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老百姓不识字,使用了前朝的铜钱会怎样?

剑胆琴心蜘蛛侠


改朝换代之后,每个新的王朝是允许旧的钱币流通使用的,不过有一个时间限制,也即是新的王朝将新铸造的钱币铸造出来之后,新币和旧币共同流行一段时间,并用新币与旧的钱币进行兑换,逐渐变为新的王朝货币完全代替旧币的流通。

一般情况下,新币代替旧币时朝野上下会进行宣传,新旧币进行兑换。古代流通的货币绝大多数是以铜铸造钱币,其实铜本身就是硬通货。

改朝换代统一货币的那些事。

新的王朝新的气象,改变币制也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经济政策,不过改朝换代也有王朝曾经通过币制改革大捞一笔全国民众财富的情况发生,仅仅以王莽的新朝、唐朝、清朝三代改朝换代统一货币说一说币制统一的那些事。

一、王莽的币制改革。

王莽建立新朝前后共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改革的币制的目的就是用新的货币代替旧的汉朝货币。

这四次改革币制是“托古改制”,恢复了先秦时期的“刀币”和“布币”,不过这四次改革币制的货币铸造的质量一次不如一次好,而且换算比例严重失衡。

第四次货币改革时有货布、货泉两种,货权重五铢,货币重二十五五铢,按照正常的兑换比例是1:5兑换,但是实际上货布、货泉的兑换比例是1:25。都是用铜铸造的,这样的兑换比例就是在老百姓手中将铜兑换过来,然后再铸造新的货币,继续盘剥。说不好听的,王莽就是在不断让新朝的货币升值,直接从老百姓手中收税。(王莽时期的货泉和货布图,货泉和货布重量之比1:5,兑换比例为1:25)

当然,王莽币制改这种小猫腻早就被老百姓看穿了,私下的交易仍然用旧币交易。

二、唐朝的货币改革。

唐之前,南北朝、隋朝的各式各样的货币都在流通,大宗商品的交易根本就不看你手中有多少枚货币数量,而是将货币直接用秤称重,按照货币的重量计算等额价值。

武德四年(621年),也就是李渊建立唐朝的第四个年头,唐王朝才开始铸造了“开元通宝”(和唐玄宗毫无关系),取代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五铢钱,算是进行统一货币了 。这时已经是唐朝建立的第四个年头,其他货币的流通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民间对新币和旧币自然有自己的兑换原则,就是按照货币的质量和重量进行兑换,这样兑换的话是实实在在的,双方都不吃亏。(唐朝开元通宝图,奠定了一千多年的币制基础,李渊时期铸造)

唐高宗李治时期,内忧外患不少,国库空虚。唐高宗也搞了一次币制改革,铸造乾封泉宝,以一当十,和王莽的套路一模一样,按照铜重量兑换钱币,乾封泉宝那就是赚翻了。

民间商业经济有民间的套路,基本都要规避这种严重重量不等值的货币流通,很快乾封泉宝就被市场抛弃了,唐高宗也无可奈何,简单套路被大众了解了!(乾封泉宝图,以一当十,被市场抛弃,仅仅铸造了8个月的时间就停止了)

三、清朝的顺治五式

清朝在顺治年间进行了五次币制改革,称之为“顺治五式”,最终顺治帝的货币获得市场和民间的认可,确立清朝的货币体系。老百姓觉着用顺治帝的货币实在,货币斤两足,市场上用着放心。

这也是经历了五次的币制改革才取得的成功,1661年康熙帝即位之后发行“康熙通宝”制钱。(顺治帝五次货币改革,第五式才得到民间的普遍认同)

老百姓不识字,使用了前朝的钱币会怎么样?

以上介绍了三个不同王朝的货币统一改革,分成两大类,王莽的新朝强制推行新的货币,而且不断改革,在老百姓手中搜刮钱财;而唐朝和清朝则是将自己的货币看做是王朝的象征,精心制作、改革铸造的货币,目的是获得民间的普遍认同,所以没有多大的惩治力度,民间认可了,自然旧的货币就自动退出流通领域了。

因此,不识字的老百姓在不同的王朝使用旧王朝的货币在一段时间内是允许的,唐朝起码可以流通5年的时间,而清朝则可以流通十几年的时间,王莽的新朝流通的时间较短。(康熙通宝图,已经被市场认可的清朝币制)

如果新王朝的货币体系在市场中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老百姓手中的前朝旧铜钱还继续使用的话,那么旧的铜钱会贬值不少,老百姓会在新货币确立地位的前后纷纷出手或购买、或兑换新的货币。

如果普通百姓手中持有前朝的金银制作的货币,这种货币基本贬值非常小,会按照等额的金银进行兑换,或者用铜钱进行兑换。

譬如最典型的袁世凯建立帝制时期发行的银制货币,还是正常流通的,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失去流通作用。


穿越再现彼岸


古代老百姓就算识字,用前朝的铜钱也没什么问题。比如唐朝的铜钱实际上一直用到南宋,而且在南宋时,唐朝的铜钱比宋朝的铁钱更值钱,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是铜的。

(宋朝铁钱)
所以实际上之所以说唐朝的铜钱仍然可以在宋朝流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曾经是上个朝代的货币,而是因为铜钱本身的原材料铜在当时的价值。

而在唐朝之前,民间主流流行的钱币仍然是“五铢钱”,包括隋朝的官方铸币标准也是“五铢钱”。

(五铢钱)

原因很简单,因为“五铢钱”的意思就是一枚铜钱重五铢。铢是古代的重量计量单位。24铢相当于1两,16两相当于1斤。“五铢钱”实际上解决了分割的相对较小、较标准的计量单位,不需要朝廷横加干预,所以在民间流传得广流传得久。

(货布、货泉)
很显然王莽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新朝托古改制,搞出来的货布(类似战国时期赵布)、货泉(类似秦半两),实际上目的就是为了盘剥,和后来刘备的“直百钱”有得一拼。“一布当货泉二十五”明明一个货布用的铜差不多只有2个货泉的分量,却要值25个货泉,这不就是抢么?老百姓当然不答应。

(开元通宝)
唐朝的“开元通宝”是“五铢钱”之后,流行的时间最久的货币。

原因也很简单,开元通宝每10文重1两,每1文的重量称为1钱,而1000文则重6斤4两。实际上它奠定了另一个计量单位“钱”,也就是每1两可以分为10钱。这比“五铢钱”的24铢1两,却一枚是5铢,这种计量方式更科学。所以此后1000多年来,只要是铜钱铸造,基本上都是按照"开元通宝”的标准铸造的。

历史上只有3个半朝代是统一过货币的,分别是秦朝、唐朝和清朝,那半个就是王莽的新朝。所以漫漫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大分裂时代,民间用前朝的钱实属正常。




炒米视角


古代的铜钱是有价值的金属货币,一般都是要由国家回收,然后再兑换成新币投放到民间。

老百姓是可以使用前朝铜钱的。

铜钱和纸币不同,如果改朝换代,纸币立刻变成废纸一张,这是因为纸币的流通是靠着国家信用在支撑的。如果一个朝代结束,那么也就不存在国家信用这种东西了。

改朝换代后,前朝的铜钱是可以先流通一段时间的。

古代的行政效率没有那么快,所以货币的更新换代是需要时间的。像是明朝初年,民间就大量存在宋朝的铜钱。

甚至于清朝建立长期,民间也有元朝、明朝的铜钱 ,官府是允许铜钱暂时流通、慢慢淡出市场的。

但与此同时,官方也会推行回收货币的政策。

以清朝的情况为例。

清朝入关后,先是暂时允许明朝的铜钱流通。

但在一段时间后,等朝局稳定再禁止明钱的流通和使用,并要求老百姓去找官方兑换清朝的“顺治重宝”钱。

当然,彻底兑换是需要时间的,直到雍正时期,在一些偏远地区都仍然在使用清朝以前的古钱。

总而言之,其实老百姓不会有啥大事。


HuiNanHistory


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战乱年代,朝代更替更是家常便饭,比如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那么,新朝建立,老百姓手里的旧朝钱币还没花完,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呢,在古代,钱币并不是唯一的货币,尤其是在战乱年代,更多的是以物易物的方式,因为谁也不清楚哪天某个国家会不会突然被灭,连国家都被灭亡了,该国的钱币自然也没有存在价值了,当然了,收藏价值除外,所以还是以物易物来的更实在一些。

比如,在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布、帛,甚至谷物等物品都可以代以充当货币的职能。

而且,即使是新皇上任,并且发行新的货币之后,对于旧的货币也不会立刻禁用,而是会先和新的货币并行一段时间,而后再慢慢回收。

比如,清朝的顺治继位之后,就回收旧币并且在各地开设钱局铸钱,推行“顺治通宝”。

当然了,因为古代大多数王朝使用的都是金属货币,比如说铜币,金属本身就代表着极高的价值,所以在古代,且不说官方推行的货币,哪怕是民间私自铸造的金属货币也是可以流通,充当货币使用的。



另外,也有的朝代对前朝货币的管控会比较严格,甚至禁止其在市面上流通,比如说清朝。

清军刚入关时,还是允许明朝货币流通,和清钱并行的,可过了不久,便严禁使用明钱或者其他货币,独行清钱,或许是和民间频繁的“反清复明”运动有所关联。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你一不小心拿出了明朝的钱币,那么恐怕就要被扣上“反清复明”的帽子了。


轻侃古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货币是一个国家的特殊商品,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是不可替代的。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货币,在经济领域货币是国家的象征,如果使用其它货币被视为违法,就如同解放战争时期,白区不允许用红区的苏维埃货币,红区不允许用白区的货币一样,用就是违法的。


潮哥1495582530712


原则上说应该是不可以,货币统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但是一下子全取消也是不可能的,估计会逐步兑换,强制性取消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但乱世时前朝的铜钱绝对能用,而且当时的统治者造的钱可能还不如前朝的铜钱更具有购买力


老罗说世界


一个朝代一个传统,如果让你去使用别过的钱币,你会怎么样。


小彪有话说


没事的,会没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