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型糖尿病什么时候能攻克?

沙漠的鲤鱼


【数据来源】 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2年6月第6期

【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3月14日至7月1日之间的辽宁省糖尿病治疗中心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入选标准:①38-55岁2型糖尿病患者,男16例,女20例;②并发高脂血症;③继续服用原来药物;④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⑤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脑血管疾病;⑤无服用本药禁忌症。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连续补充外源SOD共口服90天。用药前所有患者检测肝肾功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90天后复查所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由以上可得,所有糖尿病患者补充外源SOD90天后,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②甘油三酯明显下降;③对于降低胆固醇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④多数超重的患者体重指数有下降趋势;⑤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心肝肾功能均未受影响。通过临床实验证明,补充外源SOD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都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为糖尿病伴有高血脂的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方法。

三、直接服用SOD对糖尿病患者降糖功效评估

糖尿病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的机制主要是自由基侵蚀胰脏细胞引起的。人体摄入食物中的糖,不能正常代谢,使血糖浓度过高,破坏血管壁,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发生变化,血管壁细胞因失去水分而萎缩,以致血管变窄,血管壁弹性丧失。胰腺供血不足,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导致胰岛细胞萎缩,甚至死亡,无法中和血糖。通过服用SOD,患者能迅速弥补体内SOD的不足,消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SOD保护血管壁并使其有弹性,活化胰岛素细胞,使其分泌能力增强,让受自由基损伤的胰岛细胞慢慢恢复活力并分裂出新的胰岛细胞,进而激活胰岛素分泌,将血液中的糖充分代谢,调节血糖浓度并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退休干部黄某香,女,61岁,多年的糖尿病史,服用SOD11天血糖指数由29.94降到20。


詹拥共博士



上初中的时候查出的糖尿病,有段时间非常非常爱喝水原来一天最多五杯水,结果开学时一上午六七杯都不够,然后回家把这个情况给我妈说了之后我爸我妈就感觉不对,因为我妈妈那边有家族遗传糖尿病,然后就带我去做了检查,检查血糖结果一出来空腹17点多,而且还有点高血脂,结果虽然不能接受,但没办法只能靠慢慢节食加上锻炼来稳定血糖了 过了一年我升了高中,每天锻炼少外加上每天中午在学校吃午饭血糖慢慢又上来了,一开始是吃药,结果效果不好就转打胰岛素现在算算也有差不多八九年了。得了糖尿病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呢?就是不小心摔倒了别人的伤口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好而我得用了一个月才好。 糖尿病没有并发症的时候是没有感觉到,除非你受伤,那种痛苦我是不会忘记的。 我从小就是个吃货,看见好吃的就控制不住,所以血糖就是时高时低,偶尔有一次加了个糖尿病病友群,里边的病友都在分享自己平时怎么吃什么药、什么饮食来降血糖,听了糖友的推荐吃了农科院孢子油,当然胰岛素也不能少,最起码血糖是稳定了,但还是要控制自己,不能随便乱吃❗希望各位病友也都可以坚持❗


晴儿52007


二型糖尿病什么时候能攻克?这几乎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翘首以盼的美好愿望,医学水平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已经有很多疾病中的疑难杂症都得到了很好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比如肺结核的治疗。但愿糖尿病也能被医学界精英攻克,能够获得治愈。糖尿病的治愈或许就在明天后天,也可能是明年后年,或者更远的将来,希望还是要有的。

有了这么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就要去耐心守候,期待美好发生。在我们向往的这份美好到来之前,糖尿病患者唯一要做的就是保重和补偿自己的健康,疾病已然发生,我们无法做到“退病”处理,但是我们可以积极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控制和减缓糖尿病病情发展,预防并发症,尽可能的促进功能恢复(促进胰岛素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及糖代谢),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我们的寿命。

我们可以期许一件不受我们自身控制和影响的事情发生,如同我们期望糖尿病被攻克。但是,更重要的是,糖尿病被攻克的时候糖友们都还在,还能够分享胜利果实。不管那一天早到迟来与否,糖尿病人都要积极治疗控糖,预防延缓并发症,若是有幸能够见证医学奇迹的发生,就是赚到了;即使等不到,也要通过自我主动干预,努力消除和别人的健康差距,活得够本!


控糖俱乐部


2型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主要由饮食不当导致的阴阳失调,通常表现为口干,口渴等阴虚症状,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饮食上需忌酒(《千金要方》记载),忌食用辛、酸二味,甜点,过甜的水果不宜大量食用,平时多喝白开水。适当运动,动静结合,促进体内气血运行。心理上心平气和,阴平阳秘。



真医行者


二型糖尿病的攻克:方向和方法浅谈。

一,首先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话题,和大家说起来没有任何趣味。

既然题主关心,那就浅做介绍。

二,攻克二型糖尿病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成因认定

是什么导致血糖升高演变到二型糖尿病?这是最为关键。

在1980年代以前,所有医生以及生物学医学界还在认为血糖升高来自吃糖太多。还在认定血糖有害。直到1990年代首提“共同土壤学说”,注意到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血脂升高共同和胰岛素抵抗有关。到2004年进入本世纪,在世界糖尿病大会上,确立新的共同土壤学说为:胰岛素抵抗以及血糖升高血压升高血脂升高,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共同来自机体遭遇氧化应激刺激。

这才是认识二型糖尿病的最大进步。没有这个共识,我们无从讨论攻克!

可惜,至今我们国内医学界在糖尿病教育方面只知道“管住嘴迈开腿”,还在局限于“控制血糖”的落后认知。这距离攻克只能越来越远。

第二,机理考虑

就是从氧化应激刺激的血糖升高到二型糖尿病的本质变化过程,到底是怎样的?

胰岛素抵抗不是病症,血糖升高也不是病症,这是机体为了某种生理需要的必须动作。在应激刺激时,没有了这个才是真正的病症!——比如烧伤病人必须启动胰岛素抵抗升高血糖,满足机体应激需要。否则她会缺乏应激能力而带来严重伤害!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应激原消除后,血糖不再降低?恢复正常?

这就是二型糖尿病真正的发病机理。

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探讨清楚。

但是,有一点是很清楚了:现有的所有降糖治疗,包括从抑制胃肠道血糖吸收到胰岛素增敏、增分泌到抑制肾脏血糖重吸收,都是仅仅治标,甚至是伴随严重危害的治标操作,不会有治愈能力。因为,这些方法根本没有涉及解决二型糖尿病背后的真正机制。

三,要攻克二型糖尿病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氧化应激带来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怎么及时认定和消除应激反应状态?

这是非常根本的操作。也是广大人群最急迫需要的医学成果——如何轻松准确认定一个人已经处于应激刺激伤害状态,然后又有方法消除应激反应。这就解决了二型糖尿病的起源因素。

这样二型糖尿病也就无从发病。

第二,发病之后,调控什么、怎么调控可以真正让血糖离开药物恢复正常

比如,现在有研究者怀疑是血糖转运蛋白GLUT1基因表达降低,导致机体需要维持高血糖水平满足需要。那怎么调控这个基因表达?

这个需要一个非常前沿的生物实验室解决问题。涉及基因工程以及某些生物学尖端课题。现在,世界上还没有这样一个实验室能负起责任。

但是,这个才是解决发病后的二型糖尿病的真正方向。其他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基本于事无补。——甚至只是一些少吃饭就能达到的效果罢了。

期待我们身边有天才人物,热爱医学,专攻难题,早日能把二型糖尿病解决。

相信也一定能够有天才人物出现,为人类解决!


春雷滚滚2


二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导致血糖代谢障碍。但是,原来你以为的二型糖尿病,可能并不一定准确!

糖尿病有四种类型:一型,二型,应激性和妊娠期糖尿病四种。

相信你一定知道有一型和二型糖尿病,这里面最容易被忽视的,最容易被误判的,就是应激性糖尿病,又称作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前仅特指少量烧伤病人等情况,但是现在发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应激反应。

应激性糖尿病是指在严重应激状态下,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引起的暂时性糖尿病。

压力、紧张、熬夜、失眠、酗酒、高负荷工作、饮食不及时、频繁低血糖都是常见的应激刺激因素,都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老糖友都知道苏木杰反应,是指低血糖后出现高血糖的现象。有时严重低血糖导致反应性高血糖,可持续数日之久。这是因为身体为了规避低血糖伤害,体内胰升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均显著分泌增加,故每次低血糖后会出现高血糖。

当前,医院确诊糖尿病的检查主要有:生化检查(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实验。

通常只要血糖超过标准值(空腹血糖大于7mmol/l,餐后血糖大于11.1/l),你就被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医学检查认定:只要你血糖高,就是胰岛素出问题,无论胰腺功能是否受损,无论胰岛素分泌是否减少,然后一般都会按照二型糖尿病即胰岛素缺乏来降糖治疗。

再敲黑板!问题是,医院几乎从不检查肾上腺皮质激素(GC)、胰高糖素、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糖上升的激素,不排查应激反应和其他因素引发血糖高的情况。你又如何知道你是不是由于应激刺激引起的血糖高?是不是继发性糖尿病呢?

有一点必须明确,只看血糖指标无法判定你的糖尿病类型!

应激性糖尿病是暂时性糖尿病,只需要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避免应激伤害,血糖自然会平稳。

当前,由于压力、高负荷工作等应激导致的血糖高情况异常普遍,去年,全国医院中的护士由于熬夜加班,新增一万多例糖尿病,这一类大多应该属于应激性糖尿病,而不是二型糖尿病。

最新的糖尿病研究已经揭示,持续紧张与压力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大脑为了保证正常运转,需要消耗大量血糖,身体会出现低血糖状况。糖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一旦低血糖情况发生,身体会启动低血糖应激反应(苏木杰反应),胰高糖素升高,胰岛素作用受到抑制,肝糖元分解出血糖,肌肉中的蛋白质以及脂肪都会通过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血糖,提高身体的血糖储备。

如果紧急情况反复出现,身体会处于战备状态,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拥有最强的升糖作用),持续提升胰高糖素(最主要的升糖激素),用来规避低血糖风险,(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险的多,短期的低血糖就会有致命损害)血糖居高不下。而且,每一次的低血糖都会加重应激反应,每一次应激反应出现,都会使下一次应激反应更容易发生,造成恶性循环。

高血糖最可能发生的几种原因:

那些糖尿病患者真的是爱吃糖(米面面包甜食),吃了太多糖而导致?(A)胰岛素不足

还是因为他们经常不吃早餐、经常工作过度、劳累过度、没有及时就餐而导致低血糖,而身体无法承受低血糖状态所造成的各种损坏,启动高血糖基因进行自动调节,以保证整个身体对糖的需要呢?(B)低血糖应激

或者因为长期应对压力,致使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导致身体对糖的需求增加,肌体正常的血糖对于这些人显得不够,偏低,必须提高血糖供应呢?(C)压力应激

又或者是因为血脂过高导致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无法有效捕捉血糖,细胞、大脑需要血糖却无法满足,不得不分泌胰高糖素同时抑制胰岛素,进一步提高血糖水平?(D)血脂高导致胰岛素抵抗

上述几种情况中,AD是二型糖尿病,BC是应激性糖尿病。

如何自我识别出应激性糖尿病呢?

如果在发现血糖高之前,你有一段明显遭受应激刺激的时间,或者你有明显饥饿、头晕、易怒等低血糖反应,或者有血糖无端的异常升高,进一步可以去检测胰高糖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GC)的含量。由于现在的常规血糖检测无法识别应激引发的血糖高,务必与医生沟通。

我们为什么一直让你注意应激性糖尿病?因为它是可以治愈的糖尿病!而现有的二型糖尿病中,胰岛素明显减少的情况只有15%,而85%倍成为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一部分是血脂高引起,另外一部分,一定是应激反应!

如果是应激性糖尿病,需要识别出导致血糖高的诱因,消除应激反应;

如果是血脂高导致的胰岛素抵抗需要饮食控制,降脂减肥;

胰岛素不足导致的糖尿病比较麻烦,但也可以选择生酮饮食。这两年生酮饮食越来越被关注,已经出现大量逆转糖尿病的案例。

上述四种多发的血糖高情况,你觉得你是ABCD哪一种呢?请在下面留言,我不一定能帮你康复,但一定可以帮你少走弯路。

不论是二型糖尿病还是应激性糖尿病,作为生活方式疾病,除了药物控糖,更需要在识别清楚类别之后,通过饮食、运动、呼吸、放松训练等多方面调理方可。关于糖尿病精细调理,生酮饮食,应激反应等可搜索我的问答。

vista给你的全是干货!在悟空的345个回答。


vista营养师


糖尿病什么时候能攻克,还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很多疾病都是以前治不好的,但现在能治好,能预防了。就比如尿毒症吧,肾脏移植已经能做到了,并且有很多尿毒症患者通过换肾获得了新生。那小糖认为,胰腺移植的那一天其实也不远。退一步说,就是不进行胰腺移植,找出糖尿病的最根本原因,也是能够攻克糖尿病的。

更何况,糖尿病其实没有那么可怕。

首先,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因为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坏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糖尿病的主要诱因。所以我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饮食,坚持运动,也是可以远离糖尿病的。哪怕是有糖尿病家族史,健康的生活习惯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糖尿病。

其次,就是得了糖尿病也是可以控制的。所谓慢性病,就是不会一下子要了命。坚持控制血糖,配合医生治疗,能够提高健康质量,预防并发症。糖尿病人只要血糖控制好了,完全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健康长寿的。

这里还要啰嗦的是,定期体检真的很重要。因为很多人就是不重视体检,导致血糖高了很多年都不知道,等真正确诊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并发症了,像糖尿病足、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都不好治疗。这就会给人一种糖尿病很严重的感觉,其实还是属于忽视了,真正重视健康的人不会等到出现了并发症才发现自己有糖尿病的。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看法呢?不妨在评论中各抒己见吧~


糖人健康网


这么多能忽悠的。没有任何一个医生说能治愈,最好的也只是通过饮食控制可以不用吃药


闲聊瞎逛


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影响人健康的因素中可以看出生活方式占到60%的因素,而想通过医疗药物的开发来攻克糖尿病是一个伪命题,任何药物手段都无法干预你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引发糖尿病主导因素。


小智谈健康


不想忽悠你,如果以“完全不用饮食控制、不运动、不用药,血糖也不会高”作为攻克标准的话,没希望!

人,就应该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想随心所欲、大吃大喝不运动,靠什么“能够空攻克糖尿病的仙丹妙药”保自己一生不得糖尿病,那是做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