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农村有句俗语,“独柴难烧,独崽难教”有道理吗?大家怎么看?

吳玉香


一根独木难点火,独生子女容易娇惯,不成才,但现代的8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才的,有出息的也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和极个别没有出息。因此,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某些谚语或俗语也就不实用了,因为它失去乐其土壤。


yiyi不倒翁


小编认为农村这句“独柴难烧,独崽难教”俗语肯定有一定道理。

首先举个例子:网上有这么一个案例,小迪是独生子,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自小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母的疼爱。上初中后,经不住诱惑,沉迷于黄色网站和光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竟发展到伙同他人拦路抢劫,不到16岁就判了刑。出事后,他妈妈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失常;爸爸因心绪不宁而出车祸;姥姥因痛心犯脑溢血而亡。奶奶说:“他不仅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和家人呀!”

我想这样的案例估计经常会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现在的孩子有吃有穿,有的独生子犯罪的动因并不是没有东西吃,而是不择手段想达到或满足于自己的某些不好的欲望,在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非常危险的一条道路,当是当下许多有此问题家庭的一个现实写照。“独柴难烧,独崽难教”的道理就在于此。

这句话里“独”是核心,对于烧柴,独自一根难以做成一锅饭,对于教子,难于对家中一个孩子的培养。“教”是方法,柴是死的,一根就是一根,没有了没有办法,但人不一样,教育好了,孩子前途无量,教得无好,会成为父母一生的遗憾,不然的话也不会有“孟母三迁”的典故。那个“只生一个好”的时代,孩子就是家里的宝,多少孩子被高高捧起,但最后连同父母一起摔到了无底洞,最终的道理还在于“教”,独子难教是因为只有一个,而“教”最怕的就是溺爱,什么事都以孩子为主,以孩子的要求为要求,以孩子的喜欢为喜欢!

小编认为,要想改变“独柴难烧,独崽难教”的情况,合理的教育是关键:

一、不要突出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些父母把孩子惯成了有特权的地位,什么事都以孩子的出发点为主,什么事都以满足孩子为好,在外面与别的孩子比着吃比着穿,认为孩子好才是真的好,时间长了,孩子的味口越来越大,如果一时满足不了,就会产生矛盾,甚至导致犯罪的发生。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他只是家庭的普通一员,需要同全家共同努力向前。

二、也不要动辄压制孩子。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有的家庭对孩子要求特别高,程序式培养,结构性教育,就象《囧妈》里讲的,父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要求孩子的,吃什么,学什么,看什么,一切从父母的要求出发,结果孩子的天性没有了,找不到自己的爱好,长大了要不就是没有明显的特长,要不就是逆反心理特别严重。在这里有些朋友可能要说了,一些有成就的独生子如果不是父母的严格管理,框架式培养是不会有如此成就的,道理肯定有,但你有没有看到,这些孩子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还有另外宽的一面,不能只看其一,如果只是一味按照父母思维的严格要求,孩子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

三、让孩子大胆交朋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独生子女身心已经很“独”了,如果还让他独善其身,少与别的孩子来往,那更会加重他的孤独感,独生子女的家庭一定要让孩子走出去,交好朋友,多见识从交往,让他在交往中找到兄弟姐妹,让他在交流感受人间冷暖,让他在共处中找到天真与快乐。

农村俗语“独柴难烧,独崽难教”反映的是一个很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也是许多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但许多正反例子也告诉我们,教育与培养才是关键。


绿水泛轻舟


作为一个在山区长大后來到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我对”独柴难烧,独子难教“有自己的理解。

所谓独柴难烧,是指一根柴棍放在灶里或火炉里,没有别的柴火助燃,它能很难燃烧起來的。在山区长大的人都知道,要一些小柴棍,小树叶等比较易然的东西,架起來,才能点着大些的柴棍,独自一根很难烧着。

独子难教,比较好理解。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在家庭教育上没有经验可以积累,成功和失败都是一锤子买卖。更重要的是,因为是独子或独女,往往容易娇惯,祖父母不说,夫妻之间也比较难统一意见。再说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一人在家里独大,没有竞争,没有榜样,也不好激励,给父母带來许多难处。

我自己就是一个独孑的父親,对孩子的教肓,总体來说不是很成功。经验少教训多,正是因此,退休后我总结自己的独孑教育心得,写了一夲书名为《好孩子就在你家里》的书,这书其实是一种事后反省,”甘苦寸心知“,我愿和读者一起來探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天岳樵子


农村俗语,“独柴难烧,独崽难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也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取决于做父母的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以及所处的社会和人际环境,总体上来说,家中不止一个孩子的,确实好教育点。

之所以觉得“独柴难烧,独崽难教”,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独生子女容易出现溺爱的情况

  • 做父母的往往因为自己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一般都会宠爱这个孩子,不舍得打骂和管教,不愿意对孩子过于严厉,尤其有些做父母的,以前生活在农村,或者即便在城市,但是小的时候生活过得并不是太容易,所以一旦有了孩子之后,总是想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越的环境,不想孩子受太多苦。
  • 平常孩子有个什么需求,做父母的尽量满足,孩子上学不愿意走路,做父母的就背在背上,孩子小学快毕业了,有些父母还是自己给孩子拎书包,很多事情本来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的,但是做父母的总是想代替孩子去做,这样溺爱教育下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
  • 独生子女正是因为有求必应,很少受委屈,所以一旦在学校和别人发生矛盾,往往不懂得谦卑和忍让,而这些孩子出身社会之后有一少部分人,不具备太强的独立生存能力,由于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突然独自面对生活,很容易惧怕陌生的环境,不愿意接受有挑战性的工作。
  • 独生子女家庭也容易出现啃老族,做孩子的总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而做父母的也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怕孩子受委屈,久而久之,孩子三四十岁了还不能长大,身体上断了奶,心理上还没断奶,哪怕结婚生子,都还受到父母的接济,还向父母伸手要钱。

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性格容易孤僻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记得当初我没有孩子出生之后,由于我们家住的离其他人家有一点远,所以经常带孩子的就是我们一家人,那个时候孩子还很小,当碰到其他陌生人想要抱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哭,看起来这是一件小事,其实也折射出很多问题。

  • 比如说有些比较大一点的孩子,自己没什么兄弟姐妹,邻居也没有同龄人,每天上学没有什么小伙伴一起玩耍,回到家里不出门,整天宅在家里,一到过年走亲访友的时候,害怕去拜访亲戚,这样的亲戚也不打招呼,恐惧陌生人,有社交恐惧症,性格内向孤僻。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不利。
  • 而且在这样环境下的人,性格也容易变得胆小怕事儿,比如说我认识一个老头,已经六七十岁了,性格仍然十分胆小,看到亲戚朋友或者是比较陌生的人,然后自己就往一边走,不愿意接触,不愿意打招呼,也不知道彼此之间应该说什么话,这样的性格不光在社交方面不利,也容易让别人看不起,对以后的工作还有谈恋爱结婚等都不利。

在教育方式上不容易把握宽严尺度

就像问题里面说的,“独柴难烧”,当点燃一根木材的时候,火焰会非常小,甚至出现熄灭的情况,但是如果烧火的时候有几根木材,当把他们分开的时候,看起来火焰不旺,但是把它们合并在一起燃烧的时候,火苗感觉有加成的作用,火势会变得非常旺盛,火苗也会比几根木材分别燃烧的火苗长。

  • 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难免把握不好尺度,大多数家庭可能会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溺爱的情况,溺爱的家庭孩子可能会比较任性,而另外一些家庭则把孩子管教得特别严厉,管教严厉的家庭,同样对孩子不利,有些孩子会变得性格内向,胆小,另外一些孩子会有逆反心理,父母越不希望孩子做什么,孩子越要做什么,老是和父母对着干。
  • 相反的如果是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就不一样,孩子每天有一个小伙伴,做什么事情都容易接受,而且兄弟姐妹之间就好像一个参照物,哥哥姐姐学习努力,弟弟妹妹也就努力,哥哥姐姐听话,弟弟妹妹也就听话。而且从家庭氛围方面来说,独生子女家庭也太过冷清,多一个孩子,家庭也显得热闹一点,温馨一点。

但是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能教育好孩子的可能,生几个孩子都能教育好,不一定非得要生两个以上,也并不是说,多一个孩子或者几个孩子就一定是好事,因为家长毕竟是凡人,一碗水都有端不平的时候,何况是对待孩子方面,有些时候在教育孩子方面稍微有一点有失偏颇的地方,兄弟姐妹之间反而容易搞得不和睦,而且也会让其中的孩子觉得做父母的不公平,反而对父母心生怨恨。所以到底生几个孩子,或者是不是独生子女就一定教育不好,主要还是看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对待孩子的态度。


山下有朵鸡肉菌


谢谢!当然有道理!不是小道理,还是大道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独柴难烧”

与此相伴的还有独木难支、独树难成林等等,这是前辈们从具体的实践劳动中得出的彻身体会,并总结出了如柴多火旺.众人拾柴火焰高、星火可燎原等等举不胜举的宝贵经验。

再说独子难教

有句古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一在以前,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由于受到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制约几乎完全被圈禁在一个小区域里而不能动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是皇家的特权!前辈们对外面的信息毫无了解,既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也只能呆在屋里每日“之乎者也”念来念去!身为普通百姓的父母们本身知识有限,几乎是连自已的名字都写不好,如此,如何能教育出一个那怕是比自已的命都更重要的有出息的独子来?让独子去多进行社会交往?更是做梦都想不来!所以,远方的朋友来了,起码能给孩子带来外面世界的信息,可以让孩子们增加见闻、知识等等,这怎么不让盼子成龙的父母们心里乐翻了天?

其实,我想啊,应该是前辈们希望用这两句话来警告后辈们做人处事要助人为乐,与人方便,自已方便;要与人团结、融合在一起,人多力量大;要去闯世界,与外面世畀多接轨,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为伟大的生存目标而去努力奋斗!

.





吳行萍


独柴难烧,独崽难教。

独柴难烧:它的表象是说你用一根木头去烧火做饭,这顿饭你是做不熟的。因为一根独木你根本就点不着火。

它的含义是比喻一个人要想做一件大事,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众人,团结和利用大多数人的智慧与力量方能把事情做好做圆满。

独崽难教,存在两种含义:一是独子不好教育,娇生惯养贯了的孩子,是不容易听从老师的教诲的。尚若老师严厉的约束与管理,那么他的父母肯定会疼子而护短,反而说是老师的不是。二是教书先生,是教人智慧与知识的。一个有满肚子知识,满肚子才华,满肚子文化的老师,他不可能把满腹文章与知识单单只教给你一个人。因为独苗是很难成材的。老师会用他的知识尽力的培养更多的孩子,让众多的孩子都能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有志向的对社会有用的人。都能成材成器,成为国家的棟梁。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若单单教你一个独崽,其不污了老师的满腹所学了?


福自福地來wjf


农村俗语能流传几百上千年,自然有它的道理,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农村,经常听到农村老人感叹“独柴难烧,独崽难教”。在农村,一直遵循“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现在农村独生子女也越来越普遍,农村老人才有这样的感叹。这句农村俗语有哪些寓意呢?

独柴难烧

在农村用过柴火灶的人都知道,一根柴是很难把火烧旺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不断地适当地添柴,火才能烧得更旺,这句俗语后来用来比喻人多力量大。独柴,一根木材,不添加木材是很难把火烧旺。

独崽难教

很多农村俗语的前一句是比较通俗易懂的生活经验,后一句的道理虽有些深奥但与前一句寓意相近。“独柴难烧”是说单独一根木柴很难把火烧旺,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在农村用过柴火灶的人都知道。“独崽难教”,字面的意思是独生子女比较难教育,容易被宠坏。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比较差,每年都有因为不顺心,没有顺着孩子,孩子就做傻事。

现在的独生子女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孩子有父母的父爱母爱,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其他亲戚朋友的关爱。我们的育儿理念往往是“把最好的给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现在有些独生子女真正做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需要什么,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鞍前马后”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的育儿观使得很多独生子女成了“小霸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难成大器。


现在放开了二胎,很多农村老人强烈要求媳妇生二胎,老人要求生二胎,并不是一定是生男孩,而是他们更明白“独崽难教”。两个孩子,必定会分散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注意力,不会专宠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相互打闹,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不一样,使得孩子能够从小接受挫折,接受不一样的待遇,用句专业术语概括就是“逆商”。这些都是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必须经历的逆境,只有多经历才能坦然面对,才能融入社会。

结语:看看现在独生子女大多数是“小霸王”,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遇到不顺心就做傻事。而在农村,子女多的农村家庭,他们的孩子更多的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独立更自强不息。农村俗语“独柴难烧,独崽难教”主要是用“独柴难烧”通俗易懂的道理,揭示独生子女的比较难教育。


昕瑞生态


上世纪70年代由于人口猛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直到2015年国家放开二胎,独生子女成为特有名词,计划生育造就了独生子女。

与多生子女来说,独生意味着众星捧月,整个家庭资源用于孩子的培养。独柴难烧,独崽难教,众多家庭把一个孩子看得很重,出现娇生惯养、难教的现象。如何教育好孩子,让独子不做独子。

一、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父母尽责任抚养,孩子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对孩子不搞特殊化,饭食一样,同做家务。孩子在家相处螎洽,在外也容易和别人相处。

二、做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以前子女多的家庭,父母带大的,有了小的大的带。哥哥姐姐带有很多优势,都是孩子,只是年龄相差,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大人不能及的,孩子有他们的心声,便于交流。长子为父,长女为母,又不失父母威严,可代替父母管教小的。一家孩子互助互爱,语言相通,极易沟通,行为也极易模仿。没有父母威严所带来的压力恐惧,孩子之间较为自由。记得以前爷爷奶奶一辈的人,带几个孙子也没有现在这么费劲。父母那时带我们没有怎么管,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劳神累身。

今天的孩子没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只有自己一人,在家里只有父母和孩子。这就要父母以身做则,少指令,多示范,少唠叨,多倾听,少吵闹,多陪伴,使孩子有个和谐的环境。

三、帮孩子找伙伴,让孩子不孤独。都经历过童年时光,孩子渴望和孩子相处,一起嬉闹玩甩。当成父母了,由于工作忙,打工干活挣钱,忘了自己儿时的岁月,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找个好伙伴,同班、同小区,同单位、同龄的都可以介绍他们认识。父母要到孩子朋友家,要让孩子把朋友带进来,和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了解孩子朋友对孩子的评价,多和学校老师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

以前条件差时想生二胎,现在条件好了放开二胎,大部分又不想多生。生活压力大,顾虑多生了带不起,一方面现在年轻人本身是出生独子家庭,也没吃过多大苦,都是父母爷爷奶奶捧在手心长大的,那愿意多生多带。之所以"独柴难烧,独崽难教",从小在众星捧月环境里成长,什么事也不要他(她)做,长期不断零食,正歺挑食,依赖性严重,这些都是父母,特别爷爷奶奶惯坏的。有些是年轻父母把自己小时的成长模式复制给孩子,不断零钱,大手大脚,若一天断他(她)的财源,就会对父母发脾气,甚至拳脚相对,这时你气死的心都有。你说独崽难教,不是父母爷爷奶奶造成的是谁。本来有些小孩的性格偏极,加上父母的宠养,越大越难教的局面。父母对孩子从小没有正确管教,到了孩子叛逆期,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悔之晚也。

以上图片和动图均网络下载


马远国


这句俗语的说法有些过于偏激!给人一种“以偏概全”的感觉。


首先说说这句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

一、独柴难烧

凡是用木材烧过火的人都会发现:如果仅仅烧一根独木材,不但火势很弱,而且,在刚点燃时容易熄火。因此,有人就总结出“独柴难烧”这句话来。

不过,如果一根独木材足够大,而且是在火烧旺之后,一根独木材的弊端就会渐渐消失。不但火势很旺,而且很难弄灭。因此说,环境决定了独柴的燃烧状况。


二、独崽难教

如果家庭中就一个孩子,父母就会过于宠爱。从而导致孩子从小就形成任性、自私的习惯。一旦当孩子大了之后,父母再想帮助孩子改掉自己的缺点可就难了。因为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形成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泰山易改,本性难移。

接下来说说这句俗语究竟有没有道理。

应该说这句俗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道理其实在上文中已经揭示了出来。不过,也不能说道理非常充分,因为这样说有些过于绝对了。

关于“独柴烧火”的事儿,老胡就干过。在很早以前,老胡在耐火材料厂上班,就经常采用木材烧火煮过聚苯乙烯材料。在刚开始烧火时使用一根木材,就容易灭火,而且火势很小,炉膛内的温度很低。当火势非常旺时,加入一根木材、尤其是比较大的木材,也就足可以了。如果这一根独木材还比较瓷实,那么,会燃烧很久,而且还不容易灭掉。当要“撤火”时,还需要浇水,才能将独木材弄灭。因此,“独柴烧火”在特定的条件下也是可以的。如果说“独柴难烧”就有些太绝对了。


至于说“独崽难教”的问题,也同样有些绝对。因为,孩子的教育靠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也由父母决定。如果做父母的从小就不对孩子过于溺爱,并从小就给他正确的教育。那么,独生子女还怎么会难教呢?老胡也曾经是独生子女(后来,我父母又抱养了一个女儿),也不存在自私、贪婪、没有上进心的坏毛病啊!因为父母从小就没对我过于溺爱,从小就教育我热爱劳动,从小就教育我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

当然,有的独生子女真的存在“难教”的问题。但,大抵责任都不在孩子身上,还是做父母的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好。

好啦!就说这么多吧!总而言之,这句农村俗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会给人“以偏概全”的感觉!起码应该说道理不是很充分。当然,这仅仅是老胡的看法,仅供你参考而已。


老胡说三农


说说“独柴难烧”吧,从小吃用柴火灶做的饭长大,一直觉得柴火灶做的饭好吃。前两年家里还有一个简易的柴火灶,隔一段时间就烧一烧。经常将火烧旺就不管了,结果,有时就剩一根木柴,烧不多大会就熄灭(没火焰)了。而几块木柴一块烧,会越烧越旺。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应在燃烧的条件。大家知道,燃烧的条件:(1)有可燃物;(2)有氧气(或空气)助燃;(3)达到着火点。

一根木柴也是可燃物,也不会缺少氧气,烧着烧着就熄灭了,只能是温度不够,不能达到着火点。因为木柴燃烧后,火焰是随加热后的空气上升的,对没燃烧的部分加热有限(除非拿着木柴,让燃烧的一端朝下),而木柴又是热的不良导体,传导热很慢,大家有经验,划着火柴,手拿火柴杆任何感觉没有。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木柴一端在燃烧,没燃烧的部分温度低于着火点,所以,一会就不能燃烧了。

如果是几块木柴一块燃烧就不同了,大家可以彼此相互加热,保证后面要燃烧的部分温度不低于着火点,木柴就会越烧越旺,也许这也叫抱团取暖吧!另外,就是使燃烧部分朝下,利用自身的火焰加热。比较典型的是划火柴,划燃后,如果平拿着火柴杆或使火柴头朝上,火柴杆燃烧不多少就熄灭了(似乎也印证了“独木难烧”),要想让火柴杆多燃烧,就要将火柴头朝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