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腸的大腸
誰說冬天沒有颱風?94W、95W同時醞釀,可能有個超強颱風會登陸!今年冷冬還是暖冬?對於今年的氣候變化,可能不少的人也知道,那就是極端化的天氣稍微偏多,而降雨、高溫、乾旱等問題也是分佈不均勻。在上半年的時候,大氣環流的改變較大,不少地區都面臨了一場高溫的影響,例如,印度、菲律賓等地。
而在厄爾尼諾的部分因素影響之下,颱風在上半年也不多。如今雖然我們氣候整體上處於了中性化的階段,但是極端性的天氣也還是有,例如海洋風暴又在逐步的活躍起來了,而降雨最近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威尼斯。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威尼斯遭遇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漲潮”,整個城市85%的地區被淹,最高水位一度達到1.87米。
所以極端性引發的氣候變化是非常多的,而說到這裡,我們還是得先來看看一個消息,那就是關於今年是暖冬還是冷冬的問題。大家應該都看到了,根據氣候預測的結果來看,2019年冬天全國氣溫接近常年到偏高,“寒冬”發生概率幾乎為零,也就是暖冬的概率偏高。
但是我們也看到氣象專家說了,寒冬的概率低,也並不意味著暖冬就一定出現,這裡面還有其他因素的裡面,就如我國說的厄爾尼諾現象一樣,萬一處於“中性”的氣候狀態,那也不是暖冬和冷冬的情況, 只是說寒冬的概率極低,但是不排除季節內的冷暖起伏變化,所以專家的話大家參考下即可。
但是對於陸地區域來說,無論是寒冬還是暖冬,對海洋的變化似乎影響不大,這裡我們主要就是了解西北太平洋地區的發展。因為氣候的變化依然是不符合“常理”在發展之中。根據中央氣象臺預報顯示,未來10天,西北太平洋將有1個颱風生成,給我國南部海區帶來大風天氣,也就是要影響我國。
所以說,新的颱風醞釀又出現了,確實如今已經出現了“雙颱風”胚胎的誕生,編碼分別為94W和95W。日本氣象廳已經針對雙颱風胚胎髮布了一個熱帶氣旋警告,還有一個就是熱帶低壓警告,所以都覺得有成臺的可能性。
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兩個颱風胚胎的情況,94W是最先生成的,中心風速已經達到了10m/s左右,中心氣壓值也再次提升到了1003hpa。根據GFS的模擬情況來看,該颱風胚胎可能在11月26日的時候,達到992hpa氣壓值。
如果單獨以氣壓值來說,這將可能是今年的28號颱風北冕,過後還將持續增強。而根據模擬數據顯示,有可能在12月3日的時候,發展出943hpa氣壓值,也就是相當於是一個超強颱風,過後可能登陸菲律賓,所以11月菲律賓還可能遇到超強颱風的襲擊。結合菲律賓東部的水溫來看,確實具有這個條件。
而歐洲數值中心模擬該颱風胚胎還要強一點,預估會達到930hpa氣壓值,所以說兩者都認為94W會形成一個超強颱風,並且要襲擊菲律賓,歐洲數值中心已經模擬到了進入我國南海區域,與中央氣象臺的說明保持一直。
那按照如今的情況來看,基本上是可以確定了,今年的28號颱風是要形成的。所以說94W是如今重點關注的颱風胚胎,如果11月命名形成了的話,這將是11月的第6個命名颱風,所以說,11月的颱風生成是可能破紀錄的,接下來就看如何發展,暫時以醞釀的標準說明。
而95W是才形成的胚胎,位於94W之後,風速還相對較低,在15KT左右,屬於一個熱帶低壓,這個颱風胚胎按照GFS的模擬,有可能在12月初期的時候形成,模擬路徑是先往菲律賓方向前進,然後在反轉北上,相當於是一個無影響的颱風,那麼這個颱風胚胎就可能成為29號颱風巴蓬。
但是歐洲數值中心暫時不看好這個颱風胚胎,是以熱帶低壓的模擬表述。所以說,會不會形成一個新的颱風還有爭議,暫時就以參考為主,如果形成了的話,今年的颱風數量就與去年持平了,不排除12月還有新的颱風生成,超出去年的總計颱風數量。
從如今的發展趨勢來看,確實具有超量的可能,上半年的時候,大家一直看到厄爾尼諾的部分影響,颱風的數量相對少很多,而到了7月之後,颱風就出現了連續性的“超生”模式,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到,11月又是立冬,又是冷空氣,又是小雪等季節性變化,沒想到命名的颱風這麼多,所以這就是一個氣候的改變,大家還是多多注意下就行。
悟空科學
在雲圖上看到的颱風是一個逆時針旋轉的龐大的雲團,所以形成颱風,一方面是要有旋轉的氣流,另一方面則是要形成有組織、大範圍的雲。
旋轉的氣流是怎麼來的?
地球的自轉產生了地磚偏向力,從而使得北半球的風產生向右的偏轉,南半球的風產生了向左的偏轉,並且離赤道越遠,地磚偏向力越明顯,而在赤道上地磚偏向力則為0。所以產生旋轉的氣流,至少不能離赤道太近,一般來說,需要在距離赤道5個緯距以外的熱帶海洋上。
南半球的東北信風在越過赤道之後受到北半球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會偏轉向右偏轉為西南風,與北半球低緯地區的東南信風相遇之後,會形成赤道輻合帶,赤道輻合帶中會形成一些小渦旋,80%~85%的颱風最初都是這樣形成的;
另外,北半球的東北信風中,本身就會產生一些波動,這些波動在氣象上成為東風波,東風波逐漸發展以後也會產生旋轉的氣流,10%的颱風最初是這樣形成的。
有組織、大範圍的雲又是怎麼來的?
在廣闊的熱帶海洋上,表層海水的溫度很高,海水會不斷蒸發形成水汽。表層海水的溫度越高,低層大氣的氣溫就越高、溼度也越大,越容易受熱膨脹上升形成雲。所以一般來說,表層海水的溫度在26℃以上是形成颱風的必要條件之一。
旋轉的氣流在向中心匯聚後會形成強烈的上升氣流,將低層的高溫高溼的空氣向高空輸送,其中的水汽,隨著氣溫的下降會逐漸冷凝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水汽在冷凝成水滴或者冰晶的過程中又會釋放出潛熱,加熱低層的空氣,使其繼續膨脹上升,從而使得雲繼續向上發展,變得越來越厚實。
隨著旋轉氣流的不斷增強、雲層的不斷變寬變厚,颱風也就逐漸形成了。
其實冬天也是有颱風的
對於題主的第二個問題,這裡需要強調一下,冬天並非沒有颱風,只是冬天的颱風很少登陸我國,所以給人一種沒有颱風的錯覺。西北太平洋這片海域,可以說是世界上海表面溫度最高的區域了,在海溫最低的2月,這裡的海表面溫度也能達到26℃以上,所以全年都有可能形成颱風。
圖片來源見水印
每年的1~3月是西北太平洋一年中臺風活動最少的時期,但1月和3月平均每3年會有一個颱風形成,而2月平均每10年會有一個颱風生成。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如有不準確之處,望不吝賜教!
不服軟的小軟
瞭解颱風之前,首先要搞懂我國一年當中大風的風向,我國位於北半球,在冬天,我國多數刮刺骨的西北風,為什麼呢?因為太陽直射赤道以南地區,南半球熱,北半球冷,大家知道,空氣是熱漲冷縮,彭漲的熱空會往上升,這時北半球的冷空氣流過來補充,所以我國冬天就刮刺骨的西北風,西北風強,東南太平洋上的颱風弱,冬天是絕對沒有颱風的。
到了夏天,太陽直射赤道以北地區,北半球大陸氣溫升高,大氣彭漲往上升,南半球冷,赤道以南的冷空氣流向北半球補充,所以我國夏天經常刮東南風。
颱風是我國東南太平洋赤道附近形成的,它是熱帶轉動式氣旋,帶著雲團從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颱風形成後,強度一路會加強,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北岸,夏天的颱風正好對正我國東南沿海三個省,廣東省,福建省和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