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的原料,真的是从朱棣陵墓上偷来的吗?

用户111139981945


在乾隆五十年,也就是公元1785年发生的一件事,让人疑惑不解,当年乾隆皇帝突然下诏对前朝(明朝)十三陵进行大规模修缮,为何会突然要修缮前朝的陵寝呢?

根据《高宗实录》记载,公元1785年,乾陵皇帝亲自对明朝十三陵进行了一番巡视,回宫之后不久就以“前朝帝陵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由,正式下诏修缮明朝十三陵。这项修缮工程整整持续了两年之久,直到公元1787年才宣告竣工。但是,此后人们发现明朝十三陵中配殿、享殿、明楼等建筑虽然修缮一新,但规模却比以前小了很多。这是怎么回事?

据说,当时由于南方名贵楠木成品极少而且转运不便,所以乾隆皇帝的万年寿宫——裕陵修建工程推进缓慢。哪里有现成的楠木呢?乾隆皇帝这才把目光投到了明朝十三陵的身上,并以巡视的名义,实地勘察明朝十三陵中的楠木情况。明朝十三陵之中,有三座帝陵的楠木使用量较大,楠木品相也较好,分别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和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

乾隆对陵寝中的金丝楠木心动不已,一心想把它换下来装在圆明园上。由于受到大臣的极力阻挠,所以才没动手。后来还是按耐不住对金丝楠木的渴望,所以想出了一个偷梁换柱的方法,就是大规模修缮明朝十三陵,但名义上是修缮,实际上却是以小换大、以次换好的改建。当然了,乾隆皇帝的借口是,明朝十三陵规模太大,修缮工程繁重,许多工料难以采办,如果所有殿堂都按照原有规模大小来修缮,就有点不切实际,所以才用了拆大换小的方法。

当时,乾陵皇帝为掩人耳目,对明朝十三陵中规模小的帝陵,比如崇祯皇帝的思陵进行了扩建,以此来堵住天下人之口。其实总体来算,明朝十三陵中的楠木等名贵木料大幅度被替换盗用。这样一来,乾隆皇帝既达到了偷梁换柱的目的,又落得个恩崇前朝的美名。不过,时至今日,民间仍然流传着乾隆盗木的说法。或许让乾隆皇帝没有想到的是,一百多年后,一伙军阀会以军事演习为名,盗掘了自己的裕陵。不知道当时九泉之下的乾隆皇帝,是作何感想呢?


关河南望


乾隆,在生前修建自己帝陵的时候,想要弄块好的棺材板,而每一根都可成为栋梁的金丝楠木却无处可寻,有钱都买不到。因为它太珍贵了,拿来做棺材,能千年不腐;拿来做栋梁,能够千年屹立不倒。

看来要弄到这金丝楠木,怕是比登天还难了。但是却没能难倒写出传世绝句:“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六片七片八片”咱们的乾隆爷。乾隆爷为何要做“盗贼”,偷了明朝皇帝的金丝楠木?(裕陵地宫乾隆牌位)

因为他听说明十三陵里面有自己想要的金丝楠木,而且长短粗细刚刚好。

朱棣在位时,国力强盛、社会稳定,就打算乔迁北京,于是就命人修建宫殿和陵寝。朱棣非常重视,不仅派人寻找皇陵宝地,对建筑材料也是格外的重视,什么都想用最好的,所以金丝楠木在那个时候也被砍伐了很多。

而且金丝楠木生长的特别缓慢,从小树苗长成大树,最快也要60年。如果发育不良的话,得90年。一个人才能活多少年呢?

所以到了乾隆时期,金木楠木就相当匮乏了。这堂堂清朝皇帝去拆前朝旧宫还算说的过去,但这把人坟,怎么听着都不像话。(裕陵地宫棺椁)

于是就找来几位军机大臣,商量着怎么才能名正言顺的把这坟给挖了?还真被这些人想出办法来,但是…有点缺德啊。

但是咱们脑回路清奇的乾隆爷,还真就龙颜大悦了。于是就以维修之名,盗窃了明朝嘉靖皇帝地表建筑的金丝楠木,高高兴兴地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安身之所打造了一个好住处。

(乾隆棺椁)

唉,为了一块木头,让自己堂堂一代帝王背上“盗墓”之名,这乾隆爷也是够了,而且后来自己的陵墓还不是被孙殿英那个盗墓贼给炸了?一报还一报啊…

我是搞史人,欢迎阅读关注。


搞史人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和文学作品的展现,我们发现乾隆他确实是动过明朝皇陵的金丝楠不,但是至于是不是朱棣的墓那就不一定了。

在评书《君臣斗》中有这么一段是讲到乾隆用明朝皇陵金丝楠木的。

刘墉与和珅斗法,就说到了这个事,说乾隆从明十三陵里拆了很多的木头来修建乾清宫。

由于评书是文学作品,很多人对这个事的真实性心存怀疑,但是有历史事实证明他确实动过明皇陵的金丝楠木。

《清史稿》中就有记载:“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这是在说乾隆五十二年的时候,乾隆下令重修明十三陵,而当时采取的修建的方案是拆大改小,因此会换出很多木料出来,但是后来这些珍贵的金丝楠木材却不见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去向。

金丝楠木作为皇家的专用木头,到了清朝时期现存的金丝楠木已经很少了。楠木能够耐腐、防虫,它纹理精美瑰丽,冬暖夏凉,还有着不易变形等优点,这对于追求奢靡的乾隆怎么会可以放过呢?

乾隆是一个极喜奢靡的皇帝,无论做什么都是大手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经常大摆奢华的宴席,铺张的出行,形成一股奢靡的风气。

那么在国家强盛的时期,乾隆想给自己修建一座华丽雄伟的陵墓,自然要用到大量的金丝楠木。

现存的又不够用了,怎么办呢?所以他想到把别人陵墓的拆下来给自己用。即修建了乾清宫,自己陵墓的木材用料也有着落了,一举两得多好。

别人盗墓是为了金银珠宝,发财。一国之君盗墓却是盗取人家的木材,未免有失体统。


江水趣谈


金丝楠木作为皇家的御用木主要盛行于明朝,作为中国四大名木之首,金丝楠木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宫殿、陵墓的主要木具来源,而作为棺材的金丝楠木之所以在皇家备受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木有香气,木质细密,不易变形。其木材表面在阳光下有金丝浮现,伴有微香。

《五杂俎》中有记载“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足见其名贵之处。

到了乾隆年间,清朝延续旧统将金丝楠木定为皇家御用木,但是那时候金丝楠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消减严重,成为异常稀缺的木质资源。虽然金丝楠木料难寻,但是四九城内却存在着大量的明朝遗存金丝楠木,乾隆的太爷爷顺治在位时曾用金丝楠木修建宫殿苑囿,而所用的木料就是从明朝宫殿拆卸下来的。所以乾隆爷兴建裕陵用用老朱家的东西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乾隆八年(1743)乾隆的陵寝裕陵开工,乾隆十七年(1752)交钥匙,嘉庆四年(1799)乾隆皇帝乔迁新居。裕陵在建造过程中,由于要使用大量的金丝楠木,于是乾隆将眼光盯上了明朝的囤货,奈何大明宫殿台阁已经基本被他上三辈祸祸光了,然而这并难不倒能写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这种传世绝句的千古一帝乾隆爷。脑回路清奇的他将目光又转向了当时金丝楠最多的地方,明十三陵。

《清史稿·高宗本纪(五)》里记载,“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盘山。甲寅,上诣明长陵奠酒。”

为了兴建裕陵乾隆爷还亲自去探望前朝的朱棣。据记载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御驾至十三陵之一的长陵,祭拜明成祖朱棣。但是此刻的乾隆爷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兴建裕陵正缺工少料,但是老朱家的长陵却富丽堂皇,这怎么着也得想办法过户一些才行啊。但是明目张胆扒人祖坟搞不好就遗臭万年,身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爷此刻非常迷茫,于是召集了部户部和几位军机大臣吃着火锅唱着歌商量怎么名正言顺的给人坟掘了?

经过乾隆爷的明示暗示,大臣们早就已经猜的八九不离十了,于是就有大臣上书言称明十三陵而今已经太过破旧了,应该由国库掏钱修缮一番。乾隆看到这个奏折大喜过望,这样做一来可以此事示告天下陛下体仁海量,二来这时中间偷摸弄点儿,实在是妙哉妙哉。

话不多说即刻开工,三年后,修缮完成“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然而,这明陵是越修越小,尤以长陵定陵为甚,这裕陵是越盖越大,其中不言而喻。所以没错,清东陵实际上用的就是十三陵的料子,乾隆爷住的阴宅也就是朱棣朱翊钧等联名过户给他的。


船夫聊名著


金丝楠木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木材,这种木材纹理清晰,木含香气,金光闪闪,而且不易开裂,是一种顶尖的木材。在古代,金丝楠木主要用于皇家建筑,或者极具地位的用具。

历史上的皇帝对于金丝楠木似乎有种谜一样的迷恋,物以稀为贵,金丝楠木的稀少更是成为皇帝追随的一个重要原因,九五至尊就是应该用这种稀少的,而且品质顶尖的木材。于是历朝历代皇帝造宫殿,自己的棺材都是将金丝楠木作为首选。



当然,随着历朝历代不断的使用,金丝楠木越来越少,到了乾隆时期,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了。


所以,在诸多的野史之中。金丝楠木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而对于金丝楠木的需求却是不减,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说法,说乾隆皇帝为了金丝楠木,不惜干起了盗墓贼的勾当。为了金丝楠木,他对明成祖的墓葬动起了手脚。

大臣们为了满足乾隆皇帝对于金丝楠木的需求,于是就借对明成祖的墓葬进行修饰的时候,进行移花接木,以大改小的方式将无数的金丝楠木给调换了出来,最后用来满足乾隆皇帝的需求。



这种事情在后来的评书,也是乃至戏剧中更是频繁的出现,至于可信度,那还是比较可观了的。


是阿维啊


关于乾隆皇帝的所用的金丝楠木是盗取明十三陵这一说法,其实一直存在很多争议,之所以会有争议,是因为乾隆皇帝是堂堂的一国之君,如果他真的将明十三陵中的金丝楠木偷梁换柱,那么乾隆皇帝岂不是盗墓贼了吗。那么真相又是如何呢?

首先要先了解一下金丝楠木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会因为这种木材让乾隆皇帝引发了种种争议。其实金丝楠木是一种十分珍贵稀有的木材,之所以稀有珍贵,是因为金丝楠木的生长速度很慢,一般需要两百年左右才能用木材打造栋梁。使用金丝楠木不仅可以起到防腐蚀和耐虫蛀等作用,这种木材还很美观,所以金丝楠木堪称木材中的奢侈品。而这样珍贵的奢侈品自然只有皇家才用得起,所以自古以来金丝楠木就成为了御用品,这种木材也因此被称为“皇木”。

金丝楠木这么珍贵,帝王会将这种木材全部垄断,在建造宫殿和打造棺木的时候,都会首选金丝楠木。在明朝时期,当时朱棣在修建宫殿的时候就使用了大量的金丝楠木,不仅如此,他还下令建造明十三陵,这样一来,就让金丝楠木的用量大大增加,以至于后来的帝王想要用金丝楠木都需要大费周章。这种木材主要生长于我国四川云南一带,所以在砍伐和运输木材时,会耗费很大的气力。加上明朝时期所消耗的木材太多,到了清朝时期,金丝楠木变得更加珍贵。康熙皇帝也曾经动用了大量的金丝楠木,所以在乾隆皇帝登基后,金丝楠木所剩无几,可是对于乾隆来说,他也想要用这种奢侈的木材来打造自己的棺木,所以为了满足他的这一私欲,就不惜对明十三陵下手。

当然对明十三陵偷梁换柱这样的做法并不需要乾隆皇帝亲口说出来,当时已经有大臣看出了乾隆的想法,所以就提议整修明十三陵,说是将明十三陵进行缩小,其实主要目的是将里面的金丝楠木偷偷运出来。就这样乾隆皇帝得到了很多珍贵的金丝楠木,而他也因此当了一次盗墓贼。对于这种说法,后来经过现代考古专家的鉴定已经基本坐实,乾隆时期所用的金丝楠木都有明朝时期的痕迹,而乾隆皇帝之所以会不惜背负这样的罪名都要得到金丝楠木,就是因为这种木材太过珍贵,以及帝王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荣与体面。


历史课课代表


"乾隆盗木"的传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这个说法主要是源自乾隆五十年对明十三陵的一次“拆大改小”的大规模修葺。有人认为乾隆另有所图,修葺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朱棣长陵祾恩殿中的楠木来打造棺椁。

众所周知,金丝楠木具有耐腐防虫、不易变形的特点,被人们称为“皇帝木”。经过明代的大规模采伐,清代的金丝楠木由于生长缓慢已经非常稀缺。那么乾隆的金丝楠木棺的木料是否就是取自朱棣长陵呢?

乾隆修葺明十三陵

顺治、康熙、雍正都曾下令修葺过明十三陵,但都是一般性的保护。而乾隆时期则对明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根据文献记载共有两次,一次是乾隆十一年对明思陵的修葺,另一次乾隆五十年全面修葺十三陵。

第二次修葺规模很大,是乾隆拜谒长陵时,看到明楼、享殿都已损毁,神牌、龛案早已无存,不由得有些悲凉之气,于是决定对十三陵进行全面修葺。此次修葺历时两年,耗费白银28万两,竣工后乾隆还亲临检阅。

乾隆的这次修葺,使明十三陵的许多建筑得以保存至今。但也有不少的建筑在改建中失去了旧貌,还有一些建筑因彻底拆除而消失。由于当时楠木极为稀缺,本着省工省料的原则,督工大臣提出了“拆大改小”的方案。

明长陵的祾恩殿,与故宫中的太和殿差不多大,面积近两千平方米。祾恩殿的柱、梁及檐头等木件全部使用金丝楠木,殿内的三十二根柱子都是整根楠木制成的。仅运送楠木就耗时五六年,每根柱子两个人才能抱住。

因此,要想对此殿进行原样修葺,显然已经不可能了。这样粗大的楠木,在乾隆时期早已无处可寻了。但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拆大改小”并没有应用在长陵上,现在长陵祾恩门的楠木大构件均系明朝旧物。

(长陵祾恩殿巨柱)

长陵祾恩门在修葺中没有改动,其余十一陵的祾恩门在建筑规制方面都有改动。基本都符合“拆大改小”的原则,这在现场遗址和史料记载中都可以体现出来。目前明十三陵中仅有长陵的祾恩门和祾恩殿保存完整。

从现场考证来看,长陵的祾恩殿的规制仍是明朝旧制,殿中巨大的楠木构架也是明朝的旧物。这说明乾隆时期的修葺只是抽换腐朽的椽、檩等小件,像梁、柱、斗拱等大件均未改动。巨柱只是去除了表面彩绘而已。

而其余各陵的享殿目前也仅剩台基,从记载的情况来看,有五陵的享殿是拆掉后重新建的,有二陵的享殿是采取修复方式。从现场的遗存来看,有六陵的享殿被明显缩小,也就是采用我们说的“拆大改小”的方案。

万历定陵和嘉靖永陵的享殿,均由七间改建为五间,殿顶的形制也被简单化。这几个陵的享殿都呈现出台基大而建筑小的不协调特征。各陵的明楼只要是以维修为主,大部分的砖瓦都是清代所造,仅有部分为明制。

据记载,乾隆对明十三陵的这次修葺,共拆卸旧砖130多万块、楠木238件、木墩头584件、改砍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万余尺、花斑石500余块。这些旧料均被运回京城,以备其它工程之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乾隆的棺椁楠木用料肯定不是出自朱棣长陵。从现场考证和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乾隆的“拆大改小”的修葺方案并没有用在长陵上,长陵祾恩殿上拆下的都是一些腐朽的小件楠木,乾隆肯定不会用。

乾隆的棺椁木料是来自哪里?

乾隆的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完工于乾隆十七年,前后历时九年。而乾隆是在三十三年后对明十三陵进行修葺的,从时间上也很难符合盗用之说。乾隆时期正值盛世,即使当时的楠木再缺乏,也不至于盗用明陵的楠木。

但这仅仅只是理论分析,清代确实出现楠木有钱无处买的窘境。在乾隆之前的三位帝王的陵寝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木料和石料是取自明建筑。目前有考证的是顺治的孝陵木材就是来源于明代建筑,而非明皇陵。

孝陵隆恩殿有部分木料就是来自西苑明世宗所建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使用明代建筑木料的案例仅有顺治的孝陵,但并非是传说中取自明陵的木料。乾隆的裕陵的木料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来自明代建筑或皇陵。

至于说乾隆的棺木用料是来自朱棣的长陵,这显然是一种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这种忌讳之事,别说是乾隆皇帝,就算是普通老百姓也很难做到。金丝楠木再怎么缺乏,也不至于连乾隆的棺椁也打造不出来。

我们目前在明十三陵看到的地面建筑,大部分都是乾隆时期大修留下的,若没有乾隆对十三陵的修葺,这些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当时“拆大改小”的方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金丝楠木太稀缺,能省则省。

乾隆裕陵的地宫早已开放,其棺椁就陈列在地宫之中,没有人敢说此棺木的木料就是来自长陵,因为根本就没有证据,这只是民间的戏说罢了。开创“康乾盛世”的乾隆,怎么会穷的连自己的棺木都要靠盗取呢?


野史也是史


皇帝盗墓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少有,毕竟有损阴德,而乾隆皇帝可不这么认为,人家玩的不叫盗墓,叫偷梁换柱,这事在清史稿中完全没有记录,但是现代考古学家们却在乾隆的陵墓中发现了明十三陵的木材,这是结结实实打了乾隆爷的脸,坐实了他盗墓的身份。

乾隆五十二年,曾下令修葺明十三陵。

《清史稿》记录“乾隆五十二年,三月癸酉,上回跸。丙子,以重修明陵成,上临阅,申禁樵采。”

这修葺明陵看着是对前朝的尊敬而,明陵是越修越小,尤以长陵定陵为甚,这裕陵是越盖越大,其中不言而喻。而实际上却是将明十陵中的木材运回了北京。这一点也在现代考古学者那里得到了证实。

如此“铁板钉钉”的事实,史书上却不见一点笔墨,乾隆确是中国盗墓者中身份最显贵的嫌疑犯。

明陵里有什么好木材,竟然让大清皇帝想出了偷梁换柱这样的方法,来盗取呢?

(明十三陵 长陵金丝楠木圆立柱)

乾隆爷也不缺银子,为什么非要拆人家墓呢,这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木材,因为木材是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金丝楠,几百年才能长成那么一点,可遇不可求,有银子也未必有地方买去。

《五杂俎》中有记载“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干,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试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经数宿启之,色不变也。”

古人认为,做棺材最好的木料是乌木,其次是金丝楠木,最后是黄金柏木。有“黄金万两易得,乌木一方难求”的说法。

2017年岑巩县发现的乌木(金丝楠木)

楠木材质细实、抗腐蚀性效果好,自古就被认为是最优质的木材。

楠木属于软木,容易刮擦,所以做家具不适用,但是做成大殿柱子或者棺材确是非常好的材料。毕竟常年埋在地下,耐腐蚀才是最重要的指标,而金丝楠木,可以做到几千年都不会变质糜烂。

明成祖朱棣决定牵都到北京,宫殿的修建以及陵墓都非常受到朱棣的重视,还专门成立了置办金丝楠木部门。只要在职的官员向朝廷进贡金丝楠木就能立马升官,平民进贡都能马上得个一官半职。

而金丝楠木的黄金生长周期需要60年,由于前期的过度开采,到了清朝的时候,已经很难找到笔直成型,可用于建造大梁的楠木了。

所以皇家规定,金丝楠木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普通平民如果用了就是僭越。

所以到了乾隆时期,有“1克金丝楠木价值等于10克黄金”的说法。

乾隆更是把金丝楠木比作“天地至美“,宫中做金丝楠木家具时,他还要亲自去审阅定制的。

(祾恩殿)

明十三陵地面建筑中,最为壮观的就是祾恩殿,建立高大富丽,这里面的木结构都是上等的楠木,殿内的 60 根巨柱,都是用整根金丝楠木制成的,直径很粗,得要两人合抱。

这大概就是乾隆皇帝惦记明十三陵木材的原因吧,不过盗墓毕竟不祥,乾隆盗别人的墓修建自己的陵寝,结果百年后,他自己也被人盗墓了,落了个尸骨不全,也算是因果循环,轮回报应。


雨霁视角


乾隆换木是可信的,因为奇楠沉香(金丝楠木)当时己经绝迹。帝皇也一椁难求!皇家宗室之香火!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立太庙。前殿十有一间,重檐脊,四下沉香柱。正中三间,饰金梁栋。阶三成,缭以石阑。正南及左右凡五出,陛一成四级,二成五级,三成中十有二级,左右九级。”太庙即今之劳动人民文化宫,其前殿之柱为沉香柱。:玉,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其说当可信。清·庆桂《国朝宫史续编》也载:“太庙……前殿十有一楹,重檐垂脊,承沉香柱。” 国朝宫史续编是官修史书,材料来自清宫档案。因此,太庙前殿之柱为沉香柱。(楠木属)奇楠沉香(金丝楠木)帝皇香!金坚玉润,如石投水!永垂不朽!万古流芳!隋唐建宫殿!明清雕宝器!万岁家千岁檀!驾鹤飞仙金丝楠!皇家版本(奇楠沉香金丝楠木)











TY笑犇


记得前些年春节看过一个小品叫《乾隆打官司》,说的是一个老师给同学们讲故事,在板书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下了“乾隆盗墓”四个字,放学后乾隆云游路过,刚好看见这行字,就把那个马虎的老师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老师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

人家乾隆说的在理,我偷过木头不假,但没有盗墓!盗木跟盗墓一字之差性质不同,盗木是小打小闹,盗墓却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可不兴埋汰人哩。

这个小品虽然是虚构的,但“乾隆盗木”这个故事却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民间相传乾隆皇帝确实偷过木头,当然人家贵为皇帝,不可能自己半夜换上夜行衣去亲自上阵偷的,随便找几个人就可以指派去偷。而且偷的不是别的,还是明朝皇帝朱棣陵墓里面乾隆心心念念的木头,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知道,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满清这个朝代的好坏,人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满清皇帝个顶个的勤政,都非常英明伟大,想把他们从坟墓里刨出来,让他们再活五百年,孙殿英也这样尝试过,后来没成功。

有的却说,那时候国际上没有世贸组织,没有世界银行,满清的GDP无法统计,全是吹出来的,人民的幸福感都被代表。所谓的盛世就是欺世盗名,最多算是红薯盛世。

历史是谁记载的?大清豢养的史官,不按照皇帝的意思写,是要砍头的,所谓盛世没有第三方资料,一点都不可信。

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我们暂且不说,但乾隆这个人是位好大喜功的皇帝,还是个爱折腾的皇帝。他再世的时候把中国人口增长率弄到了20%,这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反正数据都是可以造假的,古代的户籍统计制度你要真信它,那它可能就是真的。

乾隆活着的时候七下江南,每一次都浩浩荡荡、前呼后拥,花尽民脂民膏,十全老人每次征伐,都靡费巨资,给儿子嘉庆丢下个烂摊子。以至于嘉庆上台后财政捉襟见肘,不得不当“抄家皇帝”,向和珅、向文武百官要银子,自己穿破补丁裤子。

曹雪芹祖上就是那时候被抄家的,可见这个盛世,吹的嫌疑很大,水分很高。

乾隆死后也是个铺张的皇帝,把一辈子通过各种手段占为己有的名人字画,奇珍异宝统统都带到坟墓里,可见这个家伙多么贪婪。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说他英明神武呢,这就像跟皇帝新装有点相似,一个人说好,两个人说好,你要不跟着人云亦云,人家会说你视力有问题,无论什么时候,还是随大流保险。

我们知道乾隆活着风风光光,死了也要与众不同,永垂不朽。

怎么永垂不朽呢,除了搞浮夸,造盛世,乱盖章、瞎写诗,或可让名字不朽,也要让自己的肉身尽量不朽,至少全须全尾。当时没有防腐剂,只能靠好棺材来防腐。而乾隆觉得自己身体不对劲,要赶紧修好坟墓,以防万一。因此从各地现弄肯定要耽误事,于是刘墉就出了个馊主意,对乾隆说,万岁爷,从南方弄楠木从选材、砍伐到加工、干燥再到造型太耽误工夫,我们何不就地取材,借用一下朱棣的楠木呢?

乾隆心里早就这样想了,见刘墉这个家伙如此机灵,善解人意,君臣对视,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刘墉说的朱棣就是明朝皇帝明成祖,朱棣哪里来的楠木呢?明朝皇帝的皇陵里的长陵大殿,用的都是上好的金丝楠木。

乾隆是不是中国最好的皇帝不好说,但乾隆是中国最聪明的皇帝是没有疑问的。乾隆为了消灭中国文化不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落千古骂名,而是结着拯救华夏文化、编纂《四库全书》的名义消灭了中国文化,还让汉家后人们对乾隆歌功颂德。

乾隆这次盗木,采取的手段同样高明,先派人悄悄把明皇陵的大殿给捅漏了,然后鼓动一个大臣在上朝的时候奏本反映明长陵年久失修,自己装作很痛心疾首的样子,再让刘墉奏本说需要修缮明皇陵,乾隆再果断下令拨款修缮,一气呵成。

就这样,借着修缮的名义,乾隆派刘墉把明朝的那些大木料拆下来,移花接木、瞒天过海。弄到了自己的陵墓那里,再用一些普通木头换了上去,尽管周围扯上了警戒线,盗木都是在晚上进行的,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乾隆着皇帝老儿盗木的丑闻还是被天下百姓知道了。

乾隆再聪明,也只能掌握自己活着的时候,一蹬腿就什么也管不着。

乾隆在生前收集了诸多奇珍异宝,又弄到上好的楠木做棺材,希望死了也能欣赏到那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更希望自己永垂不朽,没想到他死后仅仅100多年,自己的坟墓就被孙殿英大起底,宝贝被洗劫一空,我们的英明领导乾隆爷自然会重见天日,骸骨零碎,惨不忍睹。事实证明再好的木头也保全不了自身。

反观被他“盗木”的那些明长陵,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基本都没有被盗过。有一次被人打了报告要考古挖掘,最终也全身而退。

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