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乾隆曾想將英國納入藩屬國?詔書都發了!談兩國外交的磕磕絆絆!

自世界貿易開始聯通起來以後,中國就一直是西方國家的貿易對象。

再加上曾經馬可波羅遊記所渲染的東方之富庶無可比擬,也勾起了很多西歐人的嚮往。西歐中世紀結束以後,世界就已經固定了三大貿易體系分別是西歐的殖民貿易,阿拉伯的印度洋貿易,明清時期的朝貢體系貿易。在這三者之中,最初西方的殖民貿易時規模最小,但卻極具發展力的貿易模式,三者在很長時間內都處於平行發展的狀態之下,相互之間沒有高下之分,但未來的發展大相徑庭,然而到了乾隆末年也就是英國派馬格爾尼訪華的1792年,這種形式發生了系列變化。首先,東方的朝貢貿易以及體系開始遭到挑戰,而當時的清政府並沒能順應時代的發展,而做出任何改變。

乾隆曾想將英國納入藩屬國?詔書都發了!談兩國外交的磕磕絆絆!

雖然朝貢貿易是朝貢體系之下的,但是這種上下級之間的貿易基本上僅限於東亞地區。阿拉伯人的貿易,因為西歐快速發展的殖民貿易而衰落。但是英國以及西歐其他國家,並沒有放棄東方,這個神秘國度。不論是在他們當時看來還是社會現實,東方的這個大國依然是當時最富庶最龐大的經濟體。很多人總說當時的清朝民不聊生,康乾盛世已經結束。但與同時代的西方國家相比,我們普通民眾和農民的購買力對他們而言有極強的吸引力,當時的民眾並非真的一窮二白,否則西方國家也不會數百年來一直迫切的希望東方者大國徹底開放市場。正是因為民眾的購買力處於一定的高位,所以才引來西方國家的侵入。而雙方的交流,從一開始其實是平等的,雙方之間的直接大規模的接觸,其實早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開始。

乾隆曾想將英國納入藩屬國?詔書都發了!談兩國外交的磕磕絆絆!

但是由於政權的更迭和之後越來越保守,雙方之間的官方聯繫依然不算熱絡。直到1792年英國的馬葛爾尼訪華,當時正值乾隆的79歲壽誕。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命令使臣馬戈爾尼派人到天津給皇帝進貢。當然對於英國方面而言,他們認為這一次是訪問,而對清朝而言,這下級對上級的進貢。這是英國家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的訪問使團,與馬格爾尼隨行的團員當中共有80餘人和不到100名士兵,這80餘人包含當時各界精英。當時的英國十分希望打開這個東方大國的市場,隨團攜帶了很多當時的西歐發明。希望向東方大國展示英國文明,當船隊到達廣州以後馬格爾尼一行最終到達北京。當時的清政府也確實派了直隸總督親自前往歡迎,也表明清政府對這次英國遠道而來的使團非常重視。但是雙方首先就因為禮節問題而鬧得不愉快,乾隆皇帝並不認可,馬格爾尼自稱為欽差,只有上級對下級的訪問才會用這個詞,而馬格爾尼應當稱貢使。

乾隆曾想將英國納入藩屬國?詔書都發了!談兩國外交的磕磕絆絆!

因此,英國的訪問使團被迫在通州停留多日與當時的禮部官員爆發長期爭執,最後並沒有進京而是到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皇帝。而當時清朝信奉朝貢貿易認為使團應當雙膝跪地接受國書。而英國對此並不認可,當時的英國已算得上是日不落帝國掌控數千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最終以英國並非朝貢體系內成員,而是獨立國家這一理由行使單膝跪地不必磕頭。雙方由此達成協議,馬格爾尼訪華除了給乾隆帝賀壽之外,還有更重要的目標,那就是開放當時的市場。這與之後鴉片戰爭清朝與英國所簽訂的條約十分類似。首先就是派駐常駐人員進入北京管理中英貿易。這並非是一個國家的什麼恥辱,就是列國使臣駐京以方便各國溝通交流,這在當時已經是國際慣例。但是在傳統封建禮法制度之下,這卻是國恥。

乾隆曾想將英國納入藩屬國?詔書都發了!談兩國外交的磕磕絆絆!

訪問使團提出的第二個要求就是允許英國商人在沿海各地進行貿易。其實即便當時清政府實施公行制度只允許廣州一口通商,但是英國的一些商船與各地的沿海民眾私下裡也進行著相當豐富的貨品貿易。只不過這一貿易並不被清政府所認可。每一次英國的偷渡商船都可以在各地與內地民眾進行海外貿易並且大獲其利。英國一直希望官方能夠承認這一貿易,並正式開放寧波舟山等。第三點是當時俄國與清政府已經簽訂了相應的條約允許俄國使團和商旅在北京設立商館,英國也想要此種待遇。第四個要求就是允許英國在附近的小島上修建相應的設施,將其作為儲備貨物共商人居住的居住地。第五點就是希望清政府能夠減免稅收。第六個要求就是允許英國傳教。歸根結底就是希望清政府能夠打開國門,融入到國際貿易體系當中。

乾隆曾想將英國納入藩屬國?詔書都發了!談兩國外交的磕磕絆絆!

其實這麼做雙方是處於一種共贏的關係的,畢竟在當時英國還不敢與這個東方大國直接為敵,希望以一種和平開放的方式獲得貿易權利。為了能夠與清政府達成這一交易,英國使臣向清政府進獻了一大批國禮,其中包括望遠鏡地球儀先進的天文儀器,以及各式武器鐘錶。但是清國人尤其是乾隆認為這僅是奇技淫巧,但其實這也並非乾隆等人孤陋寡聞,因為確實在當時清政府的國庫當中與馬格爾尼本人進獻的這批先進科技,器物相類似的東西確實很多,而且質量和功能上並不輸於馬格爾尼所帶來的東西。這些東西並非清政府自身工匠鑄造。而是在之前與傳教士的交往和交流過程當中獲得的。所以乾隆和當朝官員對馬格爾尼的一大批器物並沒有感到多驚奇,甚至認為這個訪問使團誇大其詞。

乾隆曾想將英國納入藩屬國?詔書都發了!談兩國外交的磕磕絆絆!

最終這一訪問是失敗的,馬格爾尼和他的團員回國後寫了大量的回憶錄,成為歐洲研究清朝的珍貴史料。雙方之間的溝通在馬格爾尼看來相當困難,除了翻譯問題之外,還有雙方的禮節和政治理念以及對事件的看法都有很大不同。同時馬格爾尼歸國以後還轉成了乾隆皇帝給英王喬治三世的詔書,有意將英國納入藩屬國成為朝貢體系當中的一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