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生鲜B2B旺火,为何“烧”不掉农贸市场?

快要过年了,想必肉类蔬菜等商品价格又要涨一些,而“菜篮子”生意早已被互联网玩家盯上。比如,近日美团上线了“美团买菜”,把“生鲜电商”和“社区化服务”作为切入口,为消费者提供送菜上门的服务。

但从当下城市消费的需求来看,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快,年轻上班族自己买菜的频率越来越低,接触“菜篮子”更多是通过外出就餐或者外卖、食堂等渠道。消费者从净菜到熟食的需求变化,会影响农产品的流向。

生鲜B2B旺火,为何“烧”不掉农贸市场?

为此永辉、步步高等传统生鲜商超也开始重视B2B业务,在打造消费终端的同时,发力“菜篮子”上游产业,而大众的消费品质、购买价格,能在生鲜产业链重构中获得红利么?

生鲜B2B旺火,为何“烧”不掉农贸市场?

生鲜B2B旺火,为何“烧”不掉农贸市场?

国内最基本的“五站式”流通模式,农户——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层层交易,其中心主体是产、销地批发市场。为了让“菜篮子”来到城镇居民的家门口,销地批发市场与消费者之间往往有多级分销商。

作为作为居民“菜篮子”商品供应的主要场所,其背后也主要由政府推动。这也是最普遍的农产品流通路径,目前全国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80%以上。

终端农贸市场星罗棋布,方便了城乡居民,不过场内摊位多,菜贩的进货渠道也广而杂,难以管理。九十年代,超市业态逐渐在大陆兴起,政府意识到只有经营主体的组织化、规范化,经营产品才能标准化、规范化,因而通过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大型流通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超市的经营业态、经营理念对城市农贸市场进行生鲜超市化改造

如今的生鲜巨头永辉,也是当年“农改超”第一批受益者。而生鲜超市呈现出地域性,一个原因也在于此。

生鲜B2B旺火,为何“烧”不掉农贸市场?

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直接链接终端中小餐厅需求,在中国,还没有出现美国Sysco一样食品供应链巨头。中美环境不同,但理论上中国4万亿餐饮市场能够孕育出比肩Sysco的B2B公司。

因而,无论是两大外卖平台的“(美团)快驴进货”、“饿了么有菜”,连锁餐饮企业旗下的“蜀海”、“信良记”,还是美菜、宋小菜、一亩田等创业公司,都在讲越过层级农贸市场,成为中国Sysco的故事。

下面,虎嗅·高街高参综合了几家生鲜B2B公司的案例,从它们各自的切入特色,来带大家一窥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风云变幻。

一亩田:产源信息撮合大中介

如果要给一亩田找个互联网公司标的,那一亩田应该是农产品的找钢网或58同城,因为一亩田像一个农产品分类信息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上游农产品产地和下游经销代理商提供农产品交易撮合服务,以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自2014年,一亩田开始在全国一级批发市场建立门店,跟批发商介绍介绍一亩田APP,告诉他们可以卖货或找货源,实际上这是一个把国内经销商的群体互联网化的过程。

生鲜B2B旺火,为何“烧”不掉农贸市场?

目前一亩田拥有1300万用户,分为买端和卖端,卖端主要是产地端合作社、经济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或者有规模种植能力的农户,买端是批发市场、批发商、超市、餐饮企业等,形成一个人脉、生意圈。

一亩田是基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角色建立的,并没有去直接触碰现有生鲜流通渠道中游参与者的利益,类似的还有惠农网,二者路径基本相似,都是提供撮合平台,提升交易效率,逐渐衍生出市场行情、物流匹配、农资购买、支付、社交等服务。

美菜网:农产品B2B版京东

说到餐饮B2B,最知名的是应该就是美菜网了。美菜网创始人刘传军曾是窝窝团的联合创始人之一,而这家企业被称为“农产品B2B的京东”,因为自2014年成立以来,美菜网便一直重金投入物流,自建了物流配送体系,自购自配几千辆冷链车、搭建了4000多人的物流配送团队,在全国建立了近30个仓储中心。

生鲜B2B旺火,为何“烧”不掉农贸市场?

生鲜B2B旺火,为何“烧”不掉农贸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