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盛鬆成:我國經濟已達階段底部區間

盛松成

今年第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速為6.0%,為2009年以來最低季度增速。主要經濟指標也出現了較大幅度下行。這引起了大家對經濟增速下降的普遍擔憂和對下一步政策方向的討論,尤其是關於加大逆週期調控措施、“保6”穩增長,還是提高對經濟增速下行的容忍度、審慎採取更加寬鬆的政策以支持經濟轉型升級之間的爭論。

還記得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把握長期大勢,抓住主要矛盾,善於化危為機,辦好自己的事”。當時我國經濟下行的壓力確實比較大。

隨著我們加大宏觀經濟政策的逆週期調節力度,下大力氣疏通貨幣政策傳導,以及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地,目前經濟運行已出現一些積極信號。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實現全年預期目標,要堅持穩字當頭……”“必須善於通過改革破除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激活蟄伏的發展潛能,讓各類市場主體在科技創新和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第一線奮勇拼搏……”從這些表述看,我認為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穩字當頭,二是深化改革,三是發揮全社會的積極性。

我認為,我國經濟已達階段底部區間。預計今年全年我國GDP同比增速將不低於6.1%,甚至略高;按照目前的經濟運行和政策措施,正常情況下,明年經濟不會跌破6%,甚至略高。

所以“保6”與否的問題可能並不存在。重要的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全社會積極性,提升長期潛在生產率。

一、投資將觸底回升

今年前三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9.8%,處於最近二十年以來的低位。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落實、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持續推進,投資將觸底回升。

首先,基建投資有望持續上行。

9月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的措施,帶動有效投資支持補短板擴內需,具體包括根據地方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按規定提前下達2020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已基本用完,預計四季度基建投資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貢獻有限,但增量資金即將到位,從明年一季度開始,基建投資上行的可能性較大。

此外,11月13日,國常會決定降低部分基建最低資本金出資比例,提高了基礎設施項目對資金的撬動作用。基礎設施領域和其他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項目,在不超過項目資本金總額50%的範圍內,可通過發行權益型、股權類金融工具籌措資本金。

我們不僅要看到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增量,也應看到在項目選擇和資金投放機制方面的變化。可以說,目前的政策思路在增加逆週期調節力度的同時也兼顧財政可持續性,在增量投資方面要求項目投資回報機制明確、收益可靠、風險可控,在資金籌措方面提高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槓桿作用。更加有效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利於進一步釋放經濟發展的潛力。

第二,房地產投資的下行趨勢或將扭轉。

一是房地產融資佔比已恢復到正常年份的水平,融資進一步收緊的可能性不大。9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速較上年末回落4.4個百分點,已連續14個月回落,房地產貸款餘額佔全部人民幣貸款的28.9%。今年前三季度新增房地產貸款佔同期人民幣貸款增量的33.7%,較去年低6.2個百分點。房地產企業表外融資也大幅萎縮。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投向房地產的信託資金餘額為2.78萬億元,較二季度減少1480.67億元,環比下降5.05%。這是自2015年四季度以來首次出現新增規模環比負增長。無論是從存量還是增量看,我國房地產融資佔比已基本恢復到正常年份的水平。

二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仍有相當大的空間。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3.7%,遠低於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根據國務院發佈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因而新建住宅市場仍然存在較大的需求。此外,我國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導致城市戶數增加,房屋需求也由此提高。而如果考慮到住房改善的需求,我國未來的新房建設需求會更大。

三是房地產投資的持續下行可能影響未來供應。為平衡供需缺口、平抑房價波動,也需要保持房地產投資的合理增速。

第三,高技術投資有望保持較高增速。

儘管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整體在下行,但有一個例外,就是高技術投資。今年1-10月,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達到14.2%,高於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增速9個百分點,較1-9月提高1.2個百分點。今年以來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總體處於持續上行的狀態。分行業看,1-10月,製造業投資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四個高技術行業的投資增長貢獻了整個製造業投資增長的89%。

與此同時,我國也出臺了推動先進製造業發展的改革措施。2019年11月,國家發改委等15個部委聯合發佈《關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兩業融合將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當然,高質量發展模式對經濟增速的拉動不如“老模式”那麼快。2018年全國“三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增加值相當於GDP的16.1%。

二、消費將保持平穩

我認為有不少因素為消費的平穩和增長提供了長期支撐:

第一,減稅增加了居民邊際消費傾向。今年開始實行新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前三季度個人所得稅減稅4426億元,累計人均減稅1764元。同期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1%,尤其是農村為6.4%(高於GDP增速6.2%)。減稅的效果將在未來幾年持續顯現。人民銀行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今年三季度,居民收入感受與收入信心指數、就業預期指數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佔比較上季上升1.3個百分點。

第二,我國第三產業有很大發展空間,居民消費對服務業的需求不斷提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伴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人們不僅需要好的產品,還需要好的服務。據國家統計局測算,目前服務性消費已超過居民消費支出的50%,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的增長超過10%,綜合考慮服務消費和實物消費的消費增速超過9%。

三、中美經貿關係緩和,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下降

中美經貿關係是影響我國對外貿易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目前中美經貿談判的進展看,對外貿易的下行也幾乎見底。經過中美兩國經貿團隊的共同努力,雙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則的基礎上,已就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

物價和經濟增速指標顯示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下降,外需可能將有所好轉。目前,美國、歐元區、日本製造業PMI顯示經濟景氣度有所回升,這一趨勢已經延續了兩三個月。11月美國非農就業大增26.6萬,失業率3.5%,再創半個世紀新低。

四、近期經濟運行邊際改善

作為經濟運行的一個前瞻性指標,PMI數據出現了明顯改善。

11月財新制造業PMI錄得51.8,較10月微升0.1個百分點,連續五個月回升,為2017年以來最高。11月我國官方製造業PMI錄得50.2,比上月提高0.9個百分點,重回景氣區間。兩個數據的一致性比較高。

從官方PMI的分項指標看,生產、新訂單、新出口訂單指數均較上月提高,進口和採購量增加、產成品庫存下降,這表明企業有從被動去庫存轉向主動補庫存的趨勢。

11月,PPI同比增速的降幅有所收窄,從此前的-1.6%修復至11月的-1.2%,收窄了0.4個百分點。11月,我國進口增速回升至0.3%,較10月大幅提高6.5個百分點。這與製造業PMI所顯示的內需改善也具有一致性。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運輸生產指數顯示,11月中國運輸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6%,增速較10月回升1.6個百分點;其中,貨運指數回升更多,同比增長7.4%,增速較10月提高2.4個百分點。

各項數據都顯示經濟目前的運行出現好轉。

還有其他積極的信號。從金融數據看,一是M1同比增速繼續提升,表明企業活躍度有所提升。11月末,M1同比增長3.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個和2個百分點。二是實體融資需求有所改善,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長顯著,表明企業投資意願提高。11月當月,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 6794億元,同比多增1030億元,主要因為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短期貸款增加164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206億元,同比多增910.8億元)。三是表外融資繼續恢復。從社會融資規模看,表外融資合計減少1061億元,同比少減831億元。其中,委託貸款減少959億元,同比少減351億元;信託貸款減少673億元,同比多減218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量由負轉正,增加571億元,同比多增698億元。需要強調的是,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的大幅增長反映了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活躍度的提高。

此外,我國吸收外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根據我國商務部數據,今年1-1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0%。事實上,中國已連續27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利用外資普遍下降的2019年,我國對外資仍保持較大吸引力,這是世界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信心的一個反映。

五、深化改革將提高經濟潛在增速

我國經濟正處於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最近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的下行,除了週期性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我國面臨結構性矛盾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堅持經濟結構調整,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無法改變經濟潛在增長率,主要起到逆週期調節的作用,但各項改革措施的持續推進和技術進步則有望使中國經濟釋放更大的潛力,提高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速。例如,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幾次重大的改革所釋放的制度紅利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我們認為,這是討論宏觀調控政策選擇的一個基本前提。

有不少專家測算了我國經濟潛在增速,但結果莫衷一是。從理論上講,潛在生產力為資源充分使用情況下的產出,在宏觀理論均衡模型中經常採用,但其不可觀測,需要依賴一定假設進行估算,所以誤差往往很大。尤其在我國,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的有效調整將影響潛在生產率,所以潛在生產率理論離我國的現實較遠。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將極大提高我國潛在生產率。

最後,從週期性因素看,我國經濟目前已達階段底部區間。預計今年全年我國GDP增速將不低於6.1%,甚至略高;按照目前的經濟運行和政策措施,正常情況下,明年經濟不會跌破6%,甚至略高。

從結構性的因素看,我國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提高我國經濟潛在增速。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

(作者繫上海市政府參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