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美国曾经对伊朗发动过哪些军事行动?

岁月长河流湮沙


1979年的伊朗,政局已经变天,亲美的伊朗国王穆罕默德•巴列维由于中饱私囊,奢侈的生活终于惹怒了伊朗民众,随后在伊朗革命中国王下台,并流亡海外。
除了遭到驱逐的国王,愤怒的伊朗人再次将矛头指向背后的美国,当年11月4日,伊朗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并扣押数十名美国外交人员和平民,在接下来的数个月时间内强硬的伊朗新政府拒绝和美国展开关于人质交换的谈判。 软的不行,美国干脆来硬的,随即到了1980年4月,美国计划自行营救这些被困人质,于是就有了1980年4月24日的人质营救行动,即“鹰爪行动”。
“鹰爪行动”中坠毁的RH-53D直升机和C-130运输机。“鹰爪行动”是美国为了解救伊朗人质危机事件中被伊朗政府扣押的53名人质而采取的一次军事行动,历时2天,但以军事实力强大著称的美军竟然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尝到苦果,最后以失败告终。“鹰爪行动”的失败直接导致了美国特战司令部和美国陆军第160特种作战航空团的成立,不可靠的RH-53D重型直升机逐渐被MH-47特战直升机取代,RH-53系列也随之推出了陆战和沙漠用途。
美军在4月24日的计划看似很复杂,但其实很简单,首先美军的“三角洲”部队需要前往阿曼,通过马西拉机场进入伊朗境内准备下一步潜伏。这个时候美国地处阿拉伯海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将会起飞数架直升机,载着海军陆战队成员前往伊朗,并和“三角洲”部队成员何辉一同飞往德黑兰,将人员投递至德黑兰以北的24千米降落区。
随后在当天晚上十一点,救援行动就将铺展开,救出人质之后呼叫直升机直达或在备用地点一个足球场接人,在上述同时一支游骑兵特遣队袭击攻占南方56公里处的曼沙里耶机场,C-141战略运输机将入侵并降落,所有人到达曼沙里耶机场搭C-141飞离,RH-53D直升机弃置。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RH-53直升机从直升机甲板起飞后没多久,美军直升机编队就遭遇了严重的机械故障,两架直升机在沙尘暴中所有的导航设备全部失灵,在放慢速度飞行后直升机编队到达补给点的时间整整晚了一个半小时,其中三架直升机被迫放弃任务。显然美军派出的直升机机型就存在严重问题,并不适合执行沙漠任务。
但由于时间被过分耽误,美军直升机的燃料已经不支持执行整个任务,所以需要另行加油。但就在一架直升机准备靠近C-130运输机进行加油时,由于风向突然变化发生坠毁,顿时地面化为一片火海,机上8名美军士兵全部死亡。
虽然美国自认为小动作很隐秘,但终究“纸包不住火”,此事件很快被曝光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轩然大波,美国这种视他国主权为无物,随意派遣军机进入的行为彻底拉开了美伊两国之间交恶的大幕,并成为了伊朗对内宣传的重要案例。
至于被俘虏的伊朗人质,直到1981年1月20日,伊朗才宣布释放所有美方人质,这些人质到此一共被扣押444天。人质们立即飞往位于西德的美国空军基地,前总统卡特以现总统雷根特使的身份在那里接待了他们,在进行了身体健康检查和事件汇报后,他们飞回华盛顿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科罗廖夫


二伊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做了很多见不得人心的事,把生化武器给伊拉克,然后,伊拉克再把生化武器用在伊郎,挑拨是非,只就是美国佬阴谋诡计,为了抢夺石油资源,萨达姆没有服从美国利益,美国怀恨在心,就为了一包洗衣粉,借口攻打伊拉克,在把萨达姆给灭了,一举二得,现在,美国在中东不断地坑害伊郎,美国佬有多歹毒?为了利益优先,什么坏事都能干,美国还能信吗?抢夺石油,脸都不要,美国对伊朗侵略,暗杀苏莱马尼,也就是为了石油,伊朗的报复,用15枚导弹摧毁美国基地,美国立马改口,拥护和平,一个霸权给伊朗打得没有脾气,美国还有害怕的时候,不像美国的性格,这场战役,还是伊朗是最大的赢家


阿里粑粑519


10天前,美军暗杀伊朗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少将,虽然出动了MQ—9无人机,使用AGM—114K地狱火导弹,搞了个“致命行动”。像这种偷鸡摸狗,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军政要员实施“定点清楚”,只能算是暗杀,算不上光明正大的军事行动。不论根据国际法还是美国的国内法律,美军的行动都已经超越了法律允许的范围,属于“法外”杀人。

国际法规定,只有在有证据证明即将遭到对方武力袭击时,才可以行使“自卫权”,而且“自卫”必须与威胁相对等。或者两国已经发生武装冲突,根据战时法律条款,进行“斩首”行动才算“合法”。

而美军“斩首”苏莱曼尼,既不是在美伊两国发生武装冲突的前提下,也没有切实可靠的情报证明苏莱曼尼正在针对美国的“四个不同大使馆”发动袭击。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接受美国媒体拜访时说,“总统说的是”他认为苏莱曼尼计划发动袭击存在可能性。埃斯珀说,“我没有看到四个大使馆(可能)被炸的情报”。所以,“斩首”苏莱曼尼的理由,显然是美国“杜撰”的。

1976年,时任美国总统福特签署过一个禁止政治暗杀的行政命令。因此,下令暗杀苏莱曼尼在美国国内也没有法律依据。所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要求,就下令暗杀苏莱曼尼举行听证会。


除了这次暗杀行动,霍梅尼推翻亲美的巴列维王朝后,四十年来,美国对伊朗还发动过一次营救人质的“蓝光行动”,和一次报复伊朗水雷炸毁一艘美国军舰的“螳螂行动”。

所谓的“蓝光行动”,就是美军在“伊朗人质事件”中发起过的一次秘密营救行动。

1979年11月4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德黑兰学生抗议美国收留被推翻的巴列维国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扣押52名美国外交官作为人质,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美国方面,一面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与伊朗谈判,一面秘密准备军事营救。5天后,霍梅尼下令释放了5名妇女和8名非洲裔美国人,声明其他人将被扣为人质,如果美国不引渡巴列维,这些人质将受到审判。

卡特总统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发出警告,指出如果伊朗审判人质,将承担全部责任。并命令向海湾地区派遣了小鹰号航母战斗群。


面对美国的军事威胁,伊朗没有退缩,首都德黑兰100多万民众来到原美国大使馆前举行示威。德黑兰学生发表声明称,如果美国采取军事行动,就杀死人质、炸毁美国大使馆。

11月23日,卡特总统召集副总统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布朗、参联会主席琼斯等人讨论制订了代号“蓝光”的秘密武装营救计划。组织特别突击队远程偷袭、武装袭击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救出人质,将人质安全带出伊朗。贝克韦斯上校担任特别突击队队长。

为了摸清伊朗方面的情况,和扣押人质的准确地点,中情局先派遣了特工小组进入德黑兰。特工小组选择了空降场,并对德黑兰的街道做了详细的勘察,他们租了一个仓库、购买了卡车和运货车辆。最后,1名在美国使馆工作的巴基斯坦厨师获准离开伊朗回国。他报告了所有人质被关押的位置和看守情况。


“蓝光行动”最终选择的是贝克韦斯上校的方案:

使用6架美国空军C—130运输机,从美国本土出发,经埃及,穿越红海进入曼德海峡、绕过哈德角、由恰赫巴哈尔进入伊朗领空,将92名“蓝光”突击队员投送到德黑兰东南180英里处的1块沙漠盐碱地。这个地点代号为“沙漠1号”。

这时,8架直升机从停泊在阿拉伯海的尼米兹号航母上起飞,在“沙漠1号”地点与突击队员会合。突击队员乘直升机奔赴德黑兰郊外的另一个隐蔽处,“沙漠2号”。直升机与突击队员在“沙漠2号”潜伏1天。

空军C—130运输机于第二天夜里飞到“沙漠2号”。这时,突击队员在特工小组的接应下,乘坐预先准备好的汽车,秘密潜入德黑兰,到罗斯福大街后,兵分三路直奔关押人质的大使馆办公楼、大使住宅和伊朗外交部,救出人质。

而后,三路人马在使馆附近的体育场会合登上在那里接应的直升机撤回“沙漠2号”。直升机返回航母,人质和突击队员则换乘C—130运输机撤离伊朗。

这个方案,可以说非常周密,既考虑了飞机种类、架次、航线、地形和中途加油等问题,又对营救发起的时间、突击队进入方式、解救人质的方法和撤退路线进行了详细规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准备了预案。如果不出意外,这次“蓝光行动”将会是美军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光辉的一笔。



1979年4月24日下午行动开始,突击队乘坐6架C—130运输机(3架加油机,3架武装型运输机)从埃及机场起飞,沿预定路线抵达伊朗东部恰赫巴哈尔海岸后,超低空飞行进入伊朗境内。飞机在雷达盲区飞行,顺利到达了“1号”地区。这时从尼米兹号航母起飞的8架RH—53D直升机,也是采取超低空飞行进入伊朗,向“1号”地区飞去。

然而,直升机在伊朗境内飞行2小时后,6号机螺旋桨出现了故障。6号机和8号机着陆检查,发现6号机螺旋桨连杆压力消失,已经不能飞行,直升机必须放弃。6号机人员乘坐8号机继续飞行。3小时后,直升机编队遇到了一股沙尘暴,1号机又发生了故障,不得不紧急着陆1次。又过了1个小时,直升机再次遇到浓密强劲的沙尘,5号机电磁罗盘出现异常,机长确认无法继续执行任务,只好返回航母。

最终到达“1号”地点的只有6架直升机。

给直升机加油,准备赶往“2号”地点。这时2号直升机液压系统失灵,主螺旋桨出现了裂缝,不能再飞了。这样,还能正常飞行的直升机只剩下了5架。5架直升机已经完不成营救人质的任务了。贝克韦斯上校只好请示行动总指挥,坐镇埃及瓦迪凯纳空军基地的詹姆斯少将,要求取消营救行动。詹姆斯少将紧急与华盛顿磋商后,下令中止行动,突击队撤回。

但给3号机加油的C—130因为油料不足,3号机只好准备飞到另一架加油机处继续加油。然而4号机因为前轮故障不能滑行,为了给3号机腾位置,只好起飞。黑暗中由于操作失误,4号机像个醉汉,摇摇晃晃地扑向刚才为它加油的C—130,螺旋桨划破了C—130的机身,顿时两架飞机燃起了大火。直升机上3人,加油机上5人被烧死,另有5人被烧伤,机载弹药也发生了爆炸。为了避免伊朗方面察觉,突击队不得不放弃将剩余直升机飞回航母的计划,全部人员改乘C—130返回。


“蓝光”行动以失败告终,在伊朗的沙漠里,留下了8具美军尸体,5架直升机和2架飞机残骸。幸运的是,突击队返回时,并未遭到伊朗的攻击。

这就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军第一次对伊朗发动军事行动,失败了。“蓝光行动”失败十年后,美军又对伊朗发动过 一次“螳螂行动”。

1988年4月14日美军波斯湾护航编队的一艘“佩里”级护卫舰“罗伯茨”号在霍尔木兹海峡触发了一枚伊朗布设的水雷,一声巨响,护卫舰被抛出水面后又重重地跌落水中,舰体被炸出了一个直径约3米的大洞,熊熊大火吞噬了这艘护卫舰。经过7个多小时的抢救,火被扑灭了,“罗伯茨”号护卫舰在其他舰艇的帮助下撤走。

第二天美军扫雷分队在出事海域又发现了5枚水雷,得知水雷型号为M8型水雷。该型水雷诞生于1908年,技术老旧价格低廉,但威力巨大,让美国海军的一艘新锐舰艇丧失了战斗力。这艘“罗伯茨”舰光维修费用就高达9000万美元。然而这枚水雷的价格却仅为1500美元。


震怒之下,美军发起了代号为“螳螂”的军事行动,出动6艘军舰兵分两路:“温赖特”号巡洋舰、“辛普森”号和“巴里”号护卫舰为一路,“特伦顿”号船坞登陆舰、“麦考密克”号和“梅里尔”号驱逐舰为一路。两路编队先毁了伊朗的两座海上钻井平台,“锡里”号和“萨珊”号。伊朗海军进行了反击,但被美国海军摧毁了几乎所有大型作战平台,剩下的小型舰艇龟缩在军港里再也没有作为了。

“螳螂行动”美军虽然胜了,然而美军从1987年7月份开始在波斯湾护航,却没少吃伊朗海军的哑巴亏。在美军护航舰队的眼皮底下,多艘巨型油轮挨过伊朗水雷的炸,美军恨透了伊朗,但又抓不到把柄。

水雷与地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水雷比地雷更神出鬼没。尽管美国海军天下第一,扫雷水平也独一无二,但是在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与伊朗海军较量,也忌惮三分。


“蓝光行动”美军输给了天气和自己的装备,RH—53D直升机是CH—53的改进型,设计航程为400公里,为了执行这次营救任务,美军为其加装了副油箱,航程达到了900至1000公里。尼米兹号航母到塔巴斯的直线距离约为1000公里。在恶劣的环境下,超航程飞行,导致直升机机体和关键部件过度疲劳是美军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

“螳螂行动”美军虽占绝对优势,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扫雷效果并不理想,导致科威特和沙特等国油轮触雷挨炸。

除了这两次真刀真枪的军事行动,美军每年都要在波斯湾地区举行几次针对伊朗的军事演习。每当美军在波斯湾军演,伊朗海军要不就是前来“观摩”,要不就为演习加加“餐”、制造点情况。如果这样看,美军针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应该有几十次了吧?


燕北林丛


  伊朗古称波斯,曾经是世界上首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数千年前,波斯文明同中华文明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随着“丝绸之路”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张骞副使访问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两万骑兵迎候。东汉末年,安息王的太子来汉访问,并在中国呆了多年。唐代两国往来达到鼎盛时期,双方随着“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郑和曾3次访问了霍尔木兹。

伊朗面积约16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多万,是一个多民族的伊斯兰国家,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另外还有库尔德人、阿拉伯人等。伊朗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

伊朗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蕴藏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四位,石油储量1600亿桶,接近全球储量的10%。石油产业是伊朗经济支柱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石油收入占伊外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此外,伊朗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一,年产量1666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丰富的矿产资源让伊朗经济实力位居亚洲第七位。

此外,伊朗南面濒临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霍尔木兹海峡被视为伊朗手中的“杀手锏”。海峡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国家间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16世纪初葡萄牙帝国开始入侵该地区,其后成为英国、荷兰、法国、俄国等争夺的重要目标。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最为繁忙的水道之一,是海湾地区石油输往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被誉为西方的“海上生命线”。

美国和伊朗之间是死对头,因为从伊朗1979年建国开始,伊朗和美国就结下了梁子。更重要的是,伊朗人曾包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美军在营救过程中,坠毁多架战机,死伤甚重,最后交了“赎金”才接回人质。

  1979年伊朗发生霍梅尼革命,推翻了亲美政府

  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一度是十分友好的,在霍梅尼革命以前,伊朗还是君主制,和现在的沙特差不多。但是由于伊朗国王在改革过程中,导致各方利益受损,引起社会动荡。当时的伊朗国王或许确实是想促进社会发展,奈何能力不足,反而弄出乱子。

  

  伊朗和美国关系一直很紧张

  其结果就是伊朗各界进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导致伊朗政局急剧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居住在欧洲的霍梅尼回国,凭借宗教领袖的身份,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支持。其结果就是亲美的国王被推翻,被迫流亡美国,伊朗建立了宗教合一的国家。

美国曾经对伊朗发动过哪些军事行动?  

  伊朗国王巴列维被推翻之后,流亡美国,这成为伊朗新政府和美国政府的主要矛盾之一。由于伊朗国王和美国关系比较密切,所以美国拒绝了伊朗新政府的引渡要求。愤怒的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德黑兰大使馆,扣留了52名人质。

  

  伊朗学生曾扣押美国人质

  更令美国尴尬的是,美军曾派出秘密部队进行解救。但由于沙漠中的恶劣气候,多架美军战机坠毁,美军只能载着阵亡士兵回国。此后美国不得不喝伊朗进行秘密谈判,有报道称,当时美国政府为了救人,秘密答应了伊朗一些条件。这段冲突之后,美国和伊朗几乎是水火不容。

在两伊战争中,美国等西方国家明里暗里支持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通过萨达姆政权来遏制伊朗,大批西方国家的水面舰艇云集海湾,对伊朗构成了严重威胁。伊朗方面根据敌强我弱的态势,决定不与美军正面交锋,而用隐蔽性好、难以扫除的传统海战武器——水雷,打击西方国家海军的护航舰队。

1988年4月14日,美国海军第14护航舰队急速驶出霍尔木兹海峡。编队的急先锋是3585吨的“佩里”级导弹护卫舰“罗伯茨”号。此时,舰队正以25节的航速航行在巴林群岛东北方向120千米的海面上。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罗伯茨”号被高高地抛出水面,然后又重重地跌入水中。舰上顿时警报声大作,乱成一团,炝人的浓烟熏得人睁不开眼睛。“罗伯茨”号导弹护卫舰触发了一枚沉底水雷。舰体中部水下部分被炸开一个直径2.7米的大洞,海水大量涌入机舱,舰体向右倾斜,主、辅机停车,军舰失去动力。因舰艇的轮机舱、居住舱、厨房等舱室起火,滚滚黑烟遮住了半边天空,但大火很快被舰上的损管人员扑灭。4小时后,“威勃”号拖船从巴林赶来,将“罗伯茨”号拖往阿联酋的迪拜港进行修理。

4月15日,也就是“罗伯茨”号导弹驱逐舰被炸的第二天,美国海军中东联合特遣部队纠集英、法等国的7艘扫雷舰倾巢而出,在“罗伯茨”号出事海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扫雷行动。到4月16日傍晚,多国联合扫雷舰队一共发现了5枚水雷。在蛙人对这5枚水雷一一拍照取证后,将其炸毁。这些水雷的雷体上虽未标明制造国,但扫雷专家分析了雷体上的数字编号代码后,认为这是伊朗于1987年从苏联购买的新式水雷。

消息很快就上报到白宫。美国的“全球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确身手不凡,从确定水雷系伊朗所布设,到报告放在里根总统的案头,还不到半个小时。当日晚7时整,里根总统就在椭圆办公桌前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副总统布什、国务卿舒尔茨、国防部长卡卢奇和参联会主席克劳海军上将等军政首脑出席会议。会议对海湾局势和美军的对策进行了讨论,里根总统指示参联会在17日制定出对伊朗的作战计划。经过一天一夜的紧张策划,五角大楼的军政要员终于将打击伊朗的军事行动方案在17日下午呈交总统。里根总统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要员再次磋商后,于17日当晚亲自下达了对伊朗实施报复和武力制裁的命令。

1988年4月18日凌晨,巴林海军基地,透过晨雾隐约可以看到美海军中东特遣舰队水面战舰高耸的桅杆和林立的天线。突然间引掣轰鸣,美舰拔锚起航,6艘大、中型水面舰艇鱼贯而出,很快消失在雾海之中。它们奉命全速驶向距伊朗180千米的波斯湾南部海域执行打击伊军的作战任务。

编队航行至波斯湾主航道便兵分两路:由8200吨的“温赖特”巡洋舰、3585吨的“辛普森”号导弹护卫舰和3877吨的“巴格利”号导弹护卫舰组成的第一水面战斗群,向伊朗的“锡里”号石油钻井平台驶去;由1.7万吨的“特伦顿”号两栖船坞登陆舰、4500吨的“林德·麦考密克”号导弹驱逐舰和7800吨的“梅里尔”号驱逐舰组成的第二水面战斗群则向“萨桑”号石油钻井平台猛扑过去。美国海军的攻击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锡里”和“萨桑”号石油钻井平台位于波斯湾主航道伊方一侧,距伊朗海岸较远。这两个平台并非伊朗的重要石油设施,其日产量仅为15万桶原油,占伊朗日产原油总量200万桶的7.5%。但由于它们的战略位置得天独厚(扼波斯湾主航道之交通要冲,既可作为海上雷达预警站执行中远程海上警戒任务,又可作为海上指挥控制中心,引导和指挥伊方舰船布雷,骚扰或袭击过往船只),因此成为美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

9时01分,美海军第二水面战斗群已驶到“萨桑”号平台附近海域。16分钟后,随着“轰、轰”一阵阵巨响,“梅里尔”号和“麦考密克”驱逐舰的MK45127毫米主炮向钻井平台开炮轰击。9时20分,第一水面战斗群也航行到预定作战海域,美舰“辛普森”号上的军官用波斯语和英语向钻井平台多次呼叫之后,又留出10分钟时间供平台上的伊朗工作人员撤离。9时32分,第一水面战斗群中的“温赖特”巡洋舰使用127毫米舰炮对“锡里”号钻井平台进行了炮击。

10时19分,两个水面战斗群停止了炮击,海面逐渐恢复了平静。但从石油钻井平台上升起的两股浓黑的烟柱直冲云霄,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刺目。

10时25分,从“特伦顿”号两栖船坞登陆舰上起飞的两架舰载直升机将18名全副武装、携带大威力定时炸弹的海军陆战队员输送至“萨桑”平台上。陆战队员登上平台搜寻物证并录像后,将全部设施炸毁。由于“锡里”号平台火势太大,美军没有向其运送人员。

12时15分,在距第一水面战斗群65千米的海面上空,一架AH-1J“海眼镜蛇”武装直升机正在警戒巡逻。突然,3个快速移动的目标闯入警戒范围,“海眼镜蛇”旋风般地扑了过去。海面上伊朗海军的3艘“默林”级巡逻艇也不甘示弱,高速迎着直升机驶来。只见火光一闪,一枚“吹管”单兵防空导弹从巡逻艇上蹿入天空,向美海军的“海眼镜蛇”武装直升机直扑过去。“轰”的一声巨响,直升机被打得凌空爆炸,化作一个大火球坠入了波涛滚滚的波斯湾。

12时46分,在霍尔木兹海峡西部的穆巴拉克海上油田附近,美国“威利·蒂德”号后勤支援船遭到伊朗海军“萨巴兰”号导弹护卫舰的袭击,舰上伤亡惨重。

13时01分,美伊冲突达到了一个高潮,伊朗海军的精英倾巢出动,被誉为“伊斯兰海上弯刀”的“约尚”号导弹艇驶出了基地。“约尚”号是伊朗向法国购买的“女勇士”Ⅱ级导弹艇(排水量200吨,装载8枚美制“鱼叉”反舰导弹),是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导弹艇。

在岸基雷达的引导下,“约尚”号很快发现了美军“温赖特”号导弹巡洋舰,随即以35节的速度直扑美舰。与此同时,“温赖特”号的对海搜索雷达也锁定了高速驶来的伊朗导弹艇。“温赖特”号在“约尚”号驶至距本舰20千米时发出严重警告,低沉的无线电呼叫使波斯湾上空紧张的空气就要爆炸了。

13时15分,在飞溅的浪花中一枚“鱼叉”反舰导弹拖着明亮的尾焰飞离“约尚”号,直扑“温赖特”号。“温赖特”号一边作蛇形机动规避,一边发射箔条干扰弹,干扰弹爆炸后的白色烟雾形成了一条远离美舰的弧线。飞奔而来的“鱼叉”追逐着弧线的末端,一头扎入了海里,“温赖特”号化险为夷……

(美国“鱼叉”导弹)

冲突急剧升温,第一水面战斗群的“辛普森”号驱逐舰见情况危急,急忙全速赶来,插到“约尚”号和“温赖特”号之间,并迅速用舰首的MK-13型单臂式导弹发射装置瞄准了伊军导弹艇。几秒钟后,一枚“标准”-l型导弹呼啸着扑向“约尚”号。倾刻之间,海面上泛起一片火光,“约尚”号中弹起火爆炸,“约尚”号的15名艇员葬身于火海之中,其余29人弃艇跳海逃生。

伊朗方面得知“约尚”号被击沉的消息,恼羞成怒,出动空军空袭美舰。13时52分,两架伊朗空军的美制F-4D“鬼怪”式战斗轰炸机、一架P-3C“猎户座”反潜巡逻机和一架携带了“鱼叉”空对舰导弹的C-130“大力神”运输机飞临了战区上空,两架“鬼怪”式战斗机降低高度,呼啸着向美舰俯冲,发出刺耳的轰鸣声。海面上美舰排列成防空编队,“温赖特”号导弹巡洋舰立即向伊军战机发射了两枚“标准”SM-1型中程舰对空导弹。在蓝天的映衬下,导弹的白色航迹格外醒目。伊军飞行员看到飞来的防空导弹后大惊失色,立刻调转机头高速返航,转眼逃离了美舰对空警戒雷达的监视范围。

美、伊的交锋已进入了白热化状态,14时26分,伊朗海军的两架法制“海豚”直升机对位于穆巴拉克海上油田的巴拿马“斯坎湾”石油钻井平台进行了袭击。“海豚”直升机用“九头蛇”航空火箭弹攻击了钻井平台,正在该平台上作业的15名美籍工人没有死亡,但钻井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并引发了大火。几分钟后,从位于阿拉伯海的美海军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上起飞的4架A-6E“入侵者”舰载攻击机飞抵油田上空,准备对伊“海豚”直升机进行攻击。“海豚”直升机见势不妙,赶忙降低高度,贴着海面飞走了。这时,3艘伊海军的“夸赫”级巡逻艇急速驶来,企图继续打击“斯坎湾”石油钻井平台。美机发现后,立即盘旋跟踪,1268号A-6E攻击机迅速降低高度,向冲在最前面的那艘巡逻艇投掷了4枚“石眼”集束炸弹。从天而降的“石眼”炸弹,突然抛洒出几百枚小子弹,准确地铺盖了伊朗巡逻艇,将其炸沉。后面的两艘巡逻艇见到前方一片火海,只好调头返航高速撤离。

(“天鹰”攻击机)

16时,夕阳将波斯湾的海面照得碧波粼粼,隐藏在霍尔木兹海峡西侧格什姆岛附近海域的伊朗海军的英制“沃斯珀”-5型导弹护卫舰“萨汉德”号终于发现了在晚霞余辉映照下的美国海军的“威廉斯”水面战斗群!卡萨尔舰长立即拉响了战斗警报,舰载对海搜索雷达立即锁定了美舰。“萨汉德”号调转舰首,将舷侧的导弹发射筒对准了美舰。16时21分,“萨汉德”号向美舰发射了一枚“鱼叉”反舰导弹,由于受到美舰的干扰,“鱼叉”这次又扑了空,一头扎进大海。美军随即发现了“萨汉德”号。16时34分,美“入侵者”攻击机的双机编队扑向“萨汉德”号。只见1274号A-6E的机翼下火光一闪,一枚“鱼叉”空舰导弹飞向伊舰。两架“入侵者”继续接近目标,1273号A-6E又将一枚450公斤的“跳跃者”Ⅱ型激光制导炸弹投向“萨汉德”号,伊舰中两弹,遭受重创。

16时43分,美海军的“威廉斯”水面战斗群中的“斯特劳斯”号导弹驱逐舰脱离编队,高速驶向“萨汉德”号。此时“萨汉德”号上的伊军官兵正在奋力灭火。瞬间,“斯特劳斯”号发射的一枚“鱼叉”导弹在空中画出一个优美的弧线,直追地平线上的“萨汉德”号。

“萨汉德”号又被击中了。17时06分,伊朗舰队的主力战舰“萨汉德”号护卫舰已是千疮百孔,主辅机停车,舱内海水涌入,舰面建筑全部被大火吞噬,一片焦黑。舰体向右舷大角度倾斜,漂泊在海面上随波逐流。卡萨尔舰长见大势已去,遂下令弃舰,舰员乘救生艇弃舰而逃。“萨汉德”号于当夜21点11分沉没于霍尔木兹海峡。

18时17分,夜幕即将笼罩波斯湾波涛万倾的海面,伊海军的另一艘主力舰——“萨巴兰”号导弹护卫舰已隐蔽地接近霍尔木兹海峡出口附近的拉腊克岛南部海域。这时美海军的“入侵者”攻击机编队从不远处的天空呼啸掠过。“萨巴兰”号导弹护卫舰立即向A-6E攻击机发射了4枚英制“海猫”点防御舰空导弹,由于距离较远,舰空导弹未能击落“入侵者”。“萨巴兰”号的舰长沙哈尼海军上校正叹息不止时,雷达兵报告,发现美军水面舰艇编队!沙哈尼舰长顿时情绪高涨,认定复仇的时机已到,在他发出一连串的指令后,两枚“鱼叉”舰对舰导弹带着复仇的烈焰先后腾空而起,直扑美军“威廉斯”水面战斗群。但在美舰强烈的电子干扰下,这两枚“鱼叉”导弹又晕头转向,飞得无影无踪。

然而,灾祸降临了,沙哈尼舰长听到了喷气式战斗轰炸机发出的尖锐的轰鸣声,他透过舰窗向天空望去,只见4架“入侵者”攻击机已经飞临上空,他刚想发出防空作战的命令,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沙哈尼舰长眼前一黑……原来“入侵者”攻击机向“萨巴兰”号投掷了一枚“铺路石”-Ⅱ型激光制导炸弹,炸弹命中了舰桥,“萨巴兰”号受到重创,舰长等军官当场身亡。

(1988年美伊海战中,被美军击毁的伊朗护卫舰)

这时时钟指针已过20时,波斯湾已是漆黑一片,远处油轮的航行灯发出的幽暗光线,像飘动的鬼火。美、伊两国的海空激战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持续了近10个小时,美军中东特混舰队逐渐占了上风。旗舰“斯坦德利”号巡洋舰上,舰队司令艾伦少将踌躇满志,对战果颇为满意,正准备命令“威廉斯”水面战斗群对伊军发起夜间攻击。

这时,桌面上直拨五角大楼的卫星电话响了,艾伦司令拿起了话筒,海军作战部长马兹上将低沉的声音传来:“是艾伦司令吗?是结束战斗的时候了。”艾伦司令默默地放下电话,沉思了片刻后下达命令:“立即停止攻击,保持高度戒备。”

艾伦海军少将的指令通过数据链瞬间就从旗舰传遍整个舰队,攻击行动戛然而止。这时,伊朗海军的“萨巴兰”号导弹护卫舰已是弹痕累累,舰尾开始下沉。在海风的吹拂下,明亮的火焰越燃越旺,映红了波斯湾漆黑的夜空。伊朗海军的两艘拖船急驰而来,扑灭了“萨巴兰”号上的大火,并趁黑将其拖回阿巴斯港海军基地。白天惊心动魄的海空激战结束了,波斯湾的子夜又恢复了往日的沉静。海风拂煦,海浪轻拍,夜越来越深了,但美海军的水面战斗群仍像海幽灵一样,徘徊在波斯湾海面上。

  奥巴马时期,美国曾和伊朗达成核协议,但特朗普上台后,由于特朗普女婿库什那的犹太人身份,特朗普是全方位支持以色列。马上撕毁了奥巴马签署的伊朗核协议,对伊朗采取全面封锁政策。

  总之,美国和伊朗的冲突很严重,都牢记不愉快的历史;而美国的铁哥们以色列更是和伊朗互相威胁;所以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很难改善。


铁杆军迷


美国曾经对伊朗的历问题,美伊没有发生过大的正面军事冲突。

美伊矛盾;是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开始,伊朗阻碍了美国在中东利益,或暗或明的支持了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对美战争。从伊拉克战争以后,伊朗直接对抗美国中东战略的发展,加上美国十多年来对伊朗实行军事围堵,经济封锁加经济制裁,是美伊矛盾升级的主要因素,导至现在的武力对抗。


晨星1928


炸死将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