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大唐“万人迷”李白,为啥到了宋朝却不被待见?

大唐“万人迷”李白,为啥到了宋朝却不被待见?

中国是诗的国度,大唐是诗的盛世。

有唐一代,李白横空出世,“像一股狂飙、一阵雷霆,带着惊天动地的神威,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阅读者” (袁行霈语) 。

他一生在游历的路上,也在写诗的路上,是当时宇宙级网红,走到哪儿都有追捧。文人圈对他评价很高,“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连杜甫也是他的铁杆粉丝。普罗大众对他也是喜爱有加,他的《大鹏赋》时家藏一本,“文集亦无定卷”,但家家有之

但这个人见人爱的“万人迷”李白在诗坛的地位,到了宋朝,来了个大逆转,宋初还行,越往后越不受待见,直到宋末才有所改观。

大唐“万人迷”李白,为啥到了宋朝却不被待见?

李白文学地图

今非昔比,李白失去了诗坛宗主地位

宋人唐诗选本有31种,大多没有收录李白诗。王安石主编的《四家诗选》,收入李白、杜甫、韩愈、欧阳修四家的诗,但把李白排到最后。

李白别集的整理,到北宋中后期也逐渐冷落,无人为李白集作注,也没人为他编纂年谱。直到南宋才出现李白诗文集注《李翰林集》,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李白诗注本。终宋之世,评本只有严羽的《李太白诗集》。要知道,那是个千家注杜的时代,与他并称“双子星座”的杜甫,编辑之多、注解之繁、议论之广,丢李白几条大街。

宋代诗话中也没有谈到李白,好多人认为杜甫诗名最盛,李白不能与之抗衡。

学李的诗派也极为少见。宋朝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是江西诗派,人数多,持续时间长,但他们以杜诗为唐诗范本,师法杜甫。

大唐“万人迷”李白,为啥到了宋朝却不被待见?

知人论世,宋人不喜欢李白的为人

宋人不喜欢李白,并不是他的诗艺逊色,而是他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有悖于宋人的伦理规范。

王安石认为“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平生志业务高论”。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写道: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不系其心胸。

费衮说,“李太白亦十句九句言妇人”。

所有的评价中,“妇人与酒”成为常论,多被提及。

葛立方《韵语阳秋》列举李白“从璘”、“数娶”“携妓”等种种“无行”,感叹“此所以不能为醇儒也”。

苏辙说 “白昼杀人,不以为非”“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

其实,这所有的评语,都是在否定李白人品的基础上,对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做出了评价。一句话,“类其为人”。

大唐“万人迷”李白,为啥到了宋朝却不被待见?

时移世易,李白最终没能走进宋人的视野

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为什么宋人却嫌弃他呢?要而言之,时代不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环境,形成不同的价值理念,进而又反作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不同的时代气质

大唐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兼容并包,是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是中华民族正处在上升的黄金期,仿佛刚从混沌中涅槃,内容溢出形式,突破各种传统的约束羁绊,不受形式的任何局限,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浪漫气质浓厚。

宋代建国伊始,就是小国,好长时间偏安一隅,同时周围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不时南下侵犯,很多时候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重视文治教化,儒学复兴,理学派别兴起,由唐时少年式的浪漫热情转入宋朝老年式的深沉静默,建功立业的理想不再那么强烈,勇猛激进的气概不再那么冲动

不同的文化心理

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兴盛时期,开放的立国胸襟和开明的政策,让这一时期的文人充满豪情壮志,渴望风云际会,向外发力较多。同时,由于宇宙意识的觉醒,诗人们总是在流浪,不断地往大山的高峰上走,把自己放在最孤独的巅峰上,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感、沧桑感。

经过多年的交锋与磨合,到宋代,儒、道、释合一成为趋势,成为思潮,社会责任、个性自由、人格独立之间的矛盾得到消解,以佛修心、以道修身、以儒治世成为文人处世之道,入于儒,出于道,避于佛则成为文人的精神生活艺术。宋人既重视外部事功,又注重内部修养,人生态度趋向平和、理智、内敛,居官得意时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贬谪失意时“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唐“万人迷”李白,为啥到了宋朝却不被待见?

不同的伦理规范

唐朝开国的李家有鲜卑血统,随着各民族不断融合,产生了与农业社会不同的生命情调。唐文化有一种游牧民族的华丽,动感非常强烈,色彩非常绚丽,追求的是感官上的愉悦。初唐的边塞诗中,个人的孤独感与胡风混杂,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因子。由此而来的“贵游文学”非常敢于描写生活上的挥霍与奢侈。落到日常生活,并不太看重自我操守,是与道德无关的生命状态。

如果说唐朝是汉文化一次短暂的出走,那么,宋文化就是理性的回归,又回到到了农业伦理。宋人普遍提倡有品节有涵养的精神,总是用道德理性规范自己的行为,热衷于用律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中说,“宋人抑太白而尊少陵,谓是道学作用”。李白出入百家而不受儒家牢笼约束,主观色彩强烈,不符合“性情之正”的要求,更无补于教化

不同的诗学风格

唐诗、宋诗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唐诗由六朝诗猗丽柔糜而来,乘着北方的“胡风”而来,清新爽朗,创作意向上大体还是缘情、体物的路子。

宋诗,由缘情变为尚意、言志,突出思想之新与意趣之妙,带有很强的理性认识,“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写诗靠的是学养,而不是情感与想象。

相较而言,唐诗以风神情韵见长,宋诗以筋骨思理取胜。同样是游庐山,李白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而苏轼借此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观者清”的生活哲理,给人启迪。正如缪钺先生所说:“唐诗如花中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槛,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不同的体裁取舍

在宋代,近体诗逐渐取代古体诗,而李白诗则以旧题乐府和古体诗为主,而七律只有十多首,五律也仅有五十多首。古体诗句式多变,篇幅不限,章法不拘一格,最适合抒发自由的思想和浪漫的情思。以古体诗擅长的李白,让宋人借鉴、学习的价值降低,而以近体诗见长,尤以律诗见功的杜甫成为师法对象。

李白诗含蓄、隐约的表现手法,阻碍了宋人的理解,他们认为 “无首无尾”天才所为,无绳墨可循,不易学,“非天才不可及”。难怪李白失去市场了。

大唐“万人迷”李白,为啥到了宋朝却不被待见?

结束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选择。

不管怎么说,历经时光的洗礼、岁月的沉淀,李白诗不仅代表了盛唐最强音,是大唐最动人的魅力,而且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渗透到中华文化的每一个褶皱,成为一种基因,成为每一个华人的日常。

就如六神磊磊所说的: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将不再知道黄河之水是从哪里来的,不知道庐山的瀑布有多高,不知道燕山的雪花有多大,不知道蜀道究竟有多难,不知道桃花潭有多深。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的童年世界也会塌了一角,小学生作文缺少那个“铁杵磨成针”的万金油故事,凑不足六百字。

如果没有李白,白帝城、黄鹤楼、洞庭湖的名气都要略降一格, 黄山、天台、峨眉的氤氲也要减色许多。

好在我们有了李白,有了李白诗的滋养,好在我们有了更多的和李白一样的诗人们,有了更加博大精深的包括李白诗在内的中华文化。时代的偏好,并不影响我们对这位诗人的喜欢,不影响我们对其文化遗产的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