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序言:

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毅然決定“

定封建諸王之制”,選擇以“分封”的形式分封子孫為藩王。但誰成想,分封制那極易導致“皇權旁落”的弊端,卻在建文帝剛剛登基之時就已然開始顯露。——《明史·太祖二》

結果也就導致建文帝匆忙之下選擇了“強勢削藩”,反而進一步激化了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於公元1399年爆發的“靖難之役”也就此登上了歷史的大舞臺。

隨後,以藩王身份稱帝的明成祖朱棣,同樣面臨著“藩王勢大”的困局,但明成祖並沒有選擇強勢削藩,而是採用了一種“恩威並施”的懷柔政策,在潛移默化間將兵權悉數收回到了自己的手中。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建文帝削藩畫像示意圖

畢竟對明成祖朱棣而言,他這個皇帝之位看似一切靜好,但其實並沒有那麼容易坐穩。

如若不是建文帝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八月,也就是公元1398年八月毅然發動了強勢削藩,“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而後又於建文元年,也就是公元1399年再次強勢削藩,讓“湘、代、齊、岷皆以罪廢”,逼的時任燕王的朱棣不得不“佯狂稱疾”、靜觀其變的話。——《明史·成祖一》

恐怕明成祖朱棣還真不一定能找到機會去援引《祖訓》,打著“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的旗號舉兵造反,他也沒有理由去起兵。——《明史·成祖一》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 因為建文帝跟他不同,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帝之位乃是明太祖朱元璋親封,若是按照明太祖的說法,那就是“天下歸心,宜登大位”,是符合封建時期的禮儀法制的,合理合法。即便是要削藩,也可以說是藩王危及社稷,名正言順。——《明史·太祖三》
  • 但明成祖不一樣,明成祖朱棣的這個皇帝之位乃是他通過推翻建文帝的統治,以藩王的身份“篡權奪位”而來,既非明太祖親封,也非建文帝主動禪讓,屬實稱得上是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如果此時其他藩王再次舉兵造反的話,輿論的導向無疑就會站在明成祖朱棣的對立面,對他十分不利。這也就意味著明成祖朱棣如果想要削藩,勢必會十分的艱難。這還沒算曆經“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的自身勢力定然大打折扣,正是急需休養生息恢復元氣的時候。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明成祖朱棣畫像

那麼問題來了,明成祖朱棣是通過什麼樣的辦法去“削藩”的呢?而且還順利的將兵權悉數回收到了自己的手中,並未產生太大的干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朱棣他肯定不會去選擇“強勢削藩”,畢竟他就是親歷者,感觸自然是頗為深刻。而且他也不像建文帝那樣有理由發動“強勢削藩”。

一方面,朱棣的皇帝之位本來就不是通過常規手段繼承而來,所以,如果他再次強勢削藩的話,只會讓民眾對他的印象更差。無疑會對“民心”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

試問,又有哪一個朝代的百姓會喜歡用拳頭說話的統治者呢?

另一方面,如若朱棣強行削藩的話,且不說正是政權未穩,急需穩定民心以及調整統治體系之際,單是其他藩王那激烈的反抗,他就不一定能承受的住,反而有可能導致一個得不償失的局面。

事實上,明成祖朱棣也確實沒有去“強勢削藩”,而是對藩王用起了恩威並施的懷柔政策,這才在沒有出現太大幹戈的情況下收回了藩王手中的兵權。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明成祖畫像

一、明成祖朱棣優待各路藩王

當然,在明成祖朱棣優待各路藩王之前,自然不會忘了於建文帝執政初期被廢的那幾個難兄難弟,畢竟都是親戚,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總不能讓這些兄弟感覺朱棣在登基之後就忘了他們吧!

所以,自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明成祖剛舉辦完登基大典後不久,一方面繼續打擊建文帝的殘餘勢力,“大索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五十餘人”,另一方面又下令“復周王橚、齊王榑爵”,先行恢復了在建文帝執政時期被廢的周王以及齊王的爵位。——《明史·成祖一》

而後更是對周王大肆封賞,先是“賜周王鈔二萬一千錠”,緊隨其後又給了周王“生日禮物冠一通,天犀帶一,彩筆三十疋,金香爐合各一,玉觀音金銅佛各一,鈔八千錠,......”等諸多賞賜,可謂是給足了周王面子。——《明太宗實錄·卷十》

其他的藩王也不例外,雖賞賜種類數目各異,但基本都有,而且十分的豐厚。

很明顯,明成祖朱棣此舉,無非是想要藉助優厚的物質待遇來拉攏其他藩王,從而在潛移默化間讓這些藩王逐漸養成養尊處優、悠閒怠政的習慣。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明成祖朱棣示意劇照

與此同時,更是於同年七月,也就是公元1402年七月,朱棣下令“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復舊制”,顧名思義,凡是在建文帝執政時期所更改的法令條款或是政策政令,皆恢復成明太祖朱元璋執政時期的樣子。——《明史·成祖一》

  • 一方面昭告世人,他其實才是明朝皇權的合法繼承者,是維護祖宗成法的忠實信徒。換言之,明成祖朱棣其實是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改變他篡權奪位後給世人所留下的那個不好的印象,從而藉此實現他拉攏民心的目的。
  • 另一方面,明成祖朱棣此舉其實也是為了暗示其他的藩王,告訴他們自己會顧及手足血肉至親之情,藩王該有的待遇還會有,再加上今兒賞一點,改天再賞一點,綜合之下,甚至可能比明太祖時期還要好。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諸如周王朱橚,“成祖入南京,復爵,加祿五千石”,明成祖當時一邊恢復了他的爵位,一邊還給他的祿米加了五千石,足以證明明成祖朱棣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藩王的待遇水平,且對各路藩王加以優待。——《明史·諸王》

除此以外,就像明嘉靖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62年,御史“林潤”所概括的那樣,“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籓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藩王的祿米竟然達到了京師糧的兩倍還多一點,也足以證明明朝藩王的待遇屬實一直都處在一個比較豐厚的地位。——《明史·食貨六》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明朝“領兵權”示意畫像

二、明成祖朱棣開始著手“削藩”

既然該恢復的藩王都恢復了,該賞賜的也都賞了,各路藩王該優待的也都優待了,而明成祖朱棣也早在優待藩王之餘就趁機穩固了時局,鞏固了自己的皇帝之位。

那麼接下來自然就是要著手開始“削藩”了,畢竟再怎麼著,拿到這些藩王的“兵權”才是朱棣的最終目的,前面各項優待藩王的舉措,充其量只能說是明成祖朱棣在削藩之前給這些藩王打的一個“預防針”,從而達到預防藩王趁明成祖朱棣政權未穩之際興兵討伐的目的。

當然,明成祖朱棣同樣不會大舉興兵討伐,他削藩的策略其實很有意思,只要藩王不明目張膽的起兵造反, 那他就不會強勢鎮壓,而是要麼“削其護衛”,要麼“罷其官屬”,但仍舊會繼續保持藩王的身份,而且儘可能的優待,使其能夠繼續享受榮華富貴。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代王朱桂示意劇照

但也正是因此,各路藩王的兵權才能在潛移默化間,悉數回收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手上。

好比如代王朱桂,雖然自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後得以“復爵。永樂元年正月還舊封”,但緊隨其後,同年十一月,朱桂卻接到了這樣一份詔書,“聞弟縱戮取財,國人甚苦,告者數矣,且王獨不記建文時耶?”赫然是朱桂大肆搜刮錢財被人給舉報了。——《明史·諸王二》

但明成祖朱棣卻僅僅只是“革其三護衛及官屬”,趁勢削掉了代王朱桂的領兵大權。至於代王朱桂的藩王身份,明成祖朱棣卻並沒有加以干預,而是選擇了讓其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明史·諸王二》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遼王朱植示意劇照

再比如遼王朱植,自靖難之役之初,建文帝為了防止遼王朱植支持朱棣,故而下令“召植......還京。植渡海歸朝,改封荊州”,朱植同意了。——《明史·諸王二》

朱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以植初貳於已,嫌之。十年削其護衛,留軍校廚役三百人,備使令”。顧名思義,即便是朱植當初沒有支持朱棣,讓明成祖朱棣十分不悅,但最終也僅僅只是找藉口削了朱植的護衛,也就是收了兵權,並沒有因此而加害朱植。——《明史·諸王二》

其他藩王也不外如是,明成祖朱棣只是將他們架空,削其護衛、罷其官屬,卻並不加害,而且也均加以優待,諸如岷王、以及寧王等藩王。

不過,那些三番五次觸怒朱棣的除外哈,但往往也只是貶為庶人而已,並不會危及到藩王自身的身家性命。齊王朱榑就是個典型案例,朱棣在最終將其貶為庶人之前曾對其說了這樣一句話,“王性兇悖,朕溫詔開諭至六七,猶不悟

”,顯然朱棣本身並不打算將其貶為庶人,實在是齊王性格太兇了,這才不得已而為之。——《明史·諸王》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明朝軍隊示意漫畫

其實單從這些案例,就已經足以證明明成祖朱棣優待藩王的目的之所在了,說白了就是為了兵權,畢竟在封建時期,軍隊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立國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別提明朝邊防時常遭到元朝殘餘勢力的侵襲,軍隊就更加重要。

而朱棣的這種種舉措,無疑是在優待各路藩王之餘,也在對藩王進行示好,“你們看,大家都是親戚,我雖然回收兵權,但我不會加害大家,只要大家交出兵權,我就儘可能的優待大家,讓大家安享榮華富貴。”

換言之,這其實就是明成祖朱棣在儘可能的借他跟各路藩王之間的“親戚”關係,來達到緩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的目的,大家想啊,封建時期的藩王造反是為了啥?還不就是為了利益嗎?

那朱棣乾脆直接就把利益放在明面上,只要藩王交出兵權,那就啥都好說。

諸如永樂十八年十月,也就是公元1420年十月,“有告橚反者。帝察之有驗。明年二月召至京,示以所告詞。橚頓首謝死罪。帝憐之,不復問。橚歸國,獻還三護衛”。——《明史·諸王》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周王橚示意畫像

顧名思義,周王橚這都有造反的跡象了,且明成祖朱棣查訪後發現確有其事,但依舊沒有問罪。而周王橚也聰明,回去後直接就自己主動上交了兵權。

不過也不能排除是明成祖朱棣心軟,放了周王橚。畢竟周王橚再怎麼著,那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同母兄弟”。但筆者相信,如若周王橚不僅僅只是謀劃,而是真的發兵造反的話,其結果定然不是這個樣子。

與此同時,以上的種種案例,也足以表明,明成祖朱棣的削藩與建文帝的強勢削藩相比,顯然是具有著十足的“人情味”的,而且要更加的含蓄,其所有的目的,都只是為了能夠獲得各個藩王的兵權,並不會對諸王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什麼威脅,而且也是儘可能的保證優待藩王。

如此一來,眾多藩王哪裡還不明白明成祖朱棣的意思,既然已經大勢已去,何不如安心的做個太平藩王,享受榮華富貴即可。又何必去承擔那造反失敗後所可能導致的身死道消的後果呢?

明成祖朱棣也就得以順利的實現對藩王的壓制和控制,並悉數收回了藩王手中的兵權。促進了明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統治體系的完善。

朱棣:既然不能強勢削藩,那就優待藩王,但要把兵權交給我

明成祖畫像

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明成祖之所以能擺脫藩王勢大且自己政權不穩的危急困境,無疑是因為他採用了一種十分符合當時政治局勢的“削藩政策”,也就是筆者曾在序言中所提到的“恩威並施的懷柔政策”。

不像建文帝削藩之時的那般強硬,明成祖直接就給了藩王他們所想要的,從而首先在政治局勢上就先站穩了腳跟。各路藩王吃人嘴短,又都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自然也就不會再去冒險揹負那篡權的罵名。

但對於明成祖朱棣而言,光是“施恩”可不行,畢竟“削藩”才是他的最終目的。所以他還必須得向這些藩王“示威”,藉以起到震懾藩王的效果。

與此同時,朱棣也必須想方設法的把“震懾”程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否則過輕了沒有效果,收不回兵權,過重了又會起到反效果,同樣收不回兵權,還有可能激化矛盾,得不償失。

“趁藩王犯錯後趁機收回兵權”,無疑就成了當時最合時宜的一種方案了。

一方面本身藩王有錯,那朱棣收回兵權也就“師出有名”,首先在輿論上就站據了制高點,不至於再像永樂初期明成祖朱棣剛稱帝之時那般處處受制;其次,朱棣主要是為了兵權,所以對藩王自身所享有的優厚待遇並不會加以過多幹預,無形間就又安撫了藩王。

同時也讓其他的藩王放下了心中的大石,認為朱棣果然還是顧念親情的,這就又在無形中軟化了當朝統治者和藩王之間的矛盾,削藩之時的反抗程度自然也就不會太過激烈。

如此一來,朱棣想要收回兵權的最終目的自然也就水到渠成,順利的解決了明朝初年皇權受制於藩王勢力的難題,屬實對明朝初年中央集權統治體系的完善產生了極為積極的作用。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