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元代古戲臺造型精緻,建造不用一根釘子,參觀者驚歎:古人真厲害


山西是戲曲的搖籃,不僅僅元曲四大家中有三位都出自山西,省內眾多的古戲臺更是實證。資料顯示,全國僅存的1座金代戲臺、8座元代戲臺都在山西境內,全國現存的明代戲臺大約有60餘座,其中有一半以上在山西。在山西最南部的永濟市,就有一座建於元代且保存完整的古戲臺,今年10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式公佈,該戲臺榜上有名。

永濟市的這座古戲臺位於虞鄉鎮的董村,因座落在三郎廟中,古稱三郎廟戲樓,後來廟宇拆除,建成了小學校,戲臺也被改叫做“董村戲臺”。據遺存的碑石記載,董村戲臺初建於元至治二年,清乾隆十六年、嘉慶二十年兩次重修,從初建到現在,戲臺已經歷697年風雨。圖為戲臺旁豎立的省級文物保護碑石。

董村戲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東西、南北均長11.4米,整體平面呈正方形。戲臺臺基高1.3米,東側有石砌臺階供人上下。臺上建築分前後臺,前臺寬4米,後臺寬2.6米。前臺與後臺的隔扇中央懸掛一塊寫著“遏雲樓”字樣的木匾,為光緒二年制作。圖為董村戲臺的前臺。


戲臺雖經多次重修,但其形制與構件基本上保持了元代風格,這從單簷歇山式的結構就可看出,因為這種結構的舞亭為元代戲臺普遍的樣式。此外,董村戲臺層架結構奇特,整體原本沒有一根柱子,只有一根橫樑橫貫東西,現在的兩根中柱,是後來重修時為加固支撐、根據演戲形式的變化而增加的。圖為戲臺中央的垂蓮懸空柱。這樣的懸空垂蓮柱一共九根,中央的這根木雕最為精緻。

有關資料顯示,元朝時唱戲,演員和演奏人員是同時出場,眾人橫排一列,邊演邊唱邊彈奏,所以戲臺中間不需要柱子。到清朝時,演戲形勢發生了變化,演奏者與演員分開,加上柱子後既能將二者分開,又能保持戲臺的堅固可靠。圖為戲臺上另一根懸空柱。

站在戲臺上抬頭仰望,董村元代戲臺內部構架全部為木頭,內槽的九根垂蓮柱與抹角梁搭接承受荷載,圓梁與方梁縱橫交錯,看似雜亂卻規矩有致,顯示出當時工匠的精湛技藝。

特別讓人驚歎的,是整個戲臺不見一根釘子,梁與梁、梁與檁之間的銜接全部為榫卯結構。這樣的結構,竟讓戲臺保持了近700年而屹立不倒,同行的朋友邊看邊發出嘖嘖之聲,連說古人太厲害了!圖為董村戲臺簷角下方的支撐柱頭。

作為山西省古建築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有專家評價,董村元代戲臺不僅是研究元代建築的重要實物,同時也是研究我國戲臺演變和演戲形式發展的一個重要依據,更是戲曲逐漸從城市勾欄瓦舍走向鄉野的主要標誌。今年10月16日,國務院核定並公佈了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董村戲臺名列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