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鄧通鑄錢”是文帝寵愛弄臣的表現?其實不然,這是一場貨幣戰爭

“鄧通鑄錢”是文帝寵愛弄臣的表現?其實不然,這是一場貨幣戰爭

鄧通是被司馬遷記載在《史記 佞幸列傳》中的一個人物,曾經有人為鄧通相面,說他會貧困到餓死,文帝聽聞此言後就賜鄧通銅山鑄錢,以使鄧通富有。漢文帝賜銅山給鄧通這件事被司馬遷認為是漢文帝寵幸弄臣的表現,但實際上卻沒有那麼簡單。

在西漢歷史上,漢文帝稱得上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的政治藝術之高超可在西漢諸位帝王中名列前茅。他的一些不起眼的小舉動,其實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才做出的決策,文帝慣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如溫水煮青蛙一般摧殘對手,鄧通鑄錢就是這樣一件看起來與政治無關緊要,實際上卻用意頗深的事件。

貨幣政策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是巨大的,西漢武帝時期著名的經濟學家桑弘羊就曾大力批判文帝允許天下人鑄錢的政策。桑弘羊對文帝貨幣政策的著力點無疑是在經濟上,但若是將著力點放到西漢全境,放到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當中,很容易就會發現文帝使鄧通鑄錢並非經濟舉措,而是政治舉措。

“鄧通鑄錢”是文帝寵愛弄臣的表現?其實不然,這是一場貨幣戰爭

漢文帝下詔令鄧通鑄錢

鄧通鑄錢看似是一件文帝寵幸弄臣之事,實際上卻是由文帝一手操控的政治鬥爭,而鄧通只不過是明面上的一個幌子而已。

何以見得“鄧通鑄錢”是由文帝暗中推動的?

據《史記 平淮書》記載,文帝允許天下人鑄錢,而賜予鄧通銅山以鑄錢不過是這次貨幣政策變革中一個絲毫不起眼的小細節。但從後來的貨幣發展來看,所謂“天下人鑄錢”不過是為“鄧通鑄錢”所釋放的煙幕彈,文帝真正的目標是從貨幣上對吳王劉濞進行打壓。

至孝文時,莢錢益多,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

經過呂后時期的休養生息,各諸侯國迅速發展,尤其是吳王劉濞,仰仗著鹽、鐵之利,使吳國經濟騰飛,他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大諸侯。除了曬鹽業這種帶動經濟收入的業務之外,吳王劉濞還推動了“吳錢”的發展,一旦“吳錢”在西漢全境被認可,那將意味著吳國可以扼住西漢中央的經濟咽喉。這是漢文帝不可以容忍的,“鄧通鑄錢”就是西漢中央與吳王劉濞之間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一、“鄧錢”不摻假,目的是使其成為接受度高的“官方貨幣”

文帝進行貨幣改革之後,天下人都可以鑄錢,為了從中謀取更多的利益,許多人在錢中摻雜鐵、鉛等其他金屬以降低鑄錢成本。這樣鑄出的錢質量低下,容易對市場經濟造成惡劣影響。據《漢書 食貨志》記載,賈誼就曾經對此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假錢”情況感到憂心忡忡。

法使天下公得顧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鉛鐵為它巧者,其罪黥。

而“鄧通鑄錢”則完全不同,司馬遷將鄧通列入《佞幸列傳》,認為所謂“鄧通鑄錢”是文帝寵幸鄧通,是文帝為君生涯中少有的昏庸之舉。其實不然,如果鄧通真的是弄臣,那麼他必然會做出更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在文帝的庇護下“鑄假錢”無疑是可以謀取更大的利益。

但是鄧通沒有,據《西京雜記》記載,鄧通所鑄之錢“皆與天子錢同”,而且“文字肉好”,意思就是說,鄧通鑄出的錢都是品色極好,成色極高的“官方錢”,而且形制也都與“天子錢”相同。站在一個弄臣的角度來思考,這其實是不符合邏輯的,這樣鑄錢獲利是要少於“鑄假錢”的。但站在文帝的角度來思考,一切就都說得通了,文帝使“鄧通鑄錢”並不是為了“富鄧通”,而是為了反“吳錢”,所以“鄧錢”才會做得如此優良。

文帝時, 鄧通得賜蜀銅山, 聽得鑄錢, 文字肉好, 皆與天子錢同, 故富侔人主。

簡單來說,要提高百姓對於“鄧錢”的接受度,就必須要提升“鄧錢”的成色,意味著“鄧錢”的成本要高於民間所鑄之錢,這和鄧通獲利的思想是相違背的。而“鄧錢”逐漸被市場,被人民所認可所帶來的效果就是“吳錢”的市場被進一步壓縮。

“鄧通鑄錢”是文帝寵愛弄臣的表現?其實不然,這是一場貨幣戰爭

鄧通鑄錢以致富

文帝才是“鄧通鑄錢”過程中的受益者,如果鄧通身為一個“弄臣”,卻以皇帝的利益、以國家的利益為先,以自己的利益為後,那麼這個“弄臣”做得也就太不稱職。由此可見,“鄧錢”是不受鄧通所操控的,他不過是文帝的棋子,這場“貨幣戰爭”的真正操控者是漢文帝。

二、“鄧錢”推廣之順利,非鄧通之力可及

桓寬所著《鹽鐵論》中講到,文帝時期“縱民得鑄錢”,可以說,那是一個“貨幣百花齊放”的時代,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吳、鄧錢布天下。”文帝頒佈此條法令之前,“吳錢”已打入市場,而“鄧錢”擠掉了大量的“民間貨幣”,奮起直追“吳錢”,最終做到了“吳、鄧錢共天下”的局面。

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山東奸猾,成聚昊國,泰、雍、漢、蜀因鄧氏。吳、鄧錢布天下。

僅憑一個“弄臣”的實力想要做到這一點實在是天方夜譚,鄧通的成功除了說明他能力出眾之外,還昭示著他有貴人相助。文帝在這場“貨幣戰爭”中是最大的受益者,也僅有他才有實力讓後起之秀的“鄧錢”與佔盡先機的“吳錢”共天下。

除此之外,一種貨幣要想有較高的接受度,僅憑良好的成色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在文帝開放鑄錢政策之後。除了民間鑄錢之外,各個諸侯國也開始發行自己國內的貨幣,這就導致了西漢境內的貨幣多種多樣,一個地方多種貨幣共存,為了抱住自己發行的貨幣能得到更高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各諸侯國勢必採取政治政策對貨幣環境進行相應的封鎖。

要想讓自己的貨幣被“天下人”認可,就必須要打破諸侯國之間的政策封鎖。“吳錢”是眾多貨幣中最佔盡先機的一種,在“鑄錢”剛開始火熱起來之時,“吳錢”已經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這就導致諸侯國的政策封鎖不足以抵抗“吳錢”的擴散。但是“鄧錢”不行,“鄧錢”身為後起之秀,在未能打開市場,得到“天下人”認可時是很難突破政策封鎖的。

僅憑鄧通一個“弄臣”的影響力,絕無可能做到與“吳錢”共天下,唯有文帝在政治上進行施壓方可使“鄧錢”突破封鎖,使其有資格與“吳錢”進行競爭。

文帝為何要指使“鄧通鑄錢”?

“鄧通鑄錢”事件是在西漢初年特定政局環境下所產生的,由於諸侯王的不斷強大,漢文帝在對諸侯王進行打壓時大多隻能採取“溫和”的手段,而不能強硬處理。漢文帝的眼光非常長遠,超越了他手下的一干大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就曾盛讚文帝,誇其目光長遠。

是誼與錯之憂, 文帝已憂之。而文帝之所持, 非誼與錯所能測也。

在對付吳王劉濞這件事上,文帝就著實彰顯了他的遠見。當初太子劉啟誤殺吳王太子,吳王為此而憤怒,做出了一系列“不合臣道”的舉動,但漢文帝先從京師派人問詢,又對吳王採取寬容的態度,在文帝一個大棒接一個糖果的操作之下,吳王劉濞既認識到了中央的權威不可侵犯,又不至於孤注一擲的發動戰爭。

“鄧通鑄錢”是文帝寵愛弄臣的表現?其實不然,這是一場貨幣戰爭

後來鄧通被景帝餓死

反觀景帝上位之後,採納晁錯的削藩計劃,最終逼得劉濞發動七國之亂。文帝與晁錯等人的水平差距顯而易見,同樣的,在爭奪貨幣市場這件事上,文帝仍然採用了“溫和”而不是“激進”的方式來打壓劉濞,這是由於當時的吳國已經國富力強的緣故,冒然搶奪“吳錢”的貨幣市場必然會招致吳國的反彈。

據《史記 吳王濞列傳》記載,吳有豫章郡銅山,吳王招來了大量的人鑄錢,因此吳國的鑄錢產業很早就開始發展。這是他們的先發優勢。即便到了七國之亂前期,貨幣也一直是劉濞引以為傲的東西,他在寫過其他諸侯國的信中說到,“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於吳,諸王日夜用之不能盡。”劉濞如此自信,也可以從側面窺見“吳錢”的市場佔有率了,更遑論這是景帝時期的情況,文帝前期還未進行貨幣改革之時,“吳錢”的佔有率必然更高。

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所以說在貨幣市場上打壓劉濞已經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通過賜鄧通銅山以鑄錢的方式可以起到麻痺劉濞的效果。而令天下人鑄錢更是可以讓劉濞誤以為這並非是針對他的政策,殊不知夾雜在“天下人鑄錢”中的“鄧通鑄錢”才是文帝真正的殺手鐧。

小結

“鄧錢”和“吳錢”在貨幣市場上的競爭其實也是西漢中央與吳王劉濞之間的競爭,表面上看來“鄧通鑄錢”乃至於“令天下人鑄錢”是一種經濟政策,但實際上卻是文帝和吳王在政治戰場上的一場交鋒。從“鄧錢”的產生再到它後來的發展情況都可以看出文帝才是背後的操控者,而鄧通不過是一個實施者。

就事論事的說,在“鑄錢”一事上鄧通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功臣,他的“鄧錢”打破了“吳錢”在市場上的霸主地位,並最終達到了“吳、鄧錢共天下”的局面。可惜的是景帝即位以後因私人恩怨迫害死了鄧通,並採納晁錯激烈的削藩策,逼得劉濞在晚年反叛,文帝的辛苦謀劃功虧一簣,但好在七國之亂最終以中央的勝利而結束,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結局了!

“鄧通鑄錢”是文帝寵愛弄臣的表現?其實不然,這是一場貨幣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