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岳飛畫像

岳飛是民族英雄,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儘管宋金兩國都已經是現代中國的一部分,但不能因此就剝奪岳飛民族英雄的稱號,更不能說岳飛參加的只是“內戰”。

宋和金是互相完全獨立對等的兩個國家,兩國的戰爭是絕對意義上的外戰。岳飛所代表的不畏強敵、精忠報國的精神永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如果這樣的人不是民族英雄,誰又堪稱民族英雄呢?

宋高宗和秦檜為什麼要殺岳飛?換句話說,岳飛為什麼非死不可?

人們提出了功高震主說,秦檜嫉妒說,高宗畏金說,以及妄議立儲說等等。

其實,任何一條都不足以單獨解釋岳飛之死。我們有必要拋開宏觀歷史敘事,還原一個真實的岳飛,察其人,觀其行,梳理出岳飛之死的邏輯脈絡。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宋史·岳飛傳》記載,金兀朮給秦檜寫過一封信,裡頭說“必殺飛,始可和”,這句話八成出自民間傳說。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宋金形勢圖

作為對手,金兀朮與岳飛交戰的狀況如何呢?

同樣在《宋史·岳飛傳》裡,金兀朮還說過“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五百岳家軍能擊敗十萬金軍,可以說是神話般的戰績了。但《金史·宗弼傳》裡並沒有記載這句話。

在《金史》中,只簡略地記述了兀朮的戰史。說岳飛、韓世忠鎮守河南州郡要害,兀朮分兵佔領了汴州、鄭州、陳州、洛陽,自己率兵打順昌。因為天氣太熱,兀朮沒能攻佔順昌,就回了汴州。後岳飛、韓世忠等退兵,河南就全被平定了。

《金史》迴避了順昌之戰的過程,給兀朮的失敗找了“天氣太熱”這個藉口,並完全沒有提及之後的戰事。

之後發生了什麼?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順昌之戰示意圖

岳飛是從鄂州率軍馳援河南。金軍南下攻佔了一些州郡必然分兵把守,同時兀朮又引主力進攻順昌,其餘部位的金軍必然十分薄弱。

岳飛抓住戰機以強擊弱,收復了一些州縣。此時高宗感覺金人對南方的威脅已經解除,希望岳飛退兵(宋史·高宗本紀,存疑)。然而岳飛不聽,命大軍繼續前進。

現在,攻守之勢反過來了。

分兵把守的變成岳家軍,乃至岳飛親自率領的部隊人數也不多,這讓兀朮看到了戰機。他分兵四路,直指岳飛駐紮的郾城。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金軍鐵浮屠

兀朮的王牌就是金軍的鐵浮屠、柺子馬。岳飛先派騎兵騷擾、迷惑金軍,再以步兵接戰,專以長戈砍馬腳,金軍大亂,岳飛由此取得了郾城大捷。

郾城大捷,岳飛並沒有消滅多少金軍有生力量,但以高超的戰略戰術打亂了金軍的陣腳,讓金軍的戰術部署完全混亂,喪失繼續戰鬥的士氣,堪稱以少勝多的經典。由於天氣炎熱,金軍無心再戰,又退回開封。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郾城、潁昌之戰示意圖

這樣,《宋史》和《金史》就能夠互相印證了。岳飛則乘勝追擊,駐軍開封附近,準備一舉收復舊都。

後來的記載,有所謂“朱仙鎮大捷”,但這場戰鬥是否存在是有爭議的。也正是在這時,岳飛收到了朝廷讓其退軍的命令,無奈的岳飛只能仰天長嘆,“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不過,此時岳飛即使繼續進軍也未必能夠收復開封,因為其他諸路將領都已經退兵了,金軍有生力量仍在,以岳飛孤軍的實力,根本不足以收復中原(鄧廣銘,1955)。

所以,《宋史》載金兀朮說,“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恐怕也未必是歷史上的真實。但這句話未必不存在,只不過很可能是從另一個人口中說出的,這個人是誰呢?

“忠有餘而學問不足”

建炎三年二月,金軍南下,兵鋒直抵宋高宗的駐地揚州。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金軍南下和宋高宗逃跑路線圖

高宗倉皇渡江,先在京口,再到杭州。沒一個月,御營司將領苗傅、劉正彥舊發動兵變,逼高宗讓位給三歲的皇子趙旉,史稱“苗劉之變”。

苗、劉是禁軍將領,本是皇帝的親兵,他們為什麼發動兵變,他們又怎麼能發動兵變呢?

兩年之前,正值靖康之變,天下大亂。

金人擁立的偽帝張邦昌毫無號召力,各地官員、武將紛紛擁兵自立、保境安民。此時雖然趙構即位為皇帝,實際上只是個光桿司令。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宋高宗趙構

為了安撫諸軍,趙構任命著名的主戰派李綱為宰相,宗澤為東京留守。天下兵馬與其說聽從高宗朝廷的調遣,不如說是聽命於李綱和宗澤。

與此同時,高宗一方面向南逃竄,保障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動作頻出,取締各地義軍。他先任用投降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為宰相,罷免了李綱,好讓金人放心,他不會捲土重來。然後解散北方抗金武裝,剝奪各地軍閥的領導權。

高宗的所作所為讓北方抗金義軍十分失望。沒成想高宗不僅不戒勉,反而縱情聲色。建炎三年,金兵突然兵臨揚州,高宗狼狽從床上提起褲子逃跑,嚇得喪失了性能力。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苗劉兵變

還有高宗身邊的投降派官員和受寵的宦官,貪汙納賄作威作福,搞得民不聊生。人們對高宗集團的不滿與日俱增。

高宗不停“運籌帷幄”,取締北方抗金義軍之時,卻犯了“燈下黑”的致命錯誤。高宗趁亂即位為帝,他哪來的兵呢?自然也是招募而來的義軍,史稱“降盜兵”(續通鑑·宋紀九十八)。他們與那些對高宗嚴重不滿的北方抗金義軍是一致的,壓著的火一點就著。

苗傅、劉正彥正是在這點火的。兵變發生後,高宗一面讓宰相朱勝非與叛軍將領周旋,自己勉強接受叛軍的要求,一面密令駐防在江南諸要地的張浚、呂頤浩、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人發兵勤王。經過一番鬥智鬥勇的周旋,兵變被撲滅,苗傅、劉正彥伏誅。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岳家軍手辦

此時岳飛在河南地區,正統領著一支被高宗忌憚的抗金義軍,聽到消息,不知此時岳飛作何感想呢?時人評價苗劉二人,說他們“忠心有餘而學問不足”(續通鑑·宋紀一零四),承認了他們非為篡位奪權,而是要改變朝廷的政策。但是卻好心辦壞事,更加深了高宗對武將的猜忌。

宋代一直奉行崇文抑武的策略,以文官統帥武將,防止出現軍閥和私兵。北宋滅亡讓傳統政治秩序不復存在,“槍桿子裡出政權”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最初的高宗政權,其本質是各路勤王軍為贏得抗金的道德正當性而尊奉的政治圖騰,岳飛當然也是其中之一。

高宗除掉岳飛,其實是要除掉以岳飛為代表的兩宋之間的地方武裝勢力,讓大宋的軍隊歸屬朝廷。

然而,為什麼不除張俊、劉光世、韓世忠,偏偏是岳飛呢?

“官家又不修德”

經過順昌之捷、郾城之捷,宋金之間的戰爭形勢出現了變化,由金攻宋守轉為相持階段。

這是宋、金兩國的實力所決定的,金無力攻滅南宋,南宋也無法收復河南,議和成為必然。不過,這個和怎麼議法,是大有學問的。包括岳飛在內的主戰派並非反對議和,而是要通過戰爭取更多有利條件。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完顏宗弼(金兀朮)雕像

這個道理,金兀朮也曉得。紹興十一年(金皇統元年),宗弼親率十萬大軍直下江淮。此時的金軍已非當初起於白山黑水的剽悍軍隊,高宗命劉錡、楊沂中、張俊率兵迎敵,岳飛自鄂州向東增援。

岳飛還沒趕到,金軍就在柘皋遭遇了失敗。兀朮也非等閒之輩,遭遇敗仗之後佯裝撤退,張俊便班師而還。誰料兀朮突然反撲,重創了楊沂中部,韓世忠部前來救援也被金軍擊敗,勉強撤退。

發生這一切的時候,岳飛都還在路上。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張俊

本來岳飛大概是希望趁勢追擊,消滅金軍有生力量,但張俊等唯皇帝和秦檜馬首是瞻,只想擋住金軍即可。聽到金軍已經安然度過淮河北返的消息,岳飛頓足搓手,隨口就說了一句“國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十二·嶽少保誣證斷案)這句話也稱為岳飛日後的罪狀之一。

岳飛說沒說過這句話,也許真的是“莫須有”,僅有人證而已。但岳飛是個性情中人,越界的言行不止這一樁,卻是確鑿無疑的。

早在紹興七年,皇帝先令岳飛同時兼掌淮西軍,後又撤回了命令,讓摩拳擦掌準備統領兩路軍北伐的岳飛十分不爽。其實,阻止岳飛兼領兩路軍隊的人正是主戰派張浚、李綱、趙鼎等,他們都不願意看到武將有太大的兵權。

岳飛生氣了,一怒之下回到廬山,撂挑子不幹了。

皇帝幾次寫信讓他重回軍中,岳飛都不聽。派去勸說岳飛出山的李若虛甚至拋下了狠話:“是欲反耶?……受天子之委任,付以兵柄,宣撫謂可與朝廷相抗乎?”(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七十八)李若虛的話,大概也說到了高宗皇帝的心坎裡。

一年前,岳飛的母親去世了。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岳母刺的是“盡忠報國”非“精忠報國”

岳飛辭去官職,送母親靈櫬回廬山安葬,準備守孝三年。高宗明白,北方戰事緊,就算要苟安求和,也不能不通過軍事行動贏取生存空間,少不了岳飛。於是高宗下旨,要起復岳飛。然而高宗連下三旨,岳飛也不從,很難說岳飛沒有跟皇帝耍脾氣。一年之後,舊事重演,怎能讓高宗心裡不起波瀾。

才過了一個月不到,岳飛又建議高宗立儲君,可以說是火上澆油。

我們知道,高宗因為驚嚇沒有性能力,本來是難言之痛。岳飛哪壺不開提哪壺,直戳高宗的心窩子。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風波亭

再者武將干政,也是宋代的政治忌諱。若不是當時正值用兵之時,高宗恨不得當場就把岳飛給砍了。

相比之下,其他幾位將領就溫順得多,韓世忠在高宗猜忌自己之時不失時機地磕頭謝罪,讓箭在弦上的高宗只能把黑手伸向岳飛。

“遺民猶望岳家軍”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宋孝宗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

1162年,新即位的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可是詔書卻說“太上皇帝念之不忘,今可仰承聖意,追復元官”。

依舊生活在高宗陰影之下的孝宗,還是把這份“功勞”加在了高宗的頭上。只是,岳飛的名聲可以恢復,大宋的江山還能恢復嗎?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