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最後去了哪?

在《三國演義》中,有幾個非常出彩的人物,他們出場時,讓人眼前一亮,但是落幕時就悄無聲息,不知所蹤。像這樣的人物有四五個之多,比如徐庶、貂蟬、蔣幹,還有一個神秘的曲阿小將。最近幾期我們聊一聊三國中這些無故失蹤的人!

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最後去了哪?

​《三國秘聞錄》第013期:徐庶究竟去了哪?

劉備一生奔波,屢戰屢敗,但是他一直不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直到“躍馬過檀溪”遇到了世外高人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對劉備一心恢復漢室的決心,非常的讚賞,告訴了他屢屢失敗的癥結所在,那就是沒有軍師,也就是說劉備缺少一個能給他指引大方向,軍事上能給他出謀劃策,內政上能給他巨大幫助的謀士。並給他舉薦了“臥龍”和“鳳雛”兩個大才。

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最後去了哪?


世外高人“臥龍”“鳳雛”雖然一時間沒有著落,但是劉備在返回新野的途中,他遇到一個自薦的謀士,這個人就是徐庶,徐庶化名“單福”投奔劉備。徐庶初到劉備營中就展露出非凡的才能。

曹仁入侵,擺下“八門金鎖陣”,讓劉備陷入困境,還是徐庶識破這個陣法,擊退曹仁。這應該是劉備自參與爭霸以來打得最痛快的一場戰鬥。打這之後劉備對徐庶是非常的信任。

但是好景不長,曹操見劉備突然開竅,猜測劉備身邊必定出了高人,最後還是曹操身邊的謀士程昱識破了徐庶的身份,並想出了一條挖牆腳的“妙計”,那就是把徐庶的老母親接來,並模仿徐母的筆跡讓徐庶脫離劉備。一般在這種情況下,身為諸侯在留不住大才的情況下,肯定也不會讓他去敵方效力,但是劉備就是與眾不同,放走了徐庶,徐庶非常的感動,併發誓“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計”。

後來徐庶參與了赤壁之戰,看破了東吳的苦肉計、詐降計、連環計等一系列的計謀,但是徐庶沒有告訴曹操,只是私會龐統時點破,目的是為了求一個脫身之計。好友龐統建議徐庶去散佈一些西涼馬騰入侵長安的謠言,讓徐庶請命去長安鎮守,這樣赤壁火再大也不會燒到徐庶。徐庶用此計脫離了赤壁戰場,但是從此之後也就沒有了徐庶的消息。

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最後去了哪?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的戲份在他離開後,就再也沒有交代了,徐庶的去向也成了人們討論的話題。

如果只看《三國演義》,就是翻遍全書也找不到徐庶下落的(因為書中根本就沒交代),不過有本三國周邊的書籍交代了徐庶的去向,倒也算是合理。

徐庶在鎮守長安期間,的確與馬騰軍隊有一些小摩擦,在一次小規模的戰鬥後,徐庶發現了一具與他長相十分相似的屍體,於是更換衣服,偷樑換柱,詐死隱居到了雍涼一帶,從此不再過問世事 。

當然這只是一個杜撰的徐庶的去向,徐庶的下落在史書《魏略》還是有所交代的。

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最後去了哪?

徐庶離開劉備,並不是因為劉備在徐庶的幫助下打了勝仗,惹得曹操看著眼紅,用計策誆騙了劉備和徐庶。真實情況是劉備敗走江陵,在逃亡途中,徐庶的老母被曹軍俘虜,徐庶為了老母的安危,不得不向劉備辭行,進了曹營。與他同去的還有徐庶的好友石韜。兩個人在魏國做了官,徐庶先後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和御史中丞,後來還做到了郡守的位置,好友石韜也做到了典農校衛這一職位。徐庶的情況和夷陵之戰被迫投降魏國的蜀漢水軍大都督黃權的情況是非常相似的。要說劉備在眾多君主中算得上是一個胸襟開闊之人,這種手下被迫投敵的事情先後經歷了兩次,每次都很大度的放行,著實不易啊!

諸葛亮在公元228年北伐的時候,聽說了兩人的情況,還發出感慨:“難道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中用徐庶和石韜呢?”

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徐庶最後去了哪?


前面寫過一篇諸葛亮為什麼不投奔曹操時就講解過這個原因,曹操的謀士體系太完善了,外來人很難打進這個核心圈子。打不進圈子,能耐再大。也得不到施展。

徐庶、石韜投奔到曹操時,曹操已經佔據了二人之一的天下,人才已經處於飽和狀態,即便有個好的位置,那也是高位者自家先舉薦,徐庶和石韜在魏國沒有根基,沒有家族背景,能做到這個位置已經是著實的不易了。

下期預告:四大美人之一有“閉月”之貌的貂蟬最後去了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