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么指导孩子阅读理解?

1232418856


最近接到很多家长给小谢留言或者发私信,主要阐述的问题有两个:

1、孩子喜欢课外阅读,但是考试就要丢10分左右,什么原因呢?

2、孩子每次答阅读题就是简单一句话,答不到要点,咋办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背后的潜台词是:阅读理解不到位,换言之也可以说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懂如何区分题型,也就是说,题目考的是什么,同学们不是很清楚,当我们不知道考什么时,我们怎么可能答准确呢。

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小谢有以下建议:

1、理清知识点:其实据小谢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小学阅读的知识点有近100个,例如: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那么这么多的知识点,同学们当然很容易搞混,因此要逐个梳理。

2、分清题型:在答题的过程中,同学们首先要明白这类题属于什么题,因为不同的题型,答题思路和方法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要开始分清题型,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问:“请简单说说第1段有什么作用?”

同学们,这是一道作用题,我们的答题思路是:在结构上的作用、在内容上的作用和在情感上的作用,总共要分3步思考。

3、答题规范:很多学生答题老是不规范,感觉像拼凑一样,因此也会丢分。

4、阅读方法:这个很重要,首先一个时间上要把控好,我们做一篇阅读不能超过15分钟,不然写作文时间会不够,其次是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把握作者情感,然后分析题型,且答题规范。

综上所述:阅读丢分多,那么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如果有关于这方面的难点,随时可以给小谢发私信,小谢会为大家解答。

最后,如果对您有帮助,请点击关注小谢大语文。


小谢大语文


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我真的有太多话要说了。

我们家孩子从2岁认字开始,除非生病,每天都坚持阅读,从绘本指读到小说,我一直觉得他阅读量是不少的,应该阅读能力很好。当然国内上学时他考试也很好,语文阅读几乎不会失分,但到国外以后发现我错了。我们国内做的阅读暂且把他认为是早期阅读吧,因为我们读完会复述,我们家以前要求是让他用自己的语言再来讲一遍,看看是否是真的理解了。我们家小的也喜欢阅读,三年的时间几乎把自己学校的图书馆翻了个遍,一有休息天也是跑上海图书馆,我为此还指责过为什么上海图书馆对孩子只开放一个小角落。

但当孩子到了国外开始学习以后我发现我错了……因为我们在国内做的阅读叫引导式阅读,就是在文章中找到信息,要么就是揣摩作者意图。这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考试,但不能真正意义上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很多国内家长都知道外国小朋友阅读量很大,但这里的阅读量大并不是指信息量大,国内的阅读片面的强调了信息量概念,不可否认这是一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可以让一部分人从中受益并获得成功,而更大多数人则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毕业以后将不再碰书。

当然欧美孩子也不是捧书一辈子的人很多。但有一点蛮重要的,就是你上地铁观察会发现他们看手机的人很少,看书的人不少。

国内看了那么多书的孩子一直没给我带来质变的感觉,你问他东西,因为记忆力好,会跟你讲,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参加上海动物园的一次活动,一个老师问了一个蝴蝶的问题,我儿子竟然把各种类型的蝴蝶特征从头讲了一遍,洋洋洒洒的发言10多分钟,听得在场的人和活动策划人目瞪口呆,这本该高兴,但我却很郁闷。这种教条式的学习一定会为以后进一步提高带来障碍。

来了欧洲以后,其实看书不多,一周一本,因为已经4年级了,他语言障碍倒不大,但阅读能力的短板就出现了。读完一本书,老师问了他书中的一些情节,他娓娓道来,老师问他如果他是那个主人公或作者,你怎么想的,他一句也说不出来,甚至说出了与文章本意相反的观点出来。这是什么?这就是阅读时不带自己思考。我记得以前我们语文老师带我们阅读时,总会在书的角落里写满各种笔记,其实就是对某一句句子的看法,并划出来等等。现在的孩子都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就像看电视一样,你不需要思考,只要听别人讲就行了。

好在我们基础不错,经过2个多月的提高,现在在改变了,有时候他会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回家,看得比我快不说,还当起了我的小老师,讲的也不再是书中的情节,而是会跟我说,我要是他啊,碰到了狼,我就不逃跑了,森林里那么多树,直接爬上去,狼又不会爬树。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提高了许多,这是利用自己的经验来结合实际了。我觉得这才是阅读吧


小U的流浪生活


语文阅读理解题目该怎么做?

我是专职小学语文老师。阅读理解题目是语文考试中的必考题目,关于这类题目我是这样引导孩子来做的:

步骤:1先读题目 2、带问题读文章 3、做题目,视情况回顾文章

首先:做阅读理解题目必须先读题目

阅读理解题目旨在通过一定的题目考察我们的阅读理解水平,所以目标在于将题目做对。先读题目是通过题目了解本题的考查重点,出题者的考察意图,这样再读文章时就更有重点了。

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

一篇文章中有很多的信息,能够及时捕捉到对答题有用的信息才是关键。带着问题读文章更有目的性,也易于捕捉到题目中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在读文章时发现符合某道题目的答案不要着急去写,可以在文中做个很小的标记(比如轻轻点一个点),之后在读完全文后再做题准确性更高。

接着:开始做题啦!

读完一遍题目后就要开始做题了,不同的题型要区别对待。

1. 考察基础语文能力的客观性题目。

这类题目包括:

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在括号里填出合适的关联词语;

给文中加点的词选择合适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将文中某个句子进行句式的转化等等。

这类题目更多的是考察孩子平时的语文字词基础,属于相对客观的题目,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语文能力答题。

值得一提的是:给文中的词语选择近义词或反义词的题目,有一个便捷的方法——要把想到的词语放在句子中去体会揣摩,看看句子意思呈现出什么变化以此判断所答题目的准确性。


2. 考察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半主观性的题目。

这类题目经常出现的类型有:

如何理解文章中某词、某句的意思?

读了本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中的某个人或某件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何评价?

在文中画出表现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或词语,等等。

做这类题目,我的建议是务必——回归文章,回归文章,回归文章。

不要以为文章已经读过一遍就万事大吉了,很多题目文中都有直接的答案,或者是答案不明确但是可以通过相关的内容概括出来。无论哪一种题目都要回归文章反复读,找到答案所在点之后往前读几句,往后读几句,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炼概括出自己的观点。

(因为有了第一次阅读,对文章整体有了把握,做题过程中再读文章就可快速浏览了,找到相关的句子后再细读。)


3.纯主观性的问题

这类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出现的不是很多,但也有,大多是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

比如在某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生命的感动》中有这样的题目:

你的父母一定保存着你儿时用过的东西,找出来,感受成长的快乐,体会父母的爱,然后写写感受。

这类题目要求孩子一方面能够很好地领会出题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能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感受。句子控制在4——5句即可,太少了不足以写清楚,太多了又过于啰嗦。

当然,以上建议只是针对孩子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些技巧性的建议,但是归根结底还要看孩子本身的语文素养。多读书提升语文能力,多练习训练做题技巧,这都是做好阅读理解必不可少的方面。


且听丰吟


欲速则不达,凡事不能急于求成。

我发现,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急于求成,还没读几本书,就急着看到成果,想让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是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这是不现实的,因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累积的、缓慢的过程。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阅读量转化为语文能力要到八年级左右。

阅读量转化为语文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

我们人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到了大概13岁的时候才真正发展起来。 13岁左右,孩子的身体快速生长,这是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候,大脑也快速生长,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有了大的飞跃。

身体成长也带来了心灵的敏感。阅读的积蓄就会慢慢发酵、内化,形成知识和能力。阅读量越大,这种发酵和内化的后劲越足,孩子的成绩也会越好。

我小的时候爱读书,那时候语文也不好,成绩一般。一直到了八年级的下学期,突然就觉得作文很好写,阅读理解能力也慢慢上来了,以后语文学习也没觉得用功,成绩一直很好。这都是得益于小时候爱读书。




二、抓住孩子黄金阅读期(8-14岁)多读书。

8-14岁,是孩子的黄金阅读期。

5岁左右,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

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

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抓住黄金阅读期,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才能事半功倍。



三、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可以这么做。

(1)、多陪孩子读书,多和孩子讨论。

诗词大会的武亦姝,让我们惊呼才女,这样光彩夺目的才女不是天生的,是家长日复一日的陪读和教育出来的,当我们打麻将刷手机的时候,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四点多关掉手机陪孩子读书。

孩子生活的环境决定了她的成长和未来。我们如果也能这么用心地陪孩子读书,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会变得很优秀。

看书的很大一个乐趣是讨论交流,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他喜欢的人物或者故事情节,或者改写情节和结局,一方面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读书的乐趣。



(2)、重视作读书笔记。

孩子很小的时候,不会做读书笔记,我们可以引导他在书上画画比较美的或者自己喜欢的词句,也可以给书画画插图,或者让孩子给你讲讲书里的内容。

孩子大了之后,可以引导他做读书笔记,注意是引导不是强迫,以免败坏了孩子读书的兴趣。

还有一点,不要限制他读什么书,不要非名著不读,孩子不愿读或者读不懂的书,我们不强迫他,让他先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只要健康,没什么不可以读的。至于名著,以后再读也不迟。



(3).可以做做阅读理解的练习,帮孩子总结总结方法。

读了很多书,阅读理解还是不好,也不用着急,因为时候一到,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就上来了。实在不放心的话,我们可以做些努力,给孩子课外加加餐,买点课外习题,每天做一点。

然后也可以帮孩子总结一下,看看阅读理解都出什么题,总结一下做题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强化练习,量变引起质变,慢慢地,孩子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终将长大


1、培养孩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培养孩子在读书时要养成“圈圈画画”的习惯,主要是指孩子平时阅读课文或其它课外书时,要边读边想边动笔,用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比如用符号标出段落、重点词语、中心句等。这个过程即读书的过程,是读、思、记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孩子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在初读课文后要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对仍不理解的字词句要用查工具书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2、培养孩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课文后的“想一想”等思考题,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有效形式。因此,应根据具体课文,采取勾画、填空、批注、读后说说等方法,把“想一想”这一抽象思维过程变为摸得着、看得见的具体操作。学生一旦养成了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就会提高其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掌握阅读理解的答题方法

一二年级的阅读理解题比较简单,比如这段话有几句?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给句子排顺序,给你几个答案让你选择,或者让说说你喜欢文中的谁等等。做这些题时,回答几句话时记住数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有几个就有几句话。数自然段按每段开头空两格数。给句子排顺序、选择答案的题,只要认真读原文都能排对。三四年级的阅读理解题目稍有难度,回答词语意思时一定得结合上下文句子来理解回答。写段意要弄懂段内各句话间的相互联系,找出最能揭示本段意思的句子,也就是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中心句就是这段的段意。若没有中心句,就抓住本段的主要意思,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概括主要内容先弄清谁做了什么或为了什么,结果怎样?然后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用简练的话概括出主要内容。受到什么启示、懂得什么道理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找,如果没有,那就要重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以及老师平时教的方法自己揣摩总结。五六年级的阅读理解经常考到的题除了以上讲到的,还会出一些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神态、动作、景物等方面的句子或过渡句,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等等。按要求找句子的题只要按平时学的方法就能找到;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的句子一定要认真读原句才能揣摩出答案;按什么顺序写的题如果是记叙文,看是按时间顺序还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或是按倒序的手法写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是写景的文章,表达的是热爱之情,写人的文章表达的是人物的思想品质等,至于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从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中心句来概括总结,还可以从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入手来体会总结。

总之,家长只要培养孩子掌握住一定的答题思路及方法,做好阅读理解题就不在话下。


忆梦月华


阅读和理解是两回事,阅读完了,不一定就理解了。以前孩子做阅读理解。我经常对孩子说一句话,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几遍,自然会懂意思。但往往孩子念了几遍之后还是迷迷糊糊,不清楚作者或文章想表达什么。直到自己开始学习阅读方法,看了尼基·斯坦顿的《沟通圣经》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一切都有技巧。

第一遍 略读

略读是用指最快的速度把文章过一遍,不要在乎细节,遇到不懂意思的词语或不认识的字,不要管,只管读下去。快速的读一遍你会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大概意思。

略读规则:如果是一篇文章,需要详细看的有第一段,之后是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最后详细看最后一段,看完之后,这些段落第一句话应该都能按逻辑顺序连贯起来。至此,你也会知道文章大致讲了些什么。

第二遍细读

通过第一遍,你心里对文章会有个大概了解,知道它讲了什么?第二遍,你就需要找出来,作者是怎么讲的?它用了哪些论证或例子来支撑他的观点。像这样带着问题去阅读,你会更加投入,更容易找到答案。

第三遍思考

找出作者的论点、论据之后,你才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讲、他为了表明什么?是单单写这一件事,还是通过这一件事想表达什么?传递什么?至此,一篇文章才算被吃透。

当然,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古诗词,那么在阅读理解之前先对作者生平有所了解,那就更好了,因为他的文章是他对生活的总结、感悟,不了解他的生活,是看不懂他的文章的。

前些时候,去参加家长会,老师说,以后的考试会更注重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类的题会增加。这更要求孩子要学会阅读技巧,让阅读变得事半功倍。


有余力就学文


毋庸置疑,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孩子的学习,越来越重要。翻看今年的语文高考题,除了阅读理解就是作文,基础知识已很少单独考核。所以,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考试越来越重要,不仅仅是影响语文成绩,还间接影响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除了应试,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以后的工作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既然阅读理解能力如此重要,家长们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我认为,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多读书。

众所周知,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几乎就没有多少看课外书的时间了,初中还能稍微读一些书,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阅读习惯,养成读书爱好的黄金时期,也是孩子读书最多的时期。

作为家长,从孩子的幼儿期开始,就要多陪伴孩子读书。一开始,孩子不识字,可以由家长读给孩子听,多让孩子翻翻绘本。到上了小学,从有拼音的儿童书开始,逐渐让孩子过渡到纯文字的书。

对于小学生,有教育专家建议,一年级的孩子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150字,三年级则要达到每天1500字。看起来阅读量好像是不大,但难得的是每天坚持,积累起来,一年下来,就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好书读多了,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自然开阔,对于什么是好文章,书好在哪里,也有了自己的鉴别,好的文字不知不觉就浸润了孩子的心灵,对于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其次,除了多读书,还要鼓励孩子学会精读部分重点好书。

说到多读书可以提高孩子的读写能力,有的家长可能会有疑问了:为什么我家孩子很喜欢读书,天天都拿着课外书在看,但是作文还是写不好,阅读理解题也经常做错?

这就要说到精读的问题了。

有些孩子,看似喜欢看书,但有的是喜欢看漫画书,有的则是走马观花式的读书,看书的时候,不思考不标注,看书只图快,看完一本就扔一边,又拿起另一本来看。这样看书只图个热闹,学到的东西太少。

所以读书要结合泛读和精读来交叉进行。一般的作品,采取泛读了解的方式,特别经典的好书则采用精读的方式。

对于精读的书,要记住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的书,要边读边标注、划线、提问、记笔记,好的章节段落反复读反复琢磨,这样才能起到理解原书、提升自己的作用。


三,精读部分好书的同时,还要有针对地做题,做阅读理解的所有题型。

对于书中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也许孩子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考试的时候,不是说你能理解了就行,而是,你要用比较规范和准确的语言,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等概括出来。或许你概括出来了,但是不全面,或者太啰嗦。

所以,有针对性地做题,全面地总结答题方法,也是一个需要考试的学生,必备的练习。

建议孩子在做题的过程中,把自己做错的题,整理在一个专门的阅读理解题错题本上,并且把正确的解答写在后面,以后经常翻看,避免做过的题又错。

以上,就是小作家起跑线总结的有关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家长有些微帮助,谢谢。


小作家起跑线


在语文能力中,阅读理解能力是最核心、最关键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理解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但从现在的语文教学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激趣鼓励,善读善思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文学积淀、语感的培养。俗话说“浇树浇根”。阅读理解力,必须从“读”解决,让学生多读书,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读书,这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自然语文底蕴深厚了、视野拓宽了,理解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角度、多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

比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引导学生体会童年的萧红是那样的自由、快乐,接着相机补充萧红的一生经历,激发起他们对作者的好奇心。这样,他们对《呼兰河传》产生了向往之情。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爱上阅读。

另外,在读书的同时还要养成思考的习惯。“阅读理解”,读为基础,“思”是精髓。纵览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它们之所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李政道博士说:“当阅读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阅读时,如果只是囫囵吞枣,浅浅而读,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提高。因此,我经常告诫学生:读思结合。只有认真思考,方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精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读文后,引导他们思考:文章用词怎么样,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对文中的人物你有什么看法……必要的时候,我会把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当成课外作业让他们写下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大大增强。

二、匠心独运,品词嚼句

(一)换换词

换词是阅读感悟中最平常,却是最有效的方法。换词即用别的词语把文中的词语替换,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领略词语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黄河的主人》一文,有这样一句:“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专心致志地撑着篙 ,小心地注视着水势……”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说:把“注视”换成“浏览”行不行?学生通过思考、辨析、比较,发现用“注视”更能体现出艄公的责任感,更能让我们看清艄公从容不迫、既紧张而又高度沉静机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学生:这样的词语更能体现黄河的主人既胆大又小心,不仅有勇气还有智慧的品质。

(二)变变句

变句就是变换句式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力度和特点,把思维引向深入。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最后一句:“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可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妈妈。”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

(三)减重点

减重点就是首先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需要把其中的重要关键词或修饰的成分去掉,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看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原词的独特作用。如,《天鹅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个大的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将“重重”两字去掉,再来品读是何感受。这样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更深入,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智慧的见解。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理解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四)反复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始终是语文教学法宝,也是应对所有语文问题的最基本的途径。课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词难句。有的比较含蓄,要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必须加强指导诵读,如,“西北风呼呼地刮着”一句,有的学生会把“呼呼”“刮”读得很重。但在反复品读中,他们理解重音轻读的方法,将一般作重读处理的“刮”字读得轻一些,更能表现出北风的猛烈。长此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有效提高。

三、实战技巧,题不离文

(一)反复阅读选文,奠好做题基础

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给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做阅读题的第一步必须要读懂、读透原文。一般情况下,拿到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粗线条读、有目标读、与作者共鸣读。

第一遍粗线条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的一种方法,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有目标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带着检测题仔细阅读文章。在此基础上,要用笔或用手逐字指着读。这样的要求使我们班的每个学生都养成了做题细心的好习惯。这样为他们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法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遍与作者共鸣读,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理解,首先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事物、人物,走进文章里,与作者共同经历过程;再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文章,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关注原文重要信息,以文解题

以文解题,即是所有的题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全,因此,大部分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有些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重新组织。

1.关注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懂它,文章的大概意思也知晓了三分之一。例如,课外阅读文章《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最快乐的》一文,讲述的是一个孩子被父母逼着学钢琴,结果适得其反的故事。有一道思考题:看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扣住标题就可以了。

2.关注文段的点睛句。点睛句即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就会更准确。如,《太阳花》一文,第二段开头的一句是“太阳花真美啊”,接着介绍太阳花如何美。思考题要求学生概括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学生只要抓住这句话,问题便迎刃而解。

3.关注人物品质的关键词。这在写人物的文章上尤为突出。一般写人物的文章里,我们总会找到关键的形容人物特点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人物性格的作用。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例如,《黄河的主人》最后一节:“他凭着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学生只要抓住“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这几个抒情亮点,无论题目怎样变化,学生有了依据点,做题就会游刃而余。

“万变不离其宗”。做阅读理解题,绝不能游离于文章之外而去凭空猜测。紧紧抓住原文,对做题是很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善于动脑、敢于钻研,就能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多读书、善读书。


绵阳镭霆教育


您好!欢迎来到“小张学知识”问答领地,小张将用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每位读者!

“你认为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此问题,我想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所以,阅读要有方法,我们在阅读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为我们要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中讲的是什么内容之后;然后再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进行仔细阅读,要知道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再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意思,然后我们把讲同一个意思的自然段归合并在一起,划分出逻辑段(也就是意义段);我们再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学着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小张学知识


若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我们需要:

1)提升专注力;

2)大脑解析文本的能力;

3)实践经验的积累。

阅读是高度集中的心智活动。

1、阅读是一项深度思维活动,需要拥有高度的专注力!

无论是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都伴随着复杂的脑神经认知过程。

若没有专注力保障,很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干瞪眼而做白日梦。

我们需要训练自身的大脑,集中注意力,对周围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断抵抗着分散注意力的各种感官信号。

为此,我们需要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关闭干扰我们的电子产品。

这是能顺利阅读理解的前提保证。

2、提升文本解析能力

语言的听说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而读写能力则是后天训练的。

抽象的文本书写在文本上,需要大脑解析(理解分析),然后传输给相应的大脑皮质层,进行深度加工。

“识字”的过程,也可看作阅读的解析活动。

在以英文为代表的表音文字中,大脑在瞬间,几毫秒内,就完成识别字母、字母组合、单词意义、以及联系的视觉图像。

而对于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字体系,大脑的解析过程更复杂。

按照美国塔夫斯大学心理发展学家玛丽安.沃尔夫的说法,(象形文字)需要发展的神经通路简直就是在大脑皮层中画“十”字,连接不同的区域,涉及听觉、决策以及空间分析区。

由此可见,文本解析过程非常复杂。这也通常说明了阅读障碍的所在。

为了提升阅读能力,加快解析速度。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帮助大脑建立神经回路。

如,大声朗读,用手书写。通过反复训练,大脑对解析的对象,就会熟能生巧,反应迅速了。

3、实践经验积累

阅读时,遇到描述的场景,大脑都会进行模拟。

大脑异常活跃,联系曾经的经验。

这也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动态认知实验室的研究员尼科尔.斯皮尔于2009年在《心理科学》所发表的研究成果。

对家长的启发是,见多识广,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在春暖花开之时,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增进亲子感情,同时潜移默化地为孩子储备知识经验,一举三得。

欢迎关注:甲骨游学,青云计划获奖者,优秀教育领域创作者。

(1)三娃奶爸,勤奋父亲,育儿达人。
(2)教育技术极客,《说文解字》视频被腾讯收录为精品内容。
(3)教育领导力硕士,海外名校毕业,全A拿下。

欢迎赐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