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引子:

北宋真宗趙恆在位時期,宋、遼兩國經過多年鏖戰,尤其是幾場大規模戰爭下來,雙方人員、物資損失極大,將士均感疲憊。

公元1004年秋,遼軍再次大舉南下,殺至定州,與在此築壘防禦宋軍形成對峙 。雙方都無法形成絕對優勢,誰都不能一口吃掉對方 。兩軍就這麼僵持著、乾耗著。

“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澶淵之盟

宋遼簽訂“澶淵之盟”的時代背景

北宋降將王繼忠見遼軍與宋軍僵持不下,唯恐腹背受敵,於是勸專權秉政的蕭太后(蕭綽 )與宋議和 。遼國主動提出議和,誰料宋真宗趙恆一口回絕。

遼軍見議和不成,於是分兵進攻朔州,不想被以逸待勞的宋軍擊敗,傷亡頗重。遼軍大敗虧輸後,又因後勤跟不上導致糧草不濟,只得狼狽回撤。

不久,不甘心失敗的遼軍再次集結主力,突然來到瀛洲(今河北定州)城下,並日夜圍攻不休 。遼軍猛攻瀛洲,大有志在必得之勢。守城宋軍在主將的帶領下拼死護城,接連激戰十餘日,予敵極大殺傷 。瀛洲被遼軍圍困近半月 ,居然久攻不克。

遼軍統帥蕭撻凜見瀛洲堅如磐石,守軍士氣高昂,一時難下,於是和大將蕭觀音奴率部突襲防守較薄弱的祁州,並一舉攻克之。蕭太后聞訊,忙領大軍前來祁州與蕭撻凜匯合。二人集結主力 ,隨後併力進攻冀、貝(均在河北)二州 。宋廷則徵調大軍來援、守禦,嚴陣以待。

宋史載:“詔督諸路兵及澶州戍卒會天雄軍”。天雄軍指的是河北大名府(今北京)。遼軍初戰順利,先以雷霆之勢攻下德清府(河南清豐),接著發兵將澶州(河南濮陽)圍得水洩不通 。宋將李繼隆率孤軍浴血苦戰,死守澶州。遼國虎將蕭撻凜自恃勇悍,並未將宋軍放在眼裡,他親領十餘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敵情,還有順便炫耀武力之意。宋軍將領周文質早在城外埋伏下弓弩手。設伏軍士突見遼軍統帥引十餘哨騎馳至城下指指點點,忙張弓搭箭,瞄準蕭撻凜,一箭將他射於馬下。蕭撻凜頭部中箭,傷重斃命 。 先鋒遇伏身亡,遼軍士氣受挫 。蕭太后聞訊亦悲慟不已,宣佈為蕭撻凜“輟朝三日”。意思是罷朝三日, 大臣們三天不上班,以示哀悼。

大軍未戰,卻折先鋒,群龍無首,遼軍士氣大受影響 。加上連年戰事導致遼國財窮力竭,士卒厭戰,於是與宋議和的呼聲再次被蕭太后提上議事日程。

“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澶淵之盟

蕭太后提出的議和得到宋真宗的呼應。原來,宋朝雖是大國,經濟文化之發達,絕非遼朝可比,但面對連年入侵的遼國鐵騎,也時時感到棘手,大有後繼乏力的窘迫感。宋軍久戰疲憊,士卒厭戰,民心思安,在賢相寇準的力促下,真宗趙恆終於答應與遼國議和。

據史料記載,宋真宗欲親赴澶州與遼國議和結盟的消息傳至前線,“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由此可見,雙方簽署合約,還是順應軍心與民意的。

宋、遼在澶州簽訂了議和條約,史稱“澶淵之盟”。

對於一部分宋人來說,若論澶淵之盟,那就是一份不平等條約,憋屈與恥辱的感覺揮之難去。

宋朝在軍事稍占上風的關口簽下此約,卻要按年給對方輸送歲幣,未免有不平之感。澶淵之盟主要有兩條重要內容: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 。以後,誰家皇帝年長 ,誰就是兄長。

、宋每年向遼輸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在邊境互市,開展自由貿易。

史載,盟約簽訂後,雙方百餘年未發生過大規模戰爭 。宋遼兩軍偃旗息鼓,刀槍入庫,馬放山林, 兩國邊境兩旁牛羊布野,雞犬相聞,人民安居樂業。因澶州別名澶淵,遂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用十萬兩歲幣換來百餘年的和平,這買賣划算不?

既然是雙贏之舉,宋人的屈辱之感又是從何而來呢?宋人將澶淵之盟視作不平等條約,主要是第二條,宋軍並未遭到慘敗,卻要每年給遼國上供十萬兩白銀外加二十萬匹絹緞作為賠償,這不是不平等條約又是什麼?簡直是我宋的奇恥大辱。大家嘴上罵痛快了,心裡卻未必清楚真宗趙恆與宰相寇準在下一盤什麼大棋。

年供十萬兩白銀、絹二十萬匹對宋朝來說負擔很重嗎?卻也未必。《宋史》記載,宋朝的商品經濟很發達,尤其是海外貿易與採礦業興盛,因此給朝廷帶來的稅收十分可觀,年歲入(政府財政收入)達到一億兩之巨。一年區區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的付出與一億兩的鉅額財政收入比,基本可以說是九牛一毛,簡直能忽略不計。

宋史記載,北宋與遼國打仗,一年的軍費開支竟達五千餘萬兩。這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也是一筆巨划算的買賣,戰與和,歲幣與軍費,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寇準打贏了一場沒有硝煙的貨幣戰爭

寇準的精明在於,他號準了遼國的死穴。奧妙在盟約的第二條第二款 :兩國在邊境互市,開展自由貿易。歲幣加自由貿易,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貨幣戰”,宋朝表面吃虧,實際穩賺不賠。

“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宋遼用兵路線圖

深諳經濟學的宰相寇準心裡算的門清:遼國地處塞外苦寒之地,除了賣牛、賣馬、賣羊,還有什麼商品可賣?遼國的貿易基礎基本為零,除牲畜外,再也沒有任何大宗產品可以輸入大宋 。而工商業發達的大宋所生產的每一種產品,都是遼國迫切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供不應求的俏貨。結果,邊境互市一開,大宋就毫無懸念的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這場看似公平的邊貿從一開始就成了大宋商人的饕餮盛宴,宋朝一邊倒地成了最大贏家 。遼人吃的、穿的、用的甚至供貴族享受的奢侈品都需從宋朝進口,宋朝的優質商品源源不斷地賣到遼國,換回來的是數額巨大的真金白銀,對遼貿易形成了巨大的順差 。在戰場上輸掉的“歲幣”,又從商場上贏了回來。

而遼國輸入宋境的商品,只有牛、馬、羊、皮貨等寥寥數種。遼國每年得到的十萬兩歲幣,又源源不絕地迴流宋境,不僅難賺分文,有時還要倒賠(貿易逆差)。

不戰而屈人之兵,還可穩穩坐收漁利,善之善者也!北宋發起的貨幣戰威力之大,手法之創新,理念之超前,讓人心生感慨。寇準之登高望遠與縱橫捭闔,讓人心生敬意。

宋朝不用打仗,還賺得個盆滿缽滿,每年給的那點歲幣又算得了什麼 !結果,兩國間偃旗息鼓“友好”相處一百年,遼國多年靠戰爭掠奪積累的財富又通過“貨幣戰爭”源源不斷輸入大宋。同時,大宋較為先進的文化,也隨著商品浸入到遼國臣民的每一根毛細血管裡。

“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宋真宗趙恆

不戰而屈人之兵

遼國使用著大宋的貨幣,使用著大宋的商品,整個民族逐漸漢化,變得溫文爾雅起來,草原民族特有的剽悍血性在一點點消退。後來崛起的金,用催枯拉朽之勢迅速滅遼,面對如狼似虎的金人,曾經兇悍的遼軍居然屢戰屢敗,毫無招架之功。眼見兄弟之邦遼國告急,盟友大宋也出兵跟金打了起來,卻發現金軍戰力兇猛,且人人不懼生死 ,比遼更難打。宋打不過金,徽、欽二帝被擄,宋高宗趙構丟掉了中原,跑到了江南偏安一隅。

南宋君臣見金軍彪悍善戰,且貪得無厭,於是故伎重施,又玩起了遊牧民族不擅長的貨幣戰爭。金不知是計,欣然接受了南宋提出的“歲幣加自由貿易”的議和條件,盤踞中原後再也不思進取,其貴胄也變得柔弱不武,驕奢淫逸起來。金不僅放棄了貨幣發行權,還像遼那樣以宋朝的貨幣為硬通貨,結果百餘年後,虛弱不堪的金也重蹈遼的覆轍,被蒙古鐵騎所滅。

蒙古滅金後,將征服者目光又盯住了南方富庶的宋。面對咄咄逼人的蒙軍,大宋君臣拒絕議和,拼死抵抗,屢試不爽的貨幣戰爭又不靈了,打又打不過滅國四十的蒙古鐵騎。金亡40多年後,南宋也終於亡於蒙古之手。

許多學者認為,曾經充滿血性、慣於征戰的遼、金兩個塞外遊牧帝國,之所以迅速腐化、衰敗,是由於兩國君主全盤接受漢族的儒家文化,並在生活上奢侈化,心理上怯懦化,生理上女性化直接造成的。史載,許多曾經粗獷豪放的遼、金武士,一旦進入中原,居然喜歡上呤詩作賦,或沉溺於煙花風月中,時日一長,有些甚至連戰馬都跨不上去,弓弦都拉不起來了。

曾經剽悍善戰的契丹、女真部族進入中原後逐漸變得柔弱不武,全面漢化只是癥結之一。殊不知,經濟上被宋朝用貨幣戰掏空,意志被奢靡無度的物質享受“摧垮”,抑或才是這兩個曾經強悍的戰鬥民族日益虛弱乃至徹底消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寇準像

“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遼國蕭太后像

“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澶淵之盟”是名相寇準發起的一場“貨幣戰爭”?北宋成最大贏家

【插圖源自網絡】

參見《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