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結婚為什麼要彩禮錢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習俗?

侖枘D6mu3414


有些比較落後的農村地區,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思想。認為姑娘養大是人家的人。養姑娘不能白養。所以呢,就提出來要一些彩禮作為對父母的補償。



近幾年彩禮上漲得比較快。十萬,十八萬都很正常。一般農村有兒子的家庭壓力都很大。給兒子娶個媳婦要拿出十幾萬的彩禮,還要在城裡買車買房。50幾歲的老爹老孃把腰累彎了,也拿不出那麼多錢。為了給兒子娶媳婦,老爸老媽也是拼了命的幹活,一刻也不敢放鬆。 等到把兒媳婦娶到家。老爸老媽都是負債累累。再說女方家庭收到十幾萬的彩禮,家庭好一點兒的,給女兒結婚的時候買輛車。家庭不好的父母會把錢存起來作為養老費用。還有一部分家庭,假如家裡還有一個兒子。會把這十幾萬的彩禮貼到兒子身上。在農村來說十幾萬真是天文數字,一般的家庭真的難以拿出。同樣道理,女方家有個弟弟父母也很難操辦那麼多彩禮,所以女方的父母就把收來的女兒彩禮給兒子,用來結婚。



在中國從西周的時候就有彩禮一說。又稱聘禮,周朝以玉帛鹿皮為主,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金錢,漢代以黃金為主。隋唐兩朝以金銀珠寶,綢緞布匹為主,宋代流行金銀首飾。但是以前的彩禮和現代的高價彩禮有著本質性的區別。以前古代彩禮只是婚約的程序,就是說,假如一門親事父母同意,雙方當事人同意。男方就挑選一個吉利的日子,帶上禮物去女方家下聘。禮物的多少有男方家來定。女方家只要收了男方家的禮物就說明同意了。聘禮呢,也是一個無形的婚約。男方家絕對不會為了這個聘禮而傾家蕩產,負債累累。



個人觀點,對農村的彩禮也是深惡痛絕。真的不願意看到男方家庭,為了拿出高價彩禮東借西借。還有的因為彩禮發生矛盾,走上公堂。婚姻本是高潔神聖的,男女雙方作為自願結合的,不能讓高價彩禮汙染了神聖的婚姻。


盧姐愛生活


我見證了半個多世紀農村彩禮的變遷

1950年的春天,我讀小學三年級。鄰居大娘要我和媒人一起去為她二兒子傳啟,在蘇北男女青年的婚姻是由媒婆向雙方家長介紹情況,兩家感覺合適,便同意這樁婚姻,男女不需見面,這就是媒婆之言,父母之命式的婚姻。傳啟就是現在說的送彩禮。早飯後我到了大娘家,看見媒人正在整理要送的彩禮,彩禮是6尺紅頭繩,兩身衣服料,還有象徵愛情永遠的艾葉麩皮,用三尺紅布包著,路很近,半個多小時便到了女方家,女方家人拿二把花生給我吃,便打開包袱看彩禮,和媒人說嫁取的事,約半個小時我們便回家。

1961年我己讀高二,鄰居二嫂給我介紹對象,那年夏天送的彩禮,包袱裡比我給人家送彩禮多了兩雙襪子。

1981年我女兒談好對象,那年夏天男方到我家送彩禮,是開手扶拖拉機來的,彩禮是大彩電,自行車,共8身布料,還有糖果之類的。

到了1985年前後,彩禮攀比之風盛行,多了三轉一響,三金等項目(自行車,縫紉機,手錶為三轉,收音機為一響,金耳環金戒指金項璉為三金)

2016年我親戚家男孩談好對象,春天送的彩禮是一張銀行卡,裡面十五萬元,送彩禮的人告訴女方密碼後,女方持卡到自動取款機驗證就行。

由於現階段我國男青年比女青年多。在婚姻方面是女孩市㘯,出現了彩禮要車要房的情況,因這事也有鬧出人命的。

彩禮是男女戀愛中的一種儀式,切不可為了彩禮傷了感情,為以後生活埋下隱患。


李永志家住江蘇省邳


這個事情就搭我一記事情我就知道結婚有彩禮。這不過那時候結婚有的彩禮少。我媽說她們那時候結婚彩禮就二百塊錢的彩禮錢。我大姐是幾千塊錢的彩禮。我二姐結婚彩禮就是要了兩萬塊錢的彩禮。我那時候結婚彩禮錢就要了六萬八千塊錢。可是現在呢有要車房還要彩禮十幾萬塊錢。說實話現在結婚有兒子的真困難。我希望這個習俗還是改一改吧。不然有兒子多的可真不行。


用戶解冬花


呵呵!農村結婚為什麼要彩禮錢,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這問題提的,好像城裡姑娘結婚不要彩禮,城市裡的小夥子們娶媳婦不用出彩禮似的。

別說近年來農村裡男婚女嫁的彩禮價碼水漲船高,如今已經高的令人咋舌,難以承受。難道城市裡的小夥子們,現在結婚之前所要給付丈人家的禮金,就沒有變成被放飛的風箏已經飛上天去嗎?



男婚女愛中的彩禮漲價,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不單單是農村和農村人才有的問題。恰恰相反,生活在城市裡的明星大款,結婚之前給和收的彩禮才會更高。人家才是真正站在“潮頭”,追風趕浪,拉大價碼的標杆。有樣學樣,說句自嘲的話,在彩禮問題上,農村人只不過是東施,“東施效顰”而已。


事實上,就連彩禮的出現和流行也是和城裡人脫不了干係的。農村人是十足的跟風者。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係和婚禮儀式是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的。北宋末年劉恕的《通鑑外紀》中曾經記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劉恕文字中記載的所謂“儷皮”,就是成雙的鹿皮。有了太昊這個城裡人的先例,從此以後,儷皮也就成了當時和隨後許多年但凡有些名望的男人迎娶女人的規制禮品。



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葦、卷柏、嘉禾、縷縫衣、漆、五色絲、合雙玲、九子墨、金錢等三十種納采禮品曾在唐朝的杜優通典裡記載過。那時候,中國男人迎娶女人所需要準備的禮品就包括聘金、聘餅(50公斤糧食)、海味、三牲(雌雄雞兩對,駢成兩連的豬肉3—5斤)、魚、酒、四京果(龍眼乾、荔枝幹、合桃幹、連殼花生)、生果、四色糖、茶葉、芝麻等。當然,女方被娶到男方家裡時,也是要帶著自己的禮品的。


如今的彩禮漲價風不值得提倡,不單是農村該剎,城裡也是如此。


鄉村螢火蟲


鄉村黑嫂為您回答。

農村結婚彩禮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很多人對此不解,認為是現代的產物,其實這個由來是非常早的,早到讓很多人想不到。

題主覺得這是一種習俗,其實在古代,這是一種律法。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幫到題主。

一、彩禮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彩禮的開始時間可以追到周朝,當時叫納采,但那個時候的彩禮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彩禮,那時候是沒有錢的,不是給錢。那個時候給的是鹿皮或者大雁。

有人看到這個後會感覺這沒有什麼難的,古人不就是靠打獵為生嗎?打這樣兩隻獵物就能娶媳婦了,比現在要容易多了。

其實在什麼時候也不容易,如果說打鹿還容易些,但這個大雁可不容易。你要是一直打不到,那就一直打光棍吧。

有些人說打光棍就打光棍,但到了三十還是光棍的話就得被抓,因為你犯法了。

所以,相比較來說,現代的單身比古代要好太多了。那是什麼時候變成錢了呢?

二、彩禮什麼時候變成了錢

彩禮從周朝開始有,春秋戰國時開始需要布,漢朝時需要三十多樣東西,而且都是非常難搞到的東西。等到了唐朝時,又變成了十幾樣,雖然珍貴,但仍然不包括錢。

彩禮中需要錢,是從宋朝開始的。宋朝時開始需要錢。同時,宋朝也開始有茶葉。古代茶樹難種,茶葉代表著從一而終。

所以,彩禮真正變成錢是伴隨著對女人的嚴重禁錮開始的,宋朝時雖然彩禮中有了錢,但同時對女人增加了很多數不清的規矩來約束。

寫在最後:到了現在,很多人覺得彩禮是娶不上媳婦的主要原因,但這其實是自古就有的一項娶媳婦前的工作。另外,彩禮是娶媳婦難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娶不上媳婦的主要原因,因為到交彩禮時,基本上就要結婚了,要結婚時,一般男人不會因為彩禮而不娶,而說因為彩禮娶不上媳婦的,其實並沒有走到交彩禮這一步,比如連婚也沒有訂,甚至沒有相過親。所以,說彩禮導致娶不上媳婦是本末倒置。彩禮多是個不好的現象,但並不是大部分單身男性單身的主要成因。

鄉村黑嫂為您說些農村事兒。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鄉村黑嫂


彩禮是從老一輩子就流傳下來的,以前可能一塊玉石,一個小物件就可以,但是時代在發展,現在的禮金可謂是五花八門,有些地方是明碼標價,有些是上稱稱(三斤三兩),什麼一萬零七塊(萬里挑妻),一萬零一塊(萬里挑一),還有六萬六,八萬八這些吉利數,還有十八萬八外加一棟不動(一棟樓房,一輛車),這還只是一部分,訂婚要花錢,結婚前定娶也要花錢,沒個百八十萬的真不敢想啊,不過這也分地方,要是兩個人看對眼了,感情水到渠成,這些彩禮就是形式了


想要呼吸的魚韓睿


從漢代開始有了索重聘的禮俗。西漢末,漢平帝娶王莽之女,聘黃金兩萬斤。王莽立杜陵史氏女,聘黃金三萬斤。諸侯納妃雖不及天子,但也是重聘之風盛行。漢宣帝之子淮陽王劉欽納舅父張博的女兒為妃,出聘金二百斤。

晉代天子大婚納徴除了依古禮的玄纁、束帛之外,還加上珪和馬八匹;王侯則是束帛加璧、馬匹;卿大夫纁、束帛加上羊。隋唐時在聘禮裡開始增加錢財,這種風俗從宮廷流行到民間,一直流傳到現在😁




東北鹿姐


彩禮從古至今都存在的,古時候講究門當戶對,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沒有相當的身份資格就結不成親家,這個資格與如今的高價彩禮沒什麼兩樣。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古代也是有高價彩禮的,不過這個高價彩禮不僅僅指的是金錢。我國古代是有高價彩禮的,古代雖然是男尊女卑的社會,但是因為女子地位太低,女子都是被當成“特殊商品”交易買賣的。彩禮的事情是我國的傳統文化,類似於給女方父母的補償和保障。

古代的王朝基本上都是以禮治國,這種禮也體現在婚姻當中。《儀禮》記載“昏(即婚)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即古代男子要迎娶一位女子一般有六步,這第一步就是納彩——即交彩禮,也叫聘禮。農村和城鎮裡男子結婚都要交彩禮,這是習俗,也是規定。這也說明了古代法律的完善度。 所以現在的高價彩禮應該視家庭情況去辦,多大的能力辦多大的事,不能盲目跟風。所以門當戶對很重要。



小尤太


說到農村彩禮這個問題,很多農民都表示頭疼。為什麼呢?可能是由於農村人與城裡人的思想有差距,認為自己把女兒辛辛苦苦的拉扯大,就要在彩禮這方面下點功夫。但城裡父母就不同了,覺得自己的女兒已長大,是時候託付於人了,所以在彩禮這方面要的很實惠,很經濟。由於地域的限制,兩種思想就碰撞出了火花。所以在農村有兒子的人家就比較發愁,娶媳婦的條件一個比一個高,房子和車是必須的,在這樣的高壓下,農村父母苦不堪言,攀比之風日益而起。解決農村彩禮高的問題一直是廣大老百姓所關心的焦點。

國家對於這種現象也漸漸重視起來,出臺了很多政策,隨著政策的提出,有人歡喜有人憂,畢竟彩禮這個問題涉及很多的社會問題。但究竟出現了怎樣的狀況使農民為此憂愁?

國家對某些地區做了一定的限制,結婚的時候彩禮數不能超過一萬元,在婚喪嫁娶的宴席中不能超過300元,宴席要控制在15桌之內,賓客人數控制在150人左右。在別的地區也有相關的規定,彩禮最多不能超過6萬元,與之前相比,這項政策的出臺符合一般人的心意。還有一項規定就是二婚不能舉辦婚禮,大大節約了相關費用,給老百姓減輕一定的負擔。

這些政策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但還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愁。究其原因只是少了一份保障而已。一方面,家裡有女兒的就犯愁了,如果彩禮數被限制的話,想要通過彩禮讓自己的生活有一份保障已經不現實,所以憂愁也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家裡有男孩的就比較寬心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生活上的負擔,但是政府出臺“限高”令並不意味著男生就可以不努力就娶媳婦,在這一程度上,作為一個家庭的頂樑柱一定要承擔家庭重擔,不負家人期望。

還有就是農民擔心如果省去了大操大辦的過程,未免有點冷清,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中達不到明顯的效果,畢竟隨著經濟的發a展,人們的思想觀念日新月異。其實在很多貧困的山村,有很多人對彩禮數額大的問題表示無奈,政府的這項規定正好契合了當下人的困惑,使平民百姓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