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因為劉更新,湖美鄉岬才村有“更新”

因為劉更新,湖美鄉岬才村有“更新”

因為劉更新,湖美鄉岬才村有“更新”

走進大田縣湖美鄉岬才村,只見一條寬闊的水泥路直通村子,造福工程易地搬遷安置點也已初具規模。12月2日,岬才村黨支部書記施生塔告訴記者,岬才村是街面水電站庫區移民村,之前村財收入幾乎為零,老百姓散居在大山裡,交通十分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因为刘更新,湖美乡岬才村有“更新”

2016年,省紀委下派駐岬才村第一書記劉更新的到來,如一縷春風,為岬才村送來了希望。他深入田間地頭,不到一星期時間就摸透村裡的實際情況。

因为刘更新,湖美乡岬才村有“更新”

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村裡的農副產品才能銷售出去。於是,劉更新和村兩委積極向上級爭取項目資金,得到相關部門的幫扶支持,一條長4.5公里,寬3.5米的水泥路修好了,這讓村民喜出望外。

“只有改變村裡基礎設施現狀,才能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劉更新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他積極實施各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個,實施易地搬遷新村安置點38戶131人,農村安全飲用水,建設農村幸福院,設立教育基金會,一系列幫扶項目的實施,從根本上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因为刘更新,湖美乡岬才村有“更新”

劉更新(右一)入戶坐談

“現在好了,喝水都不成問題了,以前要走好遠的路挑水喝。”今年58歲的老人顏如松,一邊剝油茶殼一邊笑呵呵的對記者說。

因为刘更新,湖美乡岬才村有“更新”

立足實際,找差距、補短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了,劉更新又開始為村民的收入出謀劃策,和村兩委確定了“發展特色農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發展思路,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模式,幫助貧困戶向上申請產業扶貧資金,向銀行申請小額信貸資金,發展蜜蜂養殖,種植鐵皮石斛、金線蓮等林下經濟,並註冊了“山甲之才”的商標,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將農產品推銷出去。村財收入也從2016年度的1.46萬元,到2018年度的17.17萬元。

扶貧先扶智,劉更新牽頭髮起成立教育基金會,還把人脈資源閩南客商引進來,為教育基金會捐贈10萬元,動員鄉賢踴躍捐款,首期籌集資金21萬餘元,他本人更是分兩次捐贈5000元。2018、2019兩年已為岬才村20名考上大學和重點高中的學子發放獎勵金19000元。

同時,村裡規劃開發張京洋庫區休閒旅遊及大鑼山朱熹講學遺址養身禪修產業,從根本上激發了全村產業發展活力。

路通,水清、房靚、景美,小村莊發生著大變化,去年,岬才村順利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村民們喜在眉梢,樂在心頭。

2017年底,劉更新結束了他為期一年的“駐村第一書記”任期。但是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曾經奮鬥過的地方。去年,從省上幫助爭取到39.9萬元的農村安全飲用水項目,今年來,又積極幫岬才村爭取到133萬元的資金,準備用於岬才大才洋至宏才深潭仔道路硬化。

因为刘更新,湖美乡岬才村有“更新”

如今,村裡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現在大家只要一說到劉書記無不豎起大拇指,他們都說:“沒有劉書記,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記者:陳小瓊

統籌:鄭宗棲 監製:顏全飈

因为刘更新,湖美乡岬才村有“更新”因为刘更新,湖美乡岬才村有“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