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利川米潭溪:舊貌換新顏

記者 牟聯文 通訊員 瞿琪

“這幾年我們村真是大變樣,以前什麼都不好,現在什麼都好了。”近日,在米潭溪村,村民周西華說。

米潭溪村位於利川市忠路鎮,轄6個村民小組,208戶807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355人。通過利川市檢察院駐村“尖刀班”和村“兩委”不懈努力,該村已舊貌換新顏。

住房安全有保障

“我這房子以前是瓦房,逢下雨天就漏水,屋裡經常是潮溼的。”談到危房改造之前的住房,該村二組村民隆光友感慨不已。

隆光友2018年完成危改,不僅把房頂的土瓦換成了樹脂瓦,廁所改成抽水蹲坑,廚房灶臺貼滿瓷磚。每次做完飯隆光友就把灶臺抹得乾乾淨淨的,“現在打掃起來很方便,一抹就乾淨了,不像以前到處是灰,也不好收拾。”

住房條件改變了,房前屋後環境也有了新變化。隆光友不僅把屋前壩子硬化了,還在周圍種上點綠色植物,給具有年代感的屋子增加了一絲鮮活氣息。

其實在危房改造之初,該村危改工作一度陷入困境,有些村民擔心自己墊付資金後,政府不兌現獎補資金,也有些村民沒有資金墊付,拒絕危房改造。“尖刀班”通過走訪調研後決定採取分類施策、包戶到人的方法,重點做好思想工作,打消村民顧慮,確保危房改造“四類對象”應改盡改。

目前,米潭溪村已完成危房改造99戶,實現了全村“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的目標。

環境整治見實效

“我不在家,你要記得幫我把衛生搞好。”李元成打電話囑咐妻子。

李元成原居住地在米潭溪村二組青崗嶺李家院子,後遷至米潭溪村安置點,併成為安置小區負責人,時常自發打掃村路等公共區域。今年7月,李元成因病住院,住院期間他始終放心不下安置小區及周邊的公共衛生,經常囑咐妻子要把衛生搞好。

“國家政策這麼好,幫我們修了新房子住,我們再不愛整潔就太說不過去了。”李元成說。

據該村“尖刀班”班長冉瑞黎介紹,現在村民已經自覺形成了環保意識。以前白色垃圾隨處可見,路邊的牛糞也無人清理;現在村民都能自覺把垃圾扔進垃圾池內,自家養的牛排洩出的糞便也能及時清理。現在的米潭溪村乾淨整潔。

為改善村民人居環境,該市檢察院駐村以來累計投入資金60餘萬元用於環境整治,修建垃圾收集房(池)24個,修建步行道1公里,修補毀損公路1.5公里,安裝路燈10盞,購買道路吹風機、高壓清洗機各1臺,並僱了兩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專門負責全村垃圾收集。同時,在2018年年初成立人居環境整治小組,推舉一名村定補幹部專司環境整治工作,制訂環境整治工作方案,以散居戶“掃淨碼齊”,公共區域“靚麗煥新”為標準,實現了從“院落美”邁向“村莊美”的目標。

改善交通壯產業

米潭溪村三組村民李尚遠是該村的菸葉種植大戶,能大規模種植菸葉得益於村裡的交通條件改善。

“我們村山高路遠,以前全是泥巴路、山路,車很難通行。”李尚遠說,村裡好多肥沃的耕地荒廢了,想擴大種植規模因路不好也無能為力。

“尖刀班”想群眾之所想,積極爭取交通部門及忠路鎮黨委、政府的支持。截至目前,全村完成硬化公路13公里。

為保質保量完成道路建設,“尖刀班”安排專人在混凝土攪拌站及施工現場全程監督,確保施工方不偷工減料,同時不定時深入施工現場抽查施工質量。

交通條件改善後,李尚遠開始擴大種植規模,從原來的八九畝地擴大到現在的40多畝,收入也由原來的四五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0多萬元,以前的單間小烤房也換成了現在的五間現代化烤房。

“以前的日子過得很緊巴。”李尚遠說,“現在好了,種植規模擴大了,收入增加了,手頭上也寬鬆些了,條件好了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