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容齋隨筆》原文及譯文(中),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史必讀之書


將軍官稱

【原文】

《前漢書百官表》:"將軍皆週末官,秦因[1]之。"予按《國語》:"鄭文公以詹伯為將軍。"又:"吳夫差十旌一將軍。"《左傳》:"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檀弓》[2]:"衛將軍"。《文子》:"魯使慎子為將軍"。然則[3]其名久矣。彭寵為奴所縛,呼其妻曰:"趣[4]為諸將軍辦裝。"《東漢書》注云:"呼奴為將軍。欲其赦己也。"今吳人語猶謂小蒼頭[5]為將軍,蓋本諸此。

【註釋】

[1]因:因襲,沿用。

[2]《檀弓》:《札記》中的篇章。

[3]然則:由此可見。

[4]趣:通"促",趕緊,趕快。諸將軍:諸位將軍。這裡指各位奴隸。辦裝:置辦行裝。

[5]小蒼頭:級別很低的奴婢。

【譯文】

《漢書·百官表》中載:"將軍都是周代末年的官。秦代沿用了這個稱號。"據查,《國語》裡有載:"鄭文公以詹伯為將軍。"又載:"吳王夫差十旌一將軍。"《左傳》裡記有"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檀弓》裡有"衛將軍"語。《文子》裡亦有"魯國任用慎子為將軍"。可見,將軍的稱號時間很久了。東漢時,彭寵為奴隸縛捆,他急忙喊叫他的妻子說:"快去為各位將軍置辦行裝。"《後漢書》中在這一句下作注說:"稱呼奴隸為將軍,是為了要他們釋放自己。"現在吳(今江蘇蘇州)人仍稱名叫小蒼頭的奴隸為將軍,其根據也在於此。

《容齋隨筆》原文及譯文(中),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史必讀之書

孟子書百里奚[1]

【原文】

柳子厚[2]《復杜溫夫書》雲:"生用助字,不當律令,所謂乎、歟、耶、哉、夫也者,疑辭[3]也。矣、耳、焉也者,決辭[4]也。今生則一[5]之,宜考前聞人所使用,與吾言類且異,精思之則益也。"予讀《孟子》百里奚一章曰:"曾不知以食牛幹秦穆公之為汙也[6],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時舉於秦[7],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味其所用助字,開闔變化,使人之意飛動,此難以為溫夫輩言也。

【註釋】

[1]百里奚:秦穆公時賢臣,早年貧窮困乏,流落不仕。百里奚輔佐秦穆公,富國強兵,立下大功。

[2]柳子厚:即柳宗元,字子厚。

[3]疑辭:疑問詞,表示疑問語氣。

[4]決辭:判斷詞,表示判斷。

[5]一:同一對待,認為它們都一樣。

[6]曾不知以食牛幹秦穆公之為汙也:食牛,給牛吃食,餵養牛。百里奚曾經做過放牛的奴隸,故有此說。

[7]時舉於秦:當被秦舉薦時。

【譯文】

柳宗元在《復杜溫夫書》中說:"你在寫文章時,使用助詞,不合乎規則。人們常用的所謂乎、歟、耶、哉、夫等,是疑問字,表示疑問的意思。所謂矣、耳、焉等,是判斷字,表示判斷的意思。而今,你認為這些字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應仔細查考前人對這些字的使用。若與我上面所說的是不同的,從此進行認真的思考分析是有益的。"我在讀《孟子》一書時,見到關於百里奚的一段記載:有人說百里奚用自己賣給秦國養牲畜的人的所得來懇求秦穆公,這話可信嗎?其回答是:他竟不知道用飼養牛的方法來懇求秦穆公是"為汙也,司謂智乎?"他預見到虞公不可以勸阻,便不去勸阻,"可謂不智乎?"他又預知到虞公將要滅亡,因而早早離開,"不可謂不智也"。當他在秦國被推舉出來的時候,便知道秦穆公是一位可以幫助而有作為的君主,"可謂不智乎?"仔細辨別所使用的助字,開合變化,使人思緒飛動,這些對溫夫之輩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韓柳為文之旨

【原文】

韓退之自言:作為文章,上規姚、姒、《盤》、《誥》、《春秋》、《易》、《詩》、《左氏》、《莊》、《騷》、太史、子云、相如,閎[1]其中而肆其外。

柳子厚自言:每為文章,本之《書》、《詩》、《禮》、《春秋》、《易》,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2],參之《孟》、《荀》以暢其支[3],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4],參之太史公[5]以著其潔。此韓、柳為文之旨,要學者宜思之。

【註釋】

[1]閎:宏大充實。肆:汪洋恣肆。

[2]厲其氣:振奮文章的氣勢。

[3]暢其支:使文章行文流暢通順。

[4]致其幽:使文章意境幽遠。

[5]太史公:即司馬遷,他著《史記》,語言精練優美,無冗詞。

【譯文】

唐代韓愈曾說:寫文章時,應當師法上古的名著名篇,諸如《虞書》、《夏書》、《尚書·盤庚》、《尚書·誥》、《春秋》、《易》、《詩經》、《左傳》、《莊子》、《離騷》,以及司馬遷、揚雄、司馬相如的文章。在內容上要充實,在表現上要流暢。

柳宗元則認為,寫文章時,應當首先依據《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易經》這個根本。其次,要參照《穀梁傳》的寫法,可使文章思路開闊,振奮氣勢。參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流暢、說理精當。參照《莊子》、《老子》,可使文章酣暢潑墨,妙筆生花。參照《國語》,可使文章情趣橫生,耐人尋味。參照《離騷》,可使文章意境幽遠,發人深省。參照《史記》,可使文章語言優美,簡潔精練。這是韓愈、柳宗元兩人所談的創作要旨,應當引起學人的重視。

諸葛公

【原文】

諸葛孔明千載人[1],其用兵行師[2],皆本於仁義節制,自三代以降[3],未之有也。蓋其操心制行[4],一出於誠[5],生於亂世,躬耕隴畝,使無徐庶之一言[6],玄德之三顧,則苟全性命,不求聞達必矣。其始見玄德,論曹操不可與爭鋒,孫氏可與為援而不可圖,唯荊、益可以取,言如蓍龜[7],終身不易[8]。二十餘年之間,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敵人畏之。上有以取信於主,故玄德臨終,至雲"嗣子不才,君可自取[9]";後主雖庸懦無立,亦舉國聽之而不疑。下有以見信於人,故廢廖立而立垂泣,廢李嚴而嚴致死。後主左右奸闢側佞[10],充塞於中,而無一人有心害疾者。魏盡據中州,乘操、丕積威之後,猛士如林,不敢西向發一矢以臨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馬懿案行其營壘處所,嘆為天下奇才。鍾會伐蜀,使人至漢川祭其廟,禁軍士不得近墓樵採,是豈智力策慮所能致哉?魏延每隨公出,輒[12]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於潼關,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諸葛亮而東,直取長安,以為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史臣謂公以為危計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將飛書告之,擇日合戰,豈復翳行竊步,事一旦之譎[13]以規咸陽哉!司馬懿年長於公四歲,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14]漢,非人力也。"霸氣西南歇,雄圖歷數屯。"杜詩盡之矣。

【註釋】

[1]千載人:千年的偉人。

[2]行師:用兵,出兵。

[3]自三代以降:自從夏商周三代以來。

[4]操心制行:思想和行為。

[5]一出於誠:全部都出於一片赤誠。一,一概,全部。

[6]使無徐庶之一言:假使沒有徐庶對劉備的那一句推薦。徐庶本效力劉備,被曹操扣押了他的母親,徐又是孝子,只得前往曹營。走前,徐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他比自己更有韜略。使無,假使沒有。

[7]蓍龜:蓍草、龜殼,兩者都是用來占卜的,此處代指占卜算卦。

[8]易:更改,變更。

[9]自取:自取帝位,自己做了皇帝。

[10]佞:善辯,巧言諂媚。

[11]禁:禁止。

[12]輒:總是,就。

[13]譎:欺詐,玩弄手段。規:謀劃。

[14]祚:福,賜福。

【譯文】

諸葛孔明是千載偉人,他用兵行軍、指揮作戰,都以仁義之道為本,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來未曾有過的。他的思想行為,一概出於對劉玄德和恢復漢室事業的忠誠。他生在亂世,親自種田謀生,假使沒有徐庶一句話的推薦、玄德三顧茅廬的熱忱,那麼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揚名顯達是一定的了。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會見玄德,縱論天下大勢時,就提出不可與曹操較量高低,對孫權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圖謀,只有荊州、益州可以奪取。這些論斷像蓍佔、龜卜一樣準確,終其一生的政治經歷看,真是不容變更之論。在他掌權的20多年裡,國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敵人畏懼他。對上,他以忠誠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臨死時以至於對他說:"我的兒子沒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後主劉禪雖平庸懦怯、無所建樹,也把整個國家交給他而毫無懷疑。對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屬信賴,所以長水校尉廖立與驃騎將軍李嚴雖都被除名為民,但聽到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後,廖立垂泣不已,李嚴病發死去。後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宮中,卻沒有一個人有嫉恨暗害諸葛亮之心的。當魏國完全佔領中州之地以後,還挾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積威,軍中勇猛的將士如林,卻不敢派一兵一卒發一支箭到蜀國,而諸葛亮卻率領大軍六出岐山、討伐魏國,致使魏國上下畏懼蜀國如同畏虎。敵帥司馬懿仔細考察諸葛亮軍營壁壘後,歎服他是天下奇才。敵將鍾會征討蜀國時,特地派人至漢川祭禮諸葛亮廟,並下令軍士,禁止在諸葛墓附近砍柴。這難道是智力高超或謀略過人所能獲得的嗎?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兵伐魏,總想請求撥給自己將士萬人,他要仿韓信故事,從暗道與諸葛亮潼關會師,諸葛亮堅決制止,決不允許;魏延又想請求諸葛亮撥給他將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嶺向東走,直取長安。他認為這一軍事行動能使咸陽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記載說,諸葛亮認為這是危險之計而不予採納。其實不然,諸葛公真是人們所說的正義之師,不用詐謀奇計,他正要率領數十萬大軍,佔據通衢要道去討伐敵人。他樹起大旗,高鳴戰鼓,直指魏國京都,本來要飛騎傳書,通知敵方,擇定日期交戰,難道又能隱密行動,暗中行事,以譎詐之計謀圖咸陽嗎?司馬懿比諸葛亮年長四歲,司馬懿活著而諸葛亮卻不幸死去,享年才54歲。上天不保佑漢室,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氣西南歇,雄圖歷數屯。"杜甫這兩句詩說天命去而漢祚終,是將當時的情勢概括盡了。

沐浴佩玉

【原文】

"石駘仲卒,有庶子[1]六人,卜所以為後者[2],曰:'沐浴佩玉則兆[3]'。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孰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者乎[4]?'不沐浴佩玉。"此《檀弓》之文也。今之為文者不然,必曰[5]:"沐浴佩玉剛兆,五人者如之,祁子獨不可,曰:'孰有執親之喪若此者乎?'"似亦足以盡[6]其事,然古意衰[7]矣。

【註釋】

[1]庶子:庶出的兒子,不是正妻所生。

[2]卜所以為後者:占卜看這六個兒子中哪一個可以繼承自己的位子。

[3]兆:吉兆。

[4]孰:怎麼,哪裡。執親之喪:父母親喪事期間。

[5]必曰:必定會寫。

[6]盡:概括,說盡。

[7]衰:減弱、衰退。

【譯文】

"(春秋時代衛國大夫)石駘仲去世,沒有嫡子,只有庶出的兒子六人,於是請掌卜的人卜佔哪個兒子可以立為後人。掌卜人說:'如果沐浴並佩戴玉器就能得到吉兆。'於是其中五人都去沐浴佩玉。只有石祁子說:'(居喪應該穿著喪服,悲哀憔悴,)哪有在父親喪事期間而沐浴佩玉的人呢?'他就不去沐浴佩玉。"這是《禮記·檀弓》篇中的一段文字。如今寫文章的人卻不這樣寫,必定寫道:"沐浴佩玉就能得到吉兆,五人就這樣做,單單祁子不這樣做,還說:'哪有在父親喪事期間像這樣子的人呢?'"似乎也足能概括出這件事,然而古文中的意思就減弱多了。

皇甫湜詩

【原文】

皇甫湜、李翱,雖為韓門弟子,而皆不能詩[1],浯溪石間有湜一詩,為元結[2]而作,其詞雲:"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碎。然長於指敘,約潔多餘態。心語適相應,出句多分外。於諸作者間,拔戟[3]成一隊。中行雖富劇。粹美君可蓋[4]。子昂感遇佳[5],未若君雅裁[6]。退之全而神,上與千年對。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文於一氣間。為物莫與大。先王路不荒,豈不仰吾輩。石屏立衙衙[7],溪口揚素瀨。我思何人知,徙倚[8]如有待。"味此詩乃論唐人文章耳,風格殊無可採[9]也。

【註釋】

[1]不能詩:不太會做詩。

[2]元結:字次山,號漫叟、聱叟,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大曆七年卒。是唐朝著名詩人,主張詩文為政治、社會服務,強調詩歌的諷喻作用。

[3]拔戟:出類拔萃。

[4]蓋:蓋過、超過。

[5]子昂感遇佳:子昂的感遇詩雖然好。子昂,即陳子昂,字伯玉,初唐詩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現留存有感遇詩30多首。

[6]雅裁:代指佳作。

[7]衙衙:相向而立的樣子。

[8]徙倚:徘徊躊躇。

[9]採:採取、借鑑。

【譯文】

皇甫湜和李翱,雖然是韓愈門下的弟子,卻都不太會寫詩。在永州浯溪旁的石刻間有皇甫湜的一首詩,是為元結而作的,內容是:"元結所作詩篇都很好,可惜大都殘缺不全。但是他長於寄託和描敘,寫得簡潔而形象。他也擅長以質直古樸的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詩中的警句也常常出人意料。本朝詩人眾多,將出類拔萃的詩人排成隊伍,在中間那一行眾多的詩人裡,次山你仍以精粹優美的詩篇蓋過他人。陳子昂的感遇詩雖好,也不如你的大作。韓愈的詩文全面、優美而神奇,只能往前與千年以來的名家相比。李白、杜甫的才華是大海翻騰的波濤,其高下不是我一句話可以概括的。古往今來,詩文以氣為主,沒有比'氣'更重要的了。自《詩經》以來詩歌反映現實的道路不容荒蕪,豈不要仰仗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嗎?浯溪岸邊的石屏排列成行,溪口揚起白色的急流。我的思索什麼人知道呢?我徘徊躊躇在久久地等待。"玩味這首詩是在評論唐代詩文,但在風格上卻沒有什麼特色可取。

霍光賞功

【原文】

漢武帝外事四夷[1],出爵勸賞[2],凡[3]將士有軍功,無問貴賤,未有不封侯者。及昭帝時,大鴻臚田廣明平益州夷[4],斬首捕虜三萬,但[5]賜爵關內侯。蓋霍光為政,務與民休息,故不欲求邊功。益州之師,不得已耳,與唐宋璟抑郝靈佺斬默啜之意同。然數年之後,以範明友擊烏桓[6],傅介子刺樓蘭[7],皆即侯之[8],則為非是。蓋明友,光女婿也。

【註釋】

[1]外事四夷:對外處理四方少數民族事務。

[2]出爵:獲得官爵,此處指使獲得官爵。勸賞:樂於行賞。

[3]凡:但凡,只要。

[4]平益州夷:平定益州少數民族。

[5]但:只是。

[6]烏桓:古代少數民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漢武帝時,臣服於漢朝。

[7]樓蘭:西域古國,因地勢緣故,臣服匈奴和漢朝兩方。昭帝時,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其舊主,立新王,改國名為鄯善,將樓蘭納入漢朝勢力範圍。

[8]即:立即。侯之:以之為侯,即給其封侯。

【譯文】

漢武帝對外治理少數民族,利用爵位鼓勵獎賞將士,只要有了軍功,不論出身顯貴或低賤,沒有不封侯的。等到漢昭帝時,掌管外交禮儀的大鴻臚田廣明平定益州少數民族,斬殺並捕獲俘虜了三萬人,只被賞賜關內侯的爵位。因為霍光處理政務,力求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不希圖在邊地建立戰功。益州之戰,是不得已的,這跟唐代宋璟抑制郝靈佺斬殺突厥可汗默啜的情況相同。但是幾年之後,霍光派範明友攻擊烏桓,派傅介子刺殺樓蘭王,事成之後,都馬上給他們封侯,這就不對了。大概是因為範明友是霍光的女婿吧。

漢文失材

【原文】

漢文帝見李廣曰:"惜廣不逢時,令當高祖世[1],萬戶侯[2]豈足道哉!"賈山上書言治亂之道,借秦為喻,其言忠正明白,不下[3]賈誼,曾[4]不得一官。史臣猶讚美文帝,以為山言多激切,終不加罰,所以廣諫爭之路[5]。觀[6]此二事,失材多矣。吳楚反時,李廣以都尉戰昌邑下,顯名[7],以梁王授廣將軍印,故賞不行[8]。武帝時,五為將軍擊匈奴,無尺寸功,至不得其死[9]。三朝不遇[10],命也夫!

【註釋】

李廣[1]令當高祖世:如果讓你活在漢高祖的那個年代。

[2]萬戶侯:食邑在萬戶以上。是漢代侯爵的最高一層。一般都是因軍功而被封賞。後世就將"萬戶侯"作為大官的象徵。

[3]不下:不比……差。

[4]曾:竟然,簡直,還。

[5]廣諫爭之路:廣開勸諫帝王的言路。

[6]觀:考察。

[7]顯名:名聲顯赫。

[8]行:施行,實施。

[9]至不得其死:到最後死也沒得到任何功名。

[10]遇:知遇。

【譯文】

漢文帝召見李廣說:"可惜李廣生不逢時,如果處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又算什麼!"賈山上書談論治理亂世的方法,借用秦朝的事打比方,他的言論忠烈正直、明白暢曉,不比賈誼差,可他竟然沒有得到一官半職。但是史官們仍然稱譽讚頌漢文帝,認為賈山的言辭過於激烈熱切,最後也沒有受到責罰,這是漢文帝用來廣開勸說帝王言路的方法。考察這兩件事,漢文帝喪失人才太多了。吳國、楚國反叛時,李廣以都尉的身份在昌邑作戰,因而名聲顯赫,但由於梁王授予李廣將軍之印,違背了禁忌,因此沒有得到獎賞。漢武帝的時候,李廣五次作為將軍攻打匈奴,沒有為他建立任何功名,直至最後自殺。李廣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卻沒有得到知遇之禮,這真是命啊!

《容齋隨筆》原文及譯文(中),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史必讀之書

陳軫之說疏

【原文】

戰國權謀之士,遊說從橫[1],皆趨[2]一時之利,殊[3]不顧義理曲直所在。張儀欺楚懷王,使之絕齊而獻商於之地。陳軫[4]諫曰:"張儀必負王,商於不可得而齊、秦合,是北絕齊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謂善矣。然至雲:"不若陰合而陽絕於齊[5],使人隨張儀,苟[6]與吾地,絕齊未晚。"是軫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及秦負約[7],楚王欲攻之,軫又勸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並兵而攻齊,是我亡地於秦,取賞[8]於齊也。"此策尤乖謬不義[9]。且秦加亡道於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10],卑詞謝罪,復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軫之說於是疏矣。乃知魯仲連[11]、虞卿為豪傑之士,非軫輩所能企及也。

【註釋】

[1]遊說:泛指多方活動陳述自己的建議,希望自己的建議和主張被採納、實施。遊說此舉主要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群雄並立,士人聚徒講學,傳授知識,各國國君招徠並任用賢士,以謀富國強兵之道。從橫:合縱連橫。

[2]趨:趨向,追求。

[3]殊:特別,很。

[4]陳軫:戰國時期有名的縱橫之士,投奔秦惠王,為其出謀劃策,擴張勢力。

[5]陰合而陽絕於齊:暗地裡與齊國聯合,但是表面上和它斷交。

[6]苟:如果。

[7]負約:背棄盟約。

[8]賞:補償。

[9]乖謬不義:荒唐乖謬不合道義。

[10]割地致幣:割讓土地,貢獻財物。

[11]魯仲連:戰國末期齊國人,擅長計謀,常周遊各國,為其排解煩難。曾遊說趙、魏兩國聯合抗秦。被後世人認為是正義之士。

【譯文】

戰國時的權術謀略之士,進行遊說,合縱連橫,都追求一時的利益,根本不考慮道義正理和是非曲直在哪一方面。張儀欺矇楚懷王,讓楚國跟齊國斷交併把秦國的商於之地(今陝西商南縣、河南淅川縣及內鄉縣一帶)獻給楚王。陳軫勸諫道:"張儀一定會背棄大王,商於不能得到,而齊國、秦國卻會聯合。這樣做就是在北邊斷絕與齊國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對秦國的憂患。"這些話可以說是正確的。但是當他說道:"不如暗地裡跟齊國聯合而表面上跟它斷交,派人跟著張儀,如果給我們土地,再跟齊國斷交不遲",這就是陳軫不深遠地考慮能不能跟齊國斷絕交往,只以得到土地作為心願罷了。等到秦國背棄了盟約,楚王想攻打秦國,陳軫又勸說道:"不如趁機奉送秦國一個著名都市,跟秦國合併軍隊去攻打齊國,這樣我國在秦國喪失的土地就可以從齊國那裡得到補償了。"這種決策更是荒謬不合道義。況且秦國把滅亡之名強加於楚國,楚國卻打算把土地奉送給它;齊國本是同盟國,楚國竟要無故地跟它斷交!楚國應該向齊國割讓土地贈送禮物,用謙卑的辭令承認過錯,再請求齊國援助,怎麼能反過來想攻打齊國呢?陳軫的主張在這裡就太過疏失了。相比之下,這才知道魯仲連、虞卿是豪放傑出的士人,不是陳軫之流所能趕上的。

簡師之賢

【原文】

《皇甫持正集》有《送簡師序》,雲:"韓侍郎[1]貶潮州,浮圖之士,歡快以抃[2],師獨憤起,訪餘求序,行資適潮,不顧蛇山鱷水萬里之毒,若將朝得進拜而夕死者。師雖佛其名[3],而儒其行;雖夷狄其衣服,而人其知。不猶愈於冠儒冠[4],服朝服[5],惑溺[6]於經怪之說以斁彝倫邪[7]?"予讀其文,想見簡師之賢,而惜其名無傳於後世,故表而出之[8]。

【註釋】

[1]韓侍郎:即韓愈,因他曾任刑部侍郎,又任吏部侍郎,故有此稱呼。

[2]浮圖之士,歡快以抃:(韓愈被貶到潮州)崇信佛法的人都歡欣鼓舞,拍手稱快。因為韓愈反對禮佛,上書諫佛骨,所以對於他被貶,佛法一派會有此反應。

[3]佛其名:表面上皈依佛門。

[4]冠儒冠:戴著儒生的帽子。

[5]服朝服:穿著朝官的衣服。

[6]惑溺:迷惑沉溺。

[7]彝:法理,常理。邪:語氣助詞,無實義。

[8]表而出之:特意將他表彰出來。

【譯文】

《皇甫持正集》中有《送簡師序》,寫道:"韓愈侍郎被貶官到潮州,信佛的人歡欣地拍手稱快,簡法師獨自憤慨而起,拜訪我,請求我寫序文送行,資助他到潮州去,不管路途遙遠,有毒蛇猛獸的艱險,好像是要早上進見晚上死了也甘心的樣子。簡法師雖然名義上皈依佛門,但行為上卻是儒者;雖然穿著外族的袈裟,卻有著漢族人的智慧。這豈不更勝過戴著儒者帽子、穿著朝服,卻迷惑沉溺於佛經怪異之說而敗壞天地人倫常道的人嗎?"我讀了這篇序文,想到簡師的賢良,因而遺憾他的名字沒有流傳到後代,所以把他表彰出來。

老人推恩

【原文】

唐世赦宥[1],推恩[2]於老人絕優。開元二十三年,耕籍田。侍老百歲以上,版授[3]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馬。二十七年,赦[4]。百歲以上,下州刺史,婦人郡君;九十以上,上州司馬,婦人縣君;八十以上,縣令,婦人鄉君。天寶七載,京城七十以上,本縣令;六十以上,縣丞;天下侍老除官與開元等。國朝之制,百歲者始得初品官封,比唐不侔矣。淳熙三年,以太上皇帝慶壽之故,推恩稍優,遂有增年詭籍以冒榮命者[5]。使如唐日,將如何哉?

【註釋】

[1]赦宥:赦免有罪的人,寬宥人的過失。

[2]推恩:實施恩惠。

[3]版授:封號,受封。

[4]赦:皇帝大赦天下。

[5]遂:便,於是。增年:虛報歲數。詭籍:謊報籍貫。

【譯文】

唐代赦免罪人寬宥過失,對老人施及的恩惠非常優厚。開元二十三年(735),皇帝親行籍田禮。侍奉老人百歲以上的,封給上州刺史的頭銜;九十歲以上的,封中州刺史;八十以上的,封上州司馬。開元二十七年(739),赦免天下。百歲以上的老人,封下州刺史,百歲以上的婦女,封為郡君;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封上州司馬,婦女封為縣君;八十歲以上的,封縣令,婦女封鄉君。唐天寶七年(748),京城裡七十以上的老人,依照縣令的待遇;六十以上的,按縣丞對待;京城外全國侍奉老人,安排官銜跟開元年間一樣。我們宋朝的制度,百歲的人才能得到初品官的封銜,跟唐代就不相等了。淳熙三年(1176),因為太上皇帝慶壽的緣故,施加恩惠稍為優厚,於是有虛加歲數謊報籍貫來冒領光榮職命的人。如果像唐代那樣,將會怎麼樣呢?

忠義出天資

【原文】

忠義守節之士,出於天資,非關[1]居位貴賤、受恩深淺也。王莽移漢祚[2],劉歆以宗室之雋[3],導之為逆,孔光為宰相輔成其事;而龔勝以故大夫守誼以死;郭欽、蔣詡以刺史、郡守,慄融、禽慶、曹竟、蘇章以儒生,皆去官不仕[4];陳鹹之家,至不用王氏臘[5]。蕭道成篡宋,褚淵,王儉,奕世達官,身為帝甥、主婿,所以縱臾[6]滅劉,唯恐不速;而死節者乃王蘊、卜伯興、黃回、任侯伯之輩耳。安祿山、朱泚之變,陳希烈、張均、張垍、喬琳、李忠臣,皆以宰相世臣,為之丞弼;而甄濟、權皋、劉海賓、段秀實,或以幕府小吏,或以廢斥列卿,捐身立節[7],名震海內。人之賢不肖,相去何止天冠地屨[8]乎!

【註釋】

[1]非關:與……無關。

[2]王莽移漢祚:王莽篡奪了漢朝的皇位。

[3]劉歆:劉向之子,西漢王族,編纂《七略》,在古文經學、目錄學、天文學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后王莽篡位,他謀劃誅殺王莽,事情洩露,被殺。雋:俊秀,傑出。

[4]仕:入仕,做官。

[5]臘:年終的祭祀物品。

[6]縱臾:慫恿,鼓動別人做壞事。

[7]捐身立節:獻出生命來樹立名節。

[8]天冠地屨:天上的帽子地下的鞋,喻指天上地下相去太遠。

【譯文】

忠貞道義保持節操的人,是因為他們的天賦,跟所處的地位高低、所受的恩惠多少沒有關係。王莽篡奪了漢朝的皇位,劉歆身為漢朝宗室中才智出眾的人卻誘導王莽叛逆漢朝,孔光身為宰相也幫助王莽促成其事。而龔勝作為免職的大夫遵守道義而死;郭欽、蔣詡作為刺史、郡守,慄融、禽慶、曹竟、蘇章作為讀書人,都拋棄官職不求仕進,陳鹹的家中,甚至不採用王莽的年終祭禮。蕭道成篡奪了南朝宋的政權,褚淵、王儉,都是歷代顯達的官宦,身為皇帝的外甥、主上的女婿,慫恿鼓動顛覆劉宋的作為,只嫌不夠快速;面對保持氣節而死的人竟是王蘊、卜伯興、黃回、任侯伯這些小臣了。安祿山、朱泚叛亂,陳希烈、張均、張垍、喬琳、李忠臣,身為宰相做了他們的助手;而甄濟、權皋、劉海賓、段秀實,有的作為軍營公署中的小官,有的作為被罷免貶斥的卿相,獻出生命建立名節,聲名震動全國。人是否賢良,相差的何止是天上地下呀!

袁盎溫嶠

【原文】

趙談常[1]害袁盎,盎兄子種同:"君與鬥,廷辱之[2],使其毀不用。"文帝出,談參乘[3],盎前曰:"天子所與共六尺輿[4]者,皆天下豪英,陛下奈何與刀鋸餘人[5]載?"上笑下談,談泣下車。溫嶠將去王敦[6],而懼錢鳳為之奸謀,因敦餞別,嶠起行酒,至鳳,擊鳳幘墜,作色曰:"錢鳳何人,溫太真行酒而敢不飲!"及發後,鳳入說敦曰:"嶠於朝廷甚密,未必可信。"敦曰:"太真昨醉,小加聲色,豈得以此便相讒貳[7]。"由是鳳謀不行。二者之智如此。

【註釋】

[1]常:通"嘗",曾經。

[2]廷辱之:在朝廷上羞辱他。

[3]參乘:也作"驂乘",古時乘車,在車右陪坐的人。

[4]輿:泛指車駕。

[5]刀鋸餘人:受過宮刑的人,也就是宦官。

[6]溫嶠:字太真,溫儋之子,太原人,東晉時有名的政治家。去:離開。王敦:字處仲,琅邪臨沂人,王導的堂兄,也是東晉有名的政治家。

[7]相讒貳:相信讒言而分崩離析。饞,讒言,中傷他人。

【譯文】

趙談曾害過袁盎,袁盎哥哥的兒子袁種說:"您跟他鬥,在朝廷上羞辱他,使他名義被毀而不受重用。"漢文帝外出,趙談陪坐在車右邊,袁盎上前說:"跟天子同坐六尺車輿的人,都是天底下的英雄豪傑,陛下怎麼跟宦者同坐車中呢?"皇上笑著讓趙談下去,趙談流著淚下了車。溫嶠(字太真)要離開王敦,但怕錢鳳為王敦出奸詐謀略。乘著王敦設宴送別,溫嶠站起來勸酒,走到錢鳳跟前,打落了錢鳳的頭巾,變了臉色說:"錢鳳是什麼人,溫太真勸酒竟敢不喝!"等到溫嶠出發以後,錢鳳進來勸說王敦道:"溫嶠跟朝廷聯繫非常緊密,不可輕信。"王敦說:"溫太真昨天醉了,稍微對你有點不好的聲音和神色,怎麼能根據這一點就說他壞話製造分裂呢?"因為這件事,錢鳳的計謀沒有實行。這兩個人的智慧就像這樣。

袁盎小人

【原文】

袁盎真小人,每事皆借公言而報私怨,初非盡忠一意為君上者也。嘗為呂祿舍人,故[1]怨周勃。文帝禮下[2]勃,何豫盎事[3],乃有"非社稷臣"之語,謂勃不能爭呂氏之事,適會[4]成功耳。致文帝有輕勃心,既免使就國,遂有廷尉之難。嘗謁[5]丞相申屠嘉,嘉弗為禮,則之丞相舍折困之[6]。為趙談所害,故沮止[7]其參乘。素不好晁錯,故因吳反事請誅之。蓋盎本安陵群盜,宜其忮[8]心忍戾如此。死於刺客,非不幸也[9]。

【註釋】

[1]故:因此,以其故。

[2]禮下:以禮相待。

[3]何豫盎事:關袁盎什麼事情?

[4]適會:恰巧碰上。

[5]謁:進謁,求見。

[6]舍:住所。折困:折辱為難。

[7]沮止:通"阻止"。

[8]忮:嫉妒,狠。

[9]非不幸也:並非是不幸的事情。

【譯文】

袁盎真正是個小人,每件事都是假借公言來報私人的怨恨,最初並不是竭盡忠誠、一心一意地為君上辦事的。他曾經做過呂祿的舍人,因此怨恨周勃。漢文帝禮待周勃,跟袁盎有什麼相干?竟然說周勃"不是國家的忠臣"的話,說周勃不能為呂氏的事勸諍,正好碰上誅諸呂成功罷了。致使漢文帝有不看重周勃的思想,周勃被免職回到封國之後,於是遭受刑獄之難。袁盎曾經求見丞相申屠嘉,申屠嘉不禮待他,他就到丞相住處去折辱為難他。袁盎被趙談害過,因此阻止趙談作為皇上車右的陪乘。袁盎素來不喜歡晁錯,因此趁著吳王造反的事請求殺了晁錯。袁盎家本來是安陵的一夥盜匪,難怪他心懷猜忌、殘忍乖張到這種地步。他被刺客殺死,沒有死於王法,並不是不幸的事。

唐書判

【原文】

唐銓選[1]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2],謂體貌豐偉;二曰言[3],言辭辯正;三曰書[4],楷法遒美;四曰判[5],文理優長。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縷,選未滿而試文三篇謂之宏辭,試判三條謂之拔萃,中者即授官。既以書為藝[6],故唐人無不工楷法;以判為貴,故無不習熟。而判語必駢儷,今所傳《龍筋鳳髓判》及《白樂天集·甲乙判》是也。自朝廷至縣邑,莫不皆然,非讀書善文不可也。宰臣每啟擬一事,亦必偶數十語,今鄭畋敕語、堂判猶存。世俗喜道瑣細遺事[7],參以滑稽[8],目為花判,其實乃如此,非若今人握筆據案[9],只署一字亦可。國初[10]尚有唐餘波,久而革去之[11]。但體貌豐偉,用以取人,未為至論[12]。

【註釋】

[1]銓選:選擇人才授予官職。

[2]身:身材體貌。

[3]言:言談舉止。

[4]書:書法字跡。

[5]判:判狀文辭。

[6]以書為藝:將書法當做傍身的技藝。

[7]遺事:古代遺留下來的軼事。

[8]參以滑稽:夾雜著詼諧的話語。

[9]據案:靠著書案。

[10]國初:本朝初年,即宋朝初年。

[11]革去之:被革除、消除掉。

[12]未為至論:不能算妥善的評論。

【譯文】

唐代量才授官,選擇人才的原則有四條:第一是身體,要求身體相貌豐滿偉岸;第二是言談,言語辭令雄辯公正;第三是書寫,楷書法式遒勁剛美;第四是判狀,文辭條理優美通暢。凡通過吏部考試錄取的稱為"入等",非常拙劣的稱為"藍縷",未通過吏部考選而通過三篇文章的稱為"宏辭",通過判狀三條的稱為"拔萃",選中的授予官職。既然靠書法作為藝業,因此唐代人沒有不擅長楷書法式的;既然以判狀為重要,因此沒有不學習熟練的。而判狀的語言一定講究對偶整齊,現在流傳的《龍筋鳳髓判》以及《白樂天集·甲乙判》就說明了這一點。從朝廷到縣城,沒有不是這樣,不讀書、不善長文學就不行。朝廷輔政大臣每逢報告草擬一件事,也一定對偶幾十句話,現在鄭畋寫的敕書、堂判仍然留存著。世俗喜歡談論瑣碎的古代遺事,夾雜著詼諧的話語,被看成"花判",那事實就是這樣,不像現在的人提筆靠著書案,只簽署一個字也可以。宋朝初年還有唐代的遺風,久而久之就被除去了。只是用身體相貌豐盈高大來取用人才,不能算妥善的評定。

玉蕊杜鵑

【原文】

物以希見為珍,不必異種也。長安唐昌觀玉蕊,乃今瑒花,又名米囊,黃魯直易[1]為山礬者。潤州鶴林寺杜鵑,乃今映山紅,又名紅躑躅者。二花在江東[2]彌山亙野[3],殆[4]與榛莽相似。而唐昌所產,至於神女下游,折花而去,以踐玉峰之期;鶴林之花,至以為外國僧缽盂中所移,上玄命三女下司之,已逾百年,終歸閬苑。是不特[5]土俗罕見,雖神仙亦不識也。王建宮詞雲:"太儀前日暖房來,囑向昭陽乞藥栽。敕賜一窠紅躑躅,謝恩未了奏花開。"其重如此,蓋宮禁[6]中亦鮮[7]雲。

【註釋】

[1]易:更改,改稱。

[2]江東:江左,長江北岸。

[3]彌山亙野:漫山遍野,到處都是。彌,瀰漫。

[4]殆:幾乎。

[5]不特:不僅僅。

[6]宮禁:皇宮。

[7]鮮:稀少,少見。

【譯文】

事物以少見為珍奇,不一定要奇異的品種。長安唐昌觀中的玉蕊花,就是現在的瑒花,又名米囊,黃魯直改稱為山礬的那種花。潤州鶴林寺中的杜鵑花,就是現在的映山紅,又叫紅躑躅的那種花。這兩種花在江東漫山遍野,幾乎跟叢生的野草一樣。而唐昌觀中所種的玉蕊,甚至於神女下凡遊賞都折花離去,去赴玉峰仙境的約會;鶴林寺的杜鵑花,人們甚至認為是從外國僧人的缽盂中移來的,上天命令三位仙女主管它已經超過一百年了,最終要回到閬風仙苑。這說明不僅僅民間世俗很少見到,就是神仙也不認識。王建的宮詞詠道:"太儀前日暖房來,囑向昭陽乞藥栽。敕賜一窠紅躑躅,謝恩未了奏花開。"對它這樣看重,可見皇宮之中也很稀有。

將帥貪功

【原文】

以功名為心,貪[1]軍旅之寄,此自將帥習氣,雖古來賢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斂者也。廉頗既老,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2],以示可用,致困郭開之口,終不得召。漢武帝大擊匈奴,李廣數自請行[3],上以為老,不許。良久乃許之,卒有東道失軍之罪。宣帝是,先零羌反,趙充國年七十餘,上老之[4],使丙吉問誰可將,曰:"亡逾於老臣者矣[5]。"即馳至金城,圖上方略,雖全師制勝,而禍及其子印。光武時,五溪蠻夷畔,馬援請行,帝愍[6]其老,未許。援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盼[7],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用為將,果有壺頭之厄。李靖為相,以足疾就第,會吐谷渾寇邊[8],即往見房喬曰:"吾雖老,尚堪一行。"既平其國,而高甑生誣罔[9]之事,幾於不免[10]。太宗將伐遼,召入謂曰:"高麗未服,公亦有意乎?"對曰:"今疾雖衰,陛下誠不棄,病且瘳[11]矣。"帝憫其老,不許。郭子儀年八十餘,猶為關內副元帥、朔方河中節度,不求退身,竟為德宗冊罷[12]。此諸公皆人傑也,猶不免此,況其下者[13]乎!

【註釋】

[1]貪:喜好,熱心。

[2]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每頓飯吃一斗米、十斤肉,披上鎧甲翻身上馬。

[3]數自請行:許多次自動請求出徵。

[4]上老之:聖上認為他年老。

[5]亡逾於老臣者矣:沒有能夠勝過老臣我的了。亡,通"無"。逾,超過,勝過。

[6]愍:通"憫",憐憫,體恤。

[7]據鞍顧盼:坐在馬鞍上左右顧盼。

[8]會吐谷渾寇邊:正好碰見吐谷渾進犯邊疆。

[9]誣罔:誣衊欺瞞。

[10]幾於不免:差點不能倖免。

[11]瘳:病癒,康復。

[12]冊罷:下令罷免。

[13]其下者:比他們(文中所言廉頗等人)才能低下的人。

【譯文】

把功名放在心上,熱心於寄身軍隊之中,這自然是將帥的習氣,即使是古代以來賢明的卿大夫,也沒有能夠知道退止和自我收斂的。廉頗老了以後,還每頓吃一斗米、十斤肉,披鎧甲上戰馬來表示還可以被任用,致使郭開無法說他老了,最終卻仍不能被召用。漢武帝大舉進擊匈奴,李廣屢次請求參戰,皇上認為他老了,不同意,李廣請求了很久才同意,最後卻有迷失方向貽誤軍機的罪過。漢宣帝時,先零羌反叛,趙充國70多歲了,皇上認為他太老了,讓丙吉問他誰可以當將領,趙充國說:"沒有誰能勝過我了。"於是奔馳到金城,劃出北方的疆界,雖然保全了軍隊取得了勝利,但卻使他的兒子趙印遭到災禍。漢光武帝時,五溪的少數民族反叛,馬援請求出徵,光武帝憫恤他年老,沒有同意。馬援請求說:"我還能夠披甲跨馬。"光武帝讓他試一試,馬援跨上馬鞍左顧右盼來表示可被任用。光武帝笑道:"這個老者真是勇健啊!"於是用他為將,果然在壺頭山遭到厄運。李靖當過宰相,因為腳有毛病辭職,遇上吐谷渾進犯邊疆,就去見房喬說:"我雖然老了,但還能出征一次。"平定了吐谷渾國,卻有遭到高甑生誣陷欺騙的事,幾乎不能倖免。唐太宗打算攻打遼東,召他進來對他說:"高麗還不臣服,您也有出征的意思嗎?"他回答說:"現在我有病雖然衰弱,但陛下真的不嫌棄我的話,我的病就快好了。"皇帝憐憫他年齡老了,沒有同意。郭子儀80多歲,還當著關內副元帥和朔方、河中節度使,沒想到辭職退居,最後被唐德宗下令罷免。這些人都是人中英傑,還不能免於貪功求名,何況比他們低下的人呢?

《容齋隨筆》原文及譯文(中),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史必讀之書

漢二帝治盜

【原文】

漢武帝末年,盜賊滋[1]起,大群至數千人,小群以百數。上使使者衣繡衣[2],持節虎符[3],發兵以興擊,斬首大部或[4]至萬餘級,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盜起不發覺[5],覺而弗捕滿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後小吏畏誅,雖有盜,弗敢發,恐不能得,坐[6]課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盜賊浸多,上下相為匿,以避文法[7]焉。光武時,群盜處處並起。遣使者下郡國,聽郡盜自相糾擿,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吏雖逗留迴避故縱者,皆勿問,聽從禽討為效。其牧守令長坐界內有盜賊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為負,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於是更相追捕,賊並解散。此二事均為治盜,而武帝之嚴,不若光武之寬,其效可睹也。

【註釋】

[1]滋:生長,滋生,加多。

[2]衣繡衣:穿上錦繡衣服。

[3]持節虎符:拿著符節作憑證。持節,拿著旄節。節,旄節,也叫符節,以竹為竿,上綴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憑證。虎符,古時帝王調兵遣將用的兵符,用青銅或者黃金做成伏虎形狀的令牌,一分為二,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使用,才可以調兵遣將。

[4]或:有的。

[5]起:出現。發:揭發,上報。

[6]坐:定罪。

[7]文法:法令條文。

【譯文】

漢武帝末年,盜賊越來越多,大的盜匪群多達數千人,小的也有幾百人。皇上派使者穿上繡衣,拿著符節憑證,派軍隊進行攻擊,斬首大的匪群有的達一萬多首級。於是建立"沈命法",法律規定:"成群的盜匪出現沒有發覺,發覺了而沒有捕獲到按規定的標準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員到下級官吏主持這件事的人都判死刑。"這以後下級官吏害怕被殺,即使有盜賊也不敢上報,唯恐不能捕獲,違犯規定連累郡府,郡府也讓他們不要上報。因此盜賊漸漸增多,上上下下卻相互隱瞞,好躲避法令條文的制裁。漢光武帝時,成群的盜賊到處興起。漢光武帝派遣使者下到各郡,聽任盜賊們自己相互糾紛揭發,五個人共同斬殺一人的,免除他們的罪行。官吏們即使停留拖延、迴避不前、故意放縱盜賊的,都不加追問,只以捉獲討伐的成效論處。那些郡守、縣令犯了管轄區域內有盜賊而不收容捕捉的罪過的,及因為害怕、軟弱丟棄城池和職守的人,都不看做過失,只根據捕獲盜賊的多少來評定優劣,只有包庇隱藏的人才判罪。於是互相追捕,盜賊們都解體逃散。這兩件事都是治理盜賊的,而漢武帝的嚴厲不如漢光武帝的寬緩,它們的效果不同是很明顯的。

圖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