禪石核心是簡而樸,重在心境而次要的是石頭本身,如果非要總結一下,那麼大概有幾個方面(^_^)

一是石的石性對人性格的映照,讓人可以根據石體悟自然,石堅則人堅,石潤則人潤,石樸則人樸,石拙則人拙;

二是形狀顏色的選擇,形狀不論方圓,不可不規則的亂,顏色最好單一,也可以有漸變,不可讓人眼花繚亂;

三是可以上手盤玩,手到心才能到,才能真正體悟禪意。禪石也是奇石收藏者在奇石收藏過程走到最後一步的追求,是人與自然天人合一在賞石道路上追求,在當下觀賞石市場已經進入成熟階段,所以禪石也很受市場追捧。

賞石十年,跨過大半個中國,我是萬山,關注我一同聊石頭。

萬山聊奇石


這是我的部分禪石,發與大家一起分享。是乎近來賞石界對禪石較前有所特別關注,常在頭條提出發問。我不敢稱高人,只是試圖想將自己理解禪的定義略表一下粗淺的見解與各位玩家分享。現在許多玩家常把打坐的人物形象石稱之為禪石,有點還在脖子上點綴些佛珠,看起來真有些那麼的感覺。其實佛界把入定,打坐,合十,冥想稱作參禪。佛界認為參禪是安定心靈,放鬆身體,使人處於無慾,無求,無物,無我的狀態,這就是佛界認為的禪的最高境界。也是佛教的哲學思想。佛界有一種說法,叫見心見性,通俗地說就是心裡有什麼,眼裡就有什麼,如果心裡有佛,眼見石頭,那石頭就是佛,並不在意石頭長的就像佛,如果心裡沒有佛,石頭長的像佛也不是佛。當然可能有些唯心。然而佛教就是虛無的,空靈的,唯心的,佛教就精神產物,就是淨化心靈的神器。如果藏石家把你的禪石看著是財富,那石頭就不是禪,而是頑石,因為它不賦有禪意。所以我們首先要淨化心靈,去掉物慾,這樣供賞禪石,才有禪意,於是乎禪就是石,石就是禪。賞石者才有了禪的更高的境界。











老力76846071


答:我覺得在弄懂禪石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禪是什麼?實際上禪簡單的理解就是一種有智慧的生活態度。比如:迴歸自然,追求簡樸的生活,保持一種好的心態,這就是一種禪意。那麼禪石是指那些形,質,色,紋皆美,蘊含豐遠,意態空靈,能引導玩石人進入清幽寧靜狀態,悟到禪意的奇石才能被稱作禪石。

禪石重禪意,它包含有禪文化的精神和思想內容。重視心境,講究玩石人的悟性,使其達到淡泊,平靜,豁達的良好心境。禪石以象形石,抽象石為主,形象生動具體,有的若隱若現,簡單空靈。既有美感又能讓人深思。比如:有菩薩,高僧等的形象石,畫面石,形象酷肖,令人難忘。

一塊好的禪石,都是萬物和諧自在的產物,具備上蒼賜於的天然性,氣韻非凡,形神兼備,既能激發起人們的禪觀,與石共鳴,會心相知。又能在意境上表現出禪石的簡約和拙樸符合禪宗:奇特返平常,至味迴歸淡泊。的精神追求。同時又能玩石人自己產生本性的智慧和無限的暇想。

禪石也是玩石人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如果談價值的話,我只能說精神大於物質。因為輕鬆,愉快,智慧和空靈,是用錢買不來的。


拜石澄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什麼是“禪”,禪:是掃除心裡塵埃,淡泊寧靜人生境界,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感悟。現實生活中,禪與佛教關係比較密切,強調天地合一、棄惡從善、因果循環等理念。

什麼是禪石?禪石指奇石中象形石(含畫面石)與佛教有關如觀音、彌勒佛等,或者是與古代、近代名人非常相似的天然奇石。

精品奇石欣賞《送子觀音》

“淨瓶甘露灑凡塵,禮拜觀音翠柳青,日照青雲飛紫瑞,香花滿地又添丁”,這幅作品人物,形象生動,栩栩栩如生;觀音菩薩在民間是慈悲化身,這方精品奇石價值,不用我說,石友們應該心中有數了吧?

精品奇石欣賞

“紅塵十丈卻困眾生芸芸,仁心雖小也容我佛慈悲”這部作品法相莊嚴,人物超凡脫俗,我等凡夫俗子,唯有敬仰膜拜;他的價值真的不敢枉言。

精品奇石欣賞

“久慕當年義膽豪,可憐血染舊徵袍,從斯堂廟英魂駐,威武青龍偃月刀”,一代武聖,威風凜凜,義薄雲天,世代敬仰。這幅作品恕在下才疏學淺,只能用“震撼”兩個字評價,他的價值留給石友們評價。

總結:禪石在人物石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擁有一方精美禪石,個人之福,家庭之福,萬人之福。

我是雨中翱翔,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斧正,喜歡奇石收藏的朋友請關注我,謝謝!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謝謝!


雨中翱翔10


奇石的種類很多,它們都是大自然賜予我們最具觀賞價值的禮物,其中就包括特殊的禪石,什麼是奇石中的禪石呢?我不是高人,做為一個普通的愛石者,我是這樣理解禪石的.......😊


........提起"禪"字,就讓人想起了佛道教的禪宗.....或與佛主.觀音菩薩.及一些佛道教用品聯繫起來,石頭中也有一些形狀或圖案十分像佛或其用品的像形類奇石,有些人認為只有這些奇石才能算是禪石,這是很片面的,也不符合禪的本意,簡單的說"禪"就是人本能的一種入靜行為,人人皆可進入禪定狀況......




.......我認為能引人入勝,使觀賞者不自覺就進入禪定意境當中的奇石就是禪石,這樣的奇石並不侷限於某種形狀或圖案,也許是奇石中讓人沉醉的各種像形景觀,又或許是奇石裡讓人沉思不解的抽象圖紋.......禪石也是更具韻味的像形奇石,總能讓觀者痴迷沉醉,進入美妙的意境狀態,從而寧靜心靈,感悟人生;禪石是十分有神韻,耐人品味的奇石,因此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朋友們只是個人淺見,不對之處,敬請諒解指正,謝謝閱讀.....😊!



石農正君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禪,不可說,一說就錯,說明禪不著相;石,不僅有相,且千姿百態。禪石,似乎是充滿矛盾的存在。


一切的不可言說,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於文字的註解;一切的不著相,人們總是試圖用形象去詮釋——於是,有了禪石,也有了石界的多姿多彩。

一,狹義的禪石——石界的奇石分類。

自然界萬事萬物,皆有禪機;一草一木,水流雲移,月照竹影,冰封雪蓋皆寓禪理。所以石界的禪石之說,似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滋味,強名之名,卻也無可非議。因為“指月之指”,也有存在的積極意義。

狹義的禪石,一般有以下三類:

1,佛教相關的器物類奇石。比如木魚,禪杖,佛珠,砵等;

2,佛教相關的人物類奇石。比如觀音,達摩,羅漢等;

3,形體,線條極簡而舒暢,色彩深沉無雜,沉穩樸拙,圓融無礙的奇石。


二,廣義的禪石——石藝家的體悟之舟。

禪悟是機緣,只在剎那間。石藝家因石解悟的那一刻,面對的可能不是一方狹義的禪石。她可以是壯麗的景觀石,可以是不可名狀的怪石,甚至是不能稱之為奇石的普通石頭。

禪,映射點亮的是心燈,了悟於心,無以言表,照引心路。自然風物(當然包括石頭)中蘊含的禪機、禪韻只待有緣人。

所以,廣義的禪石,是得禪之石,了悟之石,沒有設限,無所不包。那石,就是“指月之指”,“渡河之舟”,覆蓋狹義的禪石。重點在禪悟,石只是禪悟的緣起。

從禪悟的意義上講,在一些石藝家看來,狹義的禪石概念之外的奇石是不是也可以叫禪石呢?


三,石尤近於禪——古人的智慧表述。

明代《素園石譜》有云:“石尤近於禪”。這有什麼深意吶?

我體會:一是石不代表禪,更不等同於禪。

二是石相對於人而言的深沉寂靜,相對於空間而言的空靈無礙,自得自在的穩定狀態,是石藝家修養身心,由藝而道的禪悟指引。

在我看來,林有麟不講禪,是真正體悟了禪;他講石尤近於禪,是明示了石可以作為禪悟的導引,石可以是“指月之指”,“渡河之舟”。

這也揭示了古人賞石藏石玩石的緣由目的:除了以物寄情,廳堂案供之外,更加重要的是——以石之境,治己之心。

幾百年前成書的素園石譜,並非讓我們照本宣科,按圖索驥那麼簡單。當今愛石之人,不能不佩服林有麟的智慧,以更好的反思我們當下的認知。


四,“禪石是賞石的最高境界”——今人的本末倒置。

回答寫到這裡,石界很多人推崇的“禪石是賞石的最高境界”的論斷,已經可以不辯自明瞭。

如果深入的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的從理論上否定這一論斷:

石是賞石活動的客體,人是賞石活動的主體。用客體的性狀分類來劃分境界高下,在本質上是混淆了本然界和現實界的關係。只有人對本然世界的認知與實踐,才讓本然之石來到現實的世界。

一言以蔽之,賞石沒有最高境界。可以改變的,是人的境界。


五,禪石的價值——“甲之砒霜,乙之蜜糖”。

如果耐心讀文至此,我想,您已經自己找到了關於禪石價值的答案。

  • 狹義的禪石,具風度神韻,自是市場熱點,身價不菲。
  • 廣義的禪石,具美感特質,則自有與他原本審美價值相對應的市場價值。
  • 就個案而言,“甲之砒霜,乙之蜜糖”,開悟之石,超越奇石物象的意義,非金錢可以度量,是為無價,自有人寶之。

結語:

作為一名奇石愛好者,以上談的是自己粗淺的理解,與同好分享,並期待得到前輩指正。謝謝。


本文完


盤友俱樂部焦立廷


泰山相形石。1:觀音菩薩:2:女菩薩




用戶不知道沒看見


嘉陵江彩陶石(彌勒佛)



珊瑚4059


有禪意的石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