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战国时期这个愚蠢的国王竟然自愿放弃权利,至死才悔不该当初

燕易王在位的时候,燕国曾经大乱,这都源于一个苏氏家庭。

历史上的苏氏家庭赫赫有名,苏家—家出三个能言善辩的人,当时称之为纵横家,这兄弟三人分别是苏秦、苏代、苏厉。

战国时期这个愚蠢的国王竟然自愿放弃权利,至死才悔不该当初

苏秦是极有才华的人,传说曾在鬼谷子门下求学,与同是著名纵横家的张仪是师兄弟。怎么有才华呢,我们举一个例子。

苏秦后来在蒸国极为得宠,一人得宠自然有百人谤之,当时很多人都在燕易王面前批评苏秦是个墙头草,朝三幕四,靠嘴巴吃饭,靠不住。会造反的。苏秦害怕被杀,于是就求见燕易王,在燕易王面前说了非常精彩的一段话。

苏秦首先说自己是个“忠信”之人,进而举了三个例子证明了“自古以来,忠信之人往往得罪人”的论点。他运用了假设法,他询问燕易王道:“如果像曾参这样的孝子、伯夷这样的廉直之人、尾生这样的信士来侍奉大王,您高不高兴?”

燕易王道:“如果真是那样,那就太好了。”

战国时期这个愚蠢的国王竟然自愿放弃权利,至死才悔不该当初

苏秦道:“那大王您想想,曾参如此孝顺,从不曾擅自离开母亲而独宿于外,他会从鲁国远道而来侍奉您吗?像伯夷这样的廉直之人,不肯继位为孤竹国君,不肯成为周武王的臣子,拒绝接受封侯坚决饿死在首阳山下,您说他会不远千里地来侍奉您吗?像尾生这样讲求信用的人,和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迟迟不来,而水位不断上涨,他宁愿淹死也要坚守信用不离开,您说他可能不远千里地来待奉您吗?“

燕易王沉吟不语。

苏秦就接着说道:”自然不会,他们不来,不就得罪了您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信之人往往得罪于人的意思。

燕易王反驳道:“你这是假设,难道真有忠信之人还得罪别人的事情吗?”

战国时期这个愚蠢的国王竟然自愿放弃权利,至死才悔不该当初

苏秦脑袋转得很抉,他给燕王又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我听说有一个人在外面做官长久不回家,他的妻子就和别人私通了。后来女人听说他丈夫近期要回来了,那个奸夫就担忧以后不能和女人再继续苟合了。女人劝奸夫不用担心,她说:“一等我丈夫回家来,我就在酒中下药毒死他,以后我们两个人就可以长久在一起了。”

过了三天,女人的丈夫果然回来了,女人按照计划,让丈夫的妾端了一杯毒酒给丈夫喝,妾心肠很好,她知道如果把毒酒的秘密告诉面前这个可怜的男人,他肯定会休掉他妻子;而如果她不告诉这个可怜的男人的话,那他就会被毒死。于是她自己假装失足摔了一跤,毒酒全洒了。结果丈夫大怒,狠狠地鞭打了妾50下。燕王您说这个妾她不忠信吗?而最后却落到了这个下场啊。我对大王您也是这般忠心耿耿啊,希望大王明察。”

燕易王从此就信任苏秦了,苏秦死后,出于对苏氏家族的钦佩,燕易王也信任起了苏代。燕国的丞相子之看到苏氏大红大紫,于是和苏代结成了儿女亲家,意欲借助苏代之力达到其政治目的。

战国时期这个愚蠢的国王竟然自愿放弃权利,至死才悔不该当初

苏秦是死在齐国的,他去齐国的目的是做燕国的间谍,所以后来齐国知道了内幕,大怒,准备大举进攻燕国。燕易王此时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姬哙继位,燕王哙害怕了,于是打算把太子送去齐国做人质,苏代随行,随之成了齐国的大臣。

苏代后来替齐国出使燕国,蒸王哙仍然把苏代当成燕国派往齐国的情报人员,问苏代说:“苏代,你说句实话,你觉得齐王能称霸么?“

苏代利索地说道:“报告大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燕王哙问道:“齐国实力那么强大,怎么不能称霸呢?。

苏代回答道: ”原因不在别的,就因为齐王不能充分信任他的大臣。”明眼人都知道,苏代这是暗示燕王哙要让权于他的亲家子之。

战国时期这个愚蠢的国王竟然自愿放弃权利,至死才悔不该当初

燕王哙是个笨蛋,他真的听信了苏代的话,对子之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信任,但仍未把所有大事决定权交给子之。子之给了苏代百金,让苏代替他周旋,务必要把燕国大权揽于手中。

苏代又找了一个叫鹿毛寿的人去劝说莱王哈道:“我王不如把国家推让给子之。天下人都赞扬尧帝贤能,原因在于他要把自己的帝位推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这样一来尧帝既有了让位的美名,同时又没有失去天下。现在我王也可以效仿尧帝,我王把国家推让给于之治理,子之必然不敢接受,这样一来,我王就能有尧帝一样的名声,同时又不会失去国家了” 。

鹿毛寿完全在这里胡说八道,但问题的关键是燕王哙居然就听信了鹿毛寿的谬论,他真的就把国家推让给子之管理。子之确然在口头上不肯接受,但燕王哙要让位于子之的消息已经传扬了出去,文武百官们又有哪个不敬畏子之呢?

紧接着,苏代又指使人在燕王哙面前说:“大禹老了的时候,他选择了益作为他的接班人,然而大禹身边的大臣全都是大禹的儿子启的手下。等大禹死后,启率领他的一帮手下推翻了益,自己建立了夏朝。天下人都暗地里说大禹实际上是想传位给他的儿子,而不是传给益。现在我王说要把国事推让给子之管理,然而大臣们无不是太子的手下,这和当年大禹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

战国时期这个愚蠢的国王竟然自愿放弃权利,至死才悔不该当初

昏聩的燕王哙继而把三百石以上官吏的任免权让给了子之。到了这一步,子之真正成了名虽不至而实归的燕王。

放下史书,怎不感慨历史上还会有这样的帝王!有这样的帝王存在,苏代之流何愁混不到饭吃?

燕王哙死后不久,中国出现了一位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总结了春秋战国这一段纷纭的历史,著了《韩非子》一书,阐述了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该书里撰写了一篇著名论文《二柄》,里面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筒公见拭。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

战国时期这个愚蠢的国王竟然自愿放弃权利,至死才悔不该当初

这一段话讲君王统治大臣的最有力的两把武器就是“刑”和“德”。如果君王不牢牢掌握这两把武器,那么就无异于老虎失去了爪牙,老虎没有了爪牙,那就连狗都不如。并且韩非子还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说田常作为齐国大臣本不该胡乱奖赏百姓,但他奖赏了,最后百姓都拥戴田常而忘了齐简公,所以后来齐简公被杀了,齐国也变成了姓田的人了;另一个例子是讲宋国的大臣子罕,他对宋国国君说:“百姓喜欢被奖赏,那么奖赏的事您来做;百姓讨厌被刑罚,那么刑罚的事我来做吧,我愿意替您做这种得罪人的事。”结果后来宋国人都害怕子罕,都忘了宋国国君,宋国国君也被劫持了。

很快,燕国大乱,势力分成三派,一派是子之,一派是将军市被,还有一派是在齐国当人质的燕太子平。最后,齐国趁乱攻打燕国,燕王哙死,子之逃亡,市被被杀,在燕国濒临灭亡之际,太子平被百姓拥戴成为新一任燕王,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燕昭王。

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有一首诗叫《登幽州台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战国时期这个愚蠢的国王竟然自愿放弃权利,至死才悔不该当初

这首歇就是纪念燕昭王的。蒸昭王即位之后,极力吸纳贤能之士,他修建了一座幽州台,在这座高台之上,他请来了乐毅等不世出的将军谋士,过了20余年,燕国终于积蓄好了力量,联合其他几个国家,一举打败了齐国,甚至如果不是因为齐国当时出了一位奇才田单,齐国几乎遭到灭亡。

燕王哙在临死的时候,看到自己国家的亡国之状,应该是悔不当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