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名人——于右任年譜簡編

編者注:于右任(1879.04.11—1964.11.10),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被譽為一代大儒,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其年譜簡編做一個系統瞭解。

名人——于右任年譜簡編

—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 己卯)誕生

于右任名伯循,字誘人,1905年在《新民叢報》著文時始用右任名。是年4月11日(陰曆二十)生於三原東關河道巷。陝西涇陽人,後遷居三原。

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七年 辛巳)三歲

母趙氏病逝。父在蜀未歸,依伯母房氏寄居楊府村外家。

一八八四年(清光緒十年 甲申)六歲

冬,隨諸牧童到荒郊放羊,忽三隻狼從荒草中躍出,諸牧童驚散,於被一楊姓青年所救,免遭狼害。

一八八五年(清光緒十一年 乙酉)七歲

春,入楊府村馬上廟私塾,從三水第五先生讀書。

一八八九年(清光緒十五年 己丑)十一歲

房氏伯母攜至三原東關,依叔祖於重臣,入毛班香私塾就讀。 開始學做詩,間從太夫子學草書。

是年,父於寶文偕繼母劉氏返里。日間上學,晚間回家溫習,自言學術門徑,得益於庭訓為多。

一八九〇年(清光緒十六年 庚寅)十二歲

因家貧,有時竟不得鹽食。課餘至鞭炮坊作短工,貼補家用,並添購紙筆。後鞭炮坊失火,經濟來源斷絕。

父偕繼室去蜀,妹仲華生於東鄉(民國後改名宣漢),後適渭北名士周鏞。

一八九一年(清光緒十七年 辛卯)十三歲

試往本縣學古書院考課,得銀二錢,以後經常參加,時被錄取,經濟稍形鬆動。

一八九三年(清光緒十九年 癸已)十五歲

仍在毛班香私塾就讀。同學多勸於應試,叔祖重臣及父恐荒廢學業,均不贊成。

一八九四年(清光緒二十年 甲午)十六歲

父在蜀經商贏利,在三原西關鬥口巷購置新宅。

一八九五年(清光緒二十—年 乙未)十七歲

以案首入學(成為秀才),塾中功課始漸自由,所讀之書,亦可自己選擇。

一八九七年(清光緒二十三年 丁酉)十九歲

離開毛班香私塾,在該塾學習前後長達九年。

往來於涇陽三原三大書院(味經、崇實、宏道),對詩賦經解均能應付,唯所作八股文,與當時風氣不同,各院會課都失敗,常鬱鬱不樂。但這兒年中,結識志同道合學友甚多,後來對於皆有莫大助益。

一八九八年(清光緒二十四年 戊戍)二十歲

與高仲林女士結婚。

以歲試第一,補廉膳生。督學便葉爾愷觀風全省,得於文,越為西北奇才。傳見時,授以薛福成《出使四國日記》,勉其留心世界大勢。

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 己亥)二十一歲

自經葉爾愷識拔後,時譽漸起。沈衛繼葉督學關中,亦另眼相待。時陝西旱災,沈派於為三原粥廠廠長,負責救濟饑民,由求學轉向為社會服務。

一九〇〇年(清光緒二十六年 庚子)二十二歲

是年春,粥廠結束,沈衛送其入陝西中學堂。總教習丁信夫精熟經史,講解詳明,獲益良多。

庚子之變,西太后、光緒帝入陝,於欲上書陝西巡撫岑春煊,請其手刃西太后,為同學王麟生勸阻。

—九〇二年(清光緒二十八 年壬寅)二十四歲

興平縣知縣楊宜瀚(吟海)慕於之名,聘為西席。課餘漫遊興平、武功等地的名勝古蹟,詩興甚濃,後由友人集印成冊,題名為 《半哭半笑樓詩草》。

—九〇三年(清光緒二十九年 癸卯)二十五歲

興平縣知縣楊宜瀚升任商州知州,聘於任商州中學堂監督(校長)。

是年,以第十八名登鄉舉(成為舉人)。

一九〇四年(清光緒三十年 甲辰)二十六歲

是年春,中學事務委李儀祉代理,赴開封應禮部試。因詩集譏諷朝政,三原縣令德銳密報總督升允,指其為革命黨。清廷旋下諭,革去舉人並嚴令通緝,有“無論行抵何處,拿獲即行正法“之語。得李雨田專差送信,乃亡命上海。馬相伯派人召其入震旦學院讀書,化名劉學裕。

一九〇五年(清光緒三十一年 乙巳)二十七歲

震旦學院以外籍教員干預校政,學生集體退學。與同學葉仲裕、王公俠、沈步洲、邵力子、張軼歐、葉藻庭等創辦復旦公學。後中國留日學生以學潮歸國,復與王敬方、張邦傑等創辦中國公學,兼任兩校國文講習。

—九〇六年(清光緒三十二年 丙午)二十八歲

為籌辦《神州日報》,赴日本考察新聞出版事業。由康心孚介紹,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孫中山授以長江大都督職銜。豫晉秦隴四省旅日同鄉同學會,推於為會長。在日募款約三萬餘銀元,年底返回上海。

一九〇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丁未)二十九歲

二月二十日,《神州日報》出版,報名為張謇所書,執筆者有楊篤生、王無生、汪允中、李夢符等。報紙不用清帝年號,而以干支紀年。出版未及月,銷路即凌駕滬版各報之上。

一九〇八年(清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三十歲

《神州日報》出版未及一年,因廣智書局失火被延及。繼而內部發生人事問題,於退出,另籌《民呼日報》。

是年因父丁寶文病危,潛歸陝西探視。

一九〇九年(清炫統元年 己酉)三十一歲

因父於寶文病卒,復由滬潛歸陝西葬父。

三月二十六日,《民呼日報》出版,其宗旨是“大聲疾呼,為民請命”,持論較《神州日報》更為激烈。清吏乃假甘肅賑款事,陷其下獄,後雖獲釋,但報社被迫停刊,並被判逐出租界。

《民呼日報》停刊不到兩月,《民籲日報》又創刊,改“呼”為 “籲”,暗示人民的眼睛被挖掉了。後朝鮮志士安重根剌殺伊藤博文事件發生,《民籲日報》全力聲援,日本駐上海領事與蘇松太道蔡乃煌相勾結,判令其永久停刊。十月,再度赴日本。

一九一〇年(清室統二年 庚戌)三十二歲

九月九日 ,《民立報》出版,這是於創辦的四種報紙中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份。它前期以揭露清廷為主,後期成為革命黨人的指揮中心。

馬相伯再度任復旦校長,於應邀回覆旦授國文兼兵學教員。

一九一一年(清宣統三年 辛亥)三十三歲

黃花崗之役,《民立報》連續報道兩月餘;武昌起義,《民立報》 為聯絡策動之機構。是年冬,孫中山歸國抵滬,首訪于右任,並贈“旌義狀”給報社同仁,還為於書“博愛”二字留念。

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元年 壬子)三十四歲

元旦,陪孫中山去南京就大總統職,任交通部次長,代理部務。在任期間,曾開辦滬寧夜間班車。四月南京臨時政府結束,返滬仍主持《民立報》。八月赴北京,出席同盟會改組國民黨的成立大會,被推為參議。

一九一三年(中華民國二年 癸丑)三十五歲

春,敦促李登輝回覆旦出任校長。

復旦董事會成立,除于右任為校董外,尚有孫中山、陳英士、唐紹儀、王寵惠等社會名流任校董。

三月二十日,宋教仁北上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為之料理後事,並著長文追述與宋之友誼。

“二次革命”失敗,《民立報》被迫停刊,第三次東渡日本。

一九一四年(中華民國三年 甲寅)三十六歲

此時為革命低潮時期,欲繞道北京返陝,未果。在京時,為掩護自己,放浪形骸於外。

一九一五年(中華民國四年 乙卯)三十七歲

此時致力於文化事業,籌辦民立圖書公司,擬刊印大部頭的善本叢書,亦藉以為革命工作之掩護。後經費不繼,將機器讓與世界書局,將善本叢書計劃獻於商務印書館。此時,多與學者、收藏家、書賈接觸,自稱是一生中最難得的治學時期。

一九一六年(中華民國五年 丙辰)三十八歲

再北上,擬假道北京返陝。

陳英士在上海遇刺身亡。初,陳在上海甚潦倒,於將陳介見家 境富有的張靜江,而張靜江責怪於所介非人。助英士者,除于右任外,無他人。

一九一七年(中華民國六年 丁已)三十九歲

五月返陝,與井勿幕、張鈁、茹欲立、宋元愷、胡景翼、樊鍾秀、 李元鼎、曹世英等籌商策應西南共討北洋軍閥,從北方著手突破軍閥陣線,因陳樹藩阻撓,未果。

在陝曾為辛亥革命以來死難諸烈士紀念碑題詞。

在滬鬻字為生。

一九一八年(中華民國七年 戊午)四十歲

陝西革命,群龍無首,胡景翼等派人赴滬迎其返陝任靖國軍總司令。在陝四年多,除主持軍政外,發展文化事業、介紹新思想、興修水利,頗有建樹,使陝西革命文化處最隆盛之時期。

一九一九年(中華民國八年 己未)四十一歲

靖國軍受敵圍擊,更值歲飢,兵民爭食,軍中彈械窳竭,總司令部常至無錢買菜。曾致海上友人書曰: “故人厚我,當撿我骸骨於戰場灰燼中也!”

一九二〇年(中華民國九年 庚申)四十二歲

陝地大旱,七月無雨,將佐士兵皆日啖粗糲,戰馬亦芻秣不具。於嚴禁有所徵發,將佐不聽命,於是年冬離三原總部,獨作耀縣之遊。

一九二一年(中華民國十年 辛酉)四十三歲

靖國軍各將領環山而請,復返三原。時苦戰既久,更經凶歲,軍民並困。直軍入陝後,多方誘脅,持志不堅者漸為所動,於乃退居民治校園中,作詩二十首,感慨陝事。

王陸一《右任詩存》箋註雲:“軍事稍暇,先生以教育為革命急務,撙節軍資,銳意興學,延欖國內外歸陝諸同志,盡力倡導。其始尚受幾多人非難,先生隨處演講,毅然無顧。各將領感於風會,始則相戒無駐兵學校,繼則各於其防區努力興學。先生又輸入黨義及社會主義諸書籍,擇要複印,于軍中講授之,一時研究學術之風大盛,革命情緒亦日髙矣!"

—九二二年(中華民國十一年 壬戌)四十四歲

楊虎城迎至武功,設靖國軍總部於鳳翔。後除楊虎城外,其餘將領均為敵所誘,乃知陝事不可為,“三秦子弟多冤鬼,百戰河山倒義旗。”六月離陝,由隴南下至重慶,居匝月,乃抵滬。與孫中山會晤於上海。

十月,與邵力子等創辦上海大學。

一九二三年(中華民國十二年 癸亥)四十五歲

一月一十三日,孫中山委于右任、廖仲愷、陳獨秀等二十人為參議。二十六日,奉孫中山之命往天津晤段棋瑞。陳炯明在粵叛亂,於招舊部樊鍾秀間道赴粵,解廣州之圍。

一九二四年(中華民國十三年 甲子)四十六歲

為《東方雜誌》著文,指出國共合作“合則兩益,離則兩損 ”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建立,任工農部部長。

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于右任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五月,伯母房氏逝世,由粵返滬成服。

直奉戰起,馮玉祥、胡景翼、孫嶽發動“首都革命”,邀孫中山北上。於亦赴北京。

一九二五年(中華民囯十四年 乙丑)四十七歲

孫中山委派于右任、李大釗、陳友仁、吳敬恆、李煜瀛組成北京政治委員會,處理黨務。旋奉命赴奉天晤張作霖,及歸,孫中山已逝世。

七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採委員制,由胡漢民、于右任等十六人組成。

段祺瑞改組國務院,任命于右任為內務總長,於辭不就。

—九二六年(中華民國十五年 丙寅)四十八歲

國民軍與奉軍作戰不利,西安告急,於接受李大釗的建議,赴蘇聯敦促馮玉祥歸國。馮、於同至五原,成立圍民聯軍,誓師五原,間道返陝,卒解西安之圍。于右任被任命為駐陝總司令兼陝西省行政首腦。

一九二七年(中華民國十六年 丁卯)四十九歲

陝西工農運動蓬勃發展,是全國少數幾個革命運動高漲的省份之一。“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陝西當局亦隨之反動。六月,於去武漢,“七一五"後,汪精衛宣佈與共產黨決裂。於先上廬山,後去南京。此時,許多事不愜於意,遊常熟。

一九二八年(中華民國十七年 戊辰)五十歲

被任命為審計院院長,主管財物審核。女於芝秀被捕。再遊常熟。

一九二九年(中華民國十八年 己巳)五十一歲

是年返陝,歸次作詩:“遲我遺黎有幾何?天饕人虐兩難過。河聲嶽色都非昔,老入關門涕淚多。”王陸一箋註該詩云:陝西大旱三年無麥禾,關中饑民發廬墓,先生伯母房太夫人之墓,亦犯抔土。先生馳歸負土,一也;弔問死難將士及諸先烈之遺族,二也;存視父老人民,三也。

一九三〇年(中華民國十九年 庚午)五十二歲

蔣、馮、閻大戰,蔣獲勝,獨握軍政大權,在奉化重建蔣母墓,由蔣介石泣述,請于右任書蔣母王太夫人事略,又請於書溪口鎮武嶺城樓門額(另一面為蔣介石自書)。當時于右任受蔣倚仗,由此可見一斑。

復旦大學授予于右任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一九三一年(中華民國二十年 辛未)五十三歲

就任監察院院長。審計院改為審計部,隸屬監察院。就職後開始遴選監察委員,訂立各項監察制度。

七月一日,國民政府舉行班禪冊授禮,由於代蔣致詞。

“九一八”事變發生,學生紛紛赴南京請願,要求抗日。於受蔣指派,常代替蔣接見學生,企圖緩和群眾激憤情緒。

一九三二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 壬申)五十四歲

銜命赴粵敦促胡漢民等人入京,共商國是。抵粵後,至翠亨村,瞻仰孫中山故居。歸時,值“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日軍侵滬方殷,乃繞道返京。時政府西遷,於趕赴洛陽,入國難會議主席團。

在淞滬戰爭中,復旦大學損失慘重,學校發起募捐修葺校舍,于右任慨捐一千元相助。

一九三三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 癸酉)五十五歲

彈劾鐵道部部長顧孟餘購買國外器材有舞弊事,招致行政院長江精衛之不滿,提出補充辦法以限制監察院職權,于右任一怒拂袖返陝,遊太白山,有長詩紀其事。

一九三四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甲戌)五十六歲

標準草書社正式成立。從一九三二年開始,即著手研究標準草書,整理字形的工作,旨在節約人民書寫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一九三五年(中華民國二十四年 乙亥)五十七歲

一月赴陝,主持朱佛光葬禮,並作《朱佛光墓誌銘》。是年,王陸一箋註的《右任詩存》六卷在上海出版,收錄一九二一年以前所作詩詞。

五月,專程來滬出席復旦大學母校建校30週年的籌備會議。

一九三六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丙子)五十八歲

於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編著的《標準草書》第一次印本問世。於之書法也為之一變。

十二月,親往上海迎馬相伯師遷居南京,安享晚年。適“西安事變”發生,於被推為“宣慰使”,在潼關為楊虎城將軍所阻。蔣獲釋後,由於對楊虎城的不滿也連及於右任。

一九三七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 丁丑)五十九歲

抗戰爆發,於經安徽、江西、湖南至漢口,親赴各地巡慰。併發起組織《民族詩壇》刊物,所作詩歌,亦多鼓吹抗日。

年底,蔣邀於至其秘密住所徵詢抗戰意見,於說,抗戰到底者,就是能打要打,不能打也要打!只有打,才能勝利,也必能勝利! ”蔣嚴肅地說:“我瞭解於先生的意思了!”

一九三八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 戊寅)六十歲

組織監察委員赴戰地視察,以身作則,以為倡導。某日,天未明即啟程至黃陂巡視,渡灄水時,車行橋中間,忽一聲驚雷,電光閃照中,始發現橋已為日機炸斷,車距橋斷處,僅數尺而已。

十一月,馬相伯師年老畏寒,於請移居春城昆明,馬允之,十八日由桂林首途,二十七日抵越南諒山,因病不得進,遂暫居留。

一九三九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 己卯)六十一歲

四月,為恩師馬相伯在重慶銀行公會祝百齡大壽,撰《百歲青年馬相伯先生》長文以為慶祝,並致電越南諒山遙祝壽晉期頤。是年十一月四日,馬相伯在諒山逝世,於又在重慶為之舉行追悼會。

不久,因感亡師之栽培,撰寫二十五歲以前的自傳《牧羊兒自述》一文,以紀念馬師之恩德。

一九四〇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 庚辰)六十二歲

三月,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傀儡政權,於在中央電臺先後作《以勝利擊破汪倭毒謀》和《以民族正氣撲滅汪逆》的廣播演說。

五月,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襄陽壯烈殉職。於誄之曰:“其立志也堅,其制行也烈,初齧齒於危疆,終受命於前敵,身死功成,為民族之光榮與軍人之圭臬。”

復旦大學為紀念創辦人馬相伯,興建相伯圖書館。竣工後圖書匱乏,於在重慶舉行書法展覽,將出售展品的全部收入捐贈相伯圖書館購書。

一九四一年(中華民國三十年 辛已)六十三歲

二月,發表《論中南半島之範圍與命名》文章。此文發表後,地理學界即摒棄印度支那半島之名,採用中南半島之名。二月,中國新聞學會在重慶成立,於到會致詞。五月初五,在重慶發起詩人節。秋,赴西北視察,西北人民,有不遠百數十里裹糧步行,在寒風中鵠立終日一瞻顏色。在敦煌,曾見索靖《月儀》殘宇,及西夏草書,對千佛洞壁畫,尤為激賞。返重慶後,即提議設立“敦煌藝術學院”。

私立復旦大學經濟窘困,教育部趁機將復旦與他校合併改名,於召集在渝校董商議,並去電徵求在滬李登輝校長及其他校董意見,兒經函電磋商,終獲一致意見:改為國立保留校名。由於于右任鼎力相助,國民政府終於同意復旦改為國立。

一九四二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 壬午)六十四歲

著手將標準草書千字文重為增訂刊佈,分上下兩卷,於七月出版,上卷為草聖千宇文,下卷為標準草書釋例。

八月,赴成都小住,遊竇圌山。

一九四三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 癸未)六十五歲

二月,在重慶發表《太平海》一文,取消日本海命名,改名太平海,因自號太平老人。是年,再度去成都,遊青城山。

一九四四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 甲申)六十六歲

因對蔣介石不滿,一怒拂袖去成都,一住兩個多月,經多方勸慰,最後蔣派張群赴成都促駕,始返重慶。

在成都時,著《涇原故舊記》。

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 乙酉)六十七歲

復旦大學新聞館落成,他在長篇書面講話中有:“政治上有權的人,一旦弄權,便成暴虐的政治;社會上有權的人,一旦弄權,便成豪紳的特殊階級。”

抗戰勝利後,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至重慶談判,於曾設宴招待,並與毛在席間論詩。

一九四六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 丙午)六十八歲

二月,葉楚傖在上海病逝,為其作墓誌銘。

五月,還都南京,監察院亦遷至寧。

七月,新疆省政府改組,銜命前往監誓。

一九四七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 丁亥)六十九歲

二月,撰《太和館本急就章跋》

憂憤國事,夜不能寐,作《第二次大戰網憶歌》,詩長二千字,末四句為:“群眾無聲勝有聲,杜詩重讀不勝情。太平老人磨鐵硯, 垂老還期致太平!”

一九四八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 戊子)七十歲

三月,蔣一手操縱的國民大會在南京開場。有六人參加副總統競選,第一次投票結果:李宗仁754票、孫科559票、程潛522 票、于右任493票、莫德惠218票、徐傅霖214票。于右任等人隨即退出競選,經過四次投票,李宗仁當選為副總統。

于右任邀集十位老校友聯名寫信給母校,已故校友葉仲裕 (景萊)對創辦復旦公學貢獻甚大,應在復旦校園內有一永久紀念物紀念他。

一九四九年(己丑)七十一歲

四月五日,復旦母校為慶賀新聞系系主任陳望道執教三十年暨五十晉九壽辰,于右任特地從南京寄贈“記者之師”立軸一幅,這也是於在離開大陸前最後一次與母校聯繫。

解放軍渡江時,國民黨髙級軍官為於準備好飛機票,促於立即動身。到上海後,曾徘徊數日,瞻前顧後,無以為計。到廣州後,李根源曾電遨其去雲南,亦未成行。十一月下旬至重慶,錯過與妻女會晤之期,於二十九日飛臺灣,從此再未回到大陸。

一九五〇年(庚寅)七十二歲

三月三日,發起修禊於臺北士林園藝所。九月九日,在陽明山柑橘示範場登高。兩次活動各有百餘文人參加。

一九五一年(辛卯)七十三歲

二月,患腦部微血管阻塞,臥床凡四十日。初至臺灣時,每日傍晚必作郊遊,步履甚健。此次大病後,行動即感吃力。

十一月,居正逝世,於作《居覺生先生墓表》。

一九五二年(壬辰)七十四歲

老同盟會員邱於寄在臺逝世。清末,陝甘總督升允誣告于右任“侵吞賑款'於下獄後,邱於寄每日到獄中為於送飯。邱逝世後,家徒四壁,於為其營葬,並照顧其遺屬。

一九五三年(癸巳)七十五歲

六月,在“監察院"說:“我們今天最要時時警覺的,就是要知道‘主權在民’。我數十年來遇到事件的處理,總要把‘主權在民’ 這句話默唸一下。”這是對蔣露骨地干預院務的反應

—九五四年(甲午)七十六歲

—月,“監察院”副院長劉哲病故,院中十餘名國民黨籍“監察委員"逐鹿其職,相持不下。蔣介石出面召集會議,決定讓樑上棟當“副院長”,重演數年前劉哲當“副院長”的故伎。

—九五五年(乙未)七十七歲

四月,又一次要求辭去“監察院院長”職務,未獲準。六月,赴臺南參加詩人大會,對詩人和詩的革新都提出了具體要求。

一九五六年(丙申)七十八歲

詩人陳含光與於同庚。陳氏生日,於有詩祝壽,及於壽辰,陳氏復和於韻以祝,詩中有“堂堂三原公,貴而能不富!”讀者皆以 “貴而能不富”為於寫照,於則曰:“民主時代,何貴之有?”

獲文藝獎中的詩歌獎。

一九五七年(丁酉)七十九歲

本年春,得民元孫屮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宴客於上海愛儷園之相片,參加者除于右任外共三十四人,有:唐紹儀、陳其美、熊希齡、黃郛、胡漢民、程德全、譚人鳳、蔡元培、張謇、汪精衛、曹亞伯、褚輔成、馬君武等。三十三人已作古,僅餘于右任一人,因而有感題詩:“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低迴海上成功宴,萬里江山酒一杯!"

夏,為張大千繪贈黃君璧“白雲堂圖”題詩一首,詩云:“白雲無盡,孤兒多傷,一幅圖畫,罔極心腸。畫者誰?張八郎(引者注:張大千排行八,乳名小八)。白雲堂下雲來往,白雲堂上花生香,春滿白雲堂。”(引者注:白雲堂為畫家黃君璧之齋名)。

十二月,于右任主持“監察院”院會,組成“行政院院長俞鴻鈞違法失職事件處理小組”,提出彈劾俞鴻鈞,並將全案公佈於報紙。後蔣介石出面干預,保俞過關。此事對於打擊甚大。

一九五八年(戊戌)八十歲

三月十六日,在臺灣桃園縣主持私立復旦中學興建的破土典禮。

五月八日,為於八十壽誕,臺灣當局在臺北中山紀念堂設宴為其祝壽。

六月,赴臺東參加詩人節大會,致詞中提出“詩應化難為易,應接近大眾”,“今天不可無瑰麗的賓館,但是更需要多興平民的住宅,國如斯,詩亦如斯。”

復旦中學校舍建成,十一月十六日又親臨該校主持校舍落成典禮。

一九五九年(己亥)八十一歲

于右任手臨標準草書千字文出版,由林華堂印行。

人冬後,風溼病與足疾發作,不良於行,在陽明山一座招待所靜養。山中苦寒,又寂寞,頗不耐。

一九六〇年(庚子)八十二歲

六月,撰《吳刻呻吟語序》一文。

是年,於還撰《邵(元衝)夫人張默君先生七十晉九壽序》。

一九六一年(辛丑)八十三歲

十一月,羅卓英病逝。羅生前著有《呼江吸海樓詩集》,于右任戲題曰:“中南半島,髯之領土。移贈將軍,經文緯武。”

於生前最後之《標準草書》第九次修訂本印行。

一九六二年(壬寅)八十四歲

一月二十四日黎明,作哀歌《望大陸》。

四月十一日為於生日,作《不寐》詩:“不寐兮盼大明,天明雨放晴,江山須自造,指日見昇平。”

臺灣郵政當局發行“元老記者”紀念郵票。

一九六三年(癸卯)八十五歲

上半年主要閱讀《明儒學案》、《河東學案》、《泰州學案》、《姚江學案》和《通鑑》等書。因目疾關係,時看時輟。在日記中寫道:“今日未看書,歉甚! ”“因眼疾,不能多讀書,故泰州學案僅看一段。閱書因眼疾未能增加,歉甚。”“今天看陽明論學書,真是博大。數日內未看他的書,實不應該。”甚至因看書少寫下警語數句:“在北投看通鑑,甚模糊。少年不看書,老年欲看而不能,可哀也!不看書者,真為愚人,併為文明時代之愚人,可恥! ”

四月十四日為於誕生日,中國文化學院命名其新建大樓曰:“右任樓”。

為於在海峽兩岸傳遞家書的交通銀行監察人吳季玉,九月十四日在臺灣被暗殺,於因之而臥病。

一九六四年(甲辰)八十六歲

青年時(1902年)曾寫過“儒生眼界容方寸,抵死昌言罷百家”、1938年曾寫“不作名儒兼名將”等詩詞以明心跡的于右任,本年一月二十二日的日記中寫道:“我是儒家系統中人,守之不變者,萬勿中途迷離,為世所笑。 ”

八月十二日住進榮民總醫院就醫,數日後曾寫下“開國於今歲兒史,艱難日月作長征。元戎元老騎龍去,我是攀髯一老兵。”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千餘首詩詞中的最後一首。後來即昏迷不醒,於十一月十日二十點零八分逝世。享年八十有六。

遺屬存:元配高仲林(一九七四年在西安逝世),子三人:望德、仲岑、中令,女四人:芝秀(適屈武)、念慈(適張澄基)、綿綿(適鄭履義)、仰慈(適梁道存),及孫子喬、建中、子嘉,孫女待燕,曾孫大興、大偉等。

(整理自許有成《于右任傳》,如有錯漏敬請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