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三言两语说孝感

大家知道,“孝感”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他的得名到今天已经有1095年了,那么,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孝感?现今许多文献和媒体都说是因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动天而得名,其实,这只是孝感得名的因素来历之一。

得名与众多孝子有关


据最新资料表明,大致在东汉初年(公元26年前后),朝廷发现了董永这个人。据《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宣帝时期,山东有一个叫做董忠的人,因为告发别人的一个阴谋而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侯。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末年,董武爵位为王莽所废。幸运的是,公元26年前后,东汉光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开始复封被王莽所废掉的一些的西汉故侯。建武2年(公元26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孙)董永被朝廷找到,再度荫封为侯。《汉书》明确记载,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东青州,即高昌侯国所在地),与《搜神记》、《太平御览》等书所记完全一致:“汉董永,千乘人。”因这条材料在《表》中记载明确,只是文字简略:“侯永绍封”,历来少为人所知。


三言两语说孝感

董永卖身葬父。


根据《汉书》卷17《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所载“侯永绍封”,我们姑且可以认为董永应是东汉初期人,至于离开原籍山东来到孝感的具体时间,苦无确切文献资料佐证。那就不妨先将董永来孝感的时间不予确定。那么,我们姑且把董永来到孝感之时认为是东汉初期到中间,当时此地属江夏郡的鄳(méng)地。辖区为现今的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和安陆的一部分,纵使董永早在东汉之初就来到孝感地,但“鄳”地并没有因为出了董永而迅速改名,直到过了400多年才改名“孝昌”。在与董永故事发生时间差不多的时期,同为鄳地的号为“江夏黄童、天下无双”的东汉大孝子黄香(约公元68年—122年)“冬温衾夏扇枕”的故事已是广为流传,至今云梦县仍有黄香墓。到了公元271年,另一个因“哭竹生笋”而闻名的鄳地大孝子孟宗(公元218年—271年)卒于任上。至此,孝感古代共出了宋代《二十四孝》一书所载的三位大孝子。


三言两语说孝感

孟宗哭竹。


三人故事发生地相距不到百里之遥,这可是很独特的事情!但即使是这样孝子众多的鄳地,当时还是没有马上改县名。直到公元454年,刘宋孝武帝刘骏在征讨成功“弑父篡权”的皇兄刘劭(刘劭伙同大臣弑杀自己的父亲——宋孝武帝刘义隆)后,自己登基为帝时,为了说明自己的行为不是大逆不道的,是为父皇“尽孝”,就围绕“孝”字大做文章,他不仅把自己众多儿子的名字全都改为带“孝”字的,如“孝德”、“孝师”、“孝良”等,还在更改地名上做足文章,他根据江夏郡鄳地百里之间一口气出了三个大孝子的情况,想到这不是“孝子昌盛”是什么?所以,他将“鄳”改为“孝昌”。到了公元924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登基后,又马上把犯了其祖父李国昌名讳的孝昌县的“昌”字去掉,那么为什么换成“感”字而成孝感县呢?晋代成书的《楚国先贤传》(晋 张方撰)中说孟宗“哭竹生笋”是因他“至孝之所致感”,很明显这里点到了“孝”和“感”字,况且孟宗故里(今孝昌县)距当时的孝昌县县治所在地是近在咫尺,这两者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二十四孝》一书在说到董永行孝故事时有“孝感动苍穹”的赞诗,但在提到孟宗时也有“孝感天地”的赞语。况且《二十四孝》是孝感得名之后成书的。应该说,孝感得名与孝昌得名的原因一样,是与孝感众多孝子有关,而不是只仅仅与董永一个人有关。

改名是顺天应人之举


说到孝感的得名,有一段有趣的传奇说法:话说公元924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登基,召集朝臣议事,商议因地名人名“犯讳”而要更改旧名的事宜。建县于454年的孝昌县,因县名中的“昌”字犯了庄宗祖父李国昌的名讳,这自然列入改名之列。


三言两语说孝感

黄香温席。


将“孝昌”改成什么名字好呢?庄宗宠臣、荆南节度使高季昌因自己名字中有“昌”字,也犯了庄宗祖父的名讳,便主动改名为高季兴,此事颇令庄宗愉悦,庄宗遂问计于他。高季兴说:“圣上,据我看,此地历史上曾出过三位大孝子,黄香、董永和孟宗,故此地素为孝子兴盛之地,故尔曾有旧名,依微臣看来,此次更名,还是应体现‘孝’之大义为好;三孝子中,黄香是云梦县人,董永原籍是山东省人,惟孟宗是地道的孝昌本地人,其故里距县治也仅十几里地。晋人所撰《楚国先贤传》云孟宗哭竹生笋是‘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窃以为此地如改名为‘孝感’方好,可以体现其‘至孝之所致感’之义,不知妥否?”封建正统文人、宰相冯道一直口含天宪,特别讲究法统的正当,所以附和说:“圣上,此言极善,此地为孟宗故里,孟司空位极人臣,其孝行‘至孝之所致感’,名扬四海,将原县名改为孝感,上合天理,中孚人心,下得地利。”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合。


庄宗是个很重门弟的人,听了众大臣的建议,遂颁旨将孝昌县改名为孝感县,孝感一名遂沿用至今。
依笔者愚见,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仙下凡既是“感天之孝”,也是孟宗哭竹致使竹林生笋的“感地之孝”,还应是黄香“扇枕温衾”的“感人之孝”,有了感天、感地、感人之孝,从孝昌改名为孝感,正是应天时,得地利,合人伦之顺天应人之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