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齊魯地名探究——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高青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高青

高青地圖

【地名由來】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高苑、青城兩縣合併為高青縣,隸屬中共渤海行署。此為高青縣得名之始,所以"高青"是一個年輕的名字。既然是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我們再來看下這兩個地名的源頭。

"高苑"是一個古老的地名——高苑縣,西漢縣名,隸屬千乘郡,舊址在今山東鄒平縣苑城駐地。自西漢初年到如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青城縣"則自元朝開始,元(蒙古)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置青城縣,治今高青縣高城鎮駐地田鎮西12公里。

齊魯地名探究——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高青

高青風光

高青縣,隸屬山東省淄博市,位於魯北平原,淄博市北端,總面積831平方公里。高青縣獲評"中國溫泉之城"、"中國白酒名城"、"中國黑牛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2020年年山東省四星級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預試點城市。

【尋歡文史】

五個青城縣

青城縣有五個,山東、山西、河北、安徽、四川各有一個。其中名氣最大的是四川的青城縣,乃是古蜀先民的生活之地,而且還有芒城古遺址、漢末五斗米道及青城山道教宮觀、唐玉珍公主道觀上皇觀、後蜀花蕊夫人(一說前蜀另一花蕊夫人)、北宋初王小波李順茶農起義等歷史遺留。青城山還留下了白娘子的傳說——"青城山下白素貞,洞中千年修此身"

齊魯地名探究——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高青

白娘子

山東青城縣(1235年——1948年)

現已歸入高青縣,從1235年建制,到1948年撤銷,中間雖有撤併,總的延續年限也可算有713年。

山西青城縣(1941年——1945年)

抗日戰爭時期我黨於1941年,在翼城、浮山、沁水之間,以青城為中心設置青城縣,屬太嶽區。1945年撤銷。

河北青城縣(前218年——1943年)

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為求長生之藥,率500名童男和500名童女渡海到蓬萊,入海前經柳縣,在今羊二莊西建卯兮城。1943年由新海縣與青城縣合併為新青縣。

安徽青城縣(不詳)

東晉末年,置青城縣,屬晉熙郡(故皖城,今安徽潛山縣梅城鎮)。不久廢。

四川青城縣(483年——1276年)

南齊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劃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縣部分地置齊基縣(治所在今青城山鎮五里村)。

齊魯地名探究——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高青

青城山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廢齊基郡,改齊基縣為清城縣(治所在今石羊鎮古城村),屬犍為郡。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改清城縣為青城縣。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灌州,裁撤青城、導江二縣。

【歷史沿革】

堯舜禹時期,境內生活著崇尚鳥的人。時(前2590年),居(今高青陳莊)。

禹夏時,本境為季萴氏封國。

殷商時,為逢伯陵氏封國。太戊五十八年(前1587年),建成,高青為古薄姑國領地。

周武王十二年(前1044年),姜子牙封於齊,建都齊水(濟水)之畔之營丘(今高青陳莊)。

春秋時,齊國在縣境東部設千乘邑。

齊魯地名探究——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高青

秦,在鄋瞞國故地設狄縣,縣治今高青縣高城鎮。高青東部屬臨淄郡,西部屬濟北郡。

西漢,置千乘郡,又置千乘縣,漢高祖封婁敬為建信侯,又置東鄒縣,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劉邦封丙倩為高宛侯,後為高宛縣。元朔四年(前125年),漢武帝封齊孝王子劉燕為被陽侯,後改為被陽縣。

東漢初,復置狄縣,改高宛縣為高苑縣。永平三年(60年),千乘郡改名千乘國,翌年復為千乘郡。建初四年(79年),漢章帝封其長子劉伉為千乘王,千乘郡遂改為千乘國。永元七年(95年),千乘國改為樂安國。漢安帝二年(108年),狄縣更名臨濟縣,移治臨濟。質帝時改樂安國為樂安郡,千乘縣、臨濟縣、高苑縣等屬樂安郡。高青大部屬臨濟、千乘、高苑縣。西部為梁鄒縣地,屬濟南國。

三國魏時,高青東部為臨濟縣、千乘縣、高苑縣地,屬樂安郡。青城以西為鄒平縣地,屬濟南國。樂安國和濟南國皆隸青州。西晉時廢千乘縣。高青東部為臨濟縣、高苑縣地,屬樂安國。西部的青城及花溝、黑裡寨沿小清河部分屬鄒平縣,隸濟南郡。

齊魯地名探究——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高青

南北朝時,南朝宋廢高苑縣,將臨濟縣遷於縣西部劉家鎮(今黑裡寨鎮劉家鎮村)。復置千乘郡並移治今境。原臨濟城更名長樂,置僑長樂縣(今河北省、、為古長樂地,時長樂人南遷至此,沿用長樂之稱,置縣)。在今高青、博興之間,僑置。此時高青縣境為僑長樂縣、僑陽信縣和臨濟縣地。臨濟縣屬,僑陽信縣屬僑。孝武帝劉駿在古被陽城僑置,屬僑,皆隸屬青、冀二州。南北朝時,南朝宋廢高苑縣,將臨濟縣遷於縣西部劉家鎮(今黑裡寨鎮劉家鎮村)。復置千乘郡並移治今廣饒縣境。原臨濟城更名長樂,置僑長樂縣(今河北省冀縣、衡水縣、棗強縣為古長樂地,時長樂人南遷至此,沿用長樂之稱,置縣)。在今高青、博興之間,僑置陽信縣。此時高青縣境為僑長樂縣、僑陽信縣和臨濟縣地。臨濟縣屬平原郡,僑陽信縣屬僑樂陵郡。孝武帝劉駿在古被陽城僑置渤海郡,屬僑冀州,皆隸屬青、冀二州。

北朝魏,設長樂郡,郡治在長樂城(今高城),高青地為長樂縣、臨濟縣地。長樂縣屬長樂郡,隸青州;臨濟縣屬東平原郡,隸齊州。北朝東魏,高青地屬青州。北朝齊廢長樂郡,移長樂縣治於被陽故城,改屬齊郡,隸青州。

隋,高青縣初為長樂縣、鄒平縣地,屬齊郡,隸青州。開皇十八年(598年),長樂縣更名會城縣,大業三年(607年),改會城縣為高苑縣,仍屬齊郡,隸青州。

齊魯地名探究——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高青

唐時,本境為高苑縣、鄒平縣地。景龍元年(707年),析高苑一部置濟陽縣,元和十五年(802年),併入高苑縣。在今青城鎮置青平鎮,屬鄒平縣。

五代時,為高苑縣、鄒平縣地,屬淄州。

宋,為高苑縣、鄒平縣地,屬淄州,隸京東東路。景德二年(1005年),在高苑置宣化軍,領高苑縣。熙寧三年(1070年),以縣令兼軍使。

金,廢宣化軍,高青仍為高苑縣、鄒平縣地,屬淄州,隸屬山東東路。天興二年(1233年),置青城縣,隸濟南路,後廢。

齊魯地名探究——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高青

元時,高苑初屬淄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州廢,改屬益都路總管府,隸山東東西道宣尉司。太宗七年(1235年),復置青城縣,初隸濟南路,中統時屬陵州,至元年間,改隸河間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般陽路,高苑縣西、青城縣東、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鎮在內的區域為般陽路的新城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將青城縣併入鄒平縣、齊東縣,青城更名為清池店。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置青城縣,屬濟南府。高苑縣屬青州府。兩縣皆屬山東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高青為三府四縣地。東南為高苑縣地,屬青州府;西南為鄒平縣,屬濟南府;西北為青城縣,東北為蒲臺縣,屬武定府。

齊魯地名探究——高苑、青城兩縣合二為一——高青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改道,高青為高苑、青城縣、蒲臺縣、濱縣、齊東、鄒平縣地,隸屬岱北道。

民國三年(1914年),改屬濟南道。

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省分設十道,青城、蒲臺、濱縣劃屬武定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除道制,各縣直屬省轄。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到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高苑縣、青城縣屬國民黨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魯北行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高苑縣、青城縣仍屬國民黨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魯北政府辦事處。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高苑、青城兩縣合併為高青縣,隸中共渤海行署。

1950年5月,廢渤海行署,高青縣隸屬惠民專署。

1956年3月,高青縣與齊東縣合併,改稱齊東縣,隸惠民專署。

1958年11月,將齊東縣析入博興縣、鄒平縣,皆屬淄博專署。

1961年10月,復置高青縣,隸惠民專署。

1990年1月1日,高青縣劃歸淄博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