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危害大的瘟疫?

雲海文史苑


中國歷史上爆發過的有云南鼠疫、香港鼠疫和東北鼠疫。鼠疫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系廣泛流行於野生齧齒動物間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癥症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

一、雲南鼠疫

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耶爾森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鼠疫桿菌。經過航海交通,最終散佈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1898年,爆發於印度孟買的大鼠疫,使上千萬印度人喪生。

在中國和印度便導致約1200萬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持續至1959年,當全球死亡人數少於250人方才正式結束。

二、香港鼠疫

1894年,香港地區爆發鼠疫,20世紀30年代達到最高峰,波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逾千萬人。其中,印度最嚴重,20年內死亡102萬多人。此次疫情多分佈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

三、東北鼠疫

1910年10月,中國東北發生鼠疫。1910年10月25日,滿洲里首發鼠疫,11月8日即傳至北滿中心哈爾濱。之後疫情如江河決堤般蔓延開來,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患病較重者,往往全家斃命,當時採取的辦法是將其房屋估價焚燒,去執行任務的員役兵警也死亡相繼。

PS 古代車馬很慢,書信很慢,發生的瘟疫範圍影響範圍沒那麼大


航拍小烏


明朝末年出現的鼠疫,僅北京一城,死亡人數不下二十萬!

明末鼠疫,又稱明末華北鼠疫,京師大瘟疫!崇禎六年,鼠疫首先在山西爆發,隨後波及華北數省,直到崇禎十四年傳入北京,造成巨大損失!一直到崇禎十六年十月後,冬天來了,疫情才得到緩解!

與其說亡明於清,倒不如說亡明於鼠!畢竟李自成攻進北京城,面對的根本就是一座零城防的死城!屍橫遍野,十室九空!

崇禎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廣平府大飢疫,人相食。京師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陽武縣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榮陽,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山東青州,濟南,德州,泰安相繼發生大疫。安徽大疫,青蠅大如棗,鳳陽府,安慶府,廬州府相繼被鼠疫攻陷,死者最多的地方死亡人口達到90%,於是廬州府,就是現在的合肥一帶,民有絕戶,繁華大街如同靜夜,無人行走。

明朝末年旱災頻發,崇禎十四年的大旱甚至歷經整整四年,民不聊生,慘不忍睹!

老鼠和難民混在一起,把病毒傳給難民,難民遷徙流動再傳給更多的人!天災引發人禍,暴動橫行,百姓苦不堪言,只能人吃鼠,甚至人吃人!於是瘟疫又再一次壯大,傳播,爆發!

這場瘟疫最可怕的,是還來不及診斷和治療,似乎就是一瞬間,人就已經死了!因為得瘟疫的人會淋巴結腫大,看起來就是生了疙瘩,所有又叫“疙瘩瘟”。一個人生病,就會傳染給全家,最後全家都死光!根本沒有人敢去弔唁,只要一進門,一定就會染上!所以當時的帝都甚至“日出萬棺”!

那段時間,北京城每天都要死上萬人,全國其他地方,則根本無法統計!那時候的人,既恐懼,又絕望!

冬天來到,老鼠都死光了,人,也都死的差不多了,這場噩夢,才慢慢過去!


汪十月


說一下黑死病吧。

聽到黑死病這個詞不得不讓人想起1348年,這一年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殺光了歐洲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後整個歐洲被吞噬之後,黑死病漸漸往全世界開始蔓延。

這一年,是黑死病大肆蔓延的一年。



後在1633年,也就是明朝崇禎皇帝在位時期,山西開始大範圍爆發黑死病,在短短几年時間裡黑死病蔓延到了北京周邊。

更糟糕的是,黑死病在傳播過程之中逐漸開始變異,從普通的腺鼠疫逐漸轉化為殺傷力更大、傳播力更強的肺鼠疫。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明朝的黑死病死亡率達到了百分之二十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這一場黑死病幫了闖王李自成的大忙。



當時的明朝可以說是天不時,地不利。

自明朝經歷小冰河期以後,氣溫的大幅度下降導致明朝爆發了頻繁的農民起義,再加上黑死病的蔓延,直接給了崇禎皇帝致命的一擊。

黑死病爆發後,李自成輕而易舉地攻陷了這座原本城防堅固、防衛森嚴的帝都,併成功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明朝雖然說是換了一個主人,但是殘酷的病魔可不認人,就在李自成興高采烈、鬥志昂揚之時,黑死病也隨即在其軍中蔓延,直接導致了其軍隊實力的大幅度下降。

李自成也是因此才慘敗於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軍。

當然,黑死病只是明朝滅亡和李自成落敗的因素之一。



最後我簡單說一下什麼是黑死病:

黑死病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鼠疫,老鼠身上的跳蚤是傳播病毒的主要途徑。

現在我們的醫療技術對於這種疾病當然是手到擒來的了,但是放到古代可以說是染上就死,基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ps:圖上的面具為鳥嘴面具,出現於當時黑死病大肆蔓延的歐洲,面具中空部位塞入藥草用以過濾空氣,可以說是防毒面具的前身。


千古君


中國的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幾次重大的瘟疫疫情。

公元196年,爆發了傷寒。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有關傷寒的介紹和那一次瘟疫的過程。外感熱病及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在那個時候被統稱為“傷寒”,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相較現在是很不發達。得了傷寒的人中的三分之二都不治身亡了,這也可見當時疫情的嚴重和對當時社會帶來的危害。

沒過十幾年。於公元217年,再次爆發了瘟疫,當時癘氣流行,曹植在《說疫氣》的記載了,癘氣導致很多人的死亡,有的甚至全族覆滅,詳細描繪了當時的慘狀。

在世界上一共爆發過五次重大鼠疫,其中,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最早於1855年開始在中國的雲南爆發,經過30年的折服,到了1894年突然爆發,殃及到了中國多個省份,並且波及到了亞洲、歐洲、非洲、美洲,造成了中國1200多萬人口的損失,客觀上講,也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除此以外中國還爆發過香港鼠疫,東北鼠疫等一些影響較大的鼠疫疫情。




全球兵器庫


在商朝,中國已經有了瘟疫的記載。

《小屯·殷虛文字乙編》中燻卜問殷王是否染上傳染病,燻又卜問疫病是否會漫延;此後《尚書》記錄了傳染病就是疫疾。

《詩經·小雅·節南山》記載,公元前781至前771年,周幽王時期“天方薦疾,喪亂弘多”。但當時的人門不知道瘟疫的發病原因和預防措施,面對瘟疫這種急性傳染、致死率極高的疾病,鬼神之說盛行。如《釋名·釋天》:“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玉篇》:“疫,厲鬼也。”

秦朝是制定關於防治傳染病法規的最早朝代,首先強調的是主動預防。《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記錄:丙因為外祖母同裡者曾有傳染病,他也被懷疑患有傳染病。知情者主動斷絕與丙及病人接觸、共同飲食。在預防的同時,秦朝人也強調確立標準,謹慎診斷。對不是傳染病患者的被懷疑者,經專業醫生診斷後及時予以排除。秦朝也很注重隔離的處理方式,專門設立防疫機構,強制隔離傳染病人,納入了法制軌道。

宋朝,人們已經意識到“煎水”可以消滅疾病的源頭,同時認識到糞便也會傳播疾病,因此杭州城有專門的收糞人。兩宋前後有各種職能不同的醫療機構,一些醫學教育機構在疾疫發生時也承擔治疫任務。

明朝亡於天災的說法,是現代明史研究者普遍認同的觀點。儘管“小冰河期”的乾冷氣候和頻發的旱災,助推了明朝的衰亡過程,但鼠疫卻在明朝的最後時刻砍出了最關鍵的一刀。明末鼠疫發生於1633年的山西,並於1641年蔓延到北京周邊地區。1643年底,更恐怖的事情發生了,傳播力和殺傷力更強的肺鼠疫逐漸取代了腺鼠疫。1644年春,鼠疫在北京達到流行高峰,累計已造成北京20-30%的人口死亡,出現了“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人間地獄景象。就在此時,李自成大軍撞上大運,輕而易舉地攻陷了這座原本城防堅固、防衛森嚴的帝都。然而當志得意滿的李自成坐在皇帝的寶座上之時,瘟疫的幽靈已經滲入到他的大軍之中。結果,一貫作戰頑強驍勇的大順農民軍,在鼠疫的侵襲下竟然短時間內戰鬥力大減,慘敗於多爾袞和吳三桂的聯軍,使北京城在短短一個多月就更換了兩次主人。李自成及其軍隊為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突然“腐化”了,一直是歷史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直到近10多年來,鼠疫這個幕後推手才被人推到了歷史研究的前臺。

補充一份清朝的瘟疫資料。其中大規模瘟疫黑體標出。

大規模瘟疫的特點是

1、蔓延速度快,

2、覆蓋地域廣,在省內或者臨近區域內接連爆發,

3、持續時間長,有的甚至持續到下一年。

其中,可見清朝最為嚴重的瘟疫是在嘉道之交,涉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這次瘟疫時間跨度長,空間範圍廣,且都在人口密集區域,當時全國人口已經超過3億人,按比例基數來算死傷何止百萬。但也因為當時中國是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且疆域遼闊,不論爆發怎樣規模的瘟疫都不可能具有像歐洲、美洲那樣一次就死掉大半或者導致滅族之災的危害性。

順治元年(1644) 懷來大疫、龍門大疫、宣化大疫(《清史稿》)順治四年(1647) 夏秋,江西撫州大疫,屍相枕籍,死數萬人(光緒《撫州府志》卷84) 順治九年(1652) 萬全大疫(《清史稿》) 順治十三年(1656) 西寧大疫(《清史稿》) 順治十六年(1659) 夏秋,濁州大疫(《濁州府志》) 康熙元年(1662) 五月,欽州大疫,餘姚大疫。(《清史稿》) 康熙七年(1668) 七月內丘大疫。(《清史稿》) 康熙九年(1670) 正月靈川大疫(《清史稿》)。棗陽大旱大疫(《棗陽縣誌》)。 康熙十二年(1673) 夏新城大疫(《清史稿》)。棗陽大疫(《棗陽縣誌》)。 康熙十六年(1677) 五月上海大疫。六月,青浦大疫。七月,商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十九年(1680) 正月,蘇州大疫,溧水疫。八月,青浦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年(1681) 晉寧疫,人牛多斃;曲陽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一年(1682) 五月,榆次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二年(1683) 春,宜城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一年(1692) 三月,鄖陽大疫。五月,房縣大疫,廣宗大疫。六月,富平疫,同官大疫,陝西大疫, 鳳陽大疫,靜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二年(1693) 七月,德平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三年(1694) 夏,湖州大疫,桐鄉大疫。秋,瓊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夏,嘉定大疫,介休大疫,青浦疫,寧州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七年(1698) 春,壽光、昌樂疫。夏,浮山疫,隰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一年(1702) 三月,連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二年(1703) 春,瓊州大疫,靈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無算。六月,曲阜大疫,東昌疫, 鉅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幾半。(《清史稿》) 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春,南樂疫,河間大疫,獻縣大疫,人死無算。六月,菏澤疫。秋,章丘大疫;東昌 大疫;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無算;昌樂疫,羌州、寧海大疫;濰縣大疫 (《清史稿》)。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夏,房縣大疫,蒲圻大疫,崇陽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六年(1707) 五月,平樂疫,永安州疫。七月,房縣大疫,**大疫。八月,沔陽大疫 (《清史稿》)。 康熙四十七年(1708) 二月,**大疫。三月,沁源大疫。五月,靈州大疫,武寧大疫,蒲圻大疫,涼州 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1709) 三月,湖州大疫。四月,桐鄉大疫,象山大疫,高淳大疫,溧水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潛山、南陵、銅山大疫,無為、東流、當塗、蕪湖大疫。十月,江南大疫(《清史稿》)。江蘇高淳大疫,自春及秋死亡過半(民國《高淳縣誌》卷12)。 康熙四十九年(1710) 秋,湖州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冬,化州大疫,陽江大疫,廣寧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夏,陽江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六年(1717) 正月,天台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七年(1718) 永定大疫,死者千餘人(民國《永定縣誌》卷1)。 康熙六十年(1721) 春,富平疫,山陽疫。(《清史稿》) 康熙六十一年(1722) 七月,桐鄉疫,嘉興疫。(《清史稿》)雍正元年(1723) 秋,平鄉大疫,死者無算。(《清史稿》) 雍正二年(1724) 六月,陽信大疫。(《清史稿》) 雍正四年(1726) 四月,上元疫,曲沃疫。五月,大埔疫,獻縣疫。(《清史稿》) 雍正五年(1727) 夏,揭陽大疫,海陽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無算。冬,漢陽疫,黃岡大疫,鍾祥、 榆明疫。(《清史稿》) 雍正六年(1728) 三月,武進大疫,鎮洋大疫,常山疫。四月,太原疫,井陘疫,沁源疫,甘泉疫,獲 鹿疫,枝江疫,崇陽大疫,蒲圻大疫,荊門大疫。夏,巢縣疫,山海關大疫,鄖西大疫 (《清史稿》)。夏四月,松江大疫,鄉人謂之蝦蟆瘟(《松江府志》)。 雍正十一年(1733) 鎮洋大疫,死者無算;崑山疫;上海大疫,寶山大疫。(《清史稿》)乾隆三年(1738) 疫疾流行。(《通渭縣誌》)乾隆五年(1740) 瘟疫流行,民有死亡。(《通渭縣誌》) 乾隆七年(1742) 六月,無為疫。(《清史稿》) 乾隆十年(1745) 十一月,棗陽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二年(1747) 五月,蒙陰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三年(1748) 春,泰山大疫,曲阜大疫。夏,膠州大疫,東昌大疫,福山大疫。秋,東平大疫。 (《清史稿》) 乾隆十四年(1749) 五月,青浦大疫,武進大疫。七月,永豐、溧水疫。(《清史稿》) 乾隆十八年(1753) 晉江縣大疫,至十九年秋乃止,死者無數。泉州大疫,延及次年。 (李穎、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論》)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湖州大疫,蘇州大疫,婁縣大疫,崇明大疫,武進大疫,泰州大疫。夏,通州大 疫。十一月,鳳陽大疫(《清史稿》)。夏大旱,有青蠅結陣如密雨過,大疫,隨之 邑人多死(《沛縣誌》)。蘇州大疫,米價騰貴(《蘇州府志》卷142)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四月,桐鄉大疫。七月,陵川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三年(1758) 泉州郡大疫,延及次年(李穎、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論》)。 乾隆二十五年(1760) 春,平定大疫。六月,嘉善大疫。冬,靖遠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九年(1764) 十月(豐城)痘疫,小兒傷者無算(《豐城縣誌》)。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八月,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五年(1770) 閏五月,蘭州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六年(1771) 春大疫。(《通渭縣誌》) 乾隆四十年(1775) 春,武強大疫。(《清史稿》)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六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年(1785) 冬,青浦大疫(《清史稿》)。(象山)痘疫,稚幼十傷其七(《象山縣誌》)。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春,泰州大疫,通州大疫,合肥大疫,贛榆大疫,武進大疫,蘇州大疫。夏,日照大 疫;範縣大疫;莘縣大疫;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計數;昌樂疫;東光大疫(《清史稿》)。秋,即墨大疫(《即墨縣誌》)。霍邱夏大疫,民死十之六,甚至有闔家盡斃,無人收殮者(同治《霍邱縣誌》卷16)(舒城)夏大疫(《舒城縣誌》)。 乾隆五十五年(1790) 三月,鎮番大疫。八月,雲夢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七年(1792) 九月,黃梅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冬,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六十年(1795) 十二月,瑞安大疫。(《清史稿》)嘉慶二年(1797) 六月,寧波大疫。(《清史稿》) 嘉慶三年(1798) 五月,臨邑大疫(《清史稿》)。春夏,永嘉大疫(《永嘉縣誌》) 嘉慶五年(1800) 五月,宣平大疫。(《清史稿》) 嘉慶十年(1805) 二月,東光大疫。三月,永嘉大疫。(《清史稿》) 嘉慶十一年(1806) 夏五月,痘疫,多夭死(《萬載縣志》)。 嘉慶十六年(1811) 七月,永昌大疫(《清史稿》)。夏痘疫,死者相望(《萬載縣志》)。 嘉慶十九年(1814) 閏二月,枝江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十年(1815) 春,泰州疫。四月,東阿疫,東平疫。七月,宣州疫,武城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十一年(1816) 內丘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十三年(1818) 十一月,諸城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十四年(1819) 五月,恩施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十五年(1820) 七月,桐鄉大疫,太平大疫,青浦大疫。長樂縣吐瀉盛行,人死極多(李穎、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 述論》)。八月,樂清大疫,時患霍亂轉筋之病,犯者頃刻死,哭泣之聲,幾遍里巷(《樂清縣誌》)。八月,瑞安痧疫流染,朝發夕死,遭此厄者,十室七八,得生者十之一二,啼哭之聲,遍於里巷(洪守一《甌乘拾遺》) 。疫癘大行,轉筋霍亂證自此始(《南匯縣誌》)。秋大疫,石浦尤甚,其症腳筋抽搐即死(《象山縣誌》)。秋大疫,其病霍亂吐瀉,腳筋頓縮,朝發夕斃(《慈溪縣誌》)。道光元年(1821) 三月,任丘大疫。六月,冠縣大疫;武城大疫;範縣大疫;鉅野疫;登州府屬大疫,死者無算。七月,東光大疫,元氏大疫;新樂大疫;通州大疫;濟南大疫,死者無算;東 阿、武定大疫;滕縣大疫;濟寧州大疫。八月,樂亭大疫;青縣時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勝計;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斃無數;灤州大疫;元氏、內丘、唐山、蠡縣大疫;望都大疫;臨榆疫;南宮、曲陽、武強大疫;平鄉大疫。九月,日照大疫,沂水大疫(《清史稿》)。瑞安大疫(《民國瑞安縣誌》)。秋收七月至八月大疫,霍亂暴死者眾,福建全省皆然(《連江縣誌》)。七月八月,全省霍亂流行(《莆田縣誌》)。(江陰)夏秋大疫,村裡中數日之間,有連斃數十人者,有一家數口盡歿者(《江陰縣誌》卷8) 道光二年(1822) 夏,無極、南樂大疫,臨榆大疫,永嘉疫。七月,宜城大疫,安定大疫 (《清史稿》)。 道光三年(1823) 春,泰州大疫。秋,臨榆大疫(《清史稿》)。 道光四年(1824) 平谷、南樂、清苑大疫(《清史稿》)。 道光六年(1826) 冬,霑化疫(《清史稿》)。 道光七年(1827) 冬,武城疫(《清史稿》)。 道光十一年(1831) 秋,永嘉瘟(《清史稿》)。 道光十二年(1832) 三月,武昌大疫,咸寧大疫,潛江大疫。四月,蓬萊疫。五月,黃陂、漢陽大疫;宜都大疫;石首大疫,死者無算;崇陽大疫;監利疫;松滋大疫。八月,應城大疫,黃梅大疫,**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三年(1833) 春,諸城大疫。四月,乘縣大疫。五月,宜城大疫,永嘉大疫,日照大疫,定海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四年(1834) 六月,宣平大疫,高淳大疫。(《清史稿》)“甲午,瑞安又大疫,無處無病人,死者 甚多”、“聞永邑廿三都葵溪陳岙人說,本年夏秋間大疫,其中村落有死及半者。其村五里外有一村落,同族十七家只留一家。陳岙聚落百五十家,共丁五百,失二百”、“聞葵溪一客說,本年白錢紙所以稀少之故,由春間皆以筍當飯,兼之大疫,死者幾半,其得生者亦無資本而歇業”、“本年春夏間,聞郡城雙門一聚落共三十二家,死於疫者幾盡,只剩三家”(趙鈞《過來語》)。“甲午春夏(溫州)大疫,貧民乞丐死於飢疫者橫塞道路,日以十百計,木棺既缺,以一棺殮二三尸,甚至以蒿草裹卷,兇慘形狀不堪寓目,實為從來所未見”(《甌乘補》)。 道光十五年(1835) 七月,範縣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 夏,青州疫,海陽大疫,即墨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 十七年,十八年,連續3年間長樂縣瘟疫大作(李穎、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論》)。 道光十九年(1839) 九月,雲夢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二年(1842) 正月,高淳大疫。夏,武昌大疫,蘄州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三年(1843) 七月,麻城大疫,定南大疫。八月,常山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春夏,大疫,秋冬瘟痢流行(《平陽縣誌》)。 道光二十七年(1847) 秋,永嘉大疫(《清史稿》)。秋,平陽大疫(《平陽縣誌》)。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春,永嘉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九年(1849) 五月,麗水大疫(《清史稿》)。長樂縣瘟疫盛行(李穎、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論》)。咸豐三年(1853) 三月,大飢疫(《徐州府志》卷5)。 咸豐四年(1854) (溫州)“現在疫氣到處傳染,大荒之歲,加以疾病,死喪累累”、“上半年瘟疫流行, 近海村落為甚。錢橋、梅頭二村,各失丁二千,上戴一村百七十丁,失去一百,鮑田、 海安,失皆不少”、“溫郡自舊秋水災後,瘟疫流行,愚民惑於沾染之說,骨肉不相 顏,枕籍以死者,在在有之”(《過來語》)“甲寅,大飢,(平陽)秋大疫”(《平 陽縣誌》)。 咸豐五年(1855) 六月,清水大疫(《清史稿》)。 咸豐六年(1856) 五月,咸寧大疫(《清史稿》)。 咸豐七年(1857) “五月間,邑(溫州)有痧症及疫痘,甚險” (《過來語》) 咸豐十一年(1861) 春,即墨大疫。六月,黃縣大疫(《清史稿》)。 同治元年(1862) 正月,常山大疫。四月,望都、蠡縣大疫。六月,江陵大疫,東平大疫,日照大疫,靜海大疫。秋,清苑大疫;灤州大疫;寧津大疫;曲陽、東光大疫;臨榆、撫寧大疫;莘縣大疫;臨朐大疫;登州府屬大疫,死者無算(《清史稿》)。秋,即墨瘟疫流行(《即墨縣誌》)。江西安義秋大疫,死者數千人(同治《安義縣誌》卷16) 同治二年(1863) 六月,皋蘭大疫,江山大疫。八月,藍田大疫,三原大疫(《清史稿》)。 同治三年(1864) 夏,應山大疫,江山大疫,崇仁大疫。秋,**大疫(《清史稿》)。 同治四年(1865) 上杭縣四鄉亂後,繼以大疫,稻熟無人收穫(《上杭縣誌》)。 同治五年(1866) 五月,永昌大疫(《清史稿》)。 同治六年(1867) 二月,黃縣大疫。七月,曹縣大疫。九月,通州疫,泰安大疫(《清史稿》)。秋,瘟 疫流行,民多死傷(《通渭縣誌》)。 同治七年(1868) 戰亂、瘟疫,民大飢,死者甚眾。(《通渭縣誌》) 同治八年(1869) 六月,寧遠、秦州大疫。七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九年(1870) 秋,麻城大疫。冬,無極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年(1871) 五月,孝義疫。六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一年(1872) 夏,新城大疫,武昌縣大疫(《清史稿》)。 光緒四年(1878) 六月,(平陽)大疫(《平陽縣誌》)。四月,大疫。是時河南、山、陝三年大飢,人 相食,人民流入蒙境者遍地皆是,瘟疫到處傳染。(《蒙城縣志》卷12) 光緒十六年(1890) 夏,安東疫病流行,死千餘人。(《三千年疫情》) 光緒二十一年(1895) 六月,安東疫病大流行,死者不計其數。(《三千年疫情》) 光緒二十七年(1901) 七月,安東疫情變本加厲,每日死30至60人。病死者難計其數。(《三千年疫情》)光緒二十年(1894) (金門)後浦頭,後水頭,沙尾等鄉,忽發生鼠疫,傳染甚速,死數百人,為金門前所 未有。(《金門縣誌》) 光緒二十一年(1895) 同安大疫,鼠先死,染者或腫項,或結核,吐血,流行甚盛(《同安縣志》)。鼠疫起。初由梨園子弟在楓亭傳染,載歸已死,船泊河濱,數日之內,河濱人染疫者十餘人,蔓延全城,死百餘人,以次傳染鄉村(《莆田縣誌》)。五月,京師疫癘流行,因疾疫而死的災民達三千餘人。(《三千年疫情》) 光緒二十六年(1900) 四月起,京師內外疫疾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庚子紀事記》載:“居民死者枕 藉。”十月,獲鹿縣出現大瘟疫。(《三千年疫情》) 光緒二十八年(1902) 夏秋,(平陽)大疫(《平陽縣誌》)。五月,璦琿霍亂流行,每日抬到城外荒野掩埋的屍體不下七八百具,持續半月之久,死數千人。六月,京津地區大範圍爆發疫病,以霍亂為主。(《三千年疫情》)光緒三十三年(1907) 夏,安東、大連、旅順、遼陽等地霍亂大流行。(《三千年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