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冬小麥壯苗的標準是什麼?

桂南瑩姐


冬小麥壯苗的標準,從整體表現來看,就是小麥長勢中庸憨厚,苗葉肥厚,根基部壯實,至冬前能長到6、7個葉片能分出2~3個大櫱苗,這樣的麥苗,既有利於安全越冬,還可提高來年的有效成穗數量和抗倒伏能力,從而為小麥增取提高產量奠定堅實基礎。那麼影響小麥壯苗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種植管理,才能使冬小麥達到這一壯苗標準呢?

影響冬小麥壯苗的因素很多,如播前底墒不足缺乏水分,發芽慢出土遲,會影響幼苗生長及推遲主株分櫱,出苗后土壤乾燥缺水,根系生長緩慢,麥苗生長細弱,苗葉尖幹發黃,分櫱能力降低,同時播種過密容易徒長,播種過晚分櫱少或不分櫱,播種過深,拉長出苗時間,也會推遲分櫱,至冬前達不到有效分櫱2個以上,再一個就是在播種時,如果基肥或種肥施用不足,會影響幼苗生長,麥苗長勢弱,植株單薄,根基部細小,營養貯存缺乏,分櫱能力低,抗寒凍能力弱。

以上這些都是影響冬小麥達到壯苗的因素,因而要想種植的冬小麥苗長勢中庸肥厚,分櫱能力高,抗寒凍能力強,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引起重視。

①,適時播種、合理種植:

冬小麥在適播期內,應適時晚播為好,可避免因播種過早造成旺長盛長甚止徒長,影響越冬和分櫱,但也不能播種太晚,太晚溫度低,幼苗生長期短,分櫱和抗寒能力都低,同時也不能播種太密和太深,太密擁擠互爭肥水,麥苗生長細長,太深拉長出土時間出苗率也低,都會造成麥苗生長勢弱,分櫱數少或不分櫱。

②,水分供給方面:

一定的土壤水分是保證小麥種子發芽快、出土早、出苗全的首要條件,出苗後充足的土壤水分又是幼苗促根壯苗,促進生長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播前如果土壤墒情差,就要提前澆水造墒,確保小麥出全苗。在苗期土壤乾燥時,應及時澆水,促進根系生長髮達,麥苗健壯,促進分櫱,在冬前視土壤乾燥程度,澆好防凍水,進一步促進和控固有效分櫱,確保麥苗安全越冬。

③,施肥管理方面:

肥料是麥苗生長的營養“食糧”,如果營養缺乏,植株會出現早衰,生長矮小細弱,分櫱能力低或不分櫱,影響正常生長髮育,因此在播前要施足底肥,培肥地力,保障營養供給,促進幼苗健壯,如果局部麥苗長勢弱,可適追施氮肥提苗,促進弱苗變壯苗,達到整體苗株健壯,苗株健壯了,根基部養分也足,分櫱能力就強,分櫱苗也壯,“母肥仔胖”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小麥種肥施足與否,不但關係著麥苗的長勢強弱、分櫱能力,還影響著小麥的有效成穗數直至產量。

以上是小麥壯苗的標準及要達到壯苗標準應加強的幾項措施,供參考!


基層農人


小麥冬前壯苗的標準要求:小麥越冬前單株生長葉片6一7個,必須達到二至三個有效穗化分孽。整觀麥田小麥群體整齊健壯,葉片濃綠,不出現旺長現象。


要想小麥獲得高產,培育冬前壯苗最重要。那麼,如何種植小麥才能達到冬前壯苗的要求呢?下面老農說說種植小麥培育冬前壯苗的經驗。

一,適時播種。適時播種小麥,掌握好種植小麥的時間。以我們石家莊地區為例,小麥最佳播種時間是十月五日至十五日,播種不宜過晚。小麥形成壯苗的積溫時間需要500一560度才能完成,播種過晚,積溫不夠,完不成有效分孽。

二,底肥充足。小麥生長需要充足的養份供給才能生長。種植小麥前有的用氮磷鉀三元複合肥做底肥,有的用磷酸二銨加尿素加氯化鉀自己摻混做底肥,兩種方法都不錯。但無論使用什麼化肥做底肥,一定要充足,才能起到培育小麥冬前壯苗的效果。


三,足墒播種。小麥苗期是小麥生長的旺期,對水份的需求很大,種植小麥土壤溼度應達到70%。所以,種植小麥要底墒足,足墒播種才能保證小麥出苗整齊無弱苗。

四,合理密植,掌握好小麥播種用量。小麥播種量也是培育小麥壯苗的要求之一。播種量不能過大或過小,要做到合理密植。以我們石家莊地區為例,玉米秸稈還田後的一類麥田,每畝地使用25斤左右的小麥種子就可以了。用種量過多,麥苗擁擠,單株分孽會減少,小麥群體較弱,達不到冬前壯苗的要求。

五,掌握好小麥播種深度。小麥播種深度應掌握在四釐米左右為宜。播種太深,麥芽頂土時間長,出苗力變差,出來的麥苗,苗黃苗弱不整齊,影響冬前完成分櫱。


總結:要想獲得小麥豐收高產,培育冬前壯苗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如何培育好小麥冬前壯苗?老農認為,以上的五項基本要求,只要認真去做,其實並不是太難的。


鄉野老農


很多人認為冬小麥只要看上去綠油油一片就覺得是壯苗,其實這裡面有著絕對不一樣的標準。

要想讓冬小麥苗壯,千萬不能種的過早,那樣不但不能苗壯,後期還容易造成早衰。


都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宜。根據這些年的種麥經驗來看,由於氣候變暖,秋分不是種麥的最好季節,應該推遲到寒露初期播種。

要想讓冬小麥苗壯,首先土地不能幹旱,有句話說:麥怕胎裡旱。另外播種量不能太大,寒露初期播種每畝地用種量控制在30斤左右,如果是秸稈還田土地,可以加大到35斤左右。再大了麥苗出來以後密度過大,影響分櫱。

真正苗壯的小麥只要水肥跟上,每株小麥可以分櫱出三個叉以上,根系發達,這樣在寒冷的冬季,才能不死苗,做到安全越冬。

苗壯的小麥,開春之後會迅速返青,麥莖粗壯,將來長出的麥穗很大,一般都是單行三個倉,麥苗弱的就兩個倉。

麥苗是否健壯的主要因素在於根,民諺道:麥根扎黃泉,意思是好的麥子根系都能扎到黃泉地下,這樣的麥子,特別耐旱,畝產過千斤是很容易的。

董青島供稿。


京漂追夢人


小麥冬前壯苗的標準是:冬前單株平均能發生2-3個分櫱,4-5條次生根,主莖能長出6-7片葉(包括心葉),達到葉片、根系和分櫱同步生長。影響因素如下:  

品種:冬性強的品種春化階段時間長,分櫱多;春性強的品種分櫱較少。  

積溫:出苗後至越冬前,每出生一片葉約需70-80度的積溫。要保證冬前形成壯苗(按6葉1心計算),需0度以上積溫為490-565度。晚播小麥積溫不足,葉數少,分櫱也少。  

地力和水肥條件:地力高、氮磷豐富、土壤含水量在70%-80%時有利於分櫱。單株營養面積合理、肥料充足尤其是氮磷配合施用,能促進分櫱發生,利於形成壯苗。生產上,水肥常常是分櫱多少的主要制約因素,往往可通過調節水肥來達到促、控分櫱的目的。  

播種密度和深度:冬小麥宜稀播,播種深度4-5釐米;春小麥播種深度3-4釐米有利於分櫱。播種過密,植株擁擠,爭光旺長,分櫱少。播種深度超過5釐米,分櫱就要受到制約;超過7釐米則苗弱,很難分櫱或者分櫱晚而少。


小螞蟻微拍


小麥安全越冬是小麥奪取高產的重要環節,一旦小麥冬季受凍害,至少減少小麥的大分櫱,其次葉片功能受損,降低光合作用,來年必須依靠春季分櫱形成產量,一般產量可減少1/5〜1/3,危 害嚴重的可減產2/3,甚至局部絕收。

近幾年,由於個別地塊疏於 管理,加之整地質量較差,土壤暄松,保溫性能降低,土壤水分蒸發量大,造成土壤缺墒形成乾旱,苗情素質低,抗性降低,易受凍 害。凍害是可以通過栽培措施來避免或減輕的。從氣候條件來看, 播種後持續一段時間高溫,小麥生長加快,小麥體內含水量較高,植株體內糖分等有機物濃度低,而後突然降溫,植株細胞液緩衝時 間短,就容易引發凍害,尤其是弱春性品種比半冬性品種受凍害的 幾率要大。

冬季小麥的生長點一般都在土壤表層下,凍害最易發生的是葉片受凍,隨著凍害的加重,也會使主莖、分櫱受凍,甚至整 株凍死。因此要儘量避免凍害的形成。培育壯苗是預防凍害的關鍵,根據多年的實踐,冬前麥苗應達到壯苗的標準如下:① 主莖葉片數,弱春性品種主莖6葉或6葉1心,半冬性品種 7葉或7葉1心。

② 單株分蘗,弱春性品種分櫱4〜5個,半冬性品種5〜6個, 每畝群體60萬〜75萬,其中三葉櫱佔一半以上。③ 根系發達,單株次生根10條以上,葉色正綠。④ 長相敦實,株高20〜25釐米,一般不超過27釐米。

⑤ 穗分化進程,弱春性品種達二稜期,半冬性品種達單稜期或 二稜始期。壯苗應該在11月底或12月初形成,在生產上可採用相應的栽培措施調整個體與群體。的關係,達到安全越冬的目標





荊先生i


小麥冬前壯苗的標準是:冬前單株平均能發生2-3個分櫱,4-5條次生根,主莖能長出6-7片葉(包括心葉),達到葉片、根系和分櫱同步生長。影響因素如下:  

品種:冬性強的品種春化階段時間長,分櫱多;春性強的品種分櫱較少。  

積溫:出苗後至越冬前,每出生一片葉約需70-80度的積溫。要保證冬前形成壯苗(按6葉1心計算),需0度以上積溫為490-565度。晚播小麥積溫不足,葉數少,分櫱也少。  

地力和水肥條件:地力高、氮磷豐富、土壤含水量在70%-80%時有利於分櫱。單株營養面積合理、肥料充足尤其是氮磷配合施用,能促進分櫱發生,利於形成壯苗。生產上,水肥常常是分櫱多少的主要制約因素,往往可通過調節水肥來達到促、控分櫱的目的。  

播種密度和深度:冬小麥宜稀播,播種深度4-5釐米;春小麥播種深度3-4釐米有利於分櫱。播種過密,植株擁擠,爭光旺長,分櫱少。播種深度超過5釐米,分櫱就要受到制約;超過7釐米則苗弱,很難分櫱或者分櫱晚而少。


田三金vlog


幼苗長勢整齊一致對厚皮甜瓜栽培來說,生產出成熟期 一致、果實個頭均勻、外觀漂亮、品質好、商品價值髙的產品是栽培

的最終目的。如果植株長勢不整齊,很難掌握澆水、施肥的最佳時 期。

  一般說來,從定植時的幼苗即可預見栽培的成功與否。整齊 一致的幼苗,管理方便。  

健壯無病,根系發育好瓜類幼苗生產上大多采用培育大 苗帶土坨移栽的方法。壯苗的長勢標準是:子葉肥厚完整,胚軸矮 壯(子葉距地面不超過3釐米),具有3〜4片真葉,真葉葉片向上

方伸展,葉色綠,舒展,節間短,葉柄基部可看到側枝已萌發。

  

  根系 新鮮白嫩,從體內取出後可看到伸展但未纏繞的漂亮白根。  幼苗 長勢旺但不徒長,老健但不僵化。健壯不帶病蟲害。

要達到上述標準的幼苗,日曆苗齡大約是:冬春育苗需35〜 40天,夏秋育苗需20〜25天。

類似問題






先秦牛羊交易集散地


甘肅有種冬麥的,也有種春麥的,我家種的是冬麥,還有些地方種的是春麥,入冬之前單株平均能發生2到3個分,4到5條次生根,主莖就能長出6到7片葉(包括心葉子),達到葉片差不多、根系和分櫱同步生長的,

冬性強的品種開春階段時間長,分櫱多;春性強的品種麥分櫱較少。  

積溫:出麥苗後至越冬之前,每出生的一片葉約需70到80度的積溫差不多。要保證冬前形成壯苗(按照6片葉和1心計算),需0度以上積溫為490到565度。晚播種的小麥積溫不足,葉數也少,分櫱也少。  

地力和水肥的條件很重要:地力高的、氮磷豐富、土壤含水量在70%到80%時候有利於分櫱。單株營養面積合理、肥料充足尤其是氮磷配合施用,能促進分櫱發生,能很快利於形成壯苗。生產上,水肥常常是分櫱多少的主要制約因素,往往可通過調節水肥來達到促、控分櫱的目的。  

播種小麥密度和深度很關鍵:冬天種小麥宜稀播種,播種深度為4到5釐米;春天小麥播種深度3到4釐米有利於分櫱。播種過密,植株擁擠,爭光旺長,分櫱少。播種深度超過5釐米為好,分櫱就要受到制約;超過7釐米則苗弱,很難分櫱或者分櫱晚而少。


西北芳姐


小麥冬前壯苗的標準是:冬前單株平均能發生2-3個分櫱,4-5條次生根,主莖能長出6-7片葉(包括心葉),達到葉片、根系和分櫱同步生長。影響因素如下:  

品種:冬性強的品種春化階段時間長,分櫱多;春性強的品種分櫱較少。  

積溫:出苗後至越冬前,每出生一片葉約需70-80度的積溫。要保證冬前形成壯苗(按6葉1心計算),需0度以上積溫為490-565度。晚播小麥積溫不足,葉數少,分櫱也少。  

地力和水肥條件:地力高、氮磷豐富、土壤含水量在70%-80%時有利於分櫱。單株營養面積合理、肥料充足尤其是氮磷配合施用,能促進分櫱發生,利於形成壯苗。生產上,水肥常常是分櫱多少的主要制約因素,往往可通過調節水肥來達到促、控分櫱的目的。  

播種密度和深度:冬小麥宜稀播,播種深度4-5釐米;春小麥播種深度3-4釐米有利於分櫱。播種過密,植株擁擠,爭光旺長,分櫱少。播種深度超過5釐米,分櫱就要受到制約;超過7釐米則苗弱,很難分櫱或者分櫱晚而少。


農民齊齊


冬前壯苗是指越冬前植株生長良好,已經形成一定的營養體,可確保春後不出現旺長、脫肥等現象,而是向著豐產的方向發展。\r

小麥冬前壯苗主要有以下標準:春性品種的主莖以長出6 葉或6 葉1 心,單株有櫱3~4 個,加上主莖應達4~5 個;半冬性品種以長出7 葉或7 葉1 心,單株有櫱5~6 個,加上主莖應達6~7 個;群體表現為總株數應在1 000 萬株/公頃,其中3 葉櫱植株應占到1/2 以上;單株根系強,有次生根10 條以上,長相墩實,株高一般不超過27釐米,但不應低於20釐米;穗分化正常,春性品種應達二稜期,半冬性品種應達單稜期以上;植株乾重1.2 g 左右,乾重250 公斤/公頃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