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浅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失策性:由冗兵到拖垮国家财政,可谓得不偿失

都城是一个国家的中枢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汉唐定都长安,就是看中长安是形胜之地,东有潼关,函谷关,西有萧关,大散关,在军事上易守难攻。关中平原生产粮食,可满足日常需求,在经济上有可行性。

而对北宋而言,定都开封似乎是一种政策上的失败,宋太祖赵匡胤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提出了迁都的意见。

浅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失策性:由冗兵到拖垮国家财政,可谓得不偿失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巡幸洛阳,发现这里地势险要,比开封更适合作为都城。遂有迁都之意,但是遭到了以晋王赵光义为首的群臣反对。

起居郎李符上书“陈八难”,总结出八条理由:“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

就连自己的部下,都虞侯李怀忠也不同意迁都,他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然而,宋太祖对这两个人的话都没有听进去,当他找到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时,赵光义说出了那句“在德不在险”的千古名言,至此,赵匡胤终于妥协,再不提迁都之事。

浅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失策性:由冗兵到拖垮国家财政,可谓得不偿失

影视剧中的宋太宗

其实,“在德不在险”这句话并不是赵光义首创,《史记》中记载,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

吴起借三苗氏,夏桀灭亡的典故来劝魏武侯,治理天下靠的不是山河的险固,而是君王修德,只有君王贤明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江山才能永固。

当然,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吴起这番话是有问题的,因为险要的地理环境对于城防是极其重要的,洛阳,长安,襄阳,函谷关,潼关,这些名城都是以地理位置的重要而出名。在古代,打仗对于地形的依赖更加巨大。

但是,吴起和赵光义说出同样的话,背景是不一样的。吴起说这句话的时候,前提是江山已有险可守,黄河就是魏国的天险,靠着黄河足以把秦国挡在河西。而赵光义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可以支撑的前提,所以赵光义的说法是片面的,而且是没有说服力的。正所谓

江山之险是客观条件,君王修德是主观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既然赵光义的说法并不可信,那么赵匡胤为什么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呢?

究其原因,还是忌惮弟弟赵光义的权势,赵光义做了多年的开封府尹,京城之中党羽众多,政治势力盘根错杂。最重要的一点,作为当今皇上的弟弟,这让赵光义的身份显得尤其特殊。

而且从后来赵光义做皇帝之后的种种表现来看,赵光义的政治能力非常强。其擅长在官场中纵横捭阖,组建个人政治集团并不是难事。

综上可以看出,赵匡胤并不是因为“在德不在险”这句话产生了动摇,而是晋王背后的政治势力已经极为庞大,而且这句话隐约中有威胁的意思,即晋王已经获得朝中大臣的支持,如果赵匡义一味迁都,可能会引来整个朝廷的反对。

虽然表面上看赵光义赢得了胜利,但是宋朝的国运却因此而衰落下去。

开封城的优势

开封城最大的优势在于漕运。开封作为北方水运最重要的枢纽城市,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条河贯穿全城,《宋史-河渠志》中记载:“汴水横亘(东京城),首承大河(今黄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正是由于漕运的兴旺,开封城才能够将全国的财富集中起来,而且开封城地处平原,交通便利,商旅往来畅通无阻,因此开封城成为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在当时世界上也无城可比。

浅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失策性:由冗兵到拖垮国家财政,可谓得不偿失

《清明上河图》诉说了北宋都城繁华的景象,令人向往

除了漕运之外,还有一点是政治的原因。在北宋定都开封之前,后梁,后汉,后周都把都城定在了开封,开封城作为多个政权的都城,这里的政治势力,官僚氛围浓厚,用古人的话说,天子气更重,况且北宋是从后周的手中夺取的,顺势在开封定都也是合理的。

然而,开封城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开封城可以做一个经济中心,但是绝不是一个好的政治中心。

开封城的劣势

开封虽然水运发达,但是它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敌人一旦越过黄河,就会遭到直接进攻,没有充足的时间组织防御和召集地方部队勤王。而且开封城虽然城防完善,城墙也十分坚固,但是需要花费大量兵力来守卫。

根据记载,北宋的开封城分为三重:外城、内城和宫城。外城周长30公里,共有12座城门,因为河流从城中经过,开封城还有6座水门,为汁河上水门、汀河下水门、蔡河东水门、蔡河西水门、金水河水门、五丈河水门。

除了水门以外,还有8座瓮城,瓮城的面积也十分广大。《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开封)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惟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门两重,盖此系四正门,皆留御路故也。”

浅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失策性:由冗兵到拖垮国家财政,可谓得不偿失

开封城图

开封城的内城有10座城门,宫城有6座城门,而且开封城的城墙极为坚实,外城最厚的部分有15米之多,综上可知,开封城如果在粮草充沛,兵员齐整的情况下,想要攻进去十分困难。但是难就难在,维护这样一个大的城市需要庞大的兵力,而且对于守城将领的军事能力要求极高。

果然,在辽军南侵之后,开封城面临了第一次破城危机。宋真宗时期,辽国萧太后以北宋多次北伐为由,率领辽军南下,一路之上,辽军并没有攻破宋军的城池,但是当他们到达黄河北岸的时候,宋真宗却吓得想要逃跑,以北宋的国力,对付这样一支孤立无援的辽军,本来胜算在握,但是由于皇帝和整个朝臣的懦弱,竟然不敢有丝毫抵抗之心,也许是由于太宗时期数次北伐的势力,宋人心中恐辽症在发酵。

而真正的危机,则来自于金兵的两次围城,北宋最终亡于金国之手,发生了臭名昭著的“靖康之难”。

定都开封的失策性

北宋定都开封导致的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冗兵,然后由冗兵带来巨大的财政危机,然后导致国家被财政拖垮。

由于北宋采取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政策。禁军的数量在不断攀升。

宋太祖时期,全国共有军队37万8千人,禁军19万3千人

宋太宗时期,全国共有军队66万6千人,禁军35万8千人

宋真宗时期,全国共有军队91万2千人,禁军43万2千人

宋仁宗时期,全国共有军队125万9千人,禁军82万6千人

宋神宗时期,全国共有军队约90万人,禁军60万人左右

宋哲宗时期,约有禁军66万人

宋徽宗时期,禁军约有70万人

总体而言,北宋禁军的数量在不断攀升,后期由于王安石变法,军队数量有所减少,但是仍然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数字上。

而养活这么多的军队,需要的开销自然非常巨大。以宋仁宗时期的财政状况为例,“今天下大患者在兵:禁军约七十万,厢军约五十万,积兵之多,仰天子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臣约一岁总计,天下之入不过缗钱六千余万,而养兵之费约及五千。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

国家财政的大部分都在养兵之上,造成了极大的财政负担。

浅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失策性:由冗兵到拖垮国家财政,可谓得不偿失

加上北宋实行的是募兵制,“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廪之终身,实际即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

招募的兵全是靠发放军饷为生,在打仗之余,并不会种地生产,宋朝的兵可以说是终身服役,即使没有作战能力,也是要靠国家养活。

而本身就采取防守国策的北宋,加上募兵制,就是一种非常矛盾和不合理的选择,可以说,除了冗兵之外,北宋这种不合理的政策也是造成财政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北宋士兵虽多,战斗力却非常差,宋太祖时期,禁军战斗力还是可以的,与辽国作战也不落下风。宋太宗北伐之时,也能依靠步兵抵挡骑兵的冲锋,只是最后时刻,因为军队疲劳才致使惨败。然而随着屡次北伐的失败和澶渊之盟的签订,北宋只有和西夏对抗的西军有一定的作战能力,河北的军队,已经腐败不堪。

到宋徽宗收复燕云之时,河北诸军之须用百无一有,城戍守御之物悉皆无备,河北的士兵不但战斗力低下,军需器械也不堪使用,这些一百多年没有打过仗的少爷兵,自然只是领空饷混日子,好像清朝的八旗兵,在进入关内之后迅速腐化,到最后,连骑马都不会了。

浅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失策性:由冗兵到拖垮国家财政,可谓得不偿失

说起来,河北的军队在宋朝中后期仿佛鸡肋一般。因为与辽国没有战事,士兵必然懈怠,没有训练的动力,而为了守卫边境,又必然要有驻军,这样的话河北的军队形同虚设。而一旦与辽国开展,就必须取胜,一旦失败,就会被辽军饮马黄河,首都不保。所以河北的士兵不训练,不敢战,不愿战。

而在金国人南侵之后,宋朝名义上有大约70万的禁军,但是吃空饷的人太多了,缺额十分严重,史书中称,河北诸军十缺二三。这样腐败的军队又怎能打仗呢?

在金将完颜斡离抵达黄河时,守卫在黄河北岸浚州的北宋7000禁军立刻从浮桥上向黄河南岸跑,而驻扎在南岸的2万士兵,更是吓得魂飞魄散,没有丝毫抵抗就图本瓦解。最可笑的是,金国人没有渡河的大船,只能找一些小船,这样,用了5天时间,才把所有人送到黄河南岸。而宋军竟无一人抵抗,也难怪金国人会说,“南朝无人矣”。

浅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失策性:由冗兵到拖垮国家财政,可谓得不偿失

金国重骑兵:铁浮屠,人马皆披重甲

而金人渡过黄河后,开封城便完全暴露在眼皮底下,宋人的噩梦也就开始了。

北宋名将种师道在得知金国人南下之时,曾劝宋钦宗迁都长安以避锋芒,但是并没有被采纳,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迁都对于宋朝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后来元朝兴起时,曾对金国用兵,金国将都城迁到了开封,建立了“关河防线”,依托黄河和潼关,在北部和西部两个方向上防备蒙古人,金国由此坚持了多年。

如果宋朝能够迁都西安,凭借险要的地理位置固守,或许战争就会出现转机。然而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忠志之士得不到任用,迁都根本无法完成。

洛阳的优劣

开封城无险可守的尴尬局面在亡国之时尤为明显,若单依山河形胜来说,洛阳的位置自然得天独厚。洛阳北部有崤山,黄河,东部有虎牢关,自身也处在一个小的平原地带,能满足一部分粮食需求。所以,洛阳也是各朝代选择建都的首选之一。

如果北宋选择建都洛阳,那么就不再需要大量的禁军守卫都城,也就是宋太祖所说的,

“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匡胤是知兵的,作为一个军事能力超强的帝王,赵匡义自然明白都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而选择洛阳,最终的目的就是去除冗兵。

浅析北宋定都开封的失策性:由冗兵到拖垮国家财政,可谓得不偿失

东汉时期洛阳图

然而,想要迁都洛阳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除了以赵光义为首的朝臣反对,还存在着客观的因素。后唐时期,契丹人攻入洛阳,洛阳损毁严重,到北宋建立时期,已经失去了作为首都的条件,而且当时通往洛阳的水道堵塞,从陆地上运输粮食损耗严重,所以从漕运和经济上来看,洛阳确实不适合做首都,至于长安,自唐末以来,毁于战乱,更加失去了作为首都的资格,自宋开始,长安也再没有成为都城。

从以上分析来看,开封城确实比长安洛阳更适合做都城,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宋太祖赵匡胤说“百年,天下民力尽矣”正是对定都开封的担忧。

重新修建洛阳虽然会花费不少财力,但是从长远看,这种损失似乎又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定都开封以后,北宋花在冗兵上的财力非常高昂,有点得不偿失。

结语

从根本上说,宋朝的冗兵是其兵制的不合理造成的,但是定都开封,无疑是让这种情况更加恶化,而兵制又是宋朝不合理制度之中的一项,虽然北宋不缺钱,但是这些钱都花费在了数量庞大的军队和官僚系统上,至于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不是像一些人吹捧的那样高,也实在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