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襄樊已經叫襄陽,黃岡何時改黃州


襄樊已經叫襄陽,黃岡何時改黃州

2010年12月8日,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襄陽一片歡呼。時任襄陽市委書記唐良智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襄樊更名為襄陽,是尊重歷史、傳承文化、順乎民意之舉。”其實,身為黃岡人,我們經常受到質疑:黃岡為何放棄“黃州”這個大名鼎鼎的名稱不用,而要用“黃岡”這個鮮為人知的名稱?

由此,我們認為:“黃岡市”應該更名為“黃州市”,這不僅僅是城市名稱的改變,更是提高黃州文化軟實力的需要,是對黃州人文品牌正本清源的需要,是彰顯黃州悠久歷史文化的需要。


歷史隸屬關係,不宜顛倒

南北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北周朝廷改南司州為黃州,始有黃州之名。也就是說,黃州這一名稱已存在1431年。黃州成立後,除在初唐曾短期稱齊安郡、永安郡外,一直稱黃州,在政區建制上一直是州府一級。在隋唐五代宋元時期,一直轄有黃岡縣、黃陂縣、麻城縣等縣,在鄂東地域與蘄州兩州並治。明初設立黃州府,洪武十一年(l378年),朝廷將蘄州歸屬黃州府,史稱“蘄黃合一”。此後明清兩朝,黃州府轄有黃岡、麻城、黃陂、羅田、蘄水、蘄州、廣濟、黃梅、黃安等州縣。

襄樊已經叫襄陽,黃岡何時改黃州


黃岡縣這一名稱始於隋朝開皇十八年(598年),黃岡這一名稱已存在1412年。黃岡縣成立後,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個朝代,均屬黃州或黃州府管轄,解放後,也一直是黃岡地區的屬縣,直至1991年撤銷黃岡縣,設立黃州市,黃岡縣的建制才消失。

由此可知,黃州與黃岡在歷史沿革上一直是上下級隸屬關係,勿庸質疑。千百年間形成的歷史淵源,不宜輕率斷裂和顛倒。


人文歷史底蘊,不宜淡化

“黃州”之名,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人文歷史上,可謂大名鼎鼎,名聲遠播,如杜牧、王禹偁、孟珙、于成龍等名臣皆任職黃州,如韓琦、張文潛、楊守敬等名流皆寓居黃州,而杜牧的《赤壁》詩、王禹偁的《黃州新建小竹樓記》、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等文學名篇至今仍是全國大學、中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黃州赤壁的《景蘇園帖》是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歷史和文化積澱而成的黃州赤壁文化是獨具魅力的文化體系。

襄樊已經叫襄陽,黃岡何時改黃州


說到黃州,就要講蘇軾,他於詩、詞、文、賦、畫、書諸方面都卓然超群,自成流派,為我國的文化發展和繁榮做出了傑出貢獻。蘇軾謫居黃州四年又四個月(含兩個閏月),留下約740餘篇詩詞文賦,如赤壁二賦,如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代表的黃州詞,以《柯丘海棠詩》為代表的黃州詩,以《記承天寺夜遊》為代表的黃州文,以《黃州寒食帖》為代表的黃州書法,形成了他的文學創作巔峰,使黃州時期成為他一生中豐富多彩、刻骨銘心的歲月。為了紀念在黃州的經歷,他自號東坡居士,茲後,蘇東坡之名冠天下。可以說:蘇東坡與黃州是無法割裂的。東坡文化研究是當代顯學之一。

襄樊已經叫襄陽,黃岡何時改黃州


黃岡縣由於歷史上一直隸屬黃州,且千百年來,黃州(府)城與黃岡縣城一直同城,黃岡名聲一直被黃州名聲籠罩。所以,歷史上,“黃州”之名一直聲名顯赫,而“黃岡”名稱相對於“黃州”而言,鮮為人知,且給人以土氣有餘、文氣不足的感覺,與本地文化品位不相稱。


提升文化軟實力,不宜等待。

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所以,要實現黃岡的復興,在持續發展硬實力的同時,必須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許多有識之士和機構為了提升黃岡文化軟實力、恢復黃州歷史文化名城本來面目,撰文立說,奔走呼籲。如團風縣領導為將團風縣更名為黃岡縣做了大量工作,以接續黃岡縣的歷史,只因市縣不能同名,以及黃岡市、黃州區、團風縣沒有綜合考慮,才使這一願望沒有實現。徐州市學者惠光啟、鄭敏之、王海偉在2010年召開的東坡文化國際論壇上,鄭重地向湖北省和黃岡市兩級人民政府建議:早日將黃岡市易名為黃州市,讓黃州這座成全了蘇東坡的千年文化名城與世界千年英雄蘇東坡相映生輝。我們在編著本區域首部地方通史時,就沒有使用《黃岡簡史》名稱,而是直接使用《黃州簡史》。

襄樊已經叫襄陽,黃岡何時改黃州


同時,在我國也不乏更名後再次更名的先例。就我省地級市而言,先有荊州地區與沙市市合併,稱荊沙市,後恢復荊州市的事實,近有襄陽與樊城合併,稱襄樊市,經不懈努力,最終恢復襄陽市名的成功。

襄樊已經叫襄陽,黃岡何時改黃州


由此,我們建議,我市應儘快啟動相關工作,將“黃岡市”更名為“黃州市”,“團風縣”更名為“黃岡縣”,“黃州區”更名為“齊安區”(黃州別稱齊安)。

原文刊登於《黃岡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