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武松並非忘恩負義之人,柴進曾養了他一年多,為何武松卻不領情?

海天


“養”也有三六九等之分,雖然都是給口飯吃,但給飯之人的態度往往也決定了自身的涵養和素質。

孟子說過: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這說明了有口飯吃是多麼重要的,可同時也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普通人尚且不吃嗟來之食,何況是武松這樣的豪傑好漢。

我們常說:做好事不難,難的是做好事的同時還能照顧到受恩者的感受。很明顯,施恩者柴進就沒有顧及到受恩者武松的感受,所以雖然武松是知恩圖報之人,可他也不待見柴進,巴不得逃離柴進那安全卻又毫無人情味的地方。


關於武松和柴進的恩怨,雙方各有各的解釋

武松的解釋是:剛開始時也是相待的厚,可柴進聽了莊客口舌,便疏慢了他。

柴進(實際上是作者施耐庵)的解釋是:剛來時也是好酒好肉相待,可武松好酒,喝醉了就打人,莊客們都去告狀,柴進也就怠慢了武松了。

雙方證詞各有各的道理,乍一聽這事都是武松的錯,畢竟武松在烤火時也想打宋江來著,有犯罪傾向,而武松的證詞卻把自己撇得一乾二淨,反倒是柴進的證詞,有理有據,前因後果都有,武松是咎由自取,完全怪不到柴進頭上去。可這事細究起來就不是表面那樣簡單了。

柴進說他對待武松是“相待的厚”,這一點武松也同意了,可具體情況沒說,以武松當時一個白身的身份,來到柴進莊上能得到什麼樣的待遇呢?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從第一號證人林沖的待遇來看了。

林沖被高衙內陷害刺配滄州時,路經小旋風柴進的家,看看柴進的莊客拿了什麼出來:一盤肉,一盤餅,溫一壺酒,又一個盤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著十貫錢,都一發將出來。柴進當時雖然是大聲呵斥了莊客“不知高下”,然後整治果盤、殺羊款待了林沖。這就可以看出:普通人來到柴進莊裡後所能得到的待遇,梁山上的王倫、杜遷和石勇等人想必也是一樣的待遇。




對於白身又犯了罪的武松來說,這點米糧也算得上是“相待的厚”,所以武松一開始並沒有鬧事。依著第二號證人:柴進府裡的洪教頭證詞來看,普通人來到柴進莊裡是“誘些錢糧米酒”,有點本事的還能做個槍棒教頭(洪教頭實際上就是個保安而已)。拿人手短,洪教頭甘心在柴進府裡做事,自然也得供大官人取樂了。

林沖長途跋涉,原先在牢裡已經被打了一頓,在野豬林時又因為董超、薛霸的虐待,雙腳已經接近殘廢,身上還帶著枷鎖。一到柴進府裡,吃了飯,衣服沒換、傷勢沒看、枷鎖沒脫,柴進就慫恿他和洪教頭來一場較量,更甚者還將銀兩扔在地上,說誰贏誰拿,林沖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對於這些也只好逆來順受。

洪教頭敗給林沖後,柴進看都沒看他一眼,只是一個勁地誇林沖好本事,莊客們也帶著笑把洪教頭扶走,羞得他“自投莊外去了”。對於一個還算是盡忠職守的保安隊長,柴進眾人都可以如此冷漠,連句安慰的話都沒有,足可見地位尊貴的柴進是多麼沒有人情味。



雖然不敢說武松在柴進莊上是否也遇到過林沖一樣的侮辱,可王倫、杜遷寧可落草為寇也不留在柴進家裡,石勇只是為了一個縹緲的消息就離開好吃好住的柴進莊,去找宋江哥哥,就是因為柴進太不會做人了。

要不是武松得了瘧疾,走不得路,我想他寧願死在外邊也不願在柴進莊裡受眾人的鳥氣,至於莊客搬口這事,想必也是眾人要戲弄武松,而武松不像林沖那樣好脾氣,直接就把他們打了一頓而導致的

所以武松是被柴進養了一年,可那不是“供養”,而是“餵養”,想養匹馬、養條狗差不多,柴進以“嗟來之食”餵養眾人,好脾氣的就像林沖、洪教頭一樣忍了,壞脾氣的就像武松一樣直接反抗,要不就是和王倫、石勇等人一樣,拿了錢糧米酒,自謀出路去了。柴進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佈施的富家子弟,他們對他只有欠債,沒有欠情,債還了關係就斷了,那有什麼情義可言。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這裡我有個故事要講,人心險似山溪水,月到天心叫一聲。



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在江南打工,混的還可以,起碼衣食無虞。有一年,我一個朋友,不知道從那兒聽說我在江南,於是前來投靠,那時候也沒有電話啥的,不知道他是怎麼找到我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好吃好喝招待,剛開始其樂融融,過了大概十幾天,他還沒有走的意思,我問他有啥打算,他也不說,但是明顯臉色就不好看了,又過了十幾天,我們其實就沒有什麼話好說了,每天見了也很尷尬,他於是問我借了五百塊錢回家了,那時候的五百塊錢可是我一個月的工資。



走了就走吧,聚散離合本是人生難免,後來聽我們共同的朋友跟我說,他在朋友圈中大肆宣揚,說我薄情寡義,見了朋友冷若冰霜,等等,我聽了很傷心。

後來我跟我老闆說起這事,他說你不懂人性。如果他來了你不要收留那麼長時間,而是請他吃喝玩樂兩三天,然後給點路費打發走,他會感激你一輩子,逢人就說你好。現在你收留他一個月,錢沒少花,但是並不會受到他的感激,相反得到的就是詆譭,因為你們的關係沒有達到細水長流的程度。



武松跟柴進就是這種情況。如果武松投奔柴進,柴進好吃好喝一頓招待,然後給了他幾錠大銀把他打發了,那麼武松會感激一輩子,宋江就是這麼招攬江湖好漢的,不能時間長了。閻婆惜跟了宋江不到半年,就被宋江一刀子捅了。

萍水相逢,你卻給我那麼多,這才會讓人刻骨銘記。如果大家要交讓對方感激你的朋友,切記,要不不要招惹,要不一下在短時間內花好多錢打發走,絕對不要扯長摸細。


唐風宋月



關於武松為什麼感覺不領柴榮的情,不是武松忘恩負義,也不是柴榮怠慢武松,真正原因是柴進和武松彼此對彼此關係認知的錯位。

用今天大白話說,武松拿柴進當兄弟,柴進拿武松當下屬。這種關係錯位,自然造成兩人關係的淡漠。

柴進是什麼人?《水滸傳》裡說他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嫡系子孫,家裡藏著宋太祖賜予柴家的丹書鐵券,說白了,按照小說裡的家世,柴榮身份比高俅、蔡京都要高貴。史書上說柴家子孫在北宋,世襲鄭國公爵位。雖然歷史上柴榮嫡系血脈二代而終,但是既然《水滸傳》裡說柴進是柴榮嫡系子孫,那麼就以小說為準。

小說裡柴榮就算不是世襲鄭國公,至少也是世襲鄭國公的侄子,世襲貴族子弟,可不是比高俅這種浪蕩子和蔡京這種普通地主家庭出身高貴?

而且看《水滸傳》原文,柴進和滄州知州以及滄州官場關係非常好,滄州上下都要賣柴進面子,柴進任意收留逃犯,有司都不敢到柴進莊園裡抓人,可以說柴進是《水滸傳》裡出身最高貴,勢力最大的“好漢”。

而柴進收留逃犯,並不是想和這些江湖人士交朋友,而是效仿歷史上的孟嘗君、信陵君行事。說白了,柴進這個貴族子弟吃飽了無聊自己在家Cosplayer孟嘗君、信陵君,對於投奔他的逃犯,柴進認為他們是自己的“門客”,柴進則是他們的“恩主”。


這也是為什麼柴進接濟過的江湖好漢比宋江多好幾倍,可江湖人提到柴進只稱呼他為“柴大官人”,而稱呼宋江為“哥哥”的原因。宋江是真的和江湖好漢以“兄弟朋友”相處,柴進則把這些好漢當“門客”。

話又說回來,江湖好漢稱呼柴進為“柴哥哥”,說不定柴進心裡還不樂意,覺得你們這群販夫走卒,有什麼資格和我這個周世宗嫡系稱兄道弟?

武松最開始投奔柴進,是以為投奔一個類似宋江一樣的江湖大佬,原著說的好:

柴進因何不喜武松?原來武松初來投奔柴進時,也一般接納管待;次後在莊上,但吃醉了酒,性氣剛,莊客有些管顧不到處,他便要下拳打他們;因此,滿莊裡莊客沒一個道他好。眾人只是嫌他,都去柴進面前,告訴他許多不是處。柴進雖然不趕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

武松以為自己和柴進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兄弟關係,所以覺得大哥家的僕人怠慢了自己,脾氣上來了幫大哥管教管教僕人。

可是在柴進心目中,武松和他莊子裡的莊客沒有本質區別,都是他的“門客”,是下屬,武松對柴進莊客大罵在柴進看來就是武松不懂規矩,搞不清楚自己的位置。

其實如果不是武松對柴進產生認知錯誤,武松其實是能和柴進好好相處的,《水滸傳》後面的章節可以證明的。


武松打虎後被陽穀縣知縣看重,知縣想要提拔武松做一個都頭,武松馬上就跪下磕頭了:

武松跪謝道:“若蒙恩相抬舉,小人終身受賜。”

陽穀縣知縣論權勢,論地位自然是遠遠不如柴進的,可為什麼武松對陽穀縣知縣如此恭謹?還跪下磕頭?

原因就是武松從沒有想過要和陽穀縣縣令做“兄弟”,他把自己位置擺的很正,自己就是民,縣令就是官,縣令要給他一份公務員工作,他當然感謝萬分。

其實這個道理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裡說的很清楚:

以眾人待我,我以眾人報之;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蘭臺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

     寄人籬下怎感恩

橫海郡柴進莊園接待了天下無數英雄好漢,宋江、林沖、武松等是書中描述較詳細者,相比於宋、林,武松的遭遇實在讓人看到了柴進的另一面,是葉公好“名”而非龍啊。

這個柴進乃後周廢帝之嫡後,宋太祖賜有免死鐵券,世代富貴翁兒,學孟嘗遺風,廣待天下豪傑,資助流亡之士,江湖有大名聲,實則是要建一個“群”自任“群主”,終極目的或許是復辟夢,當然該群要選有用之人,逃犯宋江大有名聲,柴大官人拜於地,沐浴換衣連日大擺宴席;罪犯林沖來投,柴大官人外熱內冷,棒打洪教頭後熱情有加;逃犯武松落魄成“大漢”,有病難醫。嘿,群裡也有三六九等啊。可笑這位前朝廢帝子孫,空守丹書鐵券,自視英雄豪傑,卻徒負虛名,識不得高低,辨不得良莠,太把自己當根蔥了!

武松呢,武松性情剛烈處人不恭,自幼父母雙亡,侏儒長兄養大,社會底層,倍受冷眼悽苦,投奔柴進時並無江湖名望,空有一身功夫卻無施展之處,在柴進處亦有病難醫,類如乞丐。柴進不待見也是人之常情,說是莊客搬弄口舌恐怕也是託詞。從宋江結交武松――“連說早知武二英雄(絕非實話),又攜手相邀,由柴進讓其“坐地”到宋江“連忙讓他一同在上面坐”,連日同宿同宴,又做新衣,在歸家途中長送不捨,宋自身逃難又送盤纏,武二哥久冷之心倍感溫暖,墮淚拜義”的情節來看,武松最需要的是社會認可與尊重啊。

一顆急需贏得社會尊重的心,遭遇了柴進打發叫花子般的待遇,寄人籬下,有病難醫,廊下生活,怎麼會對這個柴大官人感恩戴德呢?較之宋江,柴進徒負盛名爾。





一哥於一


熟悉水滸的人都知道,武松其實也可以叫“武十回”,因為整本水滸中,作者花了大概十回的篇幅去描寫武松,完全把武松寫活了,寫得名揚天下。篇幅之所以多,是因為武松事蹟多,打虎景陽岡,醉打蔣門神,威震平安寨,結義十字坡,大鬧飛雲浦等等。

尤其是武松打虎,實在太精彩,以至於提及打虎英雄,人們都忘了之前的卞莊、子路、李存孝等人。即便後來李逵怒殺四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寫典韋逐虎過澗,也取代不了武松。

但是,武松並非聖人,更不是完人,他也有讓人詬病的問題。

武松曾經因為打死人(後來證實只是打暈),跑到柴進的莊子裡躲避一年多。但是,當宋江到的時候,武松與宋江結義了,並且有點怨恨柴進,說他剛來的時候也是客官,受人尊敬,但後來卻沒人理他了。

於是有些人就說,武松忘恩負義,實在可恥;也有人說武松並非忘恩負義之人,但是他不感恩柴進,轉頭跟宋江結拜很奇怪等。實際上,從柴進和武松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就好理解了。

先從柴進的角度來說。

柴進是前朝皇族,雖說前朝的皇族不值錢,但是他有誓書鐵券,身份地位是很高的,從柴進穿的龍紋袍,繫著的玉帶等都能看出來。也就是說,柴進地位相當高,而武松不過是普通人一個。

柴進仗義疏財,喜歡結交天下好漢,但是,武松那會人並沒啥事蹟,更沒有多大的名頭,所以,在柴進眼中,武松跟其他來投奔的人沒啥區別。

正因如此,所以當武松經常喝酒打架,別人不斷吐槽武松時,柴進也慢慢地對武松怠慢了。其實,這種怠慢也不算怠慢,只是以平常人對待而已,畢竟,柴進也不可能每天都大魚大肉,好酒好菜地伺候著武松。

剛來的時候客氣一點,但時間久了就要回歸到普通人的生活,這是很正常的事。

其實最後的時候,能看出來柴進對武松不錯。他一直在幫武松打探家裡的消息;他說“豪傑相聚”,拉著武松和宋江一起喝酒;他看宋江要給武松做衣服,於是就給兩人都做了衣服;武松最後要走,柴進也要給他銀兩等。

再從武松的角度來說。

武松當時年紀還不算大,不過二十四五歲,還很年輕。因為年輕,所以血氣方剛,快人快語,有不滿的地方就會說出來。

於武松而言,初來之時,柴進很客氣,但後面就沒這麼客氣了,他受不了這種落差,所以才會不滿,但問題其實出在他身上。即便他不喝酒打人,柴進也依然會慢慢“不客氣”,像普通人一樣對待他。

但武松也並不是無情無義,忘恩負義之人,實際上他還是很感恩柴進的。武松臨走時,先是謝了柴進,然後說“多多相擾”,柴進給他錢他也沒拒絕。如果武松忘恩負義,恐怕就會抱怨甚至怨恨柴進了了,但實際上並沒有。

有人說,武松受柴進之恩,卻跟宋江結義為兄弟,就是忘恩。

實際上,柴進當時身份高貴,不可能去跟武松結義,二者太過懸殊。武松與宋江身份差不多,宋江對他也不錯,所以兩人才會結義。但這並不等於武松忘恩,跟誰結拜,是武松的自由,總不能因為柴進對武松好,武松就不能跟別人結拜吧。

從作者角度來說,這一段是要表現宋江。

宋江本就是書中第一男主,倘若柴進對武松特別好,武松與他結義,兩人之間情誼深厚,那哪裡能顯得出宋江仗義疏財,愛結交好漢呢?所以,作者安排武松出名前,宋江與之結拜,而不是出名後,這也是要表現宋江,否則又要有人說宋江看重武松的武藝,所以拉攏武松、利用武松了。


自說文史


武松並非忘恩負義之人,柴進曾養了他一年多,為何武松卻不領情?


武松是水滸全書的書膽,題主說的這個事情在書中確實存在,原因我就我理解來說一下。


原書這樣寫:


說話的,柴進因何不喜武松?原來武松初來投奔柴進時,也一般接納管待;次 後在莊上,但吃醉了酒,性氣剛,莊客有些顧管不到處,他便要下拳打他們,因此 滿莊裡莊客,沒一個道他好。眾人只是嫌他,都去柴進面前,告訴他許多不是處。 柴進雖然不趕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卻得宋江每日帶挈他一處,飲酒相陪,武松 的前病都不發了。

這裡面有個情節,現在比較少見了,那就是所謂的食客與主公。


從戰國時期開始,這種風氣最盛,有財有勢的主公會養很多食客,這些食客各有才能,甚至是一些不太常用的才能,主公也不要他們從事生產,就單單養著他們,好吃好喝,年復一年。但是主公一旦有事,食客也絕不能袖手旁觀,常常需要豁出命去,這就是曾經的食客。


柴進是皇親國戚,有能力養一大群奇能異士。但是他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食客太多他顧不過來,剛延請來的時候尚稱尊重,久了就容易怠慢了,為什麼?因為太平年景當紅的都是些知書達理,功夫做在面上的人,和柴進清談聊天,有見識有禮貌會得到柴進的賞識。


而武松是什麼人?他是本書中第一條鐵血漢子,需要的時候一夜殺幾十號人不眨眼的那種,出身也和柴進這種官宦人家相差很遠,讓他去官面上送往迎來,和柴大官人吟哦相伴這是不可能的,武松有心只會表達在行動上。

所以柴進等於活生生錯過了本書第一條義烈好漢!像武松這種人,手起刀落,劫牢反獄,但並不是不懂感恩,也不是不通人情,他是不拿嘴來回報,只用行動說話的那種人。


柴進慢待武松,沒能重視武松,是他自己的問題,也和他出身有關。他不是像宋江那樣出身稍低,上下都能理解的人,柴進皇親國戚,對武松出身草莽的這種義烈好漢缺乏瞭解,非常可惜。

白白讓宋江這個二五仔收買了人心,唉。


情感飛花


武松打虎很出名,但是潘金蓮做的事情太過分,他就殺了西門慶。由此看來,他也是有同情心,但是未必能的真心


和聖嘉鈺


武松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要是沒有施恩,武松在孟卅刑期滿後,前程綿上添花,不可現量。所以對施恩不感冒。


高慶春呢稱雲中龍


武松與本處機密爭執,失手將人打暈,誤以為被打之人已死,便逃到柴進莊上避難。柴進雖然收留了武松,養了他一年多。書中交代,並非武松不領情,而是柴進不待見武松,柴大官人莊上所有人都不喜歡武二郎。

自從武松離開柴進家,前往清河縣看望哥哥武大郎之後,柴進武松再也沒有謀面,直到“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之後,武松才得以再見柴進。在梁山之上,武松確實沒有與柴進交過言、共過事,施耐庵也沒有再著筆墨,描述他們之間再敘舊情。這並不能作為武松不領柴進之情,有忘恩負義的嫌疑。其實,武松很領柴進收留之情,看官們不要屈殺了武二爺。

武松曾對柴進心存怨氣

宋江到了柴進莊上,遇到了正在廊下烤火取暖的武松。這時的武二郎顯得很狼狽,同是前來投奔的客人,宋江喝酒喝到發暈,武松害了瘧疾,無人看顧,孤身一人圍著火塘驅寒。喝高了的宋江腳底發飄,踩到了火鉗柄,撩起了火灰,潑了武松一臉。武松氣不打一處來,立即跳了起來揪住宋江大罵。莊客見了,喝住武松,告訴他這是柴大官人最相待的客官。武松一聽,口裡埋怨道:

“客官”、“客官”,我初來時,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卻聽莊客搬口,便疏慢了我,正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此時的武松確實不領柴進的情,因為初到之時,柴大官人很厚待他,後來,卻漸漸的冷遇了武二。那麼,柴進為何不待見武松,讓這條大漢心生不滿呢?

書中交代,武松初來投奔柴進時,也一般接納管待。後來,只要喝醉了酒,便爆發性氣剛烈的秉性,莊客有些顧管不到處,他便要下拳打他們,因此滿莊裡莊客,沒一個道他好。莊客不滿武松,自然要去柴進面前告狀,柴進左右難辦,乾脆逐漸冷落了武松。

這本是武松的不對,在清河縣的時候,遊手好閒,專門酗酒鬧事,與人打架。武大郎說:“當初你在清河縣裡,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隨衙聽候,不曾有一個月淨辦,常教我受苦,這便是怨你處。”

自家親兄弟都怨恨武松,也難怪柴大官人了。武松因柴大官人的慢待而心生怨氣,其實是他自己做得不好。那麼,武松會不會因此而不領情柴進一年來的收留情誼呢?

武松對柴大官人的怨氣一筆勾銷

卻說武松埋怨完畢,揮拳就要打宋江,柴進及時趕到了。柴大官人說出了宋江的名字,武松跪地便拜。宋江也很會來事,說江湖上早就聽說武二爺大名,真是幸會。柴進一見二人一見如故,便一同邀請喝酒,自此也同等看待武松。

宋江非常喜歡武松,柴進也因此對武松厚愛有加。柴進與宋江對待武松的不同態度,只能說明柴進沒有宋江的眼光,只知接待江湖好漢,而無辨識天下英雄的慧眼。因此,武松喝酒鬧事,柴進便不待見,底下的人也看柴大官人的臉色,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喜歡武松。

這也難怪,假如宋江也住上一年,未必就能得到柴大官人一如既往的盛情相待。俗話說,久住令人厭,所以,宋江很快便離開柴進,去孔明孔亮家裡了。在孔家莊沒待多久,又去清風寨去叨擾花榮。

武松來到柴大官人家,已經一年多,性情各異,受點委屈在所難免。因而,當武松辭別柴進時,柴進取出些金銀,送與武松,武松謝道:“實是多多相擾了大官人。”

武松結實宋江後一改前非,“前病都不發了”。所以,在辭別柴進時,武松感到自己愧對柴大官人,說是這一年來確實給柴大官人添麻煩了。武松是個很爽快的人,只因年輕氣盛,脾氣暴躁,在柴大官人莊上得罪了很多人才不受待見而心生怨氣。臨別之時,感覺柴進待他不錯,受到怠慢,原本是自己的不是。書寫到此,武松心底的怨氣也一筆勾銷,對柴進的收留心存感激。

武松絕不是斤斤計較的小人

以武松的素質衡量林沖,人品的高下便判若涇渭了。林教頭也曾來過柴進莊上,後來在梁山聚義,同樣沒有跟柴進有跟多的交往。林沖當時的境遇比武松糟糕十倍,所犯之罪連柴大官人都無法周全。但是,柴大官人依然出手相助,冒著風險帶林沖混出滄州城,舉薦林沖上梁山。

王倫最終還是收留了林沖,但林沖卻恩將仇報,殺了王倫而讓晁蓋做了寨主。王倫也是從柴進莊上出去的梁山好漢,而且一直有來往,林沖殺王倫時,想到過這一層沒有?

林沖是小人,武松卻是君子。林沖殺王倫時,決然沒有顧忌到柴大官人的面子,底是一枚忘恩負義的小人。林沖才是不領任何人情之人,武松絕對不是,列位看官別看走眼了。

武松對誰的情誼都放在心上。十字坡差點遭遇孫二孃的毒手,張青幾句話就讓武松心軟,與這對黑道上的夫妻結為生死之交。倘若武松下狠手,孫二孃早就沒命了。或者,武松計較孫二孃試圖還他性命這一節,恐怕就沒有後來的行者了。

施恩只是格外看待了一位囚徒,武松卻能為之賣命。難道武松不清楚施恩是個什麼樣的貨色?綠野老道前一篇回答中就講得很清楚了,施恩比蔣門神更壞。武二爺卻不計較施恩是個什麼樣的角色,只記住了施恩對他的好。因為幫施恩出氣,醉打蔣門神而遭遇張都監陷害入了死囚牢,武松一句怨言都沒有。武二爺如此性情,能不感激柴進的收留之情而死記柴進對他的冷遇嗎?

投奔柴進莊上,是因為自己傷了別人的性命,能夠活命已經是極大的恩惠了,救命之恩武松豈能如林沖那樣轉身便忘?

武松絕沒有不領情柴進的收留,雖然也曾對柴進有點怨氣,但事到臨了卻記住了柴大官人的好處,忘卻了諸多的不愉快。與人交往就得這樣,多記他人的好處,忘掉彼此之間曾經的不痛快。如此,天地才更加寬闊。


綠野萍蹤01


說武松在柴進家住了一年多,卻不領情,這麼說不準確。武松只是有點怨言,藉著誇宋江有頭有尾,來抱怨柴進有頭無尾。除此之外,武松還是很感謝柴進的。辭別柴進回家時,武松謝道:“實是多多相擾了大官人!”

武松和柴進沒有交情,只是慕名而來。

柴進和武松之間首先不是朋友關係,而是主客關係。武松投靠柴進,是因為柴進有養士的名聲:專一招接天下往來的好漢,三五十個養在家中。

武松自認為是好漢,慕名而來。柴進招攬好漢,自然應該待之以禮。當然,相應的,好漢也應該知恩圖報。武松去投柴進,身無長物。靠的只是天生神力和武藝。可是,武松的特長,柴進沒有用。換句話說,柴進招攬天下賓客,只是要個好客的名聲。或許他是追慕古人,像孟嘗君養士三千。

柴進的養士和戰國貴族的養士還是有區別的。

戰國的貴族養士模式是貴族提供衣食住行用,門客提供智慧或技能為貴族服務,貴族和國君關係很近,貴族利用門客的智慧和技能,門客利用貴族的平臺展現自己的能力。屬於相互依存相互受益的關係。

而柴進則不同。他沒有戰國貴族的權勢和地位。

他不過是一個苟活在宋朝的前朝遺民。宋皇不可能給他實權,更不可能倚重他。留著他,只是當做遮自家醜事的一塊布。所以,柴進的好客和養士就變得毫無用處,甚至還埋下了禍根。皇帝大費周章,搞個杯酒釋兵權,你卻私養好漢。意欲何為?從書中可以看出,柴進養的好漢,主要的作用是幫閒。因為柴進本身也是無事可幹,更不可能給“好漢”謀個出身。所以,“好漢”的日常就是打獵、喝酒、陪柴進玩兒。這些“好漢”沒個正事兒,對柴進家的僕人來說,還不如他們有用。所以“狗眼看人低”,武松自然就脾氣不好。一來二去,武松和柴進之間就因為僕人的閒言碎語變的冷淡了。這就是武松口中的“有頭無尾”。

但是,柴進畢竟是財大氣粗的場面人,宋江來了以後,柴進對武松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武松回家,柴進還是取出些金銀送與武松。武松是個明事理的人。在柴進家白吃白住一年多,自己又沒什麼可以回報的,也就只有說句“實是多多相擾了大官人!” 了。因為柴進家實在沒有什麼需要武松幫忙的。還不像後來柴皇城被打,需要人幫忙。話說回來,如果那時不是李逵,而是武松,柴進被抓的可能性會小很多。

武松想報答柴進的收留之恩,但是沒有機會。

戰國時期貴族養士,有句話叫“士為知己者死”。像侯嬴以死報答信陵君;像馮諼為孟嘗君收薛地人心;像藺相如為繆賢免禍;像毛遂自薦為平原君出頭。這些人可以為主人施展自己的才華,報答主人的供養之恩。武松也想這樣報答,畢竟管一年的食宿,對武松來說,是筆不小的開支。而武松能回報的,就只有用拳頭替柴進平事兒了。可是柴進現在沒有這個需求。作為武松,能怎麼辦?也就只能說聲謝謝。日後有機會再回報吧。

日後,柴進留下李逵在莊上,並不是想讓李逵幫忙,而是為了讓李逵和朱仝分開,要不然,朱仝死活不上山。沒辦法,宋江才弄了這麼個權宜之計。如果說,當時柴進就需要幫忙,武松是不會袖手旁觀的。至於後來叔叔柴皇城被打,李逵打死殷天錫,事發突然,武松當時還在二龍山,不知情,也不可能來幫忙。後來柴進上了梁山,武松等人也上了梁山,柴進也沒有什麼需要武松幫忙的地方。各個都聽從宋江和吳用的安排,自然也就無需幫忙了。所以說,到了最後,武松都沒有機會回報柴進的收留之恩。

可以用施恩參考一下。

武松到孟州,施恩照顧了幾天,武松就替他解決了蔣門神,後來施恩父親受牽連死後,孤身一人。武松上二龍山,施恩隨後上山,坐了把交椅。照顧了幾天的施恩,都給與回報,照顧的妥妥的。何況照顧了一年的柴進?不過是沒有機會回報而已。並不是武松無情無義。

最後總結一下:柴進照顧武松一年多,武松並非不領情,不報恩,只是沒有機會而已。

我是月淡風青,喜歡聊水滸。喜歡的朋友就點個贊關注一下。有寶貴意見,敬請在下方留言。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