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推客”:依託淄川服裝城謀生 期待服裝城重回輝煌

  在偌大的淄川服裝城裡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推著特製的手推車,穿梭在人群中、小巷裡,負責貨物由車輛到攤位運輸的“最後一公里”,他們的職業沒有明確的稱呼,在這裡暫且叫“推客”吧。

  “推客”依附於服裝城這個大載體,在最輝煌的時期,他們忙碌並快樂著,而現在更多的是坐在一塊閒聊,打發著下一批貨物到達前的空閒時間。

“推客”:依託淄川服裝城謀生 期待服裝城重回輝煌

△11月6日上午,在淄川服裝城管委會北側路旁,三名“推客”坐在手推車上曬著太陽聊天,他們在等待下一批貨物的到來。

​搶貨

  11月6日上午,淄川服裝城管委會北邊的公路旁,幾名“推客”正坐在手推車上曬太陽。

  老李就是“推客”中的一員,他正和同伴聊著天。記者走上前和他們聊了起來。

“最近活多不多?”記者問。

“比我剛來這裡時少多了,現在一天也就掙個四五十塊錢。”對於收入,老李並不隱瞞。

  8年前,老李從臨沂來到這裡,每天都是幹推車送貨的活,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掙100多塊錢。現在他的收入比那時少了一半多。趕上淡季,一天的收入還不夠當天的飯錢。

  “推客”們的日常工作很簡單,就是把機動車無法送達的貨物用手推車送到貨主手中,然後由貨主支付運費,這也是一項考驗眼力、反應、速度和力量的活。

  “送一次貨也就掙三四塊錢,有些好心的老闆(貨主)會稍微多給點。”老李說著,從口袋裡掏出一盒大約三塊錢的“哈德門”煙,點上了一支,“運費沒有明確的標準,都是老闆看著給。”

  在交談中,老李不時瞟一眼不遠處的一輛貨車。記者後來才知道,他們會在那附近“搶貨”。

  “早上幾點出來的?”還沒等記者把話說完,老李突然站起身,跑向剛才他一直盯著的地方。附近幾名“推客”已經趕在了老李前面。來不及解開車上捆綁貨物的繩子,幾名“推客”便用力將貨物拽了下來。

  貨物一落地就表示“名花有主”了。老李手腳慢了些,這次沒有搶到,無奈地笑著說:“這次運氣不好。”然後,他幫著其他“推客”往手推車上搬貨。雖然剛才的爭搶很激烈,但“推客”們心裡明白,大家都是為了生活。

“推客”:依託淄川服裝城謀生 期待服裝城重回輝煌

△11月22日上午,“推客”老嶽接到了第一單活,他推著約300斤重的貨物,穿過一條小巷,往貨主倉庫走去。

送貨

  “推客”老劉搶到了一包貨,他準備將貨物給貨主送過去,記者決定跟著走一趟。

  “這包貨重不重?”記者問。

“不重,都是絲綿的,也就100多斤。”老劉回答。

  看了一眼包裝袋上的名字,老劉便立馬推起車前往目的地,對於哪家商戶在什麼地方,在這裡待了近二十年的他心裡門兒清。

  推著貨物,老劉腳步平穩且快速,一想到一會兒還有貨物送到,老劉不禁又加快了腳步。

  5分鐘後,貨物到達目的地,貨主付給老劉4塊錢的運費。老劉一邊將幾張紙幣疊好,塞進口袋,一邊說:“這次老闆挺大方的。”說完,他推起車子急匆匆地往回趕。

  “以前生意好的時候,我們都忙不過來。”回去的路上,老劉回憶起曾經的風光,那時候服裝城裡像老劉這樣的“推客”差不多有七八十人,而現在只剩下不到二十人。說完,老劉趕去收部分貨主尚未支付的運費了。

  走在淄川服裝城的南北主幹道上,記者看到,兩側不少商鋪都掛出了促銷的牌子,音響裡“打折”“甩賣”的聲音此起彼伏。這條七八米寬的路上行人寥寥無幾,車輛也不多。走著,走著,記者突然遠遠地看到老劉已經坐在手推車上等活了。

  “我們每天早上5點多到這裡,中午12點以後基本上就沒有活了。”老劉告訴記者,每天能等到活的時間有限,所以他幹完一單便立即回到這裡繼續等活。 

情懷

  11月22日,記者再次來到淄川服裝城,見到了“推客”老嶽。老嶽全名叫嶽鳳格,今年68歲,已經當了24年的“推客”。

  早些年,老嶽的右腿受過傷,因此落下了終身殘疾。他以前在山西、青島打過工,成為一名“推客”之前,曾在淄川當過建築工人,還修過鞋。

  “今天活少,早上6點半出來,現在都9點半了,還沒送過一趟貨。”老嶽說道,為了多掙點錢,他每天按時出工,就算下雨天也出來送貨,下午沒活的時候還會去收點廢品。

  從老嶽口中記者得知,“推客”老李已經在前幾天回臨沂老家了,因為掙錢太少,“應該是沒有再回來的打算了。”

  “前些年這裡生意好的時候,一年下來最多能給家裡兩萬塊錢,今年到現在才攢了6000多塊錢。”老嶽告訴記者,他在附近租了間小屋,一個季度租金100元,平時省吃儉用,不抽菸不喝酒,只為了能多貼補家裡。

  老嶽的兒子在外打工,孫子上小學了,孫女也即將上幼兒園,家裡本就不寬裕,接下來還要面臨更多方面的開銷。“在這幹活還能掙點錢,幫著兒子還還房貸,也給家裡減輕點負擔。我們這些人大都沒有一技之長,去別的地方也不好找工作。”老嶽的語氣中透著些許無奈。他說,只要還能幹得動,就得一直幹下去。

  前幾天,老嶽回了趟老家,給了老伴和兒媳婦各1000塊錢,還花了500多塊錢給家裡人買了衣服。提到老家的孫子和孫女,老嶽的臉上有了笑容:“我那孫子學習很好,很孝順,小孫女也乖巧懂事,他們是我繼續幹下去的動力。”在老嶽看來,雖然他這一代沒本事,只能靠體力賺點辛苦錢,但是他希望孫子和孫女將來能出人頭地,他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條件。

  “待了20多年,對這裡有感情了,這裡的人很好,我挺喜歡這個地方。”老嶽說,有的貨主會因為他腿腳不便多給點運費,房東在房租方面也對他十分照顧。這些人這些事都讓他對這裡產生了歸屬感。

  正說著,一輛送貨的三輪車停在了附近,老嶽上前搶到了三包貨,他先把最重的那包貨(約300斤)搬到了小推車上,推著車腳步蹣跚地向目的地趕去。

“推客”:依託淄川服裝城謀生 期待服裝城重回輝煌

△11月6日上午,淄川服裝城的南北主幹道上,行人稀少。

輝煌

  據介紹,淄川服裝城前身是淄川西關大集,始於南北朝,興盛於明清。開始是小商販們在孝婦河岸,架起幾塊石板,立起幾根竹竿,掛起服裝進行買賣。後來,附近村莊的服裝加工戶帶著自己的產品加入了經營行列,隨著外地客商也被吸引到這裡經營服裝,市場迅速崛起。1987年,淄川區委、區政府作出建設淄川服裝專業市場的決定,組織實施一期工程,投資600餘萬元,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2005年,投資2.6億元,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擁有3200餘套商鋪的通乾服裝廣場建成並投入使用。2009年1月,由淄川服裝城商廈有限公司投資8000萬元開發建設,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的童裝針織專業市場建成使用,建築面積比原來擴大了12倍。2010年,市區服務業重點工程鞋城改造拉開序幕。工程總投資2.6億元,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建成後的魯中國際商貿城經營面積增加10萬平方米。

“老淄川”“老張店”們都記得,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05年前後,淄川服裝城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就連濟南、即墨等地服裝市場的諸多客戶當時也大多是從淄川批發進貨,彼時淄川服裝城是北方地區面積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2002年以來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服裝專業市場十強”。

  在淄川服裝城管理委員會的榮譽室內,“中國品牌市場”“全國商品交易市場系統文明誠信經營示範市場”,一塊塊榮譽牌無聲地見證著這裡曾經的輝煌。

  “隨著周邊幾個服裝批發市場的崛起,淄川服裝城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淄川服裝城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張琪告訴記者,當初淄川服裝城憑藉自身優勢,經營範圍輻射全國,但隨著信息傳播越來越便捷,淄川服裝城作為商品集散地的功能逐漸被削弱。

  “拿去年在廣東舉辦的一次訂貨會來說,很多購貨方在去之前就已經與供貨方就服裝款式、數量等達成了初期協議,到那裡也只是籤個字而已。”張琪說道,供貨方會將服裝的圖片、視頻提前發給購貨方,所有的挑選流程均可在網上完成。這樣一來,原先需要通過淄川服裝城中轉的交易方式,變成了買家與賣家之間的直接聯繫。

  與此同時,近些年隨著網購興起,服裝價格越發透明,服裝零售實體店受到衝擊,上游的批發生意也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淄川服裝城四號廳,許多商戶告訴記者,網購對實體店的銷售影響很大。這些年來也因此流失了很多客戶。為了跟上發展潮流,有的商戶開始嘗試著通過手機直播賣衣服。

  記者瞭解到,2012年,淄川服裝城實現交易額215億元,到2018年,交易額降至130億元。

  “服裝城也在尋求改變,管委會西側的上海商廈正在進行升級改造,下一步將打造成一個多業態的購物商場。”張琪告訴記者,管委會還組織了“快手”培訓班,幫助商戶拓展線上銷售渠道。

  對於淄川服裝城的未來,管理方一直在積極尋找出路。而對老李、老劉、老嶽他們來說,“推客”的未來在哪裡,他們都無法給出答案。在這一行幹了這麼多年,他們期待著淄川服裝城能找回昨日的輝煌,能讓他們延續這種習慣和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