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瞭解一下!濱海縣地名歷史由來

濱海縣位於鹽城市北部,東瀕黃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國家重點工程淮河入海水道橫貫東西,蘇北灌溉總渠通榆運河縱穿南北,全縣內陸面積1880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地東坎街道。

了解一下!滨海县地名历史由来

濱海縣因東瀕黃海而得名。其縣境為古淮河三角洲,境內西部的潘岡、吉岡、綠楊岡等地早在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就已成陸。隋唐時屬山陽縣,稱海邊新增之地。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奪淮,夾帶大量泥沙吐於口外,縣境淤長加速。明弘治八年(1495)黃河全流奪淮後,泥沙驟增,河槽伸展,海灘日拓,日淤盈尺。到嘉慶八年(1803)海岸線已從天場附近延伸到大淤尖,向東推進了72公里。到咸豐五年(1855)黃河北徙山東入海止,又向東淤長了23.5公里,海岸線達絲網浜、望海墩一線,以後故道斷流,淤長才停止。這一瀕海造陸的過程,為這一地區的政區管理和行政建制的出現和演變打下了基礎。

濱海地區最早出現的建制是南宋嘉定七年(1214)著名的鹽場天賜場。由於地瀕黃海,具有得天獨厚的煮鹽之利,當時沿海地區煙火點點,煎灶連連,鹽業十分興旺。場區地跨黃河南北岸,縱橫15公里左右,是兩淮和海州地區最大的鹽場。明成化七年(1471),天賜場設場大使、副使,所領方圓數十華里。天賜場的建制給濱海留下了一個“天場”的地名,也就是現在的天場鄉。明代中期以後,由於海勢東遷,潮汐不至,亭場紛紛東移,天賜場鹽地大多廢棄。明弘治十三年(1500),天賜場併入廟灣場,屬淮安府山陽縣。

了解一下!滨海县地名历史由来

清朝初年,黃河口海岸線已由雲梯關向東推進35公里多,涸出的大片土地給蘆葦的生長帶來了條件,由此出現了大片的蘆葦蕩。據《山陽縣誌》記載,從廟灣向東,直到大海都是蘆葦和茵茅,無人管理,任人樵採。康熙二十二年(1683)千總劉應龍之子劉璠呈請朝廷對這片草灘進行勘丈。經勘察,單葦地就有784頃24畝。嗣後,河道總督靳輔命駐守黃河口的把總經營這些草灘,管理和經營十多年後,問題越來越多。初期,駐軍領國庫銀採割蘆葦,銷售後還本付息,但常常因交通不便,蘆葦賣不出去,或官員奸猾,本利無歸。

了解一下!滨海县地名历史由来

康熙三十八年(1699),河道總督于成龍奏請朝廷,在黃河兩岸大片荒地上設立營汛,既作為黃河防汛常設組織,又作為管理這片葦灘的軍管組織,還兼管黃河南北海疆守備,總稱叫“葦蕩營”。康熙帝准奏後即開始建營,整個部隊編制1239名,以黃河為界,分設左右二營。其中,葦蕩右營至黃河,東到大海,南到後洋(現射陽縣臨海鎮以北),西到陡港(界牌鄉官莊村),內設北蕩汛、南蕩汛、西蕩汛三個分汛,分別駐八灘、二木樓、七巨,均在今濱海境內。雍正九年(1731),新建阜寧縣,濱海所在的葦蕩右營屬阜寧縣東北地區。由於葦蕩營柴草交易的發展,建營後不久,外地移民不斷遷入。此後,因不斷放領土地,到道光、咸豐年間後,葦蕩營逐步走向解體,1921年,江蘇省督府下令裁撤葦蕩營。葦蕩右營存在了前後120餘年。

1940年10月,黃克誠率八路軍解放鹽阜地區,同月建立阜寧縣抗日民主政權,並在阜寧東北地區成立了東北行署(駐東坎),作為阜寧縣政府的派出機構,管轄原二、三、六、十一、十二區5個區的行政工作。雖然是派出機構,但相對獨立的政區管理還是給濱海的正式建縣奠定了基礎。1941年9月,中共華中局決定,將阜寧東北行署所轄二、三區全部和六、十一、十二3個區的部分地區劃出,建阜東縣,縣政府駐東坎鎮。“阜東縣”的縣名顯示了該地區與原阜寧縣的方位。

1949年11月,阜東縣與原濱海縣(此前稱潮南縣,即今響水縣)合併,用濱海為縣名,縣域包括了現響水縣的地域。新的濱海縣儘管沿用了前濱海縣的縣名,但是仍然以前阜東縣的縣治作為新縣的縣城所在地。1966年4月,中山河以北、灌河以南早期濱海縣的地區再次析出,但是這一次不叫濱海縣了,而是叫響水縣。在劃出響水縣後,今天的濱海縣地域才基本定形。如果從縣名上來說,“濱海”其實是原來響水縣的名字,響水縣的前身和原名是“濱海”,在它從後來的濱海縣分出後,反而將自己的原名給了別人,自己新取了一個名字,這也算是江蘇地名“張冠李戴”的一樁趣事。

濱海縣的縣治東坎鎮,初名汪家村,又名汪家窪,五百多年前這裡尚是一片水窪,因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歙縣汪姓族人來此居住而得名。後因村莊建在黃河南堤東側之坡坎上,遂改稱汪家坎。明末崇禎年間,現在的西街仁和鎮已有街市,清朝初年街市順救生河發展,改名為東堆、黃坡,乾隆年間興集,始名東坎。東堆、黃坡、東坎,皆因地處黃河故道之東坡坎而名。

了解一下!滨海县地名历史由来

瀕臨黃海的特殊區位,不僅直接闡示了“濱海”縣名的含義,而且這一地理條件也深刻地影響了該縣的發展走向。歷史上,濱海地區土壤的鹽鹼化較重,是江蘇東北部主要經濟欠發達縣份之一。但是瀕海也給濱海帶來了有利條件,現在的濱海縣擁有海岸線44.6公里,灘塗面積106.6平方公里,沿海灘塗資源比較豐富,盛產鰻魚、對蝦、鱸魚、紫菜、海蜇等多種海產品。歷史上,濱海是黃河的入海口,在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改道北徙後,濱海境內的海岸線停止淤長,並且由於近海洋流的作用,海潮剝蝕,潮流湍急,海岸出現蝕退,這使得濱海港成為一座岸線較深的大型天然良港,近年對這座港口的投資開發正催生著濱海這座現代化港口城市的發展。除此之外,國家重點工程淮河入海水道的入海口就在境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