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万历登基后,为什么要祭祀朱允文以及建文朝故去的大臣?

残月枕梦


万历皇帝刚登基时才10岁,应该说童心未泯,对一切事物都很好奇。

当时的万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一次在给万历讲历史课的时候,当讲到朱允炆时,张居正语焉不详一句带过,这就引起万历小皇帝的好奇心追问朱允炆的下落,张居正被逼无奈讲出根据历代内阁大臣口口相传,朱允炆在福建的某个寺庙出家为生疑,这是著名的《明神宗实录》首次明文提到有关朱允炆的记载。

然后小皇帝又提出公开祭祀朱允炆及其忠臣,遭到了张居正的严厉反对。年幼的小皇帝不明白为什么老师反对,直到张居正因病去世万历皇帝亲政时,因为叛逆的心里,被张居正压制多年,凡是张居正做的都要反着来做,包括一条鞭法、考成法这些为明朝带来众多好处的措施都被取消,当他再次提出要祭祀建文帝朱允炆及其忠臣的时候,满朝的大臣们居然一个反对的都没有。

祭祀后没多久,大臣们又给万历皇帝上书,要求恢复朱允文的年号,本质上确是对万历皇权的挑战,万历一想自己是朱棣这一系造反夺来的皇位本不想答应,如果答应了就对皇位合法性造成威胁,但被大臣们逼迫的没办法最终还是答应。

这一答应就让大臣们看出万历皇帝的软弱性,此后国本之争,大臣们就是拖着不答应,造成万历赌气三十年不上朝,也没能办成。皇帝不上朝,大臣们就玩起了党争,越演越烈,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陆弃


众所周知,朱棣是发动靖难之役用武力夺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全然不顾及老爹朱元璋的临死遗言,也违背了自古以来帝国继承人的政治程序,而且在攻占国都南京后,皇宫突然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产生了一件千古之谜。

既然朱棣得国不正,还刻意掩盖了历史的真相,甚至巴不得把建文帝的所有个人信息全部在史书上消掉,那么作为朱棣后人的万历皇帝为何要违背祖上意愿,大张旗鼓的祭拜建文帝,并为辱骂反抗朱棣的方孝孺、黄子澄等人平反呢?

万历这样做根本原因就是为了维护统治。毕竟对万历而言,靖难之役太遥远了,一百多年前的事儿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而且现在那群人及他们的后人也早已下落不明或是没有权力,对自己毫无威胁,反而倒可以利用这件事为自己政治造势。

古代皇帝登基一般都要做点什么事儿。要么大赦天下,要么减免赋税,要么宣扬忠义,这些做法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历史规律,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坐稳龙椅而政治作秀。当时刚登上皇位的万历没有经验,也需要一批忠心耿耿的臣子来辅助,于是大肆的宣扬为了建文帝而献身的那些忠臣,并且给予很高的评价与谥号,也是为了提倡忠君爱国思想,营造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



而且万历帝个人对建文帝一直也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与神秘感。万历从小就是个好奇心非常强的孩子,尤其对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十分感兴趣。其实对比来看,在性格方面,万历和建文帝还是蛮像的,两人虽然都文弱但都十分渴望能够像祖辈一样有所作为,也算是有缘吧。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其实万历就是乖孩子,政治明锐性比起张居正差远了,更别提他爷爷嘉靖了。不过,在给朱允炆恢复年号,给方孝孺等忠义节士们平反摘帽子,还算是功德一件。但结果可能是大家意想不到的!


万历年幼的时候,张居正和李太后对其管教那是相当严格的。苦口婆心,有点慈禧对光绪的那种意思,人前人后说要将万历培养成一代圣君。

万历年幼的时候,的确也非常勤奋好学!而且善于提问题,当他学习本朝历史的时候,发现了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记录语焉不详,甚至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于是他就问张太傅,这个建文帝究竟什么情况?而张居正就一句话,”自己看书!”

这就触发了少年万历的好奇心,他因此对建文帝朱允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张居正给万历上课呢,万历再次抛出问题,朱允炆究竟是被烧死了,还是流亡了?张居正面对少年万历的好奇心,终于告诉了万历一个秘密。就是后来记录在《明神宗实录》里面的那个建文帝本尊在明英宗年间被发现的故事。同时,万历对建文朝的忠臣节士方孝孺等人产生了极大的同情!

所以万历10岁继位的时候,就公开下诏,要求褒奖建文朝忠臣节士的忠义,为他们建造忠节祠以表纪念。


但是万万没想到,张居正为首的朝臣们,对此无动于衷,万历的圣旨简直就是一张废纸!小小的万历开始怀疑他的偶像张太傅了,为什么明明方孝孺是忠臣,你们却不允许我去纪念忠臣?既然建文帝没有死,为什么要宣布他死亡?其实炒米猜想,万历可能还有一个更大的疑问,那就是明明朱棣是抢了建文帝的位子,为什么太庙里只有朱棣而没有朱允炆?你在教我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现实不是在违背着圣人之道吗?

少年天子万历再成长过程中,有一万个为什么?很多事情张太傅回复得无可辩驳。但唯独此事,没有给予解惑。在万历心中埋下了种子。

所以张居正死后,大量的张居正的另外一面被政敌强行暴露给万历的时候,万历出离了愤怒!所以万历亲政之初,就开始不遗余力地清算他的张太傅。这个老骗子,欺骗了我20年。

万历13年,清算完张居正的万历,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了,于是大规模给“建文余孽”翻案,平反,摘帽子!


同年,徐辉祖、方孝孺、卓敬、卢迥等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平反,他们的后裔得到了抚恤。在南京做官的汤显祖亲自给方孝孺重塑衣冠冢,几经破坏与重修,现在方孝孺的墓还在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烈士陵园东北山麓。

但是到了万历16年,大臣王祖嫡提出要为建文帝恢复名誉,恢复年号,补录历史的是时候。此刻的万历终于明白当年张居正对此事“冷处理”的原因。于是他喊停了这个提议!

因为他终于意识到朱棣当年“靖难之役”夺嫡成功,但是造成明初历史上那段空白,以及留给后世子孙的政治合法性的包袱。


的确此时距离朱允炆那段历史,已经隔着近200年。时间已经冲淡了很多政治敏感,此时再提朱允炆,对万历的合法性已经产生不了太大的影响了。而且明英宗也有释放朱允炆儿子的先例。但毕竟对于朱允炆本人,还是讳莫如深的!

万历终于为自己当初政治上的幼稚开始买单。

因为离开了张居正以后,面对文官集团的强大,万历并没有像他爷爷嘉靖那样,牢牢控制内阁,掌握主动权。所以,光争国本事件就持续了15年,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万历身心交瘁、整个帝国不得安宁,最终还是以万历失败告终。

其实,早在万历24年,万历失败就已经有预兆了。因为在这一年,万历扛了7年之久,终于同意给恢复建文年号,在不给朱允炆单独列本纪的前提下,同意重新编写国史,记录朱允炆事迹!


此刻的万历比起嘉靖,已经到了和文官集团讨价还价的地步了。而且这个文官集团后来就发展成为了明末最最有名得东林党!


炒米视角


万历皇帝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位时间有48年,也是明朝所有皇帝中最任性的皇帝之一,说他任性是因为他在位后期长达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事。

明神宗朱翊钧登基时还是一个10岁的未成年,对于很多事情都懵懂无知,而且还充满了好奇心。

朱翊钧年幼之时,他的母亲和老师张居正对他的管教都十分严格,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但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幼年的朱翊钧也确实是个聪明好学的好孩子。

有一天,他在学习本朝的历史时发现书中记载的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记录非常不详细,还存在一些特别明显的前后矛盾的地方,而且他的老师张居正张太傅给他讲课时讲到此处也是语焉不详,宁可一句话带过,并没有给出多余的解释。于是聪明好学的他便向张太傅提出了他的疑问:

“建文帝的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张太傅并不想做出过多的解释,只是告诉他自己去看书。这不仅没有让万历就此打住,而是加重了他的好奇心,对建文帝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从此建文帝这件事在他心中便成了一个大问号,未得到解答之前,他都会对此而耿耿于怀。有些知识在书本上是得不到的,所以在张太傅为他上课时,他再一次追问张太傅,建文帝究竟是被烧死了,还是逃亡了?

张太傅看到万历如此好奇,而且一副不得到答案就誓不罢休的样子,苦笑一声,便把秘密告诉给了万历。就是后来记录在《明神宗实录》中的关于建文帝朱允炆在明英宗年被“发现”的故事。

知道真实答案后的明神宗朱翊钧,大发感慨,对建文朝的忠臣节士方孝孺等人都产生了同情之心。所以在他登基为帝后,他便提出要祭祀朱允炆以及建文朝故去的大臣,而且还为此特意下了一道圣旨。

但是结果却让他出乎意料,他的圣旨如同一张废纸一般,因为没有人真正响应他去做这件事,而且以张居正为首的大臣们都忽视他的圣旨,当它不存在。

这让年少的万历对此疑问更加深重,而且对于张太傅的做法也完全不能理解。作为忠臣为什么不去祭祀?

明明是祖先朱棣抢了朱允炆的皇位,为什么太庙有朱棣,却没有朱允炆?

这一个个的疑问长久的存在于少年万历的心中,没有得到准确的解惑。

一直到张居正死后,张居正的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才被他的政敌给暴露给万历。亲政后的万历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清算他的老师张太傅。

之后就把他一直想做却没有完成的事做了,那就是大规模给建文朝的大臣们翻案,平反,摘帽子!

但就在万历做完这件事三年之后,大臣提出为建文帝恢复名誉,恢复年号,补录历史的时候,万历才忽然反应过来,似乎他本人的皇位的政治合法性完全是因为当年朱棣“靖难之役”夺嫡成功,才造成的明朝初期那段空白历史。

所以,当年张太傅之所以会有如此冷淡的态度去处理,原因就在于此,你给朱允炆平反,相当于出卖祖宗,也就是出卖自我!自己得位不正!

此时的他不得不就此打住之前的提议。但是万历最终也要为自己当初政治上的单纯无知所买单。

因为在张居正死后,万历没有了张居正的辅佐,又因文官集团逐渐强大,亲政的万历并没有牢牢的控制内阁,掌握一切主动权。所以后来便发生了“争国本”这件事就持续了15年之久的大事情,还有很多大臣因此被斥责被贬官被杖打等,万历也因此被搞得身心俱疲,整个明王朝都不得安宁,最后不得不以万历失败而告终。


历来现实


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明穆宗朱载垕的太子,明穆宗喜欢酒色,过早掏空了身体,36岁就死了,9岁的万历皇帝登基。万历皇帝小时候受到父亲的喜爱,但是父亲基本在陪其他女人,万历皇帝的生活起居、学习等事情就由母亲李太后承担,李太后是宫女出生,一肚子的小聪明,但是缺乏大格局,这种个性直接影响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自小比较聪明,5岁就会写大字,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很想有一番作为。小时候,张居正叫他读书,他突发好奇,问起建文帝的事情,张居正的意思是说这事不好说,也说不清楚,过去就过去了。

其实张居正这个做法是对的,这事已经过去170多年,加之是自己的祖宗朱棣抢了人家建文帝的皇位,再去拉扯这个事情没有意义。建文帝和朱棣的事情,本是朱家的内斗,大臣跟着遭殃,建文帝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朱棣是篡位,朱棣进入南京后,一开始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劝降,包括建文帝的旗手方孝孺,朱棣也给机会,只要为朱棣起草继位诏书,可以不死,而且还能当官。但是建文帝的一些旧臣,由于感念建文帝的知遇之恩,或是对篡位者的鄙视,并不向朱棣屈服,而是选择了为建文帝殉难。也有不少大臣选择了主动迎接朱棣登基,包括后来的名臣杨士奇、杨荣等人。

这些殉难者的气节自然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对建文帝来说绝对是忠臣,皇帝都喜欢忠臣,忠心耿耿。年少的万历皇帝涉世未深,为这些忠臣的事迹所感动是可以理解的。万历皇帝想给他们平反,但是被不少大臣阻止,提出如果为这些人平反,那万历皇帝的皇位从何而来?在事关祖上抢皇位的问题上,怎么能够乱来?这是朱棣定下的国本、根基,要是把这个国本和根基推翻了,明朝后世的皇帝的合法性从何而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历皇帝后来也想通了,这时就不再提了。直到崇祯帝上吊也没有平反。后来,南明君臣才陆续为这些人平反,比如方孝孺就被追谥为文正,文臣死后的最高荣誉。


坐看东南了


之前的朱皇帝们做了太多缺德事,万历发现自家与天下人关系越来越紧张,隐隐有江山不稳的迹象。万历出于讨好天下搞了这次虚伪的“忠臣祭”事件。

为什么选择一批死人?朱皇帝答:“死人好啊!死人要得再多也有限,给死人再少死人也不会不满。用死人作政治交易(文明些讲叫“政治宣传”)成本最少收获了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