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大棚蔬菜白粉病防不胜防,把握发病规律,学会这几招,不怕治不了

白粉病主要为害西葫芦、黄瓜、南瓜、甜瓜、辣椒、茄子、豇豆、菜豆等,受害部位以叶片为主,叶柄、茎蔓次之,果实受害较少。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特别受到白粉病的为害,并且不太容易防治,尤其是对于甜瓜等瓜类蔬菜,一旦得上白粉病,发展快、难根除,往往造成严重的影响。


大棚蔬菜白粉病防不胜防,把握发病规律,学会这几招,不怕治不了


一、发病症状

叶面或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叶布满白粉,病叶逐渐黄枯。有时在病斑上长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

二、几种白粉病病原

瓜类蔬菜白粉病病原为瓜类单丝壳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系专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不分枝,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腰鼓状、广椭圆形,无色,单胞,串生。

茄果类蔬菜白粉病病原内丝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阶段为辣椒拟粉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散生,从气孔伸出,无色、细长。分生孢子,单生,单胞,无色,透明,顶生于孢子梗的顶端,倒棒状或烛焰形。初生的分生孢子为烛焰状,顶端尖,基部缢缩;次生分生孢子多是圆柱形或长椭圆形。

豆类蔬菜白粉病病原为菜豆单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棒状,不分枝,具5~7个隔,分隔处一般不缢缩,但顶部明显缢缩。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柱形,单胞无色,产生在分生孢子梗顶部,串生,由上而下顺序成熟脱落,最顶部的1个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成熟后脱落。


大棚蔬菜白粉病防不胜防,把握发病规律,学会这几招,不怕治不了


三、发病规律

白粉病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15~30℃,适宜相对湿度80%以上。在大棚内白粉病能否大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长势。湿度大,寄主生长茂密,田间郁蔽,有利于本病大流行。虽然天气干旱,但只要大棚内湿度大,白粉病的流行就加快。尤其在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白粉病传播发展速度快,发病严重。

在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病源菌时很容易流行。如果施肥、灌水不适,植株徒长,通风不畅,光照不足,植株生长势弱,则该病也容易发生。进入4月份以后,气温快速攀升,而大棚内土壤的蒸发量也在不断增加,浇水时间逐渐缩短。由于温差较大的因素,在浇水后较大温差的这段时间里,大棚内的干湿度变化剧烈,特别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上半年一般在5~6月发病,下半年进行秋季栽培时,则在10月间容易发病。


大棚蔬菜白粉病防不胜防,把握发病规律,学会这几招,不怕治不了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加强通风透光。一般应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在田间管理上应加强通风透光,降低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切忌大水漫灌,可以采用膜下软管滴灌、管道暗浇、渗灌等灌溉技术。定植后,要尽量少浇水,以防止幼苗徒长。大棚内要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遇有少量病株或病叶时,要及时摘除。

平衡施肥,着重补充钙、硅肥。由于白粉病病菌是直接或借道气孔皮孔侵入寄主植物器官表皮的,因此,寄主植物的器官表皮性状会直接影响到病害的发生几率和被害程度。见光少、氮素营养大、生长速度快的植株,器官表皮薄嫩,白粉病的发生几率和被害程度就高。叶面补充钙、硅肥,如每周喷洒一次石原金牛悬浮钙、融地美单硅酸等,对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大棚蔬菜白粉病防不胜防,把握发病规律,学会这几招,不怕治不了


2.物理防治。发病初期,可叶面喷洒27%高脂膜乳剂80倍液,在叶面形成一层薄膜,不仅可防止病菌侵入,还能造成缺氧条件,使白粉病死亡。一般隔5~6天喷一次,连喷3~4次。

3.生物防治。发病初期,用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或3%多抗霉素水剂600倍液、100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0.5%蛇床子素可溶性液剂450~750倍液、2%春雷霉素水剂400倍液、6%井冈﹒蛇床子素可湿性粉剂40~60克/亩、45%硫黄胶悬剂300~400倍液、1.5亿活孢子/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0.5%大黄素甲醚水剂10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隔6~7天一次,连喷2次,防效90%以上。


大棚蔬菜白粉病防不胜防,把握发病规律,学会这几招,不怕治不了


4.化学防治

① 熏烟。大棚栽培在定植前,可每100立方米用硫黄粉150克,锯末500克掺匀后,分别装入塑料袋放放室内,晚上密闭大棚,点燃熏蒸8~10小时,也可以利用硫黄蒸发器防治。定植大田后,将要发病时,用30%或45%百菌清烟剂,前者每亩300克,后者250克,密闭棚室熏一夜,7天一次,连熏4~5次。

② 喷粉。大棚栽培,发病初期,可喷雾5%百菌清粉尘剂,或5%春雷·王铜粉尘剂,或10%多·百粉尘剂,每亩每次1千克,7天喷一次,连喷3~4次。

③ 喷雾。发病初期,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4000~6000倍液、45%噻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500~5000倍液、62.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7.5~10毫升/亩、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56%嘧菌·百菌清悬浮剂1500倍液、30%醚菌·啶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0倍液等喷雾防治。白粉病原易产生抗性,最好在1个生长季节内用2~3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


大棚蔬菜白粉病防不胜防,把握发病规律,学会这几招,不怕治不了


五、注意事项

治疗时间上,要早在白粉病发生的初期,即叶片上的白粉斑点在1~3毫米大小时,要及时用药剂治疗,一旦病斑扩大,大量的白粉孢子已经成熟,会造成快速扩散,且叶片内细胞的营养已经被白粉孢子榨干,抗病能力大大下降。当病斑扩大或大面积暴发的时候,受大量叶片的阻挡,药剂难喷均匀,防治起来难度加大。

药剂使用上,要轮换使用。在入春后,白粉病发生非常频繁,如果长时间使用单一药剂,容易产生抗药性。防治白粉病的药剂有多种,如硫制剂、三唑类、嘧菌酯类、乙嘧酚、磺酸酯类、露娜森(氟菌·肟菌酯)类等,硫制剂或对瓜类蔬菜的瓜丝壳白粉菌有效,但对茄果类蔬菜的内丝白粉菌效果较差,后者可用三唑类药剂。以三唑酮、腈菌唑、戊唑醇、氟硅唑等为代表的三唑类杀菌剂,比硫磺、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对白粉病的活性有较大提高,但该类化合物对病菌作用位点单一,病菌对该类药剂有交互抗性。

目前三唑类药剂在大棚蔬菜内应用频繁,而治疗白粉病时一般也是使用这一类药剂,长期大量使用病原易产生抗药性,即使增加用量,对白粉病的防效也不够稳定,以嘧菌酯类如阿米西达为代表的新化合物种类,作用机理独特,作用位点较多,对白粉病专治性较高,但由于长期连续使用,也已产生明显抗药性,效果有所下降。

当前,乙嘧酚、磺酸酯类的、露娜森类的药剂对白粉病的治疗效果更加突出,活性更高,杀菌更彻底。因此,用药防治时可选择以上不同类型的药剂交替、轮换或混用。白粉病发生严重的大棚,在下茬蔬菜定植前采用硫磺熏蒸的方式对全棚进行熏蒸,清除死角,可减少初侵染源。


大棚蔬菜白粉病防不胜防,把握发病规律,学会这几招,不怕治不了


应加强多方位综合防治,一是白粉病在干湿交替下发生快速,因此要在浇水前提早用药进行预防;二是要控制好大棚内的湿度,减轻干湿交替带来的有利于病害侵染传播的环境;三是喷熏结合,不能光靠喷药防治,而应结合熏蒸,如腐霉·百菌清烟剂等;四是药剂中要加入展着剂,利于内吸性药剂的散布和扩展。

注意勿与霜霉病等混淆,在茄果类上如辣椒,白粉病与霜霉病十分相似,容易混淆。白粉病开始时是小粉斑,继而扩大到半个叶片乃至整个叶片,粉状物多时成毡状,引发落叶,而霜霉病多受叶脉限制,霉层薄而稀,叶上卷,叶枯黄,不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