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我曾是第一猎人!我用20年青春守护滇金丝猴,如今成了第一护林员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余建华,今年66岁,是云南省迪庆州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分局的一名护林员。我从十几岁开始打猎,一直到45岁。年轻时,从没想过我会用生命守护滇金丝猴、守护我爱的这片森林,并成为这片森林里第一护林员。

我的家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个叫响古箐的村子,这是一个傈僳族聚居的村庄。这里也是神奇的滇金丝猴家园。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仅存3500只。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滇金丝猴的王国,种群分布最为集中。响古箐是一有着狩猎传统的傈僳族村庄,周围都是延绵大山,有着广袤的原始森林。在没有建立保护区前,村民靠着打猎、挖药材维持生计。

这是以前守林护林时工作老照片。我从十几岁就开始打猎,也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猎手当时为了填饱肚子,山里的獐子、野鸡、麂子都打过。唯独没猎杀过猴子。村里的老人说,猴子是人类的祖先,决不能猎杀,也决不能带回家。有传说成猴脑可入药,周边村庄猎杀滇金丝猴的事还是时有发生。


滇金丝猴曾一度濒临灭绝。直到1983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建立,滇金丝猴才被重视起来。之后,不少科学家来这里考察。因为对山里情况了如指掌,因此我成为了他们的向导,帮科研团队寻找猴子。从那时,我才知道山里的猴子的名字——滇金丝猴。它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知道它们的重要性。

促使我身份转变的是维西县林业局一位已经退休的老局长。当时,他多次来村里劝我。“要把打猎的功夫用到保护动物上,猴子一定会报答你”。这句话彻底打动了我。1997年,我正式成为一名护林员,还当上了队长。身份变了但当时收入直线下降。打猎时,我每天有15至20元收入,当护林员后,每天也就只有6元的护林员补助。家人一度非常反对我做护林员,但我坚持,猴子一定会报答我的。后来,也用实际行动打动了他们。

每天凌晨5点半,整个村庄还是一片寂静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好了食物,徒步5、6公里的山路赶到了滇金丝猴响古箐上组的观猴点。到了观猴点,首先确定猴群是否还在昨夜的夜栖地,如果不在了,得先找到他们。


我们的工作就是跟着猴群跑,除了投喂补充食物外,还要观察它们的生活区域,看食物够不够,有没有猴子生病,遇到危险物要清除以免伤到猴子,碰到放牧的村民,我们会第一时间将他们劝离。一直到晚上8点多,猴群找到栖息地才能回家吃饭。

风雪无阻,年复一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从最开始,猴子喂什么都不吃,见人就跑,到现在听到了我和其他护林员的呼唤声就来找。投喂食物的时候,看着它们开心的在我身边欢呼跳跃,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光。

这是其中的一个滇金丝猴家庭,避过雨后,它们一家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目前,响古箐猴群已经有70余只,由11个家庭和1个“全雄家庭”组成,11个家庭都因雄猴的名字命名:“红点家”、“兴盛家”、“春光家”……

更让我欣慰的是,在我和其他护林员多年的努力下,附近村民动物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增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护林员的队伍。最让我意外的是,曾经并不理解的儿子,在丽江打工多年后也回到了家乡,加入了护林员的队伍。

这是我们平时工作、吃饭的地方,条件简陋,吃的粗茶、烤馒头但大家在一起很开心。

这些年来,我们取得了越来越多滇金丝猴的信任,每天清晨,只要听到我们的呼唤,都会来到响古箐上组观猴点觅食。等待滇金丝猴们下山的过程,奇妙无比。2011年,在首届“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保护环境奖”的评选活动中,我被评委云南“十大环保杰出人物”,这是对我20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今后,还将继续做好我的环保事业,保护好滇金丝猴,保护好白马雪山一草一木。 如果可以,我肯定干到我走不动那天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