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周懶王稱呼略考》

《周懶王稱呼略考》


《周懶王稱呼略考》


周懶王就是周朝末年的周赧王,傳說他很懶,所以民間就叫他周懶王。

周赧王(?-前256年)姓姬姓名延,亦稱王赧,周慎靚王之子,東周第26位君主,也是東周最後一位君主,公元前314-前255年在位,共59年。周赧王在位時期,東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雒邑。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對於挽救危亡的周國都沒有什麼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公降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城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於西周國。前256年,周赧王崩,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公國。

《周懶王稱呼略考》


甘肅慶陽、寧夏、山西、河南民間關於周懶王的傳說中很多。對照當地歷史,眾多周懶王都對應不同的“周”王。河南慶陽考察前及回來後對周懶王傳說進行詳細分析、對比、研究發現,在語音方面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好多地方方言音並沒有lan音,但周懶王的“懶”字仍發二到三聲之間中間音。極像慶陽一個有音無字的方言Lanzang,中的lan。於是,對比河南慶陽周懶王(周赧王),赧為紅色,羞赧之意,是東周最後一位周王姫延死後,大臣取的一個文化味甚濃的字,意思是在姬延手中斷送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臉紅的(赧)如何去見列代先祖。但當地老百姓,正宗的河南人稱周赧王也不叫周赧王,稱周lan王,讓字一下lan字,他們用的也是“懶”字。於是回來後,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論述。認為民間傳說區別於文人、大臣,用的是民間口語,民間老百姓形容一個不稱職的人叫Lanzang人,同樣形容一個他們心中不稱職的王也叫lanzang王,就連武威周懶王中,老百姓也叫不清劉伯溫的名字,也將劉伯溫籠統地稱做周懶王。

《周懶王稱呼略考》


當然,周懶王斬龍脈故事的傳播,還有經過戲曲、說書等在幾省相互滲透、交織,也有人為杜撰、訛傳的情形。正因為如此,覺得這個故事就影響範圍、廣度、深度、複雜程度等,世所罕見,目前沒有見有比得上它的。

就這些方面能稱得上華夏第一故事了,這恐怕與中國人講風水、講地脈的普及程度,遠比關注單一傳說深多了有關。對我慶城縣來說,最緊要的還不是周懶王的“懶”字用的對錯的問題,因為畢竟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用“懶”字的已知不只是慶城一家,最重要的是我們慶城的文人,在正規出版物中將周懶王的懶寫成了“赧”字,這在“發現”河南慶陽已三年時間的今天就顯的太凸出了,慶陽周懶王是河南慶陽周懶王八百年前祖宗周武王的前十三四代祖宗。

《周懶王稱呼略考》


在官方書藉中搞烏龍就太說不過去了。後來還試圖查資料想看看慶陽文化界前輩定義我們方言音lanzang的lan字,結果一看寫法複雜的就沒法形容,一查那個lan字的本意,比一般的文化字更有文化,不適合傳說故事的民間口味,最後比來比去還是“懶”字簡單。再說古人把錯別字用時間長了都美稱為通假字。何況周懶王從使用範圍、廣度、深度等各種度來說,可能沒有誰再有那麼大本事、影響力改變了。但是做為文字性的東西,從負文責方面來說,必須在文中周懶王后或文中顯要處註明那個地方的周懶王實際為誰。比如慶城周懶王是鞠陶、武威、浙江周懶王為劉伯溫等等。否則就是自我“貶低”、“以訛傳訛”。不過從已發表的各地周懶王斬龍脈故事來看,近來好像都注意備註開了。

以上是我個人之拙見,請各位同仁斧正!

《周懶王稱呼略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