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雄韜股份:擬合作開發氫燃料電池汽車 股價年內已翻倍

11月26日晚,雄韜股份發佈公告稱,下屬子公司大同氫雄與物拉邦及華熵能源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書》,三方將合作開發氫燃料電池汽車,計劃2020年-2022年向市場投放1800臺氫燃料電池汽車。

在這場三方合作中,上海物拉邦將負責氫燃料電池車的市場推廣,雄韜股份子公司負責提供合作車型及燃料電池系統部件,上海華熵負責提供輔助零部件。據披露,三方計劃在協議期內累計推廣1800臺,其中2020年推廣300臺、2021年推廣600臺,2022年推廣900臺。

根據相關市場人士透露,此次合作立足於大同氫雄主導開發的9噸級燃料電池廂式物流車。並且除了上述三家合作方以外,上海申龍客車也將成為重要的合作伙伴支持整車匹配及製造。

目前,大同氫雄已制氫加氫5.7萬公斤,並且上線運營自主配套發動機的50輛氫燃料公交車,單臺車輛運營里程最低1.6萬公里,日載客量在6萬人以上。

雄韜股份稱,此次簽署的合作協議僅為合作的框架性、指導性協議,具體合作業務協議還尚未簽訂。

此外,10月24日,雄韜股份子公司大同氫雄剛與國家電投簽署了氫能源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宜興清潔能源(氫能)產業園項目,總投資50億元,主要包括40MW分散式風電項目、規劃建設加氫站、公交和物流運輸項目。

並且,根據資料得知,雄韜股份總投資27億元的大同氫雄氫能產業園目前也在推進,公司預計全線達產後,銷售額達到百億元,實現利潤15億元,完成稅收10億元。

今年8月,雄韜股份就已發佈公告稱,擬採用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募集總額不超過14.15億元的資金用於氫燃料電池生產基地及研發中心的建設與運營。

從公司近幾月的一系列動作來看,公司在加快對氫能項目的佈局。

今日,公司股價高開1.52%,盤中股價一度上漲3%,隨後又有所回落,截止收盤,股價上漲1.12%至22.59元,最新成交額為4億元,最新總市值為79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股價從年初至今,累計漲幅為121%。

雄韬股份:拟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 股价年内已翻倍

雄韜股份主要從事化學電源、新能源儲能、動力電池、燃料電池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主要產品涵蓋閥控式密封鉛酸蓄電池、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項目。

雄韜股份稱,子公司大同氫雄與上述兩家公司合作能夠推進雄韜氫能項目,為公司創造新的效益增長點。

此外,據市場相關分析表示,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分支之一,在國家對氫燃料電池補貼不退坡以及相關政策的利好之下,雖然今年以來對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但燃料電車汽車並未受到影響,其未來還是值得期待。

一方面,在車市寒冬以及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前提之下,公司營收增速緩慢,因此,公司加大對氫能項目的投資,為公司業務注入新鮮的血液。

根據最新披露的財報來看,公司在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1.6億元,同比下降4%,歸母淨利潤1.54億元,同比增長114.3%,但是淨利潤中包含著較大的水分(投資收益和政府補助),公司的扣非淨利潤為0.71億元,同比增長僅為4.09%。

其中,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02億元,同比增長19.79%,扣非淨利潤0.49億元,同比增長21.5%。公司稱,第三季度實現營收雙增主要是由於氫燃料電池投資建設初顯成效,並且公司預計在2019年度歸母淨利潤增長區間將達到1.7-2.2億元。

不過,按照公司目前的營收結構來看,鉛酸蓄電池仍是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佔營收的比例高達76%。

雄韬股份:拟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 股价年内已翻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股東頻繁減持,根據數據統計,從今年1月以來,公司股東共減持1303.3萬股,累計套現金額為2.84億元。

雄韬股份:拟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汽车 股价年内已翻倍

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環保的日益重視,新能源汽車之風盛行已久。

從今年以來,國內有超過20個省份出臺了扶持氫燃料電池產業的相關政策,預計未來10年內氫燃料電池汽車規劃推廣數量已超過10萬輛,加氫站建設規劃已超過500座。例如,廣東明確將省級補貼資金的30%用於支持燃料電池;上海、海南、青海按中央1:0.5補貼;重慶按國家1:0.4補貼,並且預計在2020年前不退坡,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燃料電池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在此基礎之下,燃料電池汽車步入了快速通道,2017年,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產量首度破千,2018年再上新高。2019年1-10月,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91輛和1327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8.2倍和8倍。全國累計推廣應用的燃料電池汽車已達2000多輛,投入運行加氫站27座。

與電動汽車相比,氫燃料電池車具有續航里程長、加氫時間短等優點。

在這一廣闊的市場藍海下,不僅是雄韜股份在佈局氫能產業鏈,很多公司均在加強對這方面的投入。

中信證券分析師指出,隨著環保及能源緊缺等問題日益嚴重,氫能產業進入快速擴張通道,氫能領域的業務佈局有望與傳統業務形成良好的內部循環經濟閉環,打開長期成長空間。”

如氫燃料電池車行業的“領頭羊”豐田汽車,旗下第一代Mirai 、FCEV叉車、FCEV大巴、FCEV卡車等車型已經在相關領域使用,並且該公司預計到2020年,氫燃料電池將從2018年的3000輛增加至30000輛。

6月,華昌化工與蘇州金龍、港城汽運簽訂了氫燃料電池示範運用《合作框架協議》,2019年度,三方擬實現投用5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運行;2020年度,實現1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投放市場。

7月,上汽大通MAXUS燃料電池寬體輕客FCV80在江蘇無錫的示範運營項目已經正式啟動。東風汽車與湖北襄陽市人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武漢理工在氫領域裝備研發與製造、氫能交通應用示範與推廣等方面的合作簽訂了有效期為五年的《戰略合作協議》。

10月,科恆股份與中國科學院簽署《燃料電池項目戰略合作協議》,就雙方在燃料電池項目設備研發、業務開展等達成了框架性協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的氫燃料汽車產業基礎建設的速度不及預期,氫站的投入成本也較高昂,並且氫燃料電池方面的關鍵技術還未取得技術突破,因此據相關市場人士預測,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普及還需要3到5年。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