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枯水期的鄱陽湖

它是江西的水路大門,江右商幫憑此通江達海,成就古代江西的興盛;它素有門戶之險,陳友諒、朱元璋都拿出全部“家當”,在這裡展開激戰並定下乾坤;它是北方候鳥越冬的優良佳地,它是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它從哪裡來?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鄱陽湖候鳥

鄱陽湖南納五河之水、北通長江之道,南寬北窄,一形如寶葫蘆,吐出古代江西的昌盛文風和繁榮商賈;一形如白天鵝,展翅欲飛。寶葫蘆與白天鵝之間,其實是鄱陽湖的北退或南侵之變遷,“沉鄡陽起都昌”與“沉海昏起吳城”是甚為貼切的概述。

思索鄱陽湖的前身,就是關注鄱陽湖的當下和未來,分析地質構造、梳理歷代文獻、比照考古遺蹟,可以尋找到鄱陽湖的前世演變圖譜。

億萬年光陰

中生代(距今2.5億年-6500萬年,由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構成)是恐龍發育、極盛、衰亡的時代,也是鄱陽湖盆地開始形成的時代,在燕山運動中,部分地帶褶皺上升,形成山嶺,斷裂帶上的地塹式凹陷,形成盆地,就是鄱陽湖盆地的雛形。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白堊紀恐龍復原

一直到新生代古近紀、新近紀時,鄱陽湖盆地仍是贛江下游的河谷盆地,還有湖泊的身影;第四紀更新世時,盆地中部發生整體拗陷,松門山以南為河網切割的平原,松門山以北為湖口地塹,今江西發育的河流大部分通過這裡,流出江西。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6000年前,海平面上升,長江入海口退至鎮江、揚州一帶,長江發生了溯源堆積,河床逐漸提高,加上上游來水增加,導致長江中下游水位上升,於此同時,長江的武穴至樅陽故河道北岸堆積、南岸侵蝕加強,慢慢往南遷移,最終結果是湖口地塹漸有積水。

鄱陽湖的形成,是長江和五河之水的水量相互作用的結果,長江武穴至望江段河道南移,使五河之水受強烈頂託,排出不暢而積水成湖,其中五河在不同時期具體所指不同,而今的五河是指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

承下“彭蠡澤”之名

在古代早期,彭蠡澤與雲夢澤一樣赫赫有名,比起雲夢澤的位置與範圍“飄忽不定”,彭蠡澤算是“安分”的了,成書於戰國的《禹貢》所指彭蠡澤,地望為今鄂皖交界的龍感湖和皖江北的龍湖、大官湖、黃湖、泊湖一帶,後世的《史記》、《水經注》均把彭蠡澤定位於江北。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如《史記》的《封禪書》一篇有關於漢武帝南巡的記載,說“曾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尋陽”在今湖北黃梅境內,“樅陽”在今安徽樅陽境內,何謂“彭蠡澤”?“彭者大也,蠡者瓠瓢也”,合“彭”與“ 蠡”為一體的大澤即為彭蠡澤。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只不過,彭蠡澤在江北,鄱陽湖則在江南,它是怎麼承襲“彭蠡澤”之名的呢?

有很多學者對其做過一系列研究考證,西漢及之前,長江出武穴,進入望江凹陷後分流成數支,構成彭蠡澤的補給水源;到了東漢,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指出分流“皆東合為大江”,後來“大江”南面又分出一直河道,被稱為“小江”,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記略》中說“廬山在潯陽南……北對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里”,因小江的水位有季節性變化,所以鄱陽湖盆地上僅松門山以北的湖口地塹內有季節性水域。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這片水域是彭蠡澤的尾閭,是彭蠡澤的一部分,後來,小江取代大江成為主河道,古彭蠡澤日後逐步解體、萎縮,但並未消亡,只是“彭蠡澤”之名湮沒了,被著稱於一時的雷池、雷水取代。

長江河道的南移,使得湖口地塹形成常年性湖泊,隨著江水的水位上升,梅家洲淤積加快,水域得以越過鬆門山通道向南擴展,長江南岸出現了新的大湖,這大湖承襲下了“彭蠡澤”之名。

從彭蠡澤到鄱陽湖

除了彭蠡澤,鄱陽湖的前身還有彭湖、楊瀾、宮亭湖等稱謂,但最終都被“鄱陽湖”這一名稱取代。兩晉南北朝時,長江河道逐漸南移到今天的位置,直接頂託了南邊的來水,江湖連通處的梅家洲形成,使彭蠡澤的尾閭(湖口地塹部分)水域大大增加,並快速向南擴張,南朝宋時,湖水越過鬆門山通道,淹沒了古贛江下游平原的北部較低窪地區。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這時,西漢設置的鄡陽縣,以及故海昏侯封邑部分地區均遭受水浸,鄡陽縣從此撤銷,從中可以看出,公元5世紀前後,鄱陽湖盆地內浩瀚大湖出現了,現代鄱陽湖的歷史應從此時算起,它的東岸有一座名為“鄱陽”的山,與湖水相接,鄱陽湖的得名與它密切相關。

鄱陽山又名長山(也有力士山、石印山之說),今為鄱陽湖中的山島,周圍還有若干座小島及沙洲,被當地人稱為長山群島,夏天十分水天一色,帆影點點,冬天時水落灘出,湖汊密佈,也算是鄱陽湖天然美景了,沿革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江西部分中說:“(鄱陽湖)自隋代以前謂之彭蠡,煬帝時以鄱陽山所接,兼有鄱陽之稱”。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就是說,隋朝時,“鄱陽湖”之稱取代“彭蠡澤”之名;到了唐朝時期,鄱陽湖水域達到極盛,東面靠近樂安江匯入長江處,南面到南昌附近,西達永修塗家埠,南昌離鄱陽湖近在咫尺。

舟船之盛,舳艫十里

隋朝貫通的大運河,成為古代南北方的主軸,江西開始成為溝通北方與嶺南的重要通道,正式因為鄱陽湖接納江西的五河之水,然後通達大江,全國性的漕運系統出現後,江西的水運河道被納入其中,由於鄱陽湖位於漕運通道的節點,引起了遷客騷人的注意,他們的詩詞佳作成為人們對鄱陽湖的印象。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鄱陽湖是江西水運接入古代“高速公路”、“黃金水道”的唯一關頭,鄱陽湖讓江西人突破地理封閉,也讓江西各地能夠通過水路聯繫在一起,贛江進入鄱陽湖第一站的洪州(南昌),在唐代就“舸艦迷津”。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沉海昏起吳城”,松門山西邊的吳城鎮,是贛江進入鄱陽湖的前沿,原本不過彈丸之地,卻成了“舳艫十里,煙火萬家”的商業重鎮,明清時期,江西的漕糧多在吳城鎮轉運,它是“洪都鎖鑰,江右巨鎮”;都昌與松門山隔湖相望,扼守南北鄱陽湖的咽喉,“沉鄡陽起都昌”,宋代成為一方繁榮之地,蘇東坡在《過都昌》中說:“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臺一萬家”,至今在都昌廣為流傳。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宋代至清代中前期,是江西的輝煌時刻,江西不只是南方的重要腹地,也是東南的關鍵樞紐,通過鄱陽湖聯通四方,景德鎮地區的瓷器、上饒地區的銅礦、昌撫平原的大米,以及山嶺中的茶葉、藥材和特產經鄱陽湖輸往京師,乃至海外,因此,才會有人說“舟船之盛,盡於江西”。

鄱陽湖到哪裡去

兩晉南北朝時期,鄱陽湖水域快速擴展,形成涵蓋松門山南北的大湖;唐朝時期,鄱陽湖水域達到極盛,在洪都城樓上向北望,可以看到鄱陽湖波光粼粼,湖天相接;五代至明初,鄱陽湖北退,南昌城離鄱陽湖已經很遠。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明清時期,鄱陽湖再次經歷擴大的過程,擴大的地方主要在鄱陽南湖的東北、東南、南部,但水面已經不復唐代盛況,近現代又呈萎縮的態勢,當然,鄱陽湖的萎縮速度比洞庭湖慢得多,才拿下了“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的盛名,原因有幾點。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一是鄱陽北湖兩側受山地丘陵擠壓,湖口出水處大致與長江流向一致,長江的泥沙不易進入鄱陽湖;二是鄱陽湖的東西兩側近湖地帶丘陵眾多,江西的糧食主要產區位於昌撫平原及以南,對湖濱灘地的利用程度有限;三是鄱陽湖中北部的湖盆以人們察覺不到的速度沉降,歷史上五河之水的含沙量較小,在湖泊南岸淤積成三角洲,鄱陽湖中北部淤積程度有限。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從鄱陽湖的歷史演變看,鄱陽湖的湖面大小,關鍵在於長江水位的高低,鄱陽湖水深淺,關鍵在於五河的含沙量和淤積程度;鄱陽湖在近現代的縮小,既有圍垸造田的原因,也有山區開發而導致河流含沙量增加的原因,還有長江水位有所降低、五河之水泥沙淤積速度快於湖盆沉降的速度的原因。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在江、湖關係的變化中,鄱陽湖的水文已有很大變化,豐水期來得早,結束得更早,枯水期提前且時間長,極大影響了湖泊溼地生態,進而對越冬候鳥、湖泊魚類產生不利的影響,枯水期水量減少還掣肘湖區周邊的用水安全,每年的枯水期,鄱陽湖會化身為河網交織的“草原”,固然是一道“景觀”,卻最值得關注。

未來的鄱陽湖,滄海也好,桑田也罷,只能順應通江吞吐型湖泊的水文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科學、合理、綜合地進行保護、治理、利用,而不是水少了就築壩建閘、水多了就圍圩造陸,畢竟人定是勝不了天的。



  • 《鄱陽湖的年齡有多大?》,作者:劉吉
  • 《鄱陽湖2000年來的環境演化》,作者:吳豔宏、項亮、王蘇民、蔣雪中
  • 《“舟船之盛,盡於江西”——歷史上江西的航運業》,作者:許懷林


沉海昏起吳城、沉鄡陽起都昌,鄱陽湖從哪裡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