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八大戲曲之呂劇


八大戲曲之呂劇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其音樂屬於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主弦)、揚琴、三絃、琵琶,稱“呂劇四大件”。 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彙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1900年前後,呂劇被搬上舞臺;1917年以後,呂劇班社進入濟南、大連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個呂劇專業院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濟南市呂劇院)成立;1953年,第一個省級院團山東省呂劇團(山東省呂劇院)成立 ,這一時期出現了聞名全國的郎鹹芬、林建華、李岱江等藝術家,以及《姊妹易嫁》《逼婚記》《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劇目。


八大戲曲之呂劇

鼎盛時期,全國有近百個專業呂劇院團,影響波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市。濱州市呂藝鎮被文化部評為“中國呂劇藝術之鄉”。

呂劇由山東最主要的曲藝形式——山東琴書發展而來,最能代表山東風格,這已經在學界達成了廣泛共識。不過,呂劇作為戲劇形式,最早發源於哪裡,卻有著不同的說法。

博興說

約在1880年(清光緒六年)左右,孫中新便和劉巒峰等唱曲藝人合夥,把帶有故事情節的曲子,如《後孃打孩子》《審青楊》等,按故事中的人物分扮角色,仿照戲劇的樣子化妝演出,當時群眾稱這種藝術形式為“唱小戲”,主要伴奏樂器是四根弦。後來在伴奏方面,又增加了揚琴和墜琴,唱腔由“秧光腔”改為“坐腔揚琴”,很快又發展到“上裝揚琴”。

2007年,博興縣呂藝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呂劇藝術之鄉”榮譽稱號。

廣饒說

約1900年,樂安縣北部時家村(1138—1913年屬樂安縣,1914年後屬廣饒縣,1983年建立東營市後屬牛莊區,1987年7月歸屬東營區) [4] 時殿元和崔心悅、譚明倫等人從京劇、五音戲的表演中受到啟發,第一次將琴書中的《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當地群眾稱之為”驢戲“,而演員自稱為”化妝揚琴“。其早期主要流行於鄉村集鎮,後逐漸在濟南等城市興起 。當時的主要伴奏樂器是揚琴和墜琴,主要曲調是”鳳陽歌“,後來發展成了”四平“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2008年,東營區牛莊鎮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呂劇)之鄉“榮譽稱號。

膠東說

關於呂劇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即膠東說。 約在1894年,膠東琴書藝人翁老明在登州府(今蓬萊)內將《三打四勸》中的《蘇保送妹》一折舉行了“化妝跑圓場”的公開演出,群眾稱為“膠東蹦蹦戲”。“化妝揚琴”在濟南被定名為“呂劇”之後,蹦蹦戲隨之更名,老藝人組建了蓬萊建國劇團呂劇隊、萊陽專區呂劇團(今煙臺市呂劇院)。

建國之後,省文聯副主席陶鈍建議定名為“魯劇”,王統照先生不同意。後經研究,定為呂劇。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八大戲曲之呂劇

1900年前後,老藝人時殿元,曾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1917年,呂劇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藥》,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根據博興縣老藝人的說法,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老藝人孫中新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


八大戲曲之呂劇

呂劇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聲為主,個別高音之處則採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處理,聽起來自然流暢。呂劇的唱腔講究以字設腔,以情帶聲,吐字清晰、口語自然。潤腔時常用滑音、顫音、裝飾音,與主要伴奏樂器墜琴的柔音、顫音、打音、泛音相結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帶出的過渡音、裝飾音渾然一體,使整個唱腔優美順暢。

呂劇使用的語言屬北方語系的濟南官話。其重字規律和讀音咬字方法都與普通話多有近似之處。呂劇傳統劇目的舞臺道白,是以濟南官話為標準的基礎上偏重於上韻;而現代戲的道白則直接使用濟南官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呂劇善於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群眾語言作為劇詞,並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八大戲曲之呂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