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戚家軍的鴛鴦陣,可以幾乎無傷擊敗武藝高強的倭寇?

地瓜水手


今天咱們只討論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抗擊倭寇以及狼筅為鴛鴦陣法核心的歷史故事,



抗擊倭寇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襲之勢愈演愈烈,我國東南沿海各省深受其害,民不聊生,明朝廷採取軍事行動抗擊倭寇捍衛國家尊嚴。抗倭戰爭中,明軍因武備廢弛,不習兵革,整體戰鬥力低弱,加之火器運用不嫻熟,配備的刀、槍、甲等攻防兵器質量下乘,而倭寇運用多變的陣法配合鋒利無比的倭刀,屢屢得勝

《紀效新書》解之:“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閃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重故也。”




如何剋制倭刀近身砍殺的優勢,減少明軍將士傷亡,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狼筅的活用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並在戰鬥中發揮了更大功用,扭轉了明軍在戰場上的頹勢。什麼是狼筅?

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頭與杆均為鐵製成,重約3500克(紀校新書稱牙筅重7斤,舊制1斤16兩約600克,所以應該是4200克),均為力大之人所使用。



為什麼狼筅能克服日本武士刀呢?

一是狼筅體長於倭刀一倍多,其身長拉開了敵我雙方的距離,倭刀無法靠近明軍士兵。 原來的刀長優勢無法發揮;



二是狼筅堅硬的枒杈鐵枝抵消或阻隔了倭刀的大力劈砍,刀鋒被化解,威力被吸收,明軍士兵能防身護體、保全生命;



三是狼筅一層層茂密的枒杈還構成了較大的防守面積,倭寇多變的刀法和跳躍的進攻位移均受制於狼筅的防控,狼筅阻刀猛攻的同時還能揮筅刺殺敵人,其功用得到了極大拓展。

使用架勢

中平勢,騎龍勢 ,鉤開勢,架上勢,閘下勢等。其技擊方法主要有:攔、拿、挑、據、架、叉、構、掛、纏、鏟、鏜等。



這時候才說到了鴛鴦陣



鴛鴦陣陣形以12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此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箭矢、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敵人迂迴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




而除了這十二人小組以為,鴛鴦陣背後還有火銃和弓弩的火力支援,在必要的時候,鏜鈀手也會以鏜鈀作為支架,用以施放火器。如此一來,不管是長短兵器還是遠近兵器,都充分配合。

如果是陣法,就要講究多變,鴛鴦陣法有多種變化形式。

這樣的一個十二人小組在作戰時,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



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

無論陣法再怎麼奧妙,如果沒有嚴格訓練,體能優勢,紀律性,團隊合作,精良裝備,正確領導的話,一切都是白談。而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正式符合以上條件,才得以百戰百勝,大勝倭寇。


為了中國之崛起


先說結論:能和倭寇打出冷兵器時代的一系列零傷亡的全勝戰績,一是靠戚家軍的正規化建設,二是採用了科學的戰術體系和訓練體系,並非全是鴛鴦陣的功勞。

鴛鴦陣戰術詳解

從鴛鴦陣本身來分析,這種隊列編制對倭寇確實是科學有效的。鴛鴦陣基本單位是11人制的小隊,設藤牌手一人,長牌手一人,狼筅手2人,長槍手4人,鏜鈀手2人,火兵1人。

這種陣法的核心邏輯是:兵種相互掩護,追求火力密度。

長牌手則是手持巨大的一面盾牌,為長槍手抵擋矢石,並掩護藤牌手;整隊火力輸出的核心是4名長槍手。但因為長槍回手較慢,一擊不中,容易給對面暴露空擋,需要牌手掩護;而狼筅則可以憑藉繁多的枝丫擾亂敵人,掩護藤牌手,給藤牌手創造擊殺的機會。後面的2名鏜鈀手用於防衛側翼,防止有漏網之魚繞側;這樣2列縱隊的鴛鴦陣作戰小組在正面的火力密度達到了6長1短或6長2短——這個火力密度達到了靠單兵武藝來逞能的倭寇的7倍或者8倍。什麼樣的武士能戰勝這樣的作戰小隊?宮本武藏來了也夠嗆。

鴛鴦陣的變陣同樣非常靈活。可以根據不同場景變陣成“左右二伍”(兩個小縱隊),“小三才”和“三才”(縱隊變橫隊)。這種變陣方法和近代西方非常類似,可以很好的滿足戰場需要,完成行軍隊列到作戰隊列的轉變。

左右二伍(二列縱隊)

小三才(二橫隊)

三才陣(縱隊變大橫隊)

當然了,鴛鴦陣不是單獨存在的,戚家軍是按照4隊一哨,4哨一官,4官一總;每個總設置信號旗和鼓手號手,完成隊列行走、變陣和作戰指揮。

戚家軍的正規化建設

鴛鴦陣的使用要歸功於戚繼光將軍的創造——一位具備科學思維的軍事家。戚繼光不迷信古代兵書成法,又敢於“崇洋媚外”(認為鳥銃遠勝於土造火銃),都是他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這樣的思維模式下不僅能否發現正確的軍事建設方向,還能制定各種各樣的戰術細節,縱觀才整個大明王朝,能達到這個層次的軍事家是罕見的。他很早就知道軍事正規化是提升戰鬥力的根本:“兵制完備,令行禁止,定標準,重四藝,嚴軍紀,重賞罰,可長保虎狼之師也”——《備俺答策》。

而之所以說戚家軍是正規化建設的軍隊,是因為它滿足了以下幾個特徵:

一是戚家軍徵兵的兵源做到了去身份化。兵員不再依賴軍事貴族或軍戶,而是來源於社會各個階層(主要還是平民階層),士兵的出身只要滿足一定門檻即可(避免雞鳴狗盜之徒入伍),士兵服役領工資。戚繼光建設戚家軍時,果斷排除了衛所兵和軍戶,而是從民風彪悍的義烏平民階層中招收兵員,是典型的志願兵。而對這些大頭兵的軍餉,能做到從來不拖欠,不吃空額。這個是北方連裝備精良的九鎮邊軍都做不到的。

二是對記軍功進行了改革。明代是以敵軍首級計算軍功,但是戚繼光嚴禁戰場上割首代功:“長兵之數決不許帶解首刀,只管當先殺去,不許立定顧戀首級”。因為戰場上一旦隊形崩潰,就會帶來毀滅性的結局。因此採用集體記功法:“每顆首級以三十兩論之,當先牌槍筅分二十兩,當先牌槍筅分二十兩,砍首兵二兩,餘兵無分者分一兩,火兵雖不上陣,本隊有功,亦分五錢;每顆本隊鳥銃手亦分二兩。”這樣就極大激發了集體的能動性和凝聚力,並且避免了因為戰場上掙功而導致的混亂。

三是很強的紀律性。《紀效新書》一共18卷,前9卷都是各種軍法、條款、禁令、規範,戚繼光事無鉅細的全部記錄,對觸犯每一項的處罰都做了很詳細的規定,如果看過這本書你會發現對違反軍紀的懲罰是動不動就斬;能把處罰定的這麼狠,說明戚家軍的軍紀已經相當嚴明,很少有違紀行為。

四是科學的戰術體系和嚴格的訓練。面對個人武藝高強的倭寇,戚繼光詳細的分析了他們的長處和短處;長處當然是單兵作戰能力強悍,短處則是戰場上每2個倭寇之間必須有足夠的距離,這些倭寇的武藝才能發揮出來。針對這樣的特點戚家軍選擇了密集混合編隊的作戰小組——鴛鴦陣。這種陣型非常靈活,在作戰時可以結成密集陣,在索敵、偵查的時候,又可以以哨為單位進行拉網排查,非常好用;而在接敵時可以按照不同情況變陣為二伍、小三才,三才,這需要嚴格和頻繁的進行隊列行走和隊列變換訓練。能做到這一點的古典軍隊確實是非常不易的。

此外戚繼光重視遠程投射火力,弓、弩、鳥銃、弗朗機混用,滿足不同射程上的打擊,及時淘汰了不實用的各種火門槍和火箭。在訓練上只要求士兵精確射擊90步以內的目標,甚至要求士兵“長兵短用”:”至若弓箭火器,皆長兵也,力可至百步者,五十步而後發;力可至五十步者,二十五步而後發,此亦長兵短用之法也。”在近距離發射,既保證了精確性又保證了威力,但對士兵的心裡素質要求非常高;英國人曾經在加拿大創造了30米距離上以3輪射擊擊潰法軍的記錄,但之前就是像一根樹樁一樣一動不動站在那裡承受著巨大傷亡,這對士兵的紀律性和心理素質的要求可想而知。戚家軍敢這麼做,也是因為紀律強作為前提。


宣仔


戚家軍的鴛鴦陣之所以能夠無傷擊敗武藝高強,單兵格鬥技術極高的倭寇,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針對倭寇的特點,開發了狼筅這種武器-倭刀雖快,也拿它沒辦法

倭寇的特點是武器厲害,單兵格鬥技術優於明軍士兵。

倭刀採用特殊工藝打製,極為鋒利,可以輕易斬斷明軍的長槍、腰刀等武器。加上倭寇主要成員是無主的日本武士,俗稱浪人,天天過著刀頭舔血的日子。

針對這些特別,戚繼光使用狼筅做為阻止倭寇進攻的主要武器,這貨長成這樣:


長度很長,佈滿了尖刺。用倭刀根本無法在一兩招之內斬斷,就算斬斷了因為長度很長,也無法很快進入到倭刀的進攻範圍。

最重要的,狼筅只是一個防守武器,它的目的是阻止倭寇的進攻,而真正的重點就是團隊做戰。

二、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鴛鴦陣是歷史最早的特種兵作戰小組

經常看國外大片的人都知道戰鬥力來自於作戰小組成員之間的配合。一個小組裡面有善於遠攻的,有負責防守的,有負責保護側冀的,還有負責近身攻擊的。

鴛鴦陣裡面的狼筅也好,其他武器也好,單獨拿出來都沒辦法有效遏制倭寇,但是團隊一起作戰就完全不一樣了。

先是狼筅把倭寇擋在外面,讓他不能有效發揮倭刀的長處。在他疲於應付狼筅上的尖刺時,後面的火槍手已經瞄準了他,兩旁的刀手、盾牌手以後面的長槍手,輕鬆斬殺。

鴛鴦陣這個特種兵戰鬥小組,始終是團隊合作,各展所長,不和倭寇拼武力和武器,拼的是戰術思想。

所以才能在很多場戰役中,大比例無傷完敗倭寇,成就了世界軍事史上的一段神話。


欣星


戚家軍的赫赫威名是靠打出來的,而且極其懸殊的傷亡比。

比如寧溫臺大捷(寧波、台州、溫嶺),明軍前後斬首胃口一千零二十四級,僅上界嶺之戰中,戚繼光所部明軍便陣斬三百四十四,而損兵不過三人。

當時戚家軍以少打多,以一千五百人對倭寇二千人,先是在山區設伏,之後全為攻山、攻堅作戰。

而那支倭寇也不是什麼烏合之眾。他們在被明軍伏擊之後,三戰三敗依舊不亂,突圍而出的殘兵依舊自發聚集一起,進入有堅固圍牆的大宅死守,期間還曾組織過一次突圍,其戰術素養和戰鬥意志,以及面對挫折時的韌性,放在任何國家和時代,均可堪稱一流水平的精銳軍隊。

然而,這麼一支精銳輕易的就被戚家軍給消滅了。他們在戰場上被斬首三百四十四人,除被生擒若干,其餘一千多人或被摔死或被燒死,而明軍僅僅陣亡三人。其中陳四和陳七十二,死於圍攻朱家大宅時放火燒屋,只有王華廾一人死於兩陣交鋒。

這種讓人瞠目結舌的傷亡比是怎麼打出來的?

就如《劍橋戰爭史》一書中特別提到的那樣,戚繼光是一個16世紀時,與西方莫里斯親王交相輝映的軍事改革天才。而他最偉大之處就在於創立當時最先進的冷熱結合步兵戰術。

通過對《紀效新書》十八卷本和十四卷本,以及《練兵實紀》的復原,我們可以還原一下,當倭寇遭遇戚家軍時會遭遇到什麼樣的打擊。

當倭寇距離戚家軍112—128米時,在約每十五米的單位寬度上,倭寇要承受10名火繩槍兵的一次齊射;12名弓箭手的每人九次射擊,共108支箭;鏜鈀手的一次齊射,共6支火箭,合計進行124次射擊。

大家知道倭寇善於跳躍與使用倭刀,但倭刀這種大型雙手刀,需要很大的揮舞空間。比如倭寇在前面打頭陣的劍豪,需要大約寬度為3.5米的一個正面,這樣才能施展劍術。

因此面對戚家軍,那些打先鋒的倭寇劍豪,每個人要承受24—31次的投射攻擊後,才能與明軍進行肉搏作戰。而且為了防止倭寇以長槍列密集陣型來衝擊鴛鴦陣。戚繼光還在戚家軍的每個哨中,配備有三門小炮——賽熕銃。這樣倭寇如果使用密集隊形,就會被糊一臉,如果是劍豪打頭陣,也得是炮口餘生後,才有機會‘享受’那24—31次的投射攻擊。


其實,按這種火力配置,基本上倭寇打頭陣的那些精銳劍豪,很難有機會衝到明軍跟前。

而當倭寇頂著槍林彈雨、付出慘重傷亡衝到明軍跟前時,會發現明軍身體正面均被長牌手的盾牌遮蔽。當倭寇持長槍從上而下,刺入鴛鴦陣中時,牌手舉起盾牌,將敵方長槍頂起,身後長槍手出槍直刺;當倭寇從下刺槍時,牌手下坐盾牌,將敵方長槍壓住,身後長槍手出槍直刺。當倭寇將長槍從左右兩側刺入陣中時,左右兩邊狼筅手用狼筅將對方長槍絞拿,長槍手出槍直刺,鏜鈀手跟長槍手齊出,以保護長槍手。當倭寇人數較多,一擁而上之時,狼筅手護在牌手左右,左右方長槍手各跟狼筅手出槍,鏜鈀手護衛身後,藤牌手以藤牌遮蔽身體,用刀砍敵人下盤。


這樣,鴛鴦陣一共十名戰鬥人員,正面只有兩個身位寬度。每一個試圖攻入的倭寇,都要在越過一面盾牌之後,被一支狼筅控制格架兵器,然後被兩支長槍直刺。直刺的長槍手身邊還有一名鏜鈀手保護,以防止長槍脫出狼筅的保護。這樣無論倭寇從那個方向、怎樣進攻,都要面對至少三、四件兵器,等於一個倭寇被四個明軍圍毆。為面對戰術、火力上全面領先的戚家軍,倭寇作戰意志越是頑強,就越是將自己送到戚家軍刀下被屠殺而已。

總體上,戚家軍跟倭寇打仗,就是先是各種火器與弓箭,把衝在前面的精銳倭寇殺得七七七八八,然後各種冷兵器一起上,四個打一個,收割剩下的倭寇。

面對這樣的敵人,就算是日本劍聖宮本武藏來了,也得跪……

靠這種戰術和火力的優勢,戚家軍死三人和幹掉一千倭寇這樣極高的交換比,也就不足為奇了。


冷兵器研究所


戚家軍的鴛鴦陣,是針對倭寇戰法的成果,也是專門針對倭寇的,因此要了解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探討:

倭寇的由來

倭寇由來已久,元朝時期就已經進入了中國沿海,只是之前的倭寇成員主要是少數日本浪人和海盜,到了明嘉靖時期,由於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各大名之間相互廝殺,戰亂中產生了大量的殘兵敗將,失去主人的家臣和武士,這些人除了舞刀弄槍以外,並沒有其他維持生計的手段,就加入之前的浪人和海盜,形成一股龐大的戰鬥集團。

日本戰國時期經濟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商業城市出現,形成了對外貿易港口,這時候日本強烈需要和中國進行的貿易,非常需要中國的絲綢,棉布,瓷器,書籍字畫,中藥材等等,可是明朝斷絕了對日本的貿易,這使得走私大量出現。

走私使得上述的戰鬥集團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嚮明朝東南沿海進行武裝掠奪,恰巧明朝軍備廢弛,朝政腐敗,也造成東南沿海地區以中國人為主的走私海盜興起,這些中國人和日本人合流,形成“倭寇”。

倭寇的戰法

1. 倭寇的成員和裝備

倭寇的成分主要是日本武士,日本是個尚武國家,武士的單兵作戰能力很強,元初時橫掃歐亞大陸,氣勢如虹的蒙古武士登陸日本而無法深入日本本土,除了日本國土狹窄,蒙古兵團無法展開,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蒙古人受阻於日本武士高強的單兵武藝和犧牲精神,無法通過近戰格鬥戰勝日軍。

明朝嘉靖時期,日本已經進入戰國時代,這個時代的日本武士普遍掌握稱四門和六藝的武藝,四門是指:弓、鐵炮(鳥銃)、刀、槍;六藝是指:弓、鐵炮(鳥銃)、刀、槍、馬、柔。

弓箭是日本武士必備的技能,戰國時期雖然鐵炮(鳥銃)流行,弓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武士手中的重要武器,這個時期的日本弓是弓胎弓,最大射程是400m-450m,有效射程是200m-250m,這樣的弓射程和殺傷力都是很強的。

日本刀法(或稱劍術)源遠流長,流派繁多,而且實戰性很高,這個時期的日本,武士體系已經完全成熟,所有的武士都同時攜帶打刀、協差和兩把刀,打刀刀身長1500px以上,用於上陣殺敵,協差刀身長30-1500px,用於自殺,另外還有一種防身用的短刀,也叫馬手差,刀身長小於750px,這樣的武士形象一直延續到明治時代武士消亡。

日本刀雖然脫胎於中國唐刀,可是宋代時日本刀的質量就已經全面趕超中國刀,歐陽修對日本刀有“寶刀近出日本國”的專門描述,明代時,日本刀已經甩了中國刀好幾條街,成為明代的稀有精品,被坊間爭相效仿,以致出現了大量的山寨日本刀,這些山寨日本刀雖比真正的日本刀差了很多,但依然為很多明軍官兵所喜愛,也推動明軍的制式長刀和腰刀模仿日本刀式,使得明代刀迥異於宋、元刀以及清代刀。

(順便提一句,最近幾年反映明代的電影和電視劇裡的刀,不是宋手刀就是清代腰刀和大刀,實在讓筆者不忍睹。)

同時,西方的歐式鎧甲傳入日本,日本人根據自己的體格特點,將歐式鎧甲進行改良,生產出適合自身條件的鎧甲—和制南蠻胴,這種鎧甲前後兩面胴各由一塊鐵板打造,中心向上突起形成鎬狀,這種鎧甲的優越性是作戰是可以使得彈丸和長槍在接觸表面後滑向左右兩側,從而避免殺傷。

憑藉這些裝備,使得倭寇和明軍交戰時,取得先聲奪人之效,戚繼光說:“其盔上飾以金銀牛角之狀,五色長絲,類如神鬼,以駭士氣;多執明鏡,善磨刀槍,日中閃閃,以奪士目。故我兵持久,便為所怯。”

2. 倭寇的戰術

由於倭寇勝在單兵武藝和裝備,人數不多,因此和明軍作戰時,他們會盡量避免和明軍進行弓箭或者鳥銃的遠程對射,而以近戰為主。

在這樣的思想下,倭寇發展出和明軍作戰的幾種戰術:

1) 面對面廝殺時,倭寇刀很長,而且雙手持刀,再加之動作靈活,往往將明軍砍為兩段,而明軍卻無法觸及到倭寇,《紀效新書》中記載:“倭擅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故力重也。”

2) 倭寇行軍長走一字長蛇陣,遇到明軍時,往往是1-2人在明軍陣前跳躍躲閃,引誘明軍施放弓箭和鳥銃,待明軍遠程武器耗盡之後和明軍近戰。

3) 和明軍打運動戰,在明軍運動中來不及使用重武器時,靠近明軍進行近戰,這種戰術往往採用設伏和奇襲;

4) 《籌海圖編》中記載的列“蝴蝶陣”,“以揮扇為號,一人揮扇,眾皆舞刀而起,向空揮霍。”日本刀本來就精良,再配合整齊的揮舞動作,這種集團殺傷力是很大的。

5) 《紀效新書》中還有一個記載,說明日本忍術也被倭寇用到了對明軍的作戰:“人自為戰,善於抄出我後,及雖大敗,隨奔隨伏,甚至一二人經過尺木鬥壑亦藏之,往往墜其計中。”

明軍的戰法

1. 明軍成員和裝備

明朝前期,明軍兵員實行的是衛所制,到了嘉靖年間,雖然開始出現了少量的募兵,但主流依然還是衛所制,衛所制是個大課題,這裡只談衛所制下的軍人素質。

衛所制有兩個重大特點:

1) 以屯養軍

以屯養軍是對衛所的重大業績考核之一,衛所官軍都要擔任屯田和種地的任務,進行自給自足,餘糧可以作為軍官的俸祿。

2) 軍戶世襲

衛所的軍人是世襲的,父死子替,這本是為了保證兵源,不誤生產,減少遊兵惡習,但結果是常常有士兵被軍官用作家奴,或者大量逃往。

從衛所制的兩個特點可以看出,平時明軍主要的工作是種地,邊境地區的軍人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軍人是二分守城,八分屯種,這就使得明軍更像是民兵,缺乏正規軍事訓練,這樣的軍人,臨戰精神和武藝都無法和倭寇相比。

東南沿海地區的衛所明軍裝備,兵器種類和倭寇相差無幾,常用的長兵器是長戟、長刀、長槍,常用的短兵器是腰刀、鐧、鐵鞭、銅錘等,遠射武器有弓箭,雖然明軍有神機營,但這是拱衛京師的,從制式規定上衛所要裝備火器,但是很多衛所基本沒有火器。

長槍是明軍的主要格鬥兵器,長約丈二,以竹或木為杆,這樣的材料在和倭寇打鬥時,往往被日本刀砍斷。

長短刀也是明軍的主要格鬥兵器,多仿造日本刀的形制,但相比日本刀無論質量還是美觀上都差了很多。

明代弓箭主要是開元弓和小梢弓,和宋元沒有區別,弓箭有效射程在100m以內,射程比日本弓近了不少。

明軍將領裝備的鎧甲主要是布面甲和山文甲、鎖子甲等,這些鎧甲防護能力和日本南蠻胴相差無幾,甚至對身體某些部位的防護比南蠻胴還稍強,但普通士兵是罩甲,這種甲不襯金屬甲片,和小股倭寇拼單兵就明顯吃虧。


東南沿海的明兵,特別浙江明兵是沒有鎧甲的,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有記載:“浙兵俱系赤體赴敵,身無甲冑之蔽。”

2. 明軍戰術

明軍的作戰戰術和他的軍備體制有關係,明軍是衛所制,即各省設立衛和所,每衛5600人,衛下轄5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下轄10個百戶所,每所112人,所的老大是百戶,百戶下轄2總旗,每總旗下轄5小旗,每小旗10人。

明太祖朱元璋對每所戰術分配為:銃手10名,刀牌手20名,弓箭手30名,槍手40名。可是實際並非如此,而是弓箭手60名,槍手26名,刀牌手10名,剩下才是銃手,大多數所其實沒有銃手。

從明軍所的戰術編排中可以看出,明軍戰術以遠程的弓箭為主,一旦進入短兵相接,數量少得可憐的長槍手和刀牌手根本無法承擔起一百來人的戰鬥任務,這時候的明軍在倭寇手裡只是一群有著軍人裝備的民兵而已。

事實上,明軍在倭寇面前形同虛設,毫無還手之力,《明史.日本傳》有詳細記載:在一年之內,

“(倭寇)犯太倉,破上海縣,掠江陰,攻乍浦。”,“(倭寇)劫金山衛,犯崇明及常熟、嘉定。”“(倭寇)掠蘇州,攻松江,復趨江北,薄通、泰。”,“(倭寇)嘉善,破崇明,復薄蘇州,入崇德縣。” “(倭寇)由吳江掠嘉興,還屯柘林。”

一股自山東日照南下的幾十人的倭寇,共殺死軍民一千餘人,一直到徐州才被明軍消滅。

明朝上下對當時倭寇在中國的行徑是:“縱橫來往,若入無人之境。”

嘉靖三十四年九月更發生了一件令堂堂大明倍感奇恥大辱的事,一股6、70人的倭寇,從杭州打到南京,再從南京打到無錫,轉戰八十餘天,行進數千裡,殺死殺傷明軍官兵四千餘人, “經行數千裡,殺戮戰傷者幾四千人,歷八十餘日始滅。” 其中殺死御史1人,縣丞1人,指揮2人,把總2人,冷兵器時代有這樣的戰果,用“輝煌”二字已經無法表述了。

戚繼光的戰法

戚繼光對倭寇有相當的研究,他大勝倭寇的法寶,並不只是坊間大量炒作的 “鴛鴦陣”,通俗來說,“鴛鴦陣”只是具體操作層面的器,而戚繼光勝倭寇靠得是“”。

世上萬物都有定數,但只要找到規律,自然就會迎刃而解,猶如“庖丁解牛”。

戚繼光對明軍和倭寇實力的差異看得很清楚,他認為除了甲冑不如倭寇外,還有明軍沒有武藝,“手無素習之藝”,沒有後勤,追擊敵人時只能住宿旅店,軍紀荒廢等等,

1. 戚繼光的兵源

戚繼光並不是一來就玩高大上的陣法、裝備和武藝,他首先做的是挑選兵員,他認為明兵對倭寇的失敗有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點:1、毫無紀律性,“素無節制”;2、膽怯,“未見敵而先走”;3、不注重工事建設,“無營壁可恃

”。

戚繼光認為兵也是要講資質的,如果兵源不行,“則雖韓、白再生,不可用也。”,他認為浙江的兵源有四個地方比較好,一是處州(今麗水)、二是紹興,三是義烏,四是台州,後來經過一番甄別,他看上了義烏的兵,他認為義烏人有血性,而且頭腦又精明,“性雜於機詐勇銳之間,尤事血氣。”,而義烏兵天生勇敢,用不著軍官太費勁的訓練,“天生性勇,固不假將領教習之力而可用也”,對義烏兵的駕馭,要打破常規,恩威並施,“破格恩威並稱,必使其聽節制”。

因此戚繼光沒有采用明軍的衛所制,而是採用募兵制,自己招募軍人,並根據倭寇的特點進行編制,裝備和訓練,而且他的募兵對象就限制在義烏,他認為義烏有幾十萬兵源,足以和倭寇打一場局部戰爭。

2. 戚繼光部隊的編制

其實,編制是跟在作戰陣法之後的,即先有陣法,後有編制,但本篇為了讓讀者能更好的理解後面的陣法,因此先談編制。

戚繼光首批招募了4000義烏兵,因此他的部隊編制和陣法就是以這4000義務兵為基礎,後續雖有擴大,但總體基礎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和明軍的所、百戶、總旗和小旗的編制不同,戚繼光將這4000人分前、後、左、右、中五個營,每營800人,每營分四大哨,每大哨200人,大哨下屬五個不足50人的宗,宗下為12人的隊。

相比普通明軍的編制,戚繼光部隊的編制更加扁平化,大大降低了軍官數量和士兵數量的比例,而且更強調各單位之間的配合。

3. 戚繼光部隊的裝備

戚繼光部隊的最小單位是小隊,編制12人,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班,除隊長和夥兵外,有10名戰鬥人員,其中1名長牌手,1名藤牌手,兩人持盾牌配腰刀,各帶60個鐵蒺藜,藤牌手還帶2支標槍;2名狼筅手,4名長槍手,2名短刀手,短刀手還要帶6支火箭;小隊帶6付拒馬。

狼筅是出現在抗倭戰場上的特定兵器,就是一根長約4.7米的竹竿,前端裝上鐵槍頭,末端包鐵,“用大毛竹,上截連四旁附枝,節節枒杈。”,上端的枝刺用火熨成想要的形狀,再灌桐油,具體發明人已經無從查考,應該是群體智慧的結晶。這種兵器主要是防禦用,需要其他兵器的配合,戚繼光則發揮了這種兵器的最大效能。

不同的兵種,由不同的人擔任,做到“因其材力而授習不同”,比如:藤牌手由“少壯便健”的士兵擔任,狼筅和長(盾)牌由“健大雄偉”的士兵擔任,長槍短兵由“精敏有殺氣”的士兵擔任。

200人的大哨還編有一個炮隊,掌握大銃2門。

相比普通明軍,戚繼光部隊有個根本性的轉變,就是在小隊中幾乎淘汰了遠程射擊的弓箭手,而加強了近戰的各項武器,這是戚繼光對明軍作戰戰術的根本顛覆。

這也標誌著戚繼光的戰術思想是以近戰對近戰,也宣告倭寇的那種先用一兩名武士在明軍弓箭手面前跳躍,引誘弓箭手射完弓箭再上前格鬥的戰術徹底破產。

戚繼光部隊的鎧甲也和之前明軍不同,根據南方多山多水地,而且潮溼的情況,專門裝備一種“緝甲”,“用絹布不等,須厚一寸,在前用線密緝,可長至膝。”這樣的甲冑,有的內部會鑲嵌上金屬片,既輕便防護能力又強。

4. 戚繼光部隊的戰術

這裡將談到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戚繼光的戰術,戰術是由一大一小兩種陣型來實現。

戚繼光部隊在進行大兵團會戰時,會將他的部隊佈置成宏觀的“一頭兩翼一尾陣”,兵團內各微觀的小隊陣型才是“鴛鴦陣”。

一頭兩翼一尾陣是全軍的大陣,排列陣前的是前營(相當於現代一個戰鬥團)800人的進攻部隊,兩翼各一個營800人為奇兵,負責保護進攻部隊的兩側,同時進攻敵軍側翼,陣後的是一個800人的預備隊,擔負機動增援任務,另有800人為伏兵。

組成一頭兩翼一尾陣的基本單元是小隊的“鴛鴦陣”,“鴛鴦陣”

戚繼光最得意的一種小隊戰術,以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步兵班的戰術。

實戰中也證明了戚繼光班組戰術的高明,其結果是“乃殺賊必勝屢效者。”

簡單說,戚繼光步兵班戰術“鴛鴦陣”主要如此編排:10名戰士成兩路縱列,隊前2名為盾牌手,緊跟著2名狼筅手,狼筅後是4名長槍手,這四名長槍手負責保護盾牌手和狼筅手,長槍手後是2兩名短刀手或者钂鈀手,負責保護長槍手和補充長槍手的空檔。

這樣的班組戰術編排,照顧了上中下三路立體攻防,完全是針對倭寇高強的武藝而來,可以幾個方面對倭寇進行攻防:

1) 倭寇刀槍從頭頂刺來

隊列最前面的盾牌手將槍尖向上擋開,在這個極短的時間內,長槍手立刻出長槍刺殺倭寇,動作結束後要立刻迴歸本隊,保持隊形。

2) 倭寇刀槍從腳下刺來

盾牌手用盾牌將倭寇槍尖往下坐落,長槍手立刻出長槍刺殺,再回歸本隊。

3) 倭寇刀槍從左右刺來

在嚴密的鴛鴦陣下,倭寇的刀槍從左右刺來,主要是傷盾牌手的臀部,然後左右狼筅手將倭寇刀槍擋住,後面長槍手出槍刺殺,為防止長槍手的槍不能及時收回,短刀手對長槍手實施保護和救援。

4) 對付倭寇班組戰術單位

如果倭寇也以班組為戰術單位前來,通常數量在幾人到10人之間,“鴛鴦陣”的戰術是迎著倭寇向前推進。

隊前2名盾牌手,1名是沉重而防護能力很強的長大盾牌手,1名是靈活的藤牌手,這時大盾牌的任務是“只顧低頭執牌前進”,也就是低頭拿盾牌向前開路,除此之外什麼事都不用做,左右狼筅防住兩邊,藤牌手在狼筅的掩護下進攻,長槍手在短刀手的掩護下進攻。

5) 鴛鴦陣的變化

根據地形和環境不同,鴛鴦陣也會發生變化。

大鴛鴦陣:

在道路狹窄的地方,鴛鴦陣會變換成“大鴛鴦陣”:

從圖可知,在道路狹窄時,是以狼筅居中,緊貼左右是長槍手,長槍手左右是短刀手和盾牌,每名士兵的職責不變。

三才陣

在道路寬的地方,鴛鴦陣會變換成“三才陣”:

帶道路比較寬的地方,三才陣的一線進攻配置就比較強了,隊長居中,狼筅、長槍和盾牌分居兩旁,後面短刀手擔任保護和支援。

如果將冷兵器時代鴛鴦陣的威力與現代做一個類比,鴛鴦陣就好比現代的裝甲車,盾牌和狼筅如同裝甲車堅硬的裝甲,長槍手就是躲在裝甲車內的步槍手,短刀手就是衝鋒槍手,防止反裝甲武器靠近裝甲車。

這樣的戰術思想,後來也被戚繼光帶到了北方,組成大名鼎鼎的車營,就更加接近現代裝甲軍了。

5. 戚繼光部隊的實戰成果

戚繼光的義烏軍成軍之後,主動尋找倭寇作戰,很快就取得了浙江的台州大捷,其中一仗,戚繼光部4000人遭遇倭寇2000餘人,按以前的規律,這2000倭寇一定會追著明軍打,甚至全殲明軍,可是這次遇到的戚繼光明軍卻與之前的明軍完全不同,這支明軍立刻布成“一頭一尾兩翼”大陣,大陣內是小隊組成的“鴛鴦陣”,大陣套著小陣迎著倭寇主力衝上來,兩軍一交鋒,實力顯現出驚人的反差,往日驕橫無敵的倭寇頹勢立現,最終戰果,戚繼光部只陣亡3人,殺死倭寇344人,俘虜5人,繳獲近1500件兵器。

相比之前6、70人的倭寇橫行數千裡,殺死殺傷明軍4000人,戚繼光部對2000倭寇能夠取得這樣的戰果,已經足以雪恥了。

五、 總結

戚繼光取得對倭寇的勝利,並不只是靠著“鴛鴦陣”這樣的戰術,而是對倭寇形成的治軍層面的戰略性優勢,是對人,裝備,後勤尤其是軍紀等各個環節的系統化治軍的勝利,而戚繼光先進的戰略思想和理念,可以通過濃縮的班組“鴛鴦陣”法得以體現。

一個小小的“鴛鴦陣”足以讓戚繼光成為當時世界級的軍事大師,只可惜,戚繼光到了北方之後還沒有發生和蒙古人的戰爭,但是以戚繼光的軍事思想,他在北方的軍事戰術,一系列的佈置對蒙古騎兵也有很大的優勢,其實戚繼光之後,他的浙江兵一直活躍在各大戰場,如後來的朝鮮戰場和遼東前線,已經成為當時明軍的精銳勁旅,這也足以證明了戚繼光軍事思想的偉大。


羽林輕騎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什麼戚家軍的鴛鴦陣,可以幾乎無傷擊敗武藝高強的倭寇?我們首先就得從小日本的倭刀以及刀術談起。

日本倭刀,源自中國唐刀,傳入日本後,經改良形成狹長、刀身略帶弧度的刀形。倭刀因刀身狹長,既適合砍劈(雙手握刀可力劈),也適合刺(刀身細長可刺),刀法簡單洗練,就是刀走直線,直入直出,刀勢兇猛。

今天日本的劍道其實就是當年的倭刀術,看過日本劍道表現的讀者一定會有深刻的印象。日本劍道最基本的技術動作主要有擊面、擊手、擊腹、刺喉、擺震、擊面切返、碰體等,其中擊面、擊手、擊腹、刺喉四個動作是用得最多的。注意那個“擊”字,可以說很好地概括了日本劍道的精髓所在。即揮劍時只求刀尖快速劈中對手要害即可,不求大面積的創傷。可以說,這是一種高效快捷的殺人技!這也是很符合日本人的脾性的。如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戰術就是如此,快速出擊,一擊即退。

由於明朝侵入我海疆的倭寇,多是日本一些沒落武士與浪人,他們從小練習倭刀,刀法閒熟。與人對戰,瞅準機會常突然縱身一躍,利用刀長的優勢,一刺或一擊(劈),就能取人性命。因此,常將養尊處優、缺少訓練的明軍打得一塌糊塗的。如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一股倭寇僅三百餘人,侵犯嘉興,打敗守將盧鏜,明軍傷亡千餘。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一股僅53人的倭寇,從浙江紹興登陸,竟一路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暴走數千裡,殺死殺傷四五千官兵,歷時八十餘日,才被絕對優勢的明軍殲滅。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正式開始了剿滅倭寇的輝煌生涯。剿倭伊始,戚繼光就已經注意到了倭寇的刀法奇特了。在他的兵書《紀效新書》裡就指出日本刀法是一種“以雙手執一刀”的刀法,又說“長刀,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內光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進足則丈餘,(加之)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正因為如此,戚繼光全面改革了自己的軍隊。其中最見成效、戰果最顯的就是創造了“鴛鴦陣”,自始,橫行一時的倭寇末日到了!

“鴛鴦陣”就是專門針對倭寇的戰法、刀法創造的,“鴛鴦陣”一般由十一名士兵組成一個戰鬥小組,上陣時大家互相配合,互為羽翼,是一個戰鬥整體,就像一輛人肉坦克,威力無比。比如“鴛鴦陣”中專門設有士兵手握長長的狼筅,一種用長毛竹枝杈綴以金屬尖物的武器,長達數丈。你倭寇不是“喜躍”、能進“丈五尺”餘嗎?我就用幾丈長的狼筅掃你!不讓你躍、不讓你靠近。你單個倭寇的武藝不是很厲害嗎?我就整陣人碾壓你!直至將你“碾”成肉餅!這樣,倭寇的長刀長優勢,以及單兵作戰能力強的優勢一下子就沒有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繼光在臺州擺出“鴛鴦陣”,以1500人在山林中伏擊倭寇2000多人,全殲倭寇,而戚家軍幾無傷亡!“鴛鴦陣”發揮出了無比的威力。可以說,“鴛鴦陣”是中國人根據實際情況、實戰需要,勇於創新求變的精神,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很值得我們後輩學習發揚!


50後男人


由於倭冦大多是破落武士,是專業從事格鬥的人員這些人單兵作戰能力相當強!而此時明朝的軍隊,戰鬥力比較差,再加上普通士兵,作戰能力遠不如專門從事格鬥訓練的倭冦,就如同一個業餘挙手對戰專業拳手一樣,因此屢剿不絕。而且倭冠人數越來越多!為患甚重,驚動中央!於是派戚繼光南下平冦。

開始打了幾次,戚繼光也有損失,但戚畢竟是一代名將,他立刻發現了問題的根源!重新作了規劃!

1、招慕新軍,重新巡練。2、重新打造武器!自唐朝後期,經五代十國的混亂,再加上宋朝的重文抑武,使中國的武器-單刀,流於好看,實不堪一擊。倭刀是學自唐刀,又加以改良,刀背厚,刀面窄而長,可以劈、刺。而且雙手握刀,力道很大!當時明軍的刀面寬而短、薄,且單手持刀,兩刀相碰,明軍的刀常常被砍斷了!因此,戚準備重新用包鋼法制刀。3、創建鴦鴛陣!由於東南沿海一帶,阡陌遍地,河溝縱橫,而倭冦又到處流竄,少則百十人,多則數千人,散佈各處!很難採用大部隊一次性決戰解決問題!於是針對倭冦的特點創造出鴛鴦陣!下面著重介紹鴛鴦陣:

鴛鴦陣陣形以11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此二人一執長牌、一執滕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箭矢、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長的毛竹,選其老而堅實者,將竹端斜削成尖狀,又留四周尖銳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長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

狼筅

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敵人迂迴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

而且這個陣法可以隨時以11人一組疊加,變千人萬人!又可以變少化減成5、6一組的兩才陣和3、4人一組的三才陣,去對付單個的倭冦。在任何時候,都能保證自己的安全,而且有效的殺傷敵人!就這樣通了一年多的時間,基本上用零傷亡的成本,肅清了倭寇!

戚繼光的偉大之處,是親臨戰場,勤于思考,基於實際,根據敵我雙方的態勢,具有針對性的創造出把敵我雙方優劣之勢顛覆性翻轉的陣法!抗倭勝利後,戚繼光後來又到北方駐防,他還創造出許多針對北方地勢平坦廣闊、騎兵縱橫突擊的許多陣法!

縱觀中國整個軍事史上,戚繼光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軍事家!可以與大破林胡的戰國名將李牧媲美!


夜夜龍泉壁上鳴


其實鴛鴦陣能夠打敗武藝高強的浪人倭寇,正是應了那句“亂拳打死老師傅”的俗話。也就是團隊合作集中攻擊對方的單兵遊勇,縱使對方人多,也可以創造出局部人數優勢的局面,然後擊潰對方。


事實上鴛鴦陣的使用,是中國陸軍陣法從中古時代走向近代的第一步,在中古時期,除了個別軍隊外,大多數軍隊還是更多的仰仗個人戰力的武勇。比如岳家軍裡面的扎馬刀手,那都是千錘百煉出來的強軍力士。而鴛鴦陣從選員到分配武器,都是經過了嚴格的標準審核,然後通過短期的高強度訓練,讓每個士兵在團隊中發揮出最佳的實力,也就是說我自己一個人不是你的對手,但是我在團隊中只要好好配合作戰,絕對完爆了你。

在戚繼光的鴛鴦陣裡面,真正做到了近代戰術要求的小團體高配合戰鬥模式,木牌手和藤牌手在前面掩護,兩個狼憲手在後面阻斷敵人進攻的節奏,四個長槍兵負責主要的殺傷,兩個耥耙手在最外側迂迴掩護,火兵負責遠程殺傷和近戰替補,隊長指揮和替補。可以說一套下來,真切做到了攻守皆備。也正是評價這麼一套戰法,戚繼光可以在福建浙軍對倭作戰做到基本百戰百勝,還大明一個太平江山。


火器工坊


歷史上的戚家軍,等同於現代的特種部隊。戚家軍與倭寇戰鬥時好像結伴而行的鴛鴦,所以被命為“鴛鴦陣”

明朝時,南方沿海倭寇成災,他們四處侵擾大明沿海百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這些倭寇大都是日本的浪人、明朝的罪犯等組成的團體。倭寇們搶了東西、殺了人就跑,而當時明朝軍隊又腐敗透頂、戰力極其低弱,兩萬明軍見到兩千的倭寇反而調頭就跑,大明政府為此頭疼不已。

直到戚家軍的出現,歷史上正式的戚家軍就是大名鼎鼎的(義烏兵),而戚繼光根據戰場形勢,研究出了專門對付倭寇的“鴛鴦陣”。

因為閩浙沿海地區多是山陵沼澤,道路崎嶇,大部隊無法開展戰鬥,而倭寇善於埋伏,然後短兵相接。而鴛鴦陣以十二人為基礎單位的陣型,長短兵器相互結合,可利用地形和戰鬥需求不斷變化,可以完全剋制倭寇的戰鬥特點。

“鴛鴦陣”陣形配置12人為一對,陣前為隊長,其後兩人一個手持長牌、一個持藤牌,長牌手執長盾牌抵擋倭寇的重箭、長槍等。藤牌手執輕盾身配標槍和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掩護部隊前進,隊伍後邊還有二人手執狼筅,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輔助長牌手推進。接著後面還有四名長槍手,左右個兩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隊伍最後還有一個負責伙食的火兵。“鴛鴦陣”矛盾相輔,長短結合,靈活多變,能完全發揮長短兵器的功效。

(狼筅)

“鴛鴦陣”靈活多變的陣形,可根據戰鬥情況和需求從縱隊變成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個小陣或左中右三個小陣。當變成兩個小陣時稱“兩才陣”,這時左右盾牌手分別跟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隊伍進攻;當變成三個小陣時有稱為“三才陣”,此時的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在中間,而盾牌手在左右兩翼保護。這種因情況而變的陣法又叫“變鴛鴦陣”,此陣靈活多變且機動性強,正好剋制了倭寇的作戰優勢。

“鴛鴦陣”具體的作戰方法為:右邊執方形藤牌的士兵,主要任務就是保持即得位置,穩定隊伍陣腳。左邊執圓形盾牌的士兵,則匍匐前進,並在盾牌後面擲出標槍,迫使敵人離開有利的防禦位置。如果敵人被迫離開,後面手執狼筅的士兵立刻把敵人掃到在地,然後手持長槍的士兵上前把敵人刺死。最後兩個手持銳把的士兵負責保護隊伍後方,警戒側翼,需要時還要上前支援前面的夥伴,組成第二道的攻擊力量。

綜合來說“鴛鴦陣”的戰鬥方法就是“牌前進,筅救牌,長槍救筅,短兵救長槍。”


“鴛鴦陣”的武器配置主要為:狼筅、藤牌,長槍、短兵。

狼筅


藤牌

長槍



戚繼光帶領的隊伍打的倭寇丟盔棄甲,保護沿海一帶百姓生命和財產安全,立下赫赫戰功,我們看下戚家軍的戰役。

台州花街之戰:斬首308顆,生擒倭首2名,其餘未割首和淹死著數目不詳,犧牲陳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戰鬥:我方1500人對倭寇2000人,全殲倭寇兩千人,斬首344顆,生擒倭首5名,犧牲陳四等3人。

長沙戰役:消滅倭寇3000人。

福建橫嶼島渡海之戰:消滅倭寇1000多名,斬首348顆,俘虜29名,犧牲陳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戰:擊潰傷亡倭寇(包括假倭寇),斬首688,戚家軍無一人犧牲。

林墩之戰:燒死和淹死倭寇3000多名,斬首960顆俘虜26人,我方陣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戰:消滅倭寇3000名,斬首150多顆,犧牲20人。

平海衛之戰:斬首2622顆,我方犧牲金漁等16人。

仙遊之戰:擊潰倭寇1萬多人,斬殺1000餘,斬首498顆,生擒1人,我方犧牲童子明等24人。

王倉坪之戰:擊潰倭寇萬名,斬首177顆,我方無一人犧牲。

蔡丕嶺之戰:擊潰倭寇7000餘人,斬殺1000多名,斬首160顆,我方陣亡31人。

看了上面的戰鬥傷亡統計,難怪有人說“戚家軍的每次戰鬥,死十幾個人都算天文數字”,這也說明了當時的戚家軍有多麼的強悍。

中國的戚繼光,百姓的戚家軍,義烏的兵,他們的事蹟已被載入史冊,他們都是民族的英雄。


大國布衣


倭寇終結者——剿匪神陣鴛鴦陣為何這麼強?此陣又為何會叫做鴛鴦陣?

看看鴛鴦陣的陣法組成,根據《績效新書》記載,是這樣的:內先擇年力老大一人,付以長牌,長牌無甚花法,只欲有膽有力,賴之遮蔽其後兵前進耳。次將年少便捷、手足未硬一名為籐牌,籐牌如前說之謂也。

次將年力健大老成二人為狼筅,狼筅枝茂繁重,足以蔽身而壯膽,故用法明直易習,便於老成手足已硬之人。

次將有殺氣、有精神、三十上下、長健好漢四人為長槍手;

又長槍之次者二人為短兵。長槍用法多習學,非身手眼俱活者不可用。此器又專主於刺,故選授又貴於精中取精。次老實有力、能肩負、甘為人下者一人,充為火兵,欲負鍋裹之重,性下肯為同類所役。

鴛鴦陣的人員配置標準是12人,包括隊長1名,戰兵10名,火兵1名。戰兵站成五行,第一行是長牌手1名、藤牌手1名,用來抵擋敵人的弓箭和長矛。第二行是狼筅手2名,狼筅是長達5米的毛竹製成,是鴛鴦陣特有的武器,剋制倭寇的武器有奇效。第三第四行是長槍手4名,長槍手手持長達6米的長槍,長度與著名的馬其頓長槍相同。第五行2名士兵持鏜鈀等短兵,火兵實際是負責全隊後勤的人員,隊長的位置相對靈活,有的突出於全隊之前,有的在盾牌之後,根據敵情而定。

這樣的陣型,通過圖形來複原的話,就是大概這樣子:

可以看到,全陣呈左右對稱的佈局,恰似一隻鴛鴦,這是其得名的由來。

再簡要介紹一下鴛鴦陣所使用的武器,前排的盾牌手持兩種盾牌,長牌和藤牌,長牌是長方形的大盾牌,較為長大,為後排人員提供掩護,藤牌較為輕便,直徑約1米,藤牌手還攜帶標槍,也可以作為近戰突擊力量使用。

最特殊的武器是狼筅,狼筅又稱狼牙筅,長度達5米,有許多附枝,以帶有枝丫的整根毛竹製成,頂部裝有矛頭。“凡狼筅,各要利刃在頂,長一尺;四面竹枝須堅直粗大者。”能有效剋制倭寇的主要近戰武器倭刀,倭刀雖然鋒利,但難以一次劈開丫丫叉叉的毛竹,反而容易被狼筅剋制住,這就給後排的士兵進行刺殺提供了機會。

長槍也用毛竹製成,“用毛竹之細者,長一丈、七、八尺,上用利刃,重不過四兩,或如鴨嘴,或如細刀,或尖分兩刃,造法亦自脊平鏟至刃乃利。”由於居於陣中,長槍的長度是最長的,達到了6米。而鏜鈀手使用的鏜鈀雖被稱為短兵,長度也達到了4米。

鴛鴦陣的戰法及其嚴格,每名士兵的戰術動作都有嚴格規範,基本的作戰原則就是“牌前進,筅救牌,長槍救筅,短兵救長槍”,加上陣與陣之間的呼應,就做到了局部的絕對優勢。這樣一來,倭寇與戚家軍作戰就很尷尬了,倭寇慣用的武器是倭刀、弓箭、長槍,但在鴛鴦陣面前,倭刀難以近身,弓箭射不穿盾牌,長槍又沒有明軍的長,死活近不了身,倭寇單兵能力強的特點也就無從發揮。

客觀來說,由於嘉靖年間武備鬆弛,大明的官兵在單兵作戰能力上與倭寇不可同日而語,才會出現數十百來名倭寇就可以橫行到內地的情況,而鴛鴦陣的出現,將明軍個人能力的短板影響降到最低,講究用陣型來剋制對手,真倭武藝雖強,人數畢竟不多,也沒有嚴格的陣型,多半是各自為戰,面對為自己私人定製的鴛鴦陣,哪裡還能討得到好處?

由於鴛鴦陣的特點,在如今的公安特警隊伍中也得到應用,對付手持利器的歹徒效果明顯。

靠著嚴格的訓練和周密的陣法,戚家軍在抗倭前線無往不利,立下了赫赫功勞。不過一物降一物,鴛鴦陣面對倭寇佔盡優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卻毫無用處,這也是其在北方戰線毫無發揮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